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前五者人皆知之,意为什么?意何以能静?

一真讲堂


1、“意、意识”:自己妄想、思维时,名为意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是方便解释、理解的说法,但都是指“自己、法身、佛性……”。

2、“动、静”:一个方便理解的说法。“自己”一切不执着、安静不思维、不妄想时名为“静”;自己执着一切、思维、妄想时名为“动”。

真实的自己因为无形无相,不生不灭、能生万法,所以并没有“静、动、真、妄”一说。

思维不思维、妄想不妄想,都是“真实的自己”。能思维、妄想是自己的本能,即“能生万法”之意。

所以不要认为“静”了才是自己、佛性、阿赖耶识、如来藏、菩提……。


杨天锁805


眼、耳、鼻、舌、身、意合称“六根”,是心的外缘,能感觉六尘并形成六识。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意通常指意根,意识就是第六识。意识在大小乘的理解中,差别不大,但是意根在佛教和合派系中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先谈一下大乘唯识宗对意根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因为中国多数佛教徒都按照唯识宗的说法理解意根,也就是第七识末那识。第七识为什么叫意根?它具备这么几个特性,它不但是第六意识的依托,同时也是第八识的依托,所以一切识都需要依托末那识而得以存在,那么末那识是否依托什么?末那识依托第八识,所以第七第八识互相依托,但是通常情况叫意根的时候,通常都是指第七识,但严格来讲,第八识也算意根。第二个特性,意根是相续不断的,这也是意的根本特性,就是“等无间”,白话讲就是不间断的连续着,所以说第七识永远不间断,不像前六识会有间断的时候,比如你晕阙的时候,前六识都间断了,但是第七第八识都不间断,但是通常情况下,第七识叫意,而第八识习惯上叫心。第三点,第七识和第六识一样,可以思维可以了别,但是它的对镜不是外境,而是内境,所以只能了别第八识,不能了别其他的事物。第四,第七识了别第八识的同时,产生了我痴,我爱,我见和我慢,它是根本烦恼的源处,第七识产生的我见就是大乘佛教中的俱生我执。

下面讲一下小乘佛教的意根,相对来说,小乘佛教的意根要清晰的多,不像大乘的说法难以理解。首先俱舍论定义意根为“无间灭意”,什么意思?就是念头或者心识之间的相续性,这种连续性或者惯性,类似于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图片之间的惯性形成了视觉上的错觉,认为这些图片是连起来的,实际上都是惯性或者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就是无间灭意,也就是意根。所以小乘的佛法理解意根和大乘唯识的意根有本质区别,小乘的意根没有识体,而是前念的相续性

这两种意根的说法如果从意本身来说,小乘的说法更贴近意的内涵,因为意就是指无间相续性,小乘的意根也单指无间相续?

在《三藏法数》中的解释

[出法界次第]六识者。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识也。谓依五根。能见五尘而为五识。于五尘境而起分别。为第六识。一眼识谓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但能见色。而未起分别也。二耳识谓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但能闻声。而未起分别也。三鼻识谓鼻根若对香尘。即生鼻识。鼻识生时。但能齅香。而未起分别也。四舌识谓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但能尝味。而未起分别也。六意识谓意根若对法尘。即生意识。意识生时。即能于五尘之境分别善恶好丑也。

在《佛教哲学大辞典》中的解释

(1)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识。谓心智作用中,眼、耳、鼻、舌、身(皮肤)、意的六个感觉器官(六根),于色(色、形)、声(音声)、香、味、触(寒暖、柔软等的物质触觉)、法(概念等为心所捕捉的事物事象)的各个知觉对象(六境)上,所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认识作用。(2)第六识。谓(1)项第六的意识。与西方心理学上的意识有重迭面、也有不同面。第六识的意识,是将现在以五根触及五境所形成五识的知觉,于内在层面予以反复捕捉的所谓思考、感情等等的作用,同时也包含作梦、想象过去或未来等等,与五识并无直接关联的自主性作用。形成此二种作用对象的事体、事物事象,称为法境。相应部经典(Samyutta-nikaya)中,是将一个生命体譬喻为四周城墻环绕的都市(都城),六根就好比六座城门,识犹如该城的统治者(君王)。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及俱舍宗等,则将六识视作对等,认为此皆一个本体的显现,而将之定位为心王(心智作用的本体),称做六识心王。将此譬喻为一只猿猴从六个窗口露出脸孔(六窗一猿)。成实宗是不在五识之外另立六识,认为五识皆一个本体的显现,称之为心王。大乘诸宗是假定还有比六识更属根源性的心智本体、本性,而说七识、八识、九识,真言密教更说有十识、无量识。犹如六道凡夫只见大海掀起的波浪,并未抓住更根源的心智本质,只有捕捉表面现象的六识在产生作用,所以天台大师在上卷(大正第三十九卷第四页),是将六识定位为凡夫的识。天台大师又说,观凡夫的一念(瞬间生命)中,本来即已具备一切事物事象的所谓一念三千法门,但此是以观照凡夫第六识的迷心(妄心),而观知其具备生命的真实、本性(真如)的清净九识。日莲大圣人在指出:“古德之言:『心地持九识,修行于六识』,实是至理”(第一五八八页)。[1]

