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一群特殊的“新聞發言人”講述抗疫故事

一群特殊的“新聞發言人”講述抗疫故事

陳身賢(左)

一群特殊的“新闻发言人”讲述抗疫故事

王阿靜

一群特殊的“新闻发言人”讲述抗疫故事

工作中的翁冠敏(左)

一群特殊的“新闻发言人”讲述抗疫故事

工作中的張存鬧(左)

一群特殊的“新闻发言人”讲述抗疫故事

工作中的黃宇慧(中)

一群特殊的“新闻发言人”讲述抗疫故事

☉商報記者 李楊慈 董吉妮

諸葛芳芳 見習記者 盧盈蕾

昨天下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第三十五場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與以往不同的是,出席發佈會的是一群特殊的“新聞發言人”。他們中間有醫生、護士,也有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和媒體從業者。雖然職責不同,但他們都選擇了堅守一線、默默付出。大家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那就是早日戰勝疫情。

陳身賢:溫州援鄂醫療隊是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

陳身賢是溫州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領隊、市中心醫院院感科科長,因為還在武漢工作,昨天他通過錄制的視頻,講述了溫州援鄂醫療隊的奮戰故事。

特別專業特別能戰鬥

正月初一,由6位醫師、12位護士、1位感控人員組成的溫州第一批援漢醫療隊前往武漢。

對於這支隊伍,陳身賢的評價是“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團結、特別專業”。

團隊裡的6位醫師分別來自呼吸與危重症學科、感染科、ICU,經驗都非常豐富。比如溫醫大附一院的盧明芹,這次是武漢第四人民醫院(普愛院區)19樓隔離病區的科主任,一到醫院,他快速掌握科室的管理工作,整理制定相對科學的工作流程,帶領大家克服各種困難。經過大家的專業救治,把一個個危重症患者從死亡線拉了回來。

而12位護士大多來自呼吸與危重學科、ICU。溫醫大附一院的鄭秀雲護士長、溫醫大附二院的胡丹紅護士、溫州市中心醫院的胡珍珍護士長,她們把溫州的優質護理經驗帶入隔離病房。

“隔離病房裡最苦最累的就是護理人員。”陳身賢心疼地說,她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除了日常護理工作外,還要負責病人的吃喝拉撒。經常四小時下來,衣服全都溼透。

每天不厭其煩叮囑隊員做好防護

在團隊裡,陳身賢除了是領隊,同時還是一名感控人員,在武漢“疫”線主要負責的是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目的是避免前方醫護人員感染。

到達武漢後,他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第一時間去醫院查看現場、規劃方案。“進隔離病區,醫護人員都會進行二級防護,雙層口罩、雙層帽子、隔離服、鞋套、兩雙手套……”如今,除了負責醫療廢物處置、消毒溶液配置、地面清理等工作監督外,陳身賢還要監督醫護人員防護服的穿戴,包括對防護服的檢查、規範人員穿脫步驟和提醒注意事項等。

“我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反覆叮囑隊友們,做好防護工作,每一個人從手套怎麼戴到口罩怎麼取,所有細節都嚴格要求,確保人人過關。”陳身賢說,“零感染,打勝仗”是溫州醫療隊的口號,也是他的工作職責。

要把隊伍平平安安帶回溫州

在武漢,感人的故事、瞬間非常多。

2月14日,一位隊員穿好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準備交班時,一名患者突然出現心臟驟停。護士馬上給予心肺復甦,心臟按壓十幾分鍾後,病人心跳恢復了,而護士去拉氧氣鋼瓶時,卻由於體力透支暈倒在隔離病區。然而,當她慢慢恢復體力後,卻只說了一句:“沒事,我還可以繼續幹。”

“她們去保護患者,我來保護她們避免院內交叉感染,解決她們的後顧之憂。”陳身賢說,有一次,他到隔離病區做好環境清潔、消毒工作後,幾位自稱“草莓戰隊”的當班護士拉著他合影,並在他的防護服上畫上草莓,寫上“你來保護世界,我來保護你”。

陳身賢坦言,看到這些可愛的戰友們,他感到身上擔子更重了。只有他把感控做得更細一點、更好一點,隊員們感染的幾率才會更低一點。

截至3月4日,陳身賢帶領隊員們已經在武漢奮鬥了39天,目前他們所在的浙江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接管武漢市第四人民醫院(普愛院區)18樓、19樓、20樓三個隔離病區,共110張床位。至今共收治患者235人,其中重症、危重患者180人,累計出院150人。

“一個都不能掉隊。”陳身賢表示,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儘自己所能,把這支隊伍完完整整、平平安安地帶回溫州。

