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區塊鏈在公益領域的應用探索與實踐


區塊鏈在公益領域的應用探索與實踐

區塊鏈彷彿是為公益而生,從區塊鏈技術出現,人們一直在討論和研究區塊鏈和公益結合的具體方式。區塊鏈作為一個新技術,如何應用到具體場景卻並不容易。人們對區塊鏈的理解、完美的切入點都是難點,作為一個複雜的技術體系,要讓用戶感知同樣很複雜。

提到公益事業,公眾的反應很複雜。一方面人們對公益活動的積極意義很認同,另一方面卻在行動力上有所保留。根據人民智庫關於公眾公益觀的調查【參考 1】,2016-2017 年之間,有 66.7% 的受訪者有參與公益活動的意願,有 30.6% 的受訪者參與過公益組織舉辦的活動。

筆者在現實中隨機採訪身邊的朋友是否參與過網絡平臺或其它一些公益活動,回答通常是“有…通常都是朋友、同事或者親友影響下參與的”。問及原因,回答通常是“對公益機構不信任”、“不知道我幫了之後他們會有什麼變化”、“跟我有什麼關係…”。

所以,無論從調研結果看還是從公眾體感,公益要真正做到“人人參與”還很遠。筆者嘗試根據過去數月的調研和實踐,對當前公益領域面臨的幾方面問題進行探討,以期跟同仁們共同努力,共創新公益。

公益領域面臨的問題

一 . 機構公信力

機構公信力的負面案例無需贅述,每年都會有一些公益領域的負面新聞見諸媒體。比如,假借公益之名進行利益輸送、行商、洗錢、傳銷,提供虛假信息對捐贈人進行詐捐,項目不公開、不透明、無結果,等等。

根據人民智庫的調研結果【參考 1】,財務公開透明成為公眾首要考慮的因素(70.5%)。但是財務透明是一個相對複雜的概念,普通公眾沒有這個判斷力來進行透明度判別,這給公眾參與帶來很高的門檻。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目前公益機構運作模式複雜,公眾沒有參與感,所以難辨黑白。如何從機制上進行創新,給公眾透明感知、給機構自證清白,這是公益領域當前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基本的問題。

二 . 公眾回報

當前流行的公眾認知是,公益講求的是“奉獻”精神、不求回報,“做公益的人是個特別的群體”,可以說這樣的錯誤觀念也是讓公眾對公益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甚或形成道德綁架。公益是一項普通的社會事業,是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而不是少數“特別群體”的事情。那麼,做公益需要回報嗎?只有回答了這個問題,才能掃除人人參與的心理門檻,讓公益事業成為人人參與的坦途。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想想人們為什麼會要參與公益?除了進化心理學認為的基因因素,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動機源於最大化我們的報酬與最小化我們的成本的動機。

對於個人參與公益來說,可能是人們的對悲慘事物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可能是自己能夠被需要的存在感、成就感,可能是為自己贏得讚譽的需要,也可能是宗教信仰(如佛教的因果報應)等等;對於企業來說,可能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企業品牌美譽度、企業文化建設、稅務減免等。

所以,我們對公益是否需要回報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需要。只是,我們要考慮這些回報的具體形式是什麼。

三 . 科技力

我國過去十幾年經濟和科技迅猛發展,尤其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確實給公益形態帶來絕大變化,如支付寶愛心捐贈平臺、騰訊公益等,這些互聯網募捐平臺受助群體帶來更廣泛捐贈人和更高效的募捐工具。然而,相比於在科技在其它領域的深刻影響,在公益領域並未能影響到公益項目的實施、效果跟蹤、技術化運營等更深的執行層面。

不管是發展了二三十年的管理信息化技術,還是最近幾年興起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和物聯網(IoT)等技術,都很少見諸公益領域,或進入很淺。

公益事業跟所有領域一樣,都應該享用科技進步紅利。公益不是“只需要捐錢捐物就可以了”,公益組織本身、公益項目的執行和後續運營同樣需要用科技的力量來做得更好、更高效、更深入。這也是我們螞蟻公益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重要方向。

區塊鏈能做什麼

本文不企圖回答區塊鏈是什麼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應該還沒有對區塊鏈的統一定義。它跟比特幣的關係,大家普遍認同“比特幣是區塊鏈,但區塊鏈不是比特幣”。要應用區塊鏈技術,就要將區塊鏈還原為技術本身。那麼從應用者的角度來看,區塊鏈能做什麼?