在《佛学常见词汇》中的解释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言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因为是八识中的前六识,故常被称为前六识。

在《佛学次第统编》中的解释

依于六根,接于六尘,所生之识有六,谓之六识。识者了别之义,以能了别诸尘之故。六识者:

一.眼识 即见色之(见)是。

二.耳识 即闻声之(闻)是。

三.鼻识 即嗅香之(嗅)是。

四.舌识 即尝味之(尝)是。

五.身识 即感触之(感)是。

六.意识 即知法之(知)是。

此之六识,即见、闻、嗅、尝、感、知之义,又有六情之名,兹不赘及。

在《藏传佛教辞典》中的解释

十八界中的六识界。指依据“六根”对于六境生起的见、闻、嗅、味、触、思虑等作用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佛学词典》





金刚一样的堡垒


题主好!这是佛学和佛教常识,查阅网络版佛法词典,了解字面意思不难。俱舍宗、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等教典对此都有详细说明,《楞严经》讲的简短又透彻,请多参学,不必问人。下面简介些相关知识,供参考。

【1、“六根”的特点】

一切众生都有六根,眼根能视,为二;耳根能闻,为二;鼻根能嗅,为二;舌根能味,为一;身根能触,为一;意根能识,为一。其中比较特殊的是第五个“身根”指整个身体,不指某个部位;第六个“意根”与前五根同体共在,藏在五根之后,处于秘密状态,这就是你未解之因。怎么确定意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呢?很简单,静下神来,反观自心,即知念头不止,总在生灭,如泉涌水,必有源头,这个根源就是“意根”。它虽无形,却必然是有,并非虚无。进一步讲,验证意根在发挥作用的简单方法很多,随便举两个:(1)人见物,心中会留下印象,次日能回忆起来,这个回忆力就是意根之力。(2)人呼己名,己能回应,这个闻声能辨别出“是在呼我,而不是喊别人”的能力,也是意根之力。深究下去,会发现意根的能力之大没有穷尽,远远超过前五根,对众生生死历程起决定作用,所以佛家常把意根叫做心王,把前五根比喻为奴仆。换言之,意根决定着众生的吉凶祸福和命运体验,一切圣贤教育的着力点都是改造意根,如儒家要恢复的圆满人性,必靠反省意根;道家要恢复的圆满道德,必靠意根无欲;佛家要恢复的圆满佛性,也必靠转变意根。可见,不论什么修行,都是修意根,使之改邪归正,没有别的了。推广开去,人类历史就是意根的历史,世界的现实就是意根的所知;意根生出了所有知识和俗世所谓的智慧。若无意根,人同草木,缺乏灵性。

【2、意根的特点】

佛家经典讲的很多,浅显概括起来是十类:(1)主宰性。前五根面对万物时,产生“识”(也叫印象),立刻传递给意根,被它瞬间处理,变成判断力,同时对五根下达执行令,如同三军的主帅。(2)判断性。意根能区别是非,分开差异,归纳整理所有的新旧识,如同审判的法官。(3)思辨性。意根能加工诸识,推理演绎,提纯感觉,上升认知的高度,此时很像思想家。(4)记忆性。意根能随时随地找回旧识,使人回忆起来,很像识图的老马。(5)自欺性。意根启用是众生的本能,“跟着感觉走”是意根的常态,缺乏理性,总是糊涂和颠倒,如同盲人和醉汉。(6)自由性。意根永远在变化,是无主的,从不停息,自由自在。只要众生活着,就没有什么能制衡它,如同脱缰的野马和攀缘不停的野猴。(7)顽固性。意根决断内外事物的能力非常坚固,性如岩石,很难改变,如同铁板。(8)觉照性。意根能触及一切,生发认知,内晓自我,外晓万物,如同镜子,摄受世界。(9)虚伪性。意根常在,却又无形,众生不能滞留它、不能找到它、不能控制它,只有死后,意根才随五根一并败坏消失,如同魔术师变的戏法。(10)利害性。善用意根,人更聪明,命运吉祥;恶用意根,人更愚蠢,命运灾祸,如同财富。