王阿靜:用“心”護理收穫患者肯定讓她倍感振奮

1月17日,全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溫州市第六人民醫院護理部馬上啟動護理人力資源緊急調配方案,迅速組建應急梯隊,抽調感染科12位護士組成首批護理先鋒隊,進入負壓病房工作,王阿靜就是其中的一員。

守住抗疫第一線

“作為感染科的一分子,抗擊疫情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在對病毒還不甚瞭解的情況下,王阿靜沒有絲毫的畏難情緒,和同事經過培訓後,穿上厚厚的防護服進入隔離區,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重任。

抽血、給藥、輸液、攙扶上廁所、換衣服……護士除了每天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完成各種治療外,還要照顧好患者的生活起居。儘管如此,王阿靜卻從沒喊過一句累。為了節省防護服,她想了很多辦法,“少喝水、不喝水,進去了總想多幹一些”。

2月1日是第一批醫護人員出病房隔離休整的日子,但王阿靜提出再上一次前線。

“我好不容易熬到你安全出來,你現在又要進去,一點也不為家人著想。”王阿靜的媽媽因為擔心提出了反對意見。

“我想盡己所能,守護更多人的健康。”王阿靜在跟母親深談後,最終得到了她的支持。

隔離服隔不斷同事間的關愛

“今天,我們以黨員的名義,以醫護人員的天職,向組織保證,挺在防控疫情戰鬥最前線,有危難險重任務,做到‘我是黨員,讓我上!’”1月30日, 在隔離病房裡,在鮮紅的黨旗下,臨時黨支部成立,王阿靜同志任組織委員並鄭重承諾。

醫務人員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似乎也隔絕了和患者之間的感情互動。對於全副武裝的他們,不僅患者認不清,同事之間也難以辨認。

王阿靜就想了一個辦法——同事相互在防護服上寫上“特殊記號”,於是“鹹蛋超人”“最美包租婆”“青春美少女”等 外號應運而生。一來讓患者記住醫務人員,二來給彼此打氣。

“雖然我們看不清各自的臉,不能面對面地交談,但我們在同一個團隊,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守住抗疫第一線。”王阿靜堅定地說。

一些同事剛來隔離病區,會產生恐懼心理。於是,在工作之餘,她會為大家做心理疏導,減輕大家的壓力。

一天,一位護士在上班過程中出現發熱、嘔吐等症狀,因此內心極度恐懼,擔心自己被感染。

由於在隔離生活區的醫務人員不允許串門,王阿靜就拉了一個微信群,大家輪流開導她,陪著她一起等咽拭子檢測結果。“咽拭子陰性!”這五個字彷彿就像一道赦免令,讓大家如釋重負。

用“心”護理收穫患者感謝

醫務人員很辛苦,在王阿靜看來,患者的壓力同樣也很大。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病房裡,他們一定更加無助,所以每次護理病人時,我都會和病人聊一聊天,給他們鼓鼓勁。”王阿靜說,記得一位重症的老爺爺,入院時的情況非常糟糕,不吃不喝、不配合治療。知道這個情況後,她一有空就與老爺爺談心,耐心開導他,還特地幫他轉到“愛心家庭房”,讓他和老伴住在一起。

漸漸地,在每次治療結束後,他都會向醫務人員表示感謝:“在這麼危險的時候,還好有你們像親人一樣無微不至的照顧,真的太感謝你們了!”

每次得到患者的肯定,王阿靜都覺得十分振奮。

在醫務人員的努力下,溫州市第六人民醫院在抗擊疫情的“考試”中,創造了多個“第一”。

翁冠敏:真心付出,拉近了社區與群眾的距離

這段時間,鹿城區松臺街道菱藕社區的阿公阿婆們面對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翁冠敏“戴口罩”的“嘮叨”,從最初的“你真是最會罵人的書記”,到如今“你放心,我會戴好口罩”,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菱藕社區以上世紀80年代的典型老舊小區為主,超兩成的居民為60歲以上的老人。這對80後海歸書記翁冠敏來說,增加了不少工作難度。“老人是容易受感染的群體,防疫意識相對較單薄。”在疫情期間,看到社區裡阿公、阿婆不戴口罩,翁冠敏會用較嚴厲的語氣囑咐他們戴好口罩,講述疫情的嚴重性。有不耐煩的阿公、阿婆就送了翁冠敏一句“你真是最會罵人的書記。”

