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文|水木魚工作坊

2020/3/4

喜劇電影《驢得水》,由周申、劉露編劇導演,開心麻花團隊主打製作,於2016年10月2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上映以來,深受觀眾好評,被大家視為小成本大製作的典範。2017年12月2日第十四屆廣州大學生電影節上,電影《驢得水》當選最受大學生歡迎的電影。

電影開始講述了一群“品行不端”卻懷揣教育夢想的人,從大城市來到偏遠鄉村開辦了一所學校。學校生活慘淡、條件艱苦,但老師們都自得其樂,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一起為鄉村教育的夢想努力著。

雖然每個人都有所謂的“缺點”和“侷限”,但他們作為一群平凡小人物,在偏遠、乾旱、貧窮落後的地方,種下教育的種子,細心呵護,等待發芽,這像極了我們理想世界中的“烏托邦”——簡單、純粹、善良、有愛。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但是,後來故事的走向卻出乎了大家的意料。

教育部要派特派員例行檢查的消息打破了原有的安寧,因為學校有一位“呂得水老師”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擔心醜事即將敗露的時候,一個神奇天才的出現拯救了大家。

然而誰又能料到烏托邦的消亡這才剛剛開始。

一、《驢得水》裡的烏托邦

在電影一開始的情景設定中,孫恆海、張一曼、裴魁山、周鐵男加上校長女兒佳佳,五人在鄉村民辦學校中工作生活,雖然條件艱苦,但相處很和諧,大家相互玩鬧調笑打成一片,為鄉村振興的教育夢想努力著,像極了我們想象中的烏托邦的樣子。

(1)烏托邦的起源發展

烏托邦(Utopia)的提出者是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本意為“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後來被世人延伸為理想主義和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也有人解釋為:“烏”是沒有,“託”是寄託,“邦”是國家,所以就把“烏托邦”稱作“空想的國家”。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再到後來,空想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托馬斯·莫爾在他的名著《烏托邦》(全名《關於最完全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書》)中虛構了一個航海家拉斐爾·希斯拉德奇遇“烏托邦”的故事。

拉斐爾航行到一個奇鄉異國“烏托邦”:在那裡,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著按需分配的原則,大家穿統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官吏是公共選舉產生。他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

到現在,人們已經把“烏托邦”的侷限性相除,賦予新的時代理念,將其修補成一個完美的概念,成了大家心中關於理想主義、關於大同社會、關於美好模樣最貼切的化身。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2)現實中的烏托邦:《驢得水》裡的民辦學校

民國時期,一個偏遠、乾旱、貧窮落後的地方,有一群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之前的經歷五花八門,因為各種各樣不同的原因,他們相聚在了這裡。每個人都有大大小小的毛病,不過大家都能夠和諧相處,每天嘻哈打鬧,赤誠相待,在這個地方繼續著他們的教育夢。

為什麼將這個普普通通的小學校評為烏托邦呢?


>> 原因一:小人物裡的英雄主義

我們的現實世界是這樣運轉的:

小時候天真可愛、無暇純潔,明亮的眼神裡有大大的夢想,真誠的笑容裡有溫暖人心的力量;長大的過程中,經歷各種痛苦、掙扎與不堪,逐漸找到向世界妥協、與自己和解的方式,變得世俗而又現實,眼神中是深不見底的失望和疲倦,笑容背後是各種關係錯綜複雜的交鋒,就像《小王子》說的那樣,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即使有人倖免遇難,也不過零星而已。他們的身邊,也一定有所愛的人陪伴並保護著這份純真。比如,《天下無賊》。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驢得水》里民辦小學的世界是這樣發展的:

除了佳佳還是個十五歲的孩子外,其他人都已經歷了長大的陣痛期,也明白世俗的不堪與現實的殘酷。但他們沒有選擇按照世界的常規套路走下去,變成所謂的“成熟而內斂”的成年人,而是選擇繼續做一個孩子,繼續踐行著他們夢想。

在民辦學校裡,工資待遇低,工作環境差,沒有五險一金,沒有晉升空間,整天面對一幫奇奇怪怪,性格各異的同事,這要是換成別人,早就辭職不幹了,還能在這裡陪你做“清秋大夢”?想得挺美!

