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丹東、琿春之後,惠州房價上漲引發的兩點思考

前些天剛發現丹東等中朝邊境城市房價暴漲,今天又發現惠州——一個毗鄰深圳東莞但與之相比卻地廣人稀的城市,其房價也漲起來了。

據說之前林鄭月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去了趟惠州,毗鄰深圳和東莞的惠州恰好緊挨著即將建設的粵港澳大灣區。

丹東、琿春之後,惠州房價上漲引發的兩點思考

不管怎樣,一位去知乎度劫的小姐姐(也許是小妹妹)發文聲稱其在2018年5月中旬去惠州的時候發現好多人包括中介在不分晝夜地排隊買房子,不少預售證到手的樓盤幾天內就被售罄了。

在一個房價上漲了十多年且越調越漲的環境中,人們對房價上漲似乎有些免疫了,至少我是很麻木的。

所以這篇文章不再講房價上漲的原因,而是講兩點思考:

一是如同之前撰寫的文章中所講,國內不僅房地產開發專業化了,房產投資也走向了專業化,並演化為聞風而動的“房產金融資本”。

至少我就聽到一些投資房產致富的故事,比如十年前擁有一百萬人民幣的人通過投資房產跨入了億萬富豪的隊伍,實現了財務自由;甚至這個群體中還有人出了書籍,專門傳授如何買房賣房技藝,並把自己億萬身價定義為新中產階級,看得俺這個準小康人士直冒冷汗。

這些人,以及追逐這些人而步入房產投資領域的人,很可能是造成今年丹東、惠州等地房價暴漲的一股重要資本力量。這些資本已具備了“遊資”的特性,哪裡有利可圖就遊動到哪裡,游到哪兒哪兒就會出現異動,令人側目。你可以稱它為“房產金融資本”。照著這個趨勢,它遲早會跑到全球各地去露一手的。

二是從服務產業經濟更新換代、提檔升級、創新發展角度看,如何通過政策創新把這些不安分的“房產金融資本”穩定住,讓其演化為助力產業創新發展的“產業資本”,值得思考。

如果能找到好辦法把不安分的金融資本導引到需要資本灌溉的地方去,一來可以為樓市等太熱的領域降溫,二來還可以為需要資本的“大田”澆水解渴,豈不是“一石二鳥”的好事?

地方政府出臺一些政策,鼓勵各類資本入駐產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示範建設區並參與園區及公共基礎設施的開發(PPP),與地方財政、金融機構聯合起來建立混合型投資基金,推動發展互聯網金融等新型金融業態,不知有沒有好的效果。

畢竟資本逐利本性支配下,如果沒有好的收益率,政策效果會大打折扣的。這個還有待觀察,還得看招商引資能不能再出新招,吸引大量資本入駐的優惠“餡餅”夠不夠誘人了。

不過,要做這些事,還得與加強金融監管體系結合起來一起做,防患於未然,才好。

總體看,沒有可與樓市媲美新投資渠道出現的條件下,丹東、惠州房子漲價後還會有其他地方的房價伴隨國內外利好因素“跳出”而上漲的。

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資本過剩,一但遇上股市低迷,那就只能都盯住被限購限價的樓市,導致今日丹東、明日琿春、後日惠州房價輪番突出來上漲的現象了。

如果哪個省市能做到不搞限購限價、不被有關部門約談,還能穩住房價、房租把蜂擁而來的資本吃幹榨淨,那這個地區就太牛了。

(完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