菱藕社區11名工作人員都是女性,被小區居民稱為“娘子軍”。這群“娘子軍”的工作一點都不含糊。在疫情防控指令下達後,翁冠敏就和社區同事一起,利用廣播、微信、短信、公眾號等渠道發佈消息,連夜趕製宣傳海報、宣傳板和橫幅,將宅家9字訣、封閉宵禁公告錄製到小喇叭巡迴播放,同時組建“樓棟長+網格長+網格員+聯戶黨員+志願者”的“紅色聯隊”,實現“五對一”的跟蹤管控與服務,為轄區群眾和居家隔離家庭、孤寡老人、困難群體提供物資採購、關懷慰問、心理疏導等各類服務。

疫情防控期間,讓翁冠敏感到最頭疼的是集中隔離人員的勸說工作,幾乎每個人都要花上3-4個小時勸說,有的甚至要花上一整天時間。“我們會去了解他們不願意去集中隔離點的原因,是怕老人孩子沒有人管,還是怕耽誤工作,在勸說的同時儘量幫他們解決後顧之憂。”

疫情防控隨時待命,就得不分白天黑夜。這段時間,翁冠敏的手機都是24小時開機,疫情防控最嚴的那幾天,她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一天凌晨3點,一位正在集中隔離點隔離的居民打來電話,說家裡出了一點狀況,心裡放心不下。翁冠敏就陪他聊了一個多小時,讓他安心隔離,家裡的事由她來安排。第二天一早,翁冠敏便上門把他家裡的事情解決了。這位居民結束集中隔離後,特地買了100多個口罩送給社區,還告訴翁冠敏如果防疫工作需要志願者,就找他。

“我當時聽了特別感動,我們的真心付出,群眾其實都看在眼裡。”翁冠敏說,通過此次疫情,拉近了社區與群眾的距離,真正感覺像家人一樣,特別的親切。

阿公阿婆對翁冠敏的態度也慢慢發生了改變,在我省將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等級調整為二級後,考慮到居民在家裡悶太久了,菱藕社區開放了部分長廊、小公園供居民鍛鍊身體。翁冠敏依然會囑咐居民特別是阿公阿婆,疫情尚未過去,口罩還是要戴好。一位阿公對翁冠敏說:“翁書記,我現在不戴口罩不出門,也就是在公園裡鍛鍊身體不去其他地方,你不用擔心我們,放心去忙自己的事情。”

如今,溫州的疫情防控穩中向好,翁冠敏說自己也沒有前段時間那麼忙碌了,但當記者聯繫上翁冠敏時,她正氣喘吁吁地,說小區消防通道出了點問題,她要趕緊去看看。

採訪結束時,翁冠敏與記者開起了玩笑:“本以為工作忙碌可以瘦下來,哪裡知道睡眠少,吃飯不規律,現在反倒有點過勞肥了。”

張存鬧:90後退役軍人組建應急先鋒突擊隊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90後退役軍人張存鬧放棄假期,與30餘名同齡人組建了“應急先鋒突擊隊”,參與一線疫情防控。疫情期間,他個人志願服務時長430餘小時,發放5萬餘隻口罩,並自籌資金採購價值10餘萬元的防護用品。

心繫疫情 主動請戰

張存鬧是龍港人,2013年退役後到甌海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張存鬧毅然退掉回家過年的車票,迅速動員所在公司30餘名90後退役軍人組成“溫州徵遠軍創應急先鋒突擊隊”,主動參與疫情防控。

受疫情影響,龍灣永中新莒村蔬菜種植戶夏師傅家的大量花椰菜滯銷了,200畝地的花椰菜沒人收割。張存鬧得知後,帶領突擊隊的志願者們用半天時間採摘1.5噸花菜,送到市區各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同時,他還統籌安排人力物資,派出“應急先鋒突擊隊”多個小分隊支援“戰疫”前線。在甌海的各大農貿市場、社區卡點,都能看到一群身著迷彩軍裝和紅馬甲的“90後”背影。他們白天進社區開展防疫宣傳,專門為孤寡老人、低保戶、退伍老兵等群體送去防護用品;夜裡則自掏腰包聯合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堅持為防疫卡點通宵執勤人員送上暖心夜宵。

申請入黨 “疫”無反顧

溫州徵遠軍創應急先鋒突擊隊33名成員中有8名是中共黨員,每當張存鬧聽到他們說“我是黨員我先上”時,作為團支書的他總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羨慕的眼光。1月25日,他向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和請戰書。 “哪裡有需要,我們退役軍人就支援哪裡!”在疫情防控中,張存鬧始終以一名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