但他們幾個的的確確就這麼做了,在不如意的環境下就這麼硬剛著。

我們說有權有勢有地位有知識的人有情懷,這可以接受。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資源、平臺和硬件條件支持他們有更高的追求。但心懷英雄主義的小人物卻不常見。

他們需要為了生活奔波勞苦,為了食能果腹、衣可蔽體而忙碌,平凡中的大多數早就被肉體上的勞累和精神上的煎熬磨掉了最珍貴的東西。

而像孫恆海、張一曼、裴魁山這樣的小人物能在這裡剛著,堅守著自己的英雄主義,少以又少,實屬難得。儘管他們有毛病,儘管他們不完美。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原因二:接納各種反“世俗倫理”的包容度

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人性。對於與主流價值觀不合的行為和性格,所謂的“世俗社會”大多選擇鄙視、恥笑或者冷漠與不聞不問,但在這裡,他們選擇包容。

校長孫恆海,懷揣鄉村教育復興的夢想,一心要在這裡做出點事情來,缺點就是有點假正經,還喜歡用上帝視角的道德標準綁架別人,要是在外面早被人嫌棄和戲虐了,但在這裡沒有。

會計張一曼,愛開“小黃車”,喜歡自由的感覺,如果放在常人眼中很容易被冠以“放蕩”的詞彙,但在這裡,大家都很尊重她。

周鐵男,初中的時候就打了班主任,鬧到系主任那,性格耿直、脾氣火爆,穿著一身板正的中山裝,講著一口地道的東北話。有話就說,不吐不快,性格衝動,一言不合就上拳腳,對女孩佳佳有好感。在這裡,沒人會“教育”他該如何如何做,大家都在互相包容彼此的性格。

裴魁山,有些小氣,有些虛偽,這都沒關係,大家不會抓住你的性格缺點去做文章的,頂多開一些善意的玩笑罷了。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現實世界中,大家的容錯率很低,行為稍有過失,便會有好事者將你放在顯微鏡下仔細審視,加以道德的捆綁。

但在這裡沒有。這裡尊重每一個人的個性和人格,給予人們最大的包容度,大到可以接納各種所謂的反“世俗倫理”的評判標準。

所以,結合這兩個原因來看,這裡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烏托邦,但一定是一個有煙火氣和人情味的“烏托邦”。

二、烏托邦的消亡:評點小人物的黑化指數

隨著故事的進展,特派員的兩次到訪成為了導火索,激化矛盾的同時,戳破了這個烏托邦的幻象,將人性特徵赤裸裸的暴露出來,《驢得水》裡的小人物開始走向黑化。

下面,就讓我們評點一下影片人物的黑化指數。

>> 人物一:裴魁山

身高:172±2cm

體重:72kg左右

身份:三民小學老師,有點小氣和假正經,曾喜歡張一曼,後逐步暴露出自己丑惡的嘴臉

黑化特質:自私、虛偽、小人嘴臉

黑化指數:80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黑化過程分析:

裴魁山作為第一個被劇本黑化的小人物,自然被刻畫得個性特徵極其鮮明。從一開始有點小氣、假正經的普通人設,逐漸變成了一個自私、虛偽、滿臉小人相的黑化人設,這其中的很多東西都值得我們思考。


A. 自私:從小氣到貪婪

影片開始,校長孫恆海正在開三民小學的期末總結大會。會上提議為了減少生源的流散,孫恆海想要撥出部分資金給學生增設獎學金,以鼓勵學生來校學習。無頭無腦的周鐵男和滿不在乎的張一曼同意捐出自己的工資,但裴魁山就表現地有點猶猶豫豫,不情願,最後實在沒轍,扭扭捏捏才答應捐出一個月工資。

後來,特派員要突擊檢查,最壞的情況還沒有發生,他不考慮學校其他人的情況,已經開始盤算自己的後路了,甚至和張一曼表白,意欲事情敗露後兩人雙宿雙飛。可惜了,裴魁山的小心思沒有得逞。

暑假結束,裴魁山在大夏天穿著貂絨來顯擺,結果被眾人調笑一番。“呂得水”老師的3萬法幣到賬後,校長孫恆海想要用這筆錢來增建教室,結果被裴魁山一口拒絕。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我不同意,咱不說好了嗎,這筆錢發下來之後,每個人每個月發三千塊錢獎金。”

鐵男看不過去,說:“校長,我的獎金可以先不發!”