一 . 可信存證

區塊鏈最重要的本質是一個不可篡改、可追溯的公共數據庫,通過共識機制由多個節點共同維護的公共賬本。其有以下重要特徵:

(1) 不可篡改。即寫入區塊鏈的任何記錄具有不可篡改性。時間戳、哈希校驗等技術保證鏈上記錄無法更改、分佈式存儲,永久保存,完整可信。

2018 年 9 月 7 日,最高法院發佈《關於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 11 條提及“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這是我國首次以司法解釋形式對可信時間戳及區塊鏈等固證存證手段進行法律確認,意味著電子固證存證技術在司法層面的應用迎來重要突破。

(2) 公開透明。區塊鏈上的記錄是公開透明的,任何節點均可以查看。對公益來說,最初的公益項目計劃,捐贈記錄以及項目的執行的支付和物流過程均為公開透明,審計機構或任何第三方都可以對項目進行監督。

二 . 高效協同

公益是個週期長、參與方多的協作方式,中間還不乏很多兼職個人或組織,遠非一個強協作機構能過。我們將區塊鏈作為分佈式數據庫或去中心化數據庫來使用。區塊鏈的公共共享賬本功能可解決公益活動參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彼此分工協作的效率。

區塊鏈技術通過加密技術和共識機制,降低了信任門檻。由鏈式數據結構保證的不可篡改的分佈式數據庫,可以實現數據自治、隱私保護、交易透明,實現上鍊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從而建立參與多方的信任關係。

這裡要特別提到的是,鏈上數據的價值專注於協作,夠用就好。這個原則很好的保護鏈上機構之間的數據資產安全性。

三 . 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是一種特殊協議,旨在提供、驗證及執行合約。具體來說,它允許我們在不需要第三方的情況下,執行可追溯、不可逆轉和安全的交易。

智能合約包含了有關交易的所有信息,只有在滿足要求後才會執行結果操作。智能合約和傳統紙質合約的區別在於智能合約是由計算機生成的。因此,代碼本身解釋了參與方的相關義務。

智能合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基於區塊鏈實現合約的自動履行。在公益場景裡,公益機構發佈了項目計劃後,公眾捐贈、支付訂單等場景。

對公益項目來說,項目本身就是一個合約。機構將發佈了項目,就是公開了項目執行的步驟、時間、規則等。一方面,實現了透明機制,另一方面實時自動完成項目進程推進,實現高效協作。

區塊鏈在公益領域的應用

本節基於前文討論的幾個具體問題來討論,如何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公益領域的公開、透明和高效。

一 . 打造善款來源和花銷的陽光賬本

在傳統模式中,某個具體公益項目的賬戶首先吸納捐款,項目方開始實施後,賬單、撥付、相關圖片和情況由運營人員上傳錄入。

而對於採用區塊鏈的公益平臺,從項目計劃開始,每一筆善款產生開始,均寫入區塊鏈。由區塊鏈根據項目計劃自動執行,進行自動撥付或支付,所有憑據存證。整個過程實現參與方與資金流和物流的隔離,由最終受助方確認,完整捐贈實施。

另外,除了捐贈人、公益機構、受捐人之外,包括審計機構、監管機構、新聞媒體以及全民的監督,均可參與,來共同提升公益事業的透明度。

通過組建區塊鏈聯盟形式的組織方式,各方都可以更高效地參與到慈善公益事業中:審計機構可以即時發佈審計報告;監管機構可以同步進行違規監管;新聞媒體可以獲得原始信息進行傳播。數據即時性與不可篡改等特性,使得快速發現公益行為中的不良現象並及時糾正成為可能。

二 . 多方協同

公益項目通常要通過平臺募捐、善款接收、採購、物流、機構執行等多個組織之間協同完成。環節眾多,這也是公益項目週期長、可能滋生腐敗、難以公開透明的原因之一。

將公益項目合約化,即將一個項目中需要的物資、採購計劃、執行計劃等按一定的邏輯條件形成區塊鏈智能合約。由合約推進公益項目何時開始募捐、何時募捐完成或終止,何時支付、物流,何時執行完成。

通過區塊鏈解決彼此信任問題,基於區塊鏈進行業務交互,協同完成一個公益項目,正是區塊鏈的核心能力。這種協同方式,同時還能極大提升一個公益項目的執行效率,降低線下協同和信任成本。

三 . 隱私保護

公益活動中,不管是捐贈人還是受助人都有明確的的隱私保護訴求,同時也有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通過區塊鏈加密技術,所有個人信息加密。區塊鏈上只保留關鍵的項目執行計劃、捐贈記錄、執行過程、效果反饋等必要記錄。

四 . 通過 IoT 設備打造數據閉環

在整個公益項目的執行終端數據的採集一直是個待解決問題。數據採集的難度主要數據的真實性。通過智能設備自動採集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目前穿戴智能設備、智能家居、新零售貨櫃等智能設備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通過將這些設備引入公益領域,一方面對受助人做更智能化的服務,另一方面也是對公益項目實施過程數據真實性的基本保障,實現全鏈路形成數據數據閉環,讓公益更可信、透明。 區塊鏈應用於公益的核心價值:

*全鏈路公開透明

從公益項目信息開始,到捐贈記錄、支付記錄以及終端實施的智能設備數據採集,形成了完整的數據鏈路,為透明、可追溯做好基礎。在此基礎上,引入審計機構、監督機構以及第三方的公共監督,形成了一個公益項目的全程記錄公開監督,所有上鍊項目因此進入全透明時代。

*提升公益執行效率

區塊鏈技術解決了協同部門之間的信任基礎,基於公益項目,在公眾、各專業職能機構參與下,可以快速推進項目執行,從而提升公益項目執行效率。

一個典型的公益區塊鏈應用實踐

根據上面的思考,我們設計了區塊鏈在公益捐書方面的應用。

對公眾來說,捐贈圖書館之後,首先關心的問題是,我捐贈的善款有沒有去買書、有沒有送到小朋友那裡去?更進一步的問題可能是,小朋友喜歡讀我捐的書嗎?這個項目的執行成本是怎麼樣的,是否合理?

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基於區塊鏈的公益項目模型 :

區塊鏈在公益領域的應用探索與實踐

關鍵設計:

*公益機構提供具體的項目信息,包括項目的實施目標,詳細的費用清單,實施計劃和節奏,包括需要採購的書單。

*公眾參與捐贈,選擇需要認捐的具體書籍。這個做法的目的是,讓用戶有更具體的跟蹤目標,會對自己捐贈的書籍有更具體的追溯需求。而不是對一個籠統的“圖書館”的建設情況進行跟蹤。

*執行過程包括募捐完成、採購、物流等都有明確的執行節點,並在每個節點執行完成後提供具體票據和執行結果。

*在圖書上通過 RFID 貼上捐贈人信息,放入智能書櫃。這樣圖書有借閱時,即可通過給用戶通知反饋的方式來感知執行結果。

該方案中,從系統層面包括三個方面:

一 . 公益鏈

公益鏈上定義了可擴展的開放模型,允許在合約上定義公益各參與方角色,以及角色將的職責及協作流程。隨著公益業務的拓展,加入了新的公益角色、或者角色職責變更、或者協作流程升級時,合約也可以隨著升級,重新表達公益參與方的實際流程。

此外公益鏈還接入了區塊鏈預言機的能力,補充區塊鏈智能合約與現實世界交互的短板,允許現實公益活動中更多的信息能與公益合約交互,除了資金、物資流,公益活動中的交易、訂單、物流、終端信息等都能通過區塊鏈預言機與公益合約有交互,這將大大拓展了公益合約所能觸達的實際公益活動領域,不僅僅侷限與存證記錄資金物資流流轉上,更豐富的公益活動都能在合約上編程、協作。

二 . 圖書管理智能設備

該設備從受助人角度看,為受助人、小朋友提供了開放式書櫃,不再是“上了鎖的圖書室”,同時自動記錄圖書上架、借閱使用過程。是圖書公益最佳的智能終端。

受助對象即讀者們,通過書櫃驗證身份、取還書後,智能書櫃將借還信息寫上公益鏈。

三 . 公眾端應用

公眾端是公眾參與和關注公益項目的應用端。公眾通過應用端參與捐贈活動,關注所有公益項目,並且接收公益項目反饋。

產品流程如下圖所示:

該方案的具體產品「一書」已經在支付寶小程序平臺發佈(在支付寶搜索“一書”)。它不但從公益透明性角度給出很好的解決方案,還對公眾參與公益活動給出反饋,給公眾參與公益的成就感,吸引公眾持續參與。具體說它的特徵有:

區塊鏈在公益領域的應用探索與實踐

*改變公眾參與捐書的態度:通過讓用戶感知項目過程和結果,把原先可捐可不捐的無情緒公益,轉變成含有“成就感”、“期待感”的正面情緒公益。

*透明、可監督:所有捐書項目計劃、捐書過程以及採購、運輸、上架等過程和項目成果上鍊存證,不可篡改、可追溯,便於審計

*深度運營:對公益閱讀機構來說,實現公益閱讀項目的全生命週期跟蹤反饋,公益機構可以跟進借閱記錄進行進一步的閱讀運營、效果提升,將公益閱讀提升至基於數據深度運營的新階段。

一個新技術應用於一個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遠超出技術本身。對於區塊鏈和公益踐行者,應有“大愛無疆”的胸懷,來投入到公益區塊鏈的探索中來。從解決一個具體問題開始嘗試用區塊鏈等技術來助力公益。將區塊鏈還原為技術本身,重新思考區塊鏈能給公益帶來的價值,而不拘泥於現有的區塊鏈應用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