1月29日開始,張存鬧帶領的溫州徵遠軍創應急先鋒突擊隊,馳援溫州南動車站聯合應急、醫療等部門開展旅客防疫檢測和防疫知識宣傳。每天天未亮,他就起身準備隊員要用的防護物資,等隊員們到位後,他又指導隊員規範穿戴防護服、嚴格消毒,並交代大家注意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要嚴格落實“兩查兩問”,一旦發現體溫異常人員要及時上報,齊心協力把好入溫“第一關”。為了保證隊員的充分休息,張存鬧安排了每天三班輪流執勤,但他自己卻一直堅守崗位直到最後一列動車到達,等最後一名旅客接受檢測出站後,他才放心撤崗,駕車回到家已過午夜12點。

臨危受命 堅守一線

2月3日,張存鬧接到命令,帶領先鋒突擊隊轉戰溫州東高速口,協助溫州東高速口防疫檢查卡點開展防疫管控工作,按照“不漏一車、不少一人”的要求,對過往車輛實行“兩查兩問”排查機制,堅持逢車必查、逐車登記。溫州東作為市區僅剩的2個高速出入口之一,車流量明顯增大,張存鬧長時間超負荷工作,有時忙得連喝水也顧不上。每次就餐時張存鬧總說:“兄弟們辛苦了,大家先吃,我再站一會兒!”

2月8日,隨著市委市政府發出“再戰十天、鎖定勝局”的號召,溫州徵遠軍創先鋒突擊隊再次遞交請戰書並立下“疫情不退,我們不退”的承諾。截至2月20日22時,溫州東高速口防疫檢查卡點撤卡為止,張存鬧和突擊隊全體隊員連續在抗疫前線堅守了648個小時。突擊隊共出動59批次,累計出動青年志願者577人次,日均核查車輛3000餘輛、人員5000餘人次。

黃宇慧:用盡責擔當詮釋媒體人的初心使命

抗“疫”期間,有這樣一群勇敢的“逆行者”,他們行走在抗疫一線,用最樸實的語言傳遞疫情最新動態,用最真實的鏡頭記錄抗疫一線的溫情,用最盡責的擔當詮釋了新聞媒體人的初心使命,鹿城區融媒體中心編輯部的黃宇慧就是其中一員。

戰“疫”以來,黃宇慧連續一個月日夜奮戰在戰“疫”報道一線。在醫院,她與新冠病毒“一門之隔”;在社區,她見證了一批又一批“最美守夜人”;在農貿超市,她直擊全區商貿供應的最前沿。抗“疫”期間,黃宇慧完成了《浙江溫州市鹿城區“紅色管家”守護萬家》、《隔離病毒不隔離愛!鹿城雙嶼為隔離觀察人員服務到家》等近20篇報道。這些稿件除了在鹿城融媒平臺發佈之外,還在人民網、浙江日報等媒體平臺發佈。

作為鹿城區融媒體中心編輯部副主任,黃宇慧原本承擔著疫情報道策劃、審核當日記者所有稿件、版面編輯等後方任務,抗“疫”期間還要兼顧與上級媒體聯絡共同策劃稿件,做好外宣通聯工作。面對一線記者力量不足的情況,黃宇慧主動請戰,奔赴疫情防控一線,實地直擊、深度調查、前線拍照……

每天一早,她就全身心投入到疫情相關的編輯、審核和採訪中。新冠肺炎疫情緊急,鹿城區相關領導小組幾乎每天都會多次召開防控會議,為了第一時間將疫情的最新動態發佈出來,她總是利用晚飯時間寫好下午採訪的稿件,加上還要審核當日記者傳回的所有稿件,時常忙到凌晨才能回家。

連日奮戰讓黃宇慧的身體被透支。2月21日下午,黃宇慧因為過度疲憊在採訪途中突發過度通氣綜合徵,四肢突然麻木、呼吸陡然困難,隨行攝像記者與部門負責人第一時間將其送往醫院。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法就是回家好好休息,但黃宇慧在急救室甦醒恢復體力後,第一句話卻是:“完了,今天的稿件不知道還有沒有力氣及時完成。”

“抗疫的日子裡,雖然充滿了辛苦甚至是危險,但我只是做好了本職工作。比起醫護人員,我們不是最辛苦最危險的。”黃宇慧說,“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疫情最真實的情況報道出來,讓市民瞭解一線人員的付出。”

對於這樣的一場疫情,信息公開就像一劑社會穩定劑。全市各級新聞媒體第一時間發佈權威聲音、第一時間解讀政策公告、第一時間回應群眾關切、第一時間求證不實謠言,為防疫工作贏得了時間和民心。

“作為基層媒體人,我覺得特別自豪和光榮”,黃宇慧表示,“接下來,我要用我的筆和相機,更深入、廣泛地挖掘報道一線‘兩戰’故事,爭取多出精品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