至于常言的修行“意根清净”,是句度人的方便语,有无明叫“染污”,无无明叫“清净”。所以,若深究起来,无明才是修正对象,意根只是个道场,本身无所谓净秽。

【3、意根的称谓】

在佛家典籍和僧师开示里,意根的别名很多,几乎是无穷尽的,常见的如识根、心根、神根、脑根、识神、心神、心地等。很多时候还用意根所起的作用替代其本身,如妄想本、分别心、执着念、烦恼根、颠倒见、业障源等。随语境不同和说法的目的不同,所称呼的意根就有不同的名字,没有一定。

【4、意根的成因】

佛经的总结性讲法很多,此举最简单完整的,如十二因缘法,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可见,意根的背后是众生无始劫来的本能无明性,随识而生,被妄所牵,常伴欲望,因果不断,生灭不已,决定了命运;意根的内容就是“受、爱、取、有,老、死、忧、悲、苦、恼”。换言之,意根以“无明”为根,以“贪嗔痴”为念,以“轮回和迷惑”为行。

【5、意根的转变】

佛家修行的成就可概括为三身四智,即最终圆满实证自己的“应身佛、报身佛、法身佛”三阶位;在八识里,前五根的生识转为“妙观察智”,意根的生识转为“成所作智”,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

【6、修正意根的方法】

佛家万法都在端正意根,没有穷尽,概括起来是“禅和净”的两大类。禅法是不依靠什么,直接以意根本能的觉照性,反观虚妄的有念,刹那间“化有为空”,日久积功,靠自力将无明变成佛性而现前;净法是依靠方便,如佛菩萨名号、咒语、塑像、经文、讲解、仪轨、戒律、苦行等,靠佛力加持,日久积功,也将无明变成佛性现前。现值末法,众生资质漏劣,修禅较难成就,唯依净法,求生极乐,是第一法门。

总之,意根无形,却是真实;意根万用,藏着奥妙;意根如门,祸福在中。高僧常说的“命运只在方寸之间”,就是指“在意根“的含义;禅宗说的“明心见性”、净宗说的“花开见佛”,也都从矫正意根入门,没别的法义。


本然堂讲席


识的意思是“了识”

世亲菩萨所著的《阿毗达摩俱舍论》,主要介绍的是小乘部派佛法法相概念,里面讲到:

识谓各了别,此即名意处,及七界应知,六识转为意,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

小乘法义一般将心分为六个识,每个识都有一个所依靠的根,以及自己所识别的对象,这样就构成了所谓的“十八界”,这里面讲“识谓各了别”,这是讲“识”的功能,主要是识别所对境的,“了别”中的“别”就是分别、识别的意思,“了”则是明了、清楚,就是说识别工作已经结束了,完成了,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两个字要分开来理解,各有各的意思。

“此即名意处及七界”,这一句要把后面一句的几个字拽过来才行,六个识加在一起,有两个名字,依十二处来讲叫“意处”,依十八界来讲,则叫“七界”,也就是“七心界”,即十八界中的七个心法,在六识之外,另加一个心法——意界。

下面就比较烧脑了,请各位读者朋友自行选择:

“意处”里面包括了六个识

按十二处来讲,意处里面包括了六个识,即眼、耳、鼻、舌、身、意识,这是一处,再加上眼、耳、算、舌、身根,这是五处,总共六处,然后是它们各自的所对境,叫做“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尘,这又是六处,这样就构成了十二处,这里的“处”,经典里解释为“生门”,即生出六识的门户,或者叫六识产生之处也行。

为什么其它五个都是根,只有意处里面是六个识呢?这就是引文中“应知六识转为意”,以及“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所要表达的含义。

