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游子呤》这首诗与我们常见的古诗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用户787883826599


这首诗的体裁是乐府,并不是绝句或者律诗,属于古体诗。我们先赏析一下本诗,再来给大家科普一下诗的分类。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第一,本诗是五言一句,共有六句三联。“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所以这里可以明确的知道本诗既不是绝句也不是律诗,也就是说不是近体诗,而是相对应的古体诗范畴,我们一般用乐府诗来称呼这种体裁。句式比较自由,作者随性而发想作几句就几句,没有硬性的要求。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第二,可以看出这首诗有明显的对仗句,其中第一联,二联都是对仗句。「慈母」对「游子」,「手中」对「身上」,「线」对「衣」,「临行」对「意恐」,「密密」对「迟迟」,「缝」对「归」,所有的词性和含义都对的很完美,这是工对。可以看出对仗并非律诗的唯一特征,因为乐府诗也经常会用到对仗,使得语句更加优美。

第三,有明显的押韵,「衣」「归」「晖」都属于上平五微。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综上所述,这是一篇乐府诗,其实我们在课本里学到大多数古诗都是乐府诗,唐代基本只有杜甫的律诗比较多,唐以后律诗比乐府诗创作得更多,主要跟科举考试有关。诗的体裁主要是给诗分门别类,最重要还是内容,比如本诗就是乐府诗的千古名篇。



老牛蹄切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的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的孝心,能报答的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也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吟:诗体各称。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主将”,言:说。

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即指草木的基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古人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这儿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熙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孟郊,生于751年至814年,字东野;别名:孟东郊、贞曜先生。唐、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先世居洛阳(今河南),唐代诗人,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五言诗最多,没有一首律诗。他作诗态度极为严谨,往往苦思力锤,入深覆险,甚至含着涩味。《游子吟》是其中一首。

《游子吟》在结构上与常见的古诗不同,是因为五言律,“言”是表示字数,五言每句五个字;而“律”表示的是句数,通常的律诗规定为每首八句。本诗仅有六句,称为小律或韵律诗。这就是与其它诗不同的原因。


中华文化传播人


您好!很高兴看到您的提问!为什么呢?因为这首诗让我在此刻的平静中回想起很多儿时的往事,勾起我内心的许多感伤。我是文化领域作者:广益舍。我对您这个问题的看法如下:

《游子吟》这首诗对大家都并不陌生,我儿时读这首诗,感觉是把他当歌一样唱的。此时细细品味,哎呀……很不一般哪!我觉得他的风格有点类似打油诗,读起来顺畅,感觉上又很随性,但又不脱离主题,当读完这首诗时,我想很多人脑海里立马会呈现出那种母子即将离别时那种场景。那种亲人即将离别的情感流露。这首诗又没有什么太难理解的字眼,表达出来的意境,就好像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是一种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那种感觉,没有刻意用精美的词语去修饰。感觉比较偏柔性,所以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非常有道理的。

那别的诗呢,讲述离别的场景也是挺多的,通常以朋友离别的最为常见。母子离别的甚是少见,别的诗在韵、律上面相对更规整,用词上面也相对更精道。感觉更偏向与刚性。

还记得我小时候,体质是非常的差,记得有一次冬天的半夜我肚子疼得厉害,当时我父亲不在家,离县城的大医院有几十里远。情急之下,我妈去找来俩个邻居骑着自行车将我们娘俩送到县医院,在那年代哪有摩托车汽车。在一开始入院的那段时间由于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肚子还是经常痛,每次母亲见我这种情况都是泪流满面的在心疼我。这次是连续住了两个月的院才病愈。大部分时间都是我母亲陪伴照顾,我父亲要挣钱,因为医院每天都有开支。经常打完针以后都会上街走一走,那小孩子的我要吃这个要吃那个,我母亲都会给我买,就是每次买好了,我母亲不舍得吃一点,都是我一个人在吃。每次都说妈妈不吃,宝宝多吃点!除非是我塞到母亲嘴里才吃一口,要不就是我不喜欢吃的母亲不愿意浪费才吃掉。

我们大多数都是在父母爱与呵护下长大的,他们把我养大成人的艰辛与心酸是不可估量的。即便我现在自己都成家了,他们还是会操心这担心那的,父母之恩大如天,父母一天天老了,让他们过得舒舒服服是我人生最应该去做也最应该做好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很希望里面有您想要的答案!谢谢!





广益舍


要明白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唐代以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唐代成熟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古体诗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相比律诗绝句相对要宽松一点,所以结构形式也就灵活丰富一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过一种六句体古诗(三韵),《游子吟》就是以这种诗体形式写的,属于古体诗,也叫古风。我不知道问题中的“古诗”是指广义的古代诗歌,还是指古体诗,但以上文字应该已经说明《游子吟》这首诗的结构特点了。


忻州茂哥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是中唐诗人孟郊,写于江苏溧阳。这是一首五言唐诗,全文六句!不是常见的四句绝句,或者更长句式的律诗。

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

因为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正是因为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加觉得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把真挚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是一首少有的描写母爱的诗,题材虽然小但是写出大爱!至于诗的结构和其它唐诗没有什么不同!~


苍桑暮雪


都是五言体,一样的


雷伯心语


对仗贯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