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如何讀帖?

KoraManuja


讀帖,臨帖和出帖

學書法不臨帖始終是瞎寫,臨帖不讀帖始終是瞎臨,可見讀帖對於學書法的重要性。

讀帖之前要選帖,選帖就是針對自己要學的某一種字體,考慮自己的情況,選一本適合自己的字帖非常重要,一本字帖選定之後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要跟它耗下去,不要輕易換帖。

我的習慣是拿到一本新的字帖,要先研究一下作者生平,比如褚遂良的《倪寬贊》,先了解一下褚遂良書法的特點,而後是《倪寬贊》處於褚遂良書法的哪一個階段,這本帖有什麼特點和規律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讀帖之前可以把這本帖的文本多讀幾遍,比如《蘭亭序》,可以把《蘭亭序》這篇文章多讀幾遍,如果能背下來最好,這個過程的好處是在後來默記的時候可以一邊背誦一邊想每一個字的字形是什麼樣子。

接下來進入精讀階段,精讀就是針對每一個字的結構和筆法認真揣摩,細緻到每一個點畫的位置,起筆運筆收筆的輕重疾徐,邊讀邊臨,儘可能做到臨像,就像練武功一樣,先把一招一式壁畫出來,當寫到一定程度在“發勁”,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

對於讀帖,還有兩個小竅門,針對選擇的字帖,可以把圖片放到手機上,把字放大看。每天晚上睡覺前可以看兩三個字,並且記到腦子裡去。還有一個方法是把一個字帖的原始大小打印下來,掛到牆上,時時端詳。

讀帖、臨帖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出帖,走進去是為了走出來,單單寫像沒有什麼意義,寫像之後要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才能是自己的作品。


書法雅集


讀帖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重要的方法,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經常提到臨帖,對於讀帖做的比較少,有些朋友甚至忽略了讀帖這一方法,而我的老師告訴我,要把臨帖和讀帖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讀帖和臨帖的時間要一樣。

那麼什麼是讀帖呢?

讀帖其實不是簡單的把字帖的文字內容讀一遍就完了,讀懂字帖的文字內容是學習書法必須要做到了,但是讀帖遠遠不限於字帖的文字內容。

讀帖其實就是觀察、研究字帖的意思,因為我們在臨帖的時候,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單個字的用筆或者結構上,往往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通過研究字帖、分析字帖,能夠更好的從整體上了解和把握字體的風格特點。

用一個比喻來說就是,臨帖相當於低頭拉車,而讀帖則相當於抬頭看路。

讀帖都要讀些什麼

首先,第一點也是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讀通字帖本身的內容,先把整個字帖通讀一遍,瞭解一下這本字帖的文字內容到底講了什麼。

優秀的書法作品,它的文字內容和書法風格基本都是相近的,有很大的關聯性的,你比如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它的整體風格秀美典雅,《蘭亭序》本身也是一篇美文,一開始寫的不緊不慢,文字內容寫的也很優美: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但是這篇文章的最後結尾部分,王羲之感嘆人生,書法也變得動盪起來,章法明顯的變的緊密,還出現了多處錯誤和塗抹,這可能也和王羲之當時激動的心情有關係: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尤其是,我們能夠看到“痛哉”這兩個字寫的非常的大,比正常的內容大了很多,最關鍵的是第一遍王羲之還寫錯了,塗抹以後,又改了一遍。

通過這些,我們知道文字內容和字帖的整體的風格的聯繫是非常的密切的,先把整體的內容通讀一遍,能夠更好的理解字帖的整體格調。

其次,要讀一下這本字帖書寫的年代和背景。

瞭解一下作者所生活的時代,也可以瞭解一下作者那個時代的整體的書法氛圍,一個優秀的書法家,他的作品一定是要融於他所處的時代的,但同時,他的一些部分又會超越這個時代,這就是大師了。

第三,要讀一讀古代書法家對於這本字帖的評價。

看看在古代大師眼中這本字帖是怎樣的,古代大師的解讀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這本字帖有哪些優點或者缺點,需要怎樣去學習,怎樣避免出現學習這個字帖常見的問題,所謂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第四,讀一下這本字帖的章法

章法是一幅書法作品給人最直觀的印象,第一眼看書法作品,先看到的是章法,是看不到具體的字的,這個就像我們剛接觸一個人,首先只能瞭解他的穿著和長相,我們很難先去看到他的人品一樣。