裴魁山:我的不行。

然後校長用所謂的情懷試圖打動和“綁架”裴魁山,但人家根本不吃這一套,你們愛咋地咋地,反正我不行。

這時候,鐵男說了一句“他不捐我也不捐”,裴魁山一句“那就都不捐,反正我那六千塊錢是說好了的。”

此時的烏托邦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樣子,裴魁山金錢至上的貪婪已經漸窺端倪,這艘大船搖搖欲墜。當裴魁山說出“憑什麼拿你們的道德利益來綁架我的利益”的時候,烏托邦已不再單純,人物逐步黑化。

B. 虛偽:事前事後,兩張嘴臉

開始,裴魁山喜歡張一曼,他是這麼對人家說的:

“我喜歡你,我想娶你,我想和你過一輩子。”

“我覺得你就是能和我過一輩子的人啊。”

“我不是第一天認識你,所以我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別人那麼說你是因為他們不瞭解你,但是我瞭解你啊,你根本不是放蕩,你就是太單純了,所以你什麼人都相信。”

“你會這麼想自己是因為別人總是中傷你,給你留下了心理暗示,但我相信真實的你不是那樣的。”

“我希望你以後不要再那麼隨便了,你是在傷害你自己。”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裴老師絕對是溫柔體貼、善解人意還忠厚可靠的好男人。

可惜他不是。

當他知道張一曼晚上“睡服”銅匠的事情之後,整個人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

·暑假回來後對待張一曼的態度:動輒以“滾蛋”、“起開”的粗話相向,不給一點好臉色看。

·銅匠媳婦來理論的時候,老裴是這樣:剛對別人吼完“你憑什麼拿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轉身就拿校長對張一曼的恩情去綁架和脅迫一曼做出妥協,害了銅匠,還傷害了一曼。他在那惡氣生生地說:“當年要不是校長幫你,你他媽在哪呢!”

·在教室裡,特派員要給銅匠出氣的時候,大家誰都沒去真的針對一曼,但是裴魁山這樣做了:臭婊子、過街老鼠、不要臉、婊子都不如、倒貼、比婊子都賤、公共廁所、作......他把所有的骯髒汙穢全部潑在曾經心愛的女人身上。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所有一切的轉折點,就因為張一曼沒有接受他的示愛,然後和別人睡了。

我在想,就算一曼和銅匠睡覺不合適,但和你裴魁山有關係嗎?你又憑什麼拿你骯髒的嘴臉,去對別人指手畫腳。

此刻的裴魁山,黑化程度攀升到了極致。

點評:因為前後對比的存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明,黑化特點更加突出。故黑化指數評定為80分。


>> 人物二:銅匠

身高:

170±2cm

體重:68kg左右

身份:當地銅匠,會打銅鎖,一口當地方言。原本是個虎頭虎腦的單純小夥,但被教師們“帶壞”後他性格大變,成了一個追名逐利且為報復不擇手段的人。

黑化特質:追名逐利、不明事理、狹隘、為報復不擇手段

黑化指數:72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黑化過程分析:

原本,銅匠是一個虎頭虎腦的單純小夥子。當時佳佳救火,銅匠會上去幫忙;鐵男抓住佳佳的時候,銅匠呵斥他放手。晚上給三民小學修銅鈴,不辭辛苦;張一曼有意調笑他,他也很是拘謹和老實。一開始,銅匠還是很憨厚的。

銅匠死活不去照相,說照相會死人的,他不想短命。從這裡可以看出銅匠因為沒有文化、在底層生活而導致的自身侷限性。這種侷限性和狹隘一直伴隨銅匠左右,也為後文銅匠的黑化埋下了伏筆。