“识”是“意”的现在,“意”是“识”的过去。

原来在小乘法义里面,任何一个“识”都有两个叫法,即“现在名识,过去名意。”六个识如果现在正在发生的话,就叫做“识”,如果过去了,灭掉了,那么名字就变了,不叫“识”了,而是改叫做“意”,“六识转为意”的意思就是说现在的“识”灭掉以后名字改叫做“意”,也就是“无间灭为意”,所以小乘里面的“意”完整的叫法是“无间灭意”。

比如眼识,我们正在看一朵花,这时眼识正在工作,所以叫“识”,但这个“识”并不是一直停在这里的,而是象瀑布一样,前面的过去,后面的上来,是这样一直流动的。

所以前面的识一刹那过去了,过去以后,就给后面的识誊出了地方,后一个识就马上跟上来了,这中间没有任何间隔,所以叫“无间”,前面的识过去,转成意,给后面的誊地方,这样眼识就可以继续工作了,所以后面的识是依靠前面识的不断灭掉而产生的,前灭是后生的依靠,这个依靠就是小乘里面“意”的含义,这和“根”的含义是一样的,这样第六识就也有“根”了。

大乘里面的“意”

大乘里面,比如“唯识”,是八个识,六个识外,又多了个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那么在大乘里面,这个“意”的内涵就增加了,除了上面的“无意灭意”以外,还有一个“染污意”,也就是第七末那识,这个识被称为是第六意识真正的根。


为什么第七末那识又叫“染污意”呢?因为第七识只作一件事,就是顽固的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这个细讲起来太麻烦了,因为唯识也有不同的派系,不同的派系将每个识又都有不同的区域划分,简单来讲,有安慧系、难陀系、陈那系和护法系四个大系,分别将每个识划分为一、二、三、四个不同的部分,简称为“分”。

其中安慧系唯识是一分说,难陀是二分说,陈那和护法分别是三分和四分,在我们汉族地区,唯识主要以护法系为主,所以通常主张四分说,即见分、相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在藏族地区则以安慧系唯识为主,则坚持一分说。

依护法系而言,第七识就是永远不间断并无条件的认为第八识的见分就是“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结果,又因为“末那”翻译成汉语后就是“意”的意思,所以将第七识叫做“染污意”,一个被错误的认知污染了的“意”。

既然第六识的根都被污染了,那它自己也很难避免这个厄运,所以我们通常所谓的意识,其实并不可靠,因为它从根上讲就不干净。

总结

总之,“意”的含义有两个,一个是“所依”义,也就是前面的识灭掉以后,不再叫“识”了,改名字叫“意”,作为后一个识生起的依托,这叫“无间灭意”,“无间”,中间没间隔,前面的灭掉,后面的马上跟上来,这是一个。


另一个是“染污”义,也就是第七末那识,它因为错误的将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当成了“我”,而且还非常的顽固,不间断,无条件,所以被称为“染污意”,这是“意”的第二个含义。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佛法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体系,真想把它搞明白的话,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要从基础开始,一步一步的上来,这样才能逐渐的把握住它的宗旨,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一定对,希望朋友们发现问题后及时给予指正,多谢您的关注!!!


澡雪堂主谈国学


眼:耳:舌:鼻:身:意的意代表什么?意又怎么清净?

例子一:

当别人(张三)拉了一堆屎在路上,李四不小心踩到了这堆屎,臭不可闻,全身都不舒服。

这时候所缘到的就是眼睛看到了,鼻子闻到了,身体也触到了这堆屎。进一步发展到李四的舌头,如果李四控制不住自己的意志力,也就是说心。肯定会发出很难听的恶语,谁拉这泡屎在这里,谁的全家就死光,把别人祖宗18代都骂了个遍。

另外一个(张三)拉屎的呢?如果在旁边听(耳)到了肯定来找李四算账,也忍不住这个心,也称之为意。可以把这个骂人的李四打个半死,被打的这一方又要来报仇,就发展到群打,可能会死亡或者重伤。

例子二:

张三拉屎在路边,本来就是不对,李四踩到了这堆屎,如果修行好的话,好好的就会过了也就罢了。

正是双方的修行差,后面发展到打仗死或伤的成果,全都是意造成。

总结:

单是一个意,那是不成立的,意也要缘眼:耳:舌:鼻:身方可连接,这六根谁也离不开谁。

修行关键就是自己的心与意,意就是修行者的意识,有意打人,有意骂人。意力推动身:舌:眼等等。

如果修行者意清净,意不会推动身:舌:眼等等,也就不会有后面伤亡恶果报应。

南无阿弥陀佛





A百姓心声共鸣A


字说字话来回答:

关于六根,道家有六根不漏的说法。这是道家追求清净自然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达到静的根本路径。

所谓“六根不漏” 是指静修的的六方面要求:即身根不漏;鼻根不漏;耳根不漏;舌根不漏;眼根不漏;意根不漏。也就是我们日常经常能听到的六根清静。

“六根不漏”顾名思义就是要做到紧闭六根。

一是身根不漏,动功开始提肛,静功入坐月木座,抵住肛道,平坐则坐在椅角三分之一处,所以身根不漏。

二是鼻根不漏,这是针对已经进入高层次的人来说的,低层次的人则不能用。 上用鼻夹,牢封鼻窍,是谓鼻根不漏。

三是耳根不漏,凝耳韵,切莫外听,体内乾坤大,吕洞宾说:体内天源大,世上少人知。外听则魄散,灵子得不到聚合。

四是舌根不漏,唇齿相合,舌抵上腭,抵在上齿龈,切莫用力过紧。 “炉内要常空,鼎

内要常满”,炉指小腹,鼎指中丹田黄庭宫。

五是眼根不漏,微闭双眼,目光返照,寂然不动,目不外视,为眼根不漏。

六是意根不漏,一念不散,六欲不起,一尘不染,,是为意根不漏。

丹经说,修炼时,既能紧闭六根,大药焉能有不生之理。神气不漏,命必然固矣。 也就是只有做到“六根不漏”,才能在内丹修炼中做到意聚丹田,采药炼丹。


字说字话


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前五根人之皆之,意为什么?意何为能静?

哈哈,这个提问有点的意思。

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大家都看得到,摸得着是吧。那么,意根呢,在哪?有点跟我们捉迷藏了。意为何?意就是人的思想,也就是眼看到的、耳闻到的、鼻嗅到的、舌尝到的、身触到的所有事件反溃给我们的大脑,而产生出来的思想。比方说眼根看到一朵花,条件反应即立刻大脑产生出思想:这花好漂亮或不好看等等自己的知见!这就是意根。哈哈,意根是大老板啊,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对外面的见闻觉知而产生的识(意识,通俗讲也就是思想)即是意根。因此,眼耳鼻舌身这五根都是为意根打工的,好理解吧!

下一个问题,意何为能静?

佛经言:不被境转,则同如来。眼、耳、鼻、舌、身对境产生色、声、香、味、触。对外面所产生的事,自心了了清楚,不立知见(也就是自己的意思),有事干好就行。要降伏对境而产生的妄心,《金刚经》言:……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能做到这样,您意根就静下来了……



万法皆空因果不虚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是有实体的,比如说色界有红色,眼晴便感受到红色;而第六识,即意识是没有实体的,比如你现在没有看到红色,但你也知道什么是红色。但要注意这个第六识同第七识的区别。第六识为《意识》,第七识为末那识,末那识为《意》,很别扭,估计是当年翻译的问题。《意识》与《意》有什么区别呢,前六识包括《意识》的功能是了别,而第七识即《意》则是思量。思量就是盘算、琢磨之类。注意,这个第七识《意》不依赖前六识而存在,相反前六识却依赖《意》而存在,如果没有《意》,就没有前六识,色界的一切都不能被感知和分别。但这个第七识即末那识即《意》,又是依赖第八识阿赖耶识而存在的。


创新国


前五识所依的五根是有实体的,但第六识所依的根(意根)是没有实体的,这个意根完全是精神的,即意根不是色体而是第七识,所以第六识所依的意根是第七识。进一步讲,第六识本身没有体,第六意识依于第七意识,第六意识相当于第七意识的寄生虫,导致很多人只知道第六意识而不知道第七意识。本来第六意识就该称为第七意识,但他爱出风头喧宾夺主,所以第六意识不过是第七意识的冒名顶替。前七识又称为七转识,因为他们都是由第八识转而成的。第八识转而成第七识,第七识转而成第六识,第六识转而成前五识。虽然前七识由第八识辗转而来。但前七识所造的善恶业又可以返回给第八识,这叫反熏。


青山傍古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