章法首先要看這本字帖的字距和行距,這一點很重要,同樣的一幅作品,如果你通過拼接和粘貼,把這幅字的字距和行距改變,那麼這幅字的整體的風格就會發生變化,同樣,你把顏真卿的楷書,用歐陽詢的章法寫出來,那麼顏體的味道就失去了大半。

所以,首先了解和掌握這本字帖的章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掌握和了解了這本字帖的章法,就從整體上基本掌握了這本字帖的基本風格,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第五、讀筆法看墨法

讀筆法,是讀帖的核心內容,這個其實我們在平時臨帖的時候是在做的,是不過我們讀帖,這把筆法單獨拿出來讀。

讀筆法的方法也很簡單,有些書法家也叫這種方法為“目臨”,就是用眼睛去臨帖,大概的步驟就是把眼睛當成毛筆,順著字帖上的書寫軌跡往下臨寫,雖然手上沒有筆,但是心中卻有一支筆在不停的運動。這樣,由於只需要看,不需要寫,能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筆法本身,更加深入的去理解筆法。

讀帖還能夠更好的理解墨法,能從整體上看到原帖的作者是如何處理好作品的濃、淡、幹、溼的,由於我們現在的書寫工具和古人有著很大的差別,臨帖的時候很難完全展現古人對於墨的處理,只能通過讀帖來理解墨法,並把這種理解運用到平時的理解帖中去。

讀帖和臨帖有衝突嗎,二者的時間怎麼安排?

讀帖和理解帖二者是不衝突的,讀帖是可以隨時隨地的去進行的,可以隨便翻開一頁字帖就可以讀下去,也不一定要有一定的步驟,是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書法的一個好辦法。

讀帖也不需要像臨帖一樣,必須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堅持一本字帖,可以相對的寬鬆一點,在一段時間了你可以隨時的讀很多的字帖,去欣賞不同書體、不同的書法風格。這樣才能更好的開闊自己的視野,認識到不同風格的字體,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讀帖在形式上也比較靈活和自由,有時候也沒有必要抱著書,手機、電腦、平板上都可以進行讀帖學習,而且用手機讀帖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它可以把字帖放大,能夠看到更多的細節,這對於一個書法學習者來說是非常的重要的。

讀帖和臨帖二者在時間的安排上我之前提到過,也是我的老師告訴我的方法,那就是臨帖和讀帖的時間要一樣,這種方法對於初學者是很有用的。

對於書法老手,我建議讀帖的時間要對於臨帖,書法老手一般技法問題已經解決了,需要的是尋求突破的方向,是要去出帖,這個時候對於書寫者的見識、視野和理解能力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多讀帖,有助於你尋找方向。

讀帖的目的是什麼?

讀帖的最終目的其實是指導臨帖的,我們通過讀帖,對於字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同時對於字帖筆法細節的理解又能提高我們的書法欣賞水平,提高眼裡和對於書法的理解能力。

反過來,這些又能促進我們的創作能力,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去臨帖和創作。你的眼睛就是你的思想,要一直引領著自己前進,要在認知上比行動上超前一步,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的取得進步。

這也是歷代書法家都比較重視讀帖的原因吧。


不二齋


讀帖在學習書法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在高級階段,比臨帖的作用還要大。

讀帖的方法是一看筆法,二看結構,三看佈局。怎麼看筆法?這就需要高清影印版印刷的墨跡字帖。看他的起筆處是怎麼下的筆,用力點在哪裡,角度方向在何處,在何處轉,何處提筆,提的分寸是多少。再看他的行筆軌跡,是快還是慢,是平行還是略斜。最後看它的收筆在何處頓,出鋒收筆還是藏鋒收筆。每個筆畫都需要如此反覆的觀看多遍,心裡記著,手上👆跟著比畫。古人說的心追手摹,就是說的這個。看完筆畫看結構。每個點畫的位置長短,輕重,左右關係,上下關係,不要放過任何細節。最後是整體的佈局。現在的書店有整幅的字帖,把它全部打開進行觀看,整體佈局是最後決定你作品高低的重要環節,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單字的練習上而忽視了整體佈局。