為了讓銅匠留下照相,張一曼決定“睡服”他。就這樣,銅匠的人生髮生了轉折,在此後的故事中,銅匠四個表現顯示了他的黑化歷程。


表現一:憧憬愛情,渴望教育

在和張一曼一夜歡愉後,老實的銅匠對一曼產生了感情,臨別時唱了一首家鄉的情歌表達自己的心意。

臨走時,校長送他兩本書,對他說道:有教無類。

從影片後半部分,即銅匠老婆開始參與其中後可以瞭解到,銅匠的婚姻生活很不幸福,在家庭中一直處於弱勢地位,擁有畸形的家庭環境。但認識張一曼後,銅匠內心的柔軟和關於愛情的想象開始復甦,他開始憧憬愛情,渴望教育。

校長說:佳佳教了銅匠一個暑假。

銅匠老婆說:在家裡一天天的不幹活,就知道拿個破本子在那裡看。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表現二:愛情破滅,走向極端

開學後,銅匠的老婆發現丈夫出軌,找上門來。張一曼在特派員、校長和裴魁山以及銅匠老婆的多重脅迫下,承認了自己和銅匠的事情。

銅匠為了保護一曼和老婆翻臉。但是張一曼為了銅匠能家庭和睦,夫妻恩愛,避免破壞了他們的家庭,便對銅匠說了一些狠心傷人的話。銅匠聽完後,一言不發,幻想的愛情破滅,他即將走向另一個機端。

這時銅匠的狹隘和侷限性有一定程度體現

在當時的情境下,不管一曼是否出於真心,也只能那樣去做,這都是為了銅匠好。但銅匠卻沒有感受到,認為是學校裡的這些人仗著有文化欺騙玩弄自己,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沒有文化並不可怕,思想上的愚昧無知才是最可怕的。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表現三:沒有底線,百般刁難

在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後,銅匠靠著“呂得水”的身份在特派員面前耀武揚威,瘋狂報復眾人。

他對他曾經喜歡的女人百般折磨:

先是言語辱罵,讓裴魁山等人對張一曼進行言語上的侮辱;然後升級到拳腳相加,逼著周鐵男打張一曼耳光,周鐵男沒有打,是一曼自己扇的自己;最後,他像一個無情的瘋子剝奪掉了女孩最重要的東西——張一曼的一頭秀髮。這時候,一曼被逼瘋了。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他對無辜的事物會加以摧殘:

真正的“呂得水”是那頭驢子,學校的淡水供給全靠驢子來回運輸。因為周鐵男的指桑罵槐,惹惱了銅匠。銅匠坐不住了,絲毫不考慮驢子對學校有多重要,執意要殺驢吃肉,禍及無辜。

表現四:追名逐利,醜惡嘴臉

在周鐵男將真相捅破之後,銅匠嘴臉更加醜惡,在跟隨特派員的大兵面前跪地求饒,呼爺爺喚奶奶的,自求保住自己這條小命。

但是這時候,特派員用武力和官僚主義鎮住了一切。現在“呂得水”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呂得水”這個人。

然後,銅匠認清時勢,開始逢迎特派員,老老實實地配合工作。

在美國人面前裝死的時候,聽到慈善家要送佳佳出國唸書,利益燻心的銅匠不去思考破壞事情走向的後果,蹭的一下起來,言稱也要出國唸書。追名逐利的特質立刻顯現出來。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點評:經過一系列的騷操作,銅匠從一個傻小子逐步變成了一個自私自利、為追名逐利和報復不擇手段的利己主義者。但鑑於原本自身的侷限性,黑化指數評定為72分。


>> 人物三:特派員

身高:175±2cm

體重:75kg左右

身份:教育部特派專員。目不識丁、自稱是曾留學英國的教育官員,聽了銅匠幾句方言後就稱讚他讀莎士比亞讀得好。

黑化特質:虛偽、腐敗、弄虛作假、顛倒黑白

黑化指數:90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黑化過程分析:

特派員這個人設,除了一開始還正常點外,便開始隨著故事發展一路走黑,黑化的一塌糊塗。通過分析三個情節幫助大家瞭解一下。

情節一:假裝高學歷,虛偽聽英語

特派員,講話時刻意裝出一股高雅範,下鄉視察還自備茶具,享受的很,目不識丁,卻自稱留學英國的教育官員,讓人貽笑大方。

這個哥們不懂英語卻執意要聽英語老師講課,銅匠現學現賣說了兩句人家還不滿意,嫌棄這個太簡單。這讓眾人驚起一陣冷汗,就當大夥以為事情要暴露的時候,張一曼急中生智是試探出了特派員的老底。

“特派員,goodbye!”

