03.05 有水平无德行的作家的作品,前景难以广阔。你怎么看?

领袖诗人卢伟宗


有才无德的作家其前景肯定是渺茫的。纵观古今中外,凡是传承下来名篇名著的作者与作家无不具有高尚的情操和修养,也正如《中庸》中所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无论任何人任何职业其德行都是第一位的,也判断其作品和做人基本准则,古今历史上有很多有水平但因道德品质低下的作家而被世人所唾弃。中国人自古以来都信仰“厚德才能载物”,“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也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作家须具有一定道德水准,这是根本,其次是其创作水平,只有二者兼备,其作品才能得以认同,其发展前景自然也就广阔了。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说“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杨旭创新赢销


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个经受得住历史检验的观点,也是我们每一个热爱文学,喜欢“码字”的一群必须认真思考自我检视的课题。这是因为:

文学作品是要有营养的,她要促使弱小长大,她要使伤痛愈合,她要使游荡的灵魂找到归宿。它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也不是仅靠所谓的“创作技巧”就能载得起有份量的的灵魂的,她也不是仅靠华丽的辞藻与技法就经受得住岁月磨蚀的。

生活中也好,历史长河中也罢,的确有这一类作家,他们靠深厚的文字功底,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娴熟的写作技法生产出“锦绣文章”。但如果这些文章传递的是不健康不文明甚至是反动的思想呢?人们能够引鸠止渴的去“喜欢”吗?就算是当时当地的人因历史局限性或个人的修养与思想层次这样去做了,但它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吗?人们终究是会醒的!

社会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作品的生命力应当在滚滚潮流中越磨砺越旺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顺应这个主题,肩负起这个使命,创作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才能将文字跃动的节律与时代的脉博紧紧扣在一起引起大众的共鸣,奏出时代的最强音。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有血有肉有灵有活力,才能富有生命力。

我国星汉灿烂的文学发展史,伟大而不朽的万千作品,都是肩负起了传承文明、开创文明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勿须多言,央视一档火爆了的节目“中华诗词大会”就足以说明这一切了。

也有人会搬出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无论是文坛还是诗坛,某些作品无论是构思还是技巧,都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家”的水准,而反观这些文化名人,这些所谓“大家”的所作所为,又不禁令人唏噓。

是的,这种“说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的现象的确有,但你不觉得这是一种“病态”吗?你不觉得这是一种人格分离吗?这种“病”不会让他活得长久,这种“欺世盗名”不会让他的作品走得长久!

看看我们身边的案例吧,不乏红得发紫的文化名人和娱乐明星,丑闻一爆,好不容易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来的形象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他曾经塑造的角色,他的作品也自然而然的受其“牵连”。


逐日远行


你这个话得仔细考辨。试举一例,周作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谓不高,尤其是散文写作。他的成就乃公认之高,实为现代文学之一面旗帜。但周作人落水成为汉奸,对母亲对兄弟冷漠寡恩,为人之“昏”令人痛惜。公德私情样样靠不住,可谓无德。请问他前景广阔吗。他的文学前景当然是广阔的,创作了无数作品,经典之作颇多,崇拜者无数。但他因汉奸罪入狱,生活境况江河日下,他的人生实际在走下坡路,生活前景可谓不广阔,但他的创作翻译仍然接续,大有不输前作之水平。文学史上这种情况太多,作家的写作往往只与写作有关,不是普通人等思维二元对立那种单纯分法可以涵盖。写《今生今世》的汉奸胡兰成对女性可谓无德,但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一生遭际可谓平顺,崇拜者大有人在。你说他前景不广阔吗。斗胆说一句,凡论一作家得全面考察,方有平情之论,绝不是非A是B那么简单。叨扰。见谅。


民国滋味


作家的作品,前景广不广阔,是由水平决定的,和德行没有太大的关系。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了。他的最有名的一首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写得优美至极,已经成为了情诗的代表作品了。同时,他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被称为“元和体”。这份成就,在唐诗横行、人才辈出的唐代都不遑多让,何况后世。

但他却是不折不扣的陈世美。

一、21岁的他见到了远房姨母的女儿双文,被美色所动,追求得手。后进京考取功名,就娶了豪门望族出身的韦丛为妻,以求荣华富贵。之后还厚颜写下了《莺莺传》。

二、31岁去四川任职,慕名约见薛涛,相恋。但由于薛涛乐籍的身份,元稹逢场作戏,根本不想娶她过门。导致薛涛相思成疾,最终遁入空门。

三、后来到了浙东,又看上了刘采春。刘采春被他的才华折服,抛弃夫君和他住到了一起。元稹回京以后,又对刘采春不理不睬,最终刘采春投河自尽。

四、元和十年,被贬谪到通州,娶了才女裴淑。

唐朝四大才女,元稹抛弃了两个,说他滥情薄幸,一点都不为过。民国大师陈寅恪先生就评价元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

论元稹德行,确实是不敢恭维了。但他的诗作却流芳百世。这证明了历史和人民是健忘的,只要作品水平高,前景就是广阔的。


明之书苑


有水平无德兴的作家的作品前景广阔与否?作家的德兴与其水平并无关系。

没有德兴的作家的作品并不一定差,只是世界观的不同,作家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各有不相同罢了。

例如,三国中的曹操,年青时机智警敏,有随机应变的超强能力。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因此,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才能。

然而,曹操却做出了古今传闻,家喻户晓惊天动地的事业,成为了非常名气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操是三国中魏国政权的缔造者。初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称魏王。曹操为统一中国北方,在北方屯田屯粮做出了重大贡献。

曹操的诗作更是别具一格,具有创新精神,开启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称赞为建安风骨。

例如曹操的

《步出夏门行·其一·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作者以开阔的胸襟,借大海雄伟壮丽景象抒发了统一中原创功建业的胸怀。

曹操的诗作甚多。谁能从诗人的作品中看出出曹操的德兴呢?曹操的前景还不算广阔吗?


桑天永


这个问题我持否认态度。作家余秋雨,只要是爱好文学的,没几个不知道的。他的作品《中国戏剧文化史述》、《笛声何处》,特别是他的《文化苦旅》与《山地笔记》,备受大家喜爱,真值得一读。然而他的德行我本人就不敢恭维,我想很多也和我一样。历史上有一个作者叫元稹的大家应该知道吧,他一生也是放荡不羁,德行不行更是了的,但没几人不喜欢他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再我还举个例子,郭沫若一生正取妻子就4个,与无数女人有爱昩关系,对家庭一点责任心都没有,这德行谁敢认同?!你难道就不喜欢他的《天上的街市》……?


死不悔妀


此题观点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有德行没水平的,姑且称之为‘’作家‘’,现今这种人不在少数。会长远吗?显然不会,当其成就‘’作家‘’的额外资源耗尽时,就算其德行再好,也会失去‘’作家‘’的资格。

相反的,再说有水平无德行的,会长远吗?

答案是——会!为什么呢?

纵观历史人物当中,这类人非常多,因其作品适应当时的人文习惯而倍受追捧,因此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也不会局限于‘’作家‘’范围。其作品带来的附加值已远远大于作品本身的价值。而其所掌控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完全可以将他的德行由坏变为好。这正是其水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有句俗语说的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第二阶文明倡导者


有水平无德行的作家的作品,前景难以广阔。这个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

作品是作家情感的流露。好的作品不是作家做在家里,单凭主观想象,就写出来了的。而是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主观与客观反复结合。当作品形成时,往往都在作家心里呼之欲出,所以有的作家在完成作品的时候会一气呵成。

作品往往都会体现作家的思想,融入作家的情感,从作品当中都会折射出作家的影子。

作家没有品德,纵使才高八斗,作品一定会受限。

厚德载物,没有好的品德,怎么能举起好的作品呢?!


敬静凈境


水平是水平,德行是德行,百年之后,读者看见的,只是作家的水平,而看不见德行。据说,初唐诗人宋之问是个出卖朋友、为一己之利而不择手段的人,但是现在,还有几人了解他的丑恶历史?什么巴结武则天的面手而上位,什么奉迎武三思而位居人臣……而我们所知道的宋之问,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宋之问。据说英国思想家培根更是一个人渣,但是现在我们谁知道他是人渣?我们只知道他闪光的哲思。一个作家,在他的当世,人们即看他的作品也看他的人品,但历史所淘汰的,往往是伪劣的作品,而不在乎人品。就是这么残酷。



个人认为,一个作家的作品,仅仅有才学但是没有德行,注定走不远。

一、司马光曾经在《资治通鉴》里的一段话讲的很好:他说,那些德才兼备者是圣贤的人,才德皆没有的人是愚蠢的人。而那些拥有的德行胜过才能的人是君子。而拥有的才能大于德行的是小人,我们一般用人呢,圣人往往很难得,一才难求,又没有品德高尚的君子,那么宁愿用愚蠢的人,也不能用品行卑鄙的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二、 这是因为君子有才可以为人与善,而卑鄙小人拥有才能只会到处作恶,做善事的人,到哪里都能善待他人,而拥才作恶的人到哪里都会做尽可恶的事;

三、而那些既没有才能也没有恶行的人,即使自己想要做坏事,但是才能不够,因此做的是小恶,就算是用一只小狗也能随时制服他。

四、但是品行恶劣却有很大才能的人,足智多谋,往往奸计能够得逞,要是还有胆识的话,作恶多端,极其残暴,就好比吃人的老虎多了一双翅膀,可谓如虎添翼,实在害人不浅。

五、一般有德行的人,对自己要求有道德约束,且须有操守,让旁人感觉严厉而不易亲近。人们会远离;而有才能的人,往往会受到旁人喜爱。一旦别人喜爱,那么就容易亲近。

六、因此考察的君王往往容易被一个人的才学所蒙蔽,而忘记考察他的品德,从古到今,那些祸乱国家的臣子,还有败坏家庭门风的子女,都是才智过人,却品行不足,因此颠覆的才会那样多。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不与,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这段话告诉我们的核心就是要德才配位,才能走的更远,而才高而德行较浅,就会变成“德不配位”。

七、其实历史上好多王朝的衰败更迭,往往是由于君王任用了有才无德的小人,弄乱庙堂,疏远品德高尚的贤臣,才会导致亡国乱民,最终要么被外族入侵,要么被人民推翻。

诸葛亮也在出师表里说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废也”

汉高祖带兵用韩信,治国用萧何、张良,结束战乱平定天下,开创汉代;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导致后汉覆灭。

八、这个道理适用于文学作品也一样,如果一个作家没有才学那么肯定写不出好的作品,同样,一个作家的作品,仅仅有才学但是没有德行,同样走不远。

九、纵观文坛的古往今来,正真流传下来的,称得上经典作品的,诸如《孟子》《史记》《西游记》《三国志》《红楼梦》《水浒传》等等这些,哪一个不是倾注了作者毕生的才智绝学,同样之所以称得上经典,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哪一部作品不是展现积极向上,高尚品德驾驭才能,才能使作品源远流长。那些有才无德的作品,哪一个不是昙花一现,仅仅在遗留很短的时间,却不能长远的被人们所奉为圭臬的遗留下来诵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