這是點畫,結構,佈局的讀帖方法。完整的讀帖還包括讀文,讀字,讀點畫,讀結構,讀佈局。字帖的全文要先讀懂,對字帖的作者有詳細的瞭解。不然別人問你學的什麼字體。基本的東西都回答不上了,這肯定不行。讀帖是相伴終身的學習習慣。對提高書法水平,有決定性作用。不能馬虎對待。讀一頁書,不會超過三分鐘,而讀一頁字帖,可能一天也讀不完。你要對字帖中的每一個信息進行處理驗證並記憶。


學習之初,大家都是以臨帖學習為主,很少有人涉及讀帖。古人臨帖和我們現在不一樣,他們臨帖,是在經過了識字階段筆法訓練,能夠熟練的掌控毛筆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在臨帖時,不會有筆法的障礙。我們臨帖,是從零開始,對書法常識白白的小白,如果沒有人指點,靠自己要走許多彎路。如果遇上本身就不明的人指導,更是坑得你數十年修不得正果。學習掌握筆法,是書法的先決條件,掌握了筆法,才能進行後面的東西。


子衿tjk


讀帖是學習寫字進行臨帖階段的重要方法,也是為欣賞古代書家墨跡提高眼力,進行書法創作的準備過程。

讀帖是從書法藝術的審美和技術的學習目的出發觀察字形,體會字質,品味字的意境和神采。

要看準點畫的形態,明白用筆方法,

理解結字布白的道理,

欣賞書作的藝術特點,領悟書家的藝術風格。

讀帖可以加深對書法的理解,提高辨別力和鑑賞力,故善“讀”有時比“臨習”收益還多【眼力看得到才會寫的到,眼和手是相互配合提高的,不用手眼要高是很難的,動手了就知道難易,眼睛看不到手幾乎做不到,就像平常所說的眼裡有活、心裡有數】。

歷代書家都十分重視: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神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意。”

--宋.黃庭堅《論書》

【隨意:和字帖的筆意相近】

“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臨摹”

--南宋 姜夔 《 續書譜 》

1.1. 讀帖五個方面

1外形、2體勢、3結構、4筆畫、5風格

1.1.1. 讀字的外形

看外形是方的、圓的、三角的、梯形的、菱形的、或者其他形狀,看外部幾何圖形,在腦中有個外部輪廓,幫助安排筆畫和部件,安排字的結構。做到意在筆前,書寫不出大格。

1.1.2. 讀字的體勢

就是看字的疏、密、大、小、長、短、偏、斜、堆、插、重、並、向、背、孤、單等字勢,讀貼時看懂字勢,書寫時便於筆畫部件的安排。

1.疏

是字的筆畫稀少,稀排點畫,疏開的架勢,字勢豐滿,筆畫相對寫得豐滿一些

2.密

字的筆畫繁多,結構複雜的字,筆畫緊縮,間架密佈,臨寫時以“密者勻之”的辦法處理,不侷促,給人以安詳之感

3.大

形體大的字,有多部件組合,字勢自然要大,不能寫小。臨寫時筆畫也要緊縮在同一方格之內,不能寫的過大而溢出方格之外

4.小

體形稍小於其他字,這些字筆畫少,筆畫要粗重豐滿,小中見大

5.長

體形窄長,橫短豎長,臨寫時要隨字定型,不能寫寬

6.短

字形矮,豎短,不要寫高

7.偏

筆勢偏重一遍的字,如,筆畫偏向左邊,末筆向右曳,來穩定重心。

8.斜

字形斜,體斜而心正,以斜取正。

9.堆

多個部件累累重疊堆在一起,如“器”五個部件既能獨立,又相互照應,結成緊密的整體。

10.插

中間有兩個以上的豎通過,字勢以中直線為準,左右對稱

11.重

上下同形的字重疊,上小下大,

12.並

左右同形的字或部件相併,左稍窄小,右稍大,

13.向

左右部向內相聚,左右筆畫伸縮得當,互相穿插,向勢如人之相迎,

14.背

字的左右兩部分像背靠背,背也要彼此照應,背勢如人之背立。

15.孤

橫和豎只有一二筆的字,筆畫要厚重豐滿,看來不覺得孤單。

16.單

筆畫不多,又無偏旁為伴的單一結構的字,字形窄長。豎畫不粗重,內含筋力

1.1.3. 讀字的結構安排

左右、上下、包圍、分疆【謂】、三勻【轍】、兩段【費】、三停【棄】、全包圍【國】、左上包右下【居】,讓右【恍】、讓左【】、相等、上窄下寬【柔