“Good morning.”

“嗯......”

“嗯。”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結果呢,臺上一曼輔助,銅匠主C,用地方方言激情演講了一波莎士比亞的戲劇朗誦,最後特派員還說“呂得水”老師講的好呢,聲稱只有他才能夠扛起這杆鄉村教育復興的大旗。

如果說學校眾人弄虛作假是被逼無奈的話,那特派員的“逢場作戲”又算什麼呢?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情節二:國情如此,大家理解

在涉及到每個月給“呂得水”老師的贊助的時候,情況是這樣的:實際贊助10萬法幣,學校到手3萬整。

問起原因。特派員秘書解釋道:

這怎麼是坑錢呢?這是合理優化的分配。在羅斯先生的十萬塊錢裡,教育部要給你們交稅,還要扣去管理費、辦公費、車馬費、宣傳費等等,另外還本著自願的原則,幫你們繳納了公積金、抗戰基金、保險金以及養老金等。

特派員:綜上所述,教育部是沒有剋扣呂老師一分錢的。但由於羅斯先生不瞭解本國國情,當他問起的時候,你們一定要說十萬。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好了,這段我就不展開說了,大家仔細品味就好。


情節三:指鹿為馬,顛倒黑白

在銅匠假裝“呂得水”的真相暴露之後,銅匠慌了,但人家特派員不慌。此刻,他是這麼說的:

老子說他是呂得水老師,他就是呂得水老師,教育部說他是教育家,他就是教育家。

面對鐵男的暴亂,一槍,武力解決問題。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特派員的原則是這樣:做人不能死心眼,在“大局”面前屁都不是。這事搞成了,咱們大家都好,搞不成,大家都倒黴。我倒黴了無所謂啊,我換個地方再當差去。你們要倒黴了呢?那就徹底完了,你們辛辛苦苦搞得學校,那就保不住了。

所以我們都應該希望這件事情成。

點評:特派員僅僅是一個社會中官場形勢的縮影,是民國時期社會醜態的一部分。因為他代表和意味著更多,所以黑化指數評分90。


三、世上本無烏托邦,是非善惡自在人心

在整個影片的敘述過程中,被黑化的人物形象不止他們三個,其他人或多或少也有黑化,只不過本文沒有重點提及。比如周鐵男被子彈打掉了膽魄,比如孫恆海的黑化不深不淺但貫穿始終,比如佳佳最終還是落敗於男權之下,比如張一曼......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記得在影片開始的時候,裴魁山說過一句話:“我們為什麼要來這個地方搞鄉村教育實驗,是為了改變中國農民的貪愚弱私。”

但是在我看來,貪愚弱私不指是中國農民的特質,而是全人類的特質。

理想主義的烏托邦之所以不能存在於世間,最大的阻礙就是人性。

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漸擺脫茹毛飲血的野蠻、武力之上的暴戾、腐朽的封建和貪婪的殖民,正在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事情,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儘自己所能去做的更好罷了。

世上本無烏托邦,是非善惡自在人心。

就像白巖松老師說的那樣,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所做的事情只是不讓世界變得更壞。只有我們都努力讓這個世界沒有變得更壞,它才有機會在合適的時候變得更好。

烏托邦的消亡:喜劇幽默《驢得水》,講述小人物的黑化史


【內容創作官】水木魚工作坊

我們是兼具創作力與活力的工作坊,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致力於推送分享最優質、最思考、最柔情、最開腦洞的資訊營養。21世紀,讓我們陪您一起生活與成長。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歡迎廣大朋友點贊、轉發、收藏,到留言區評論提建議,喜歡我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無厘頭跨界】.情感、工作和生活,都在可以在這裡和大家一起討論分享!

這裡是十萬閱讀者的成長交流社區平臺,歡迎你的入駐,讓我們一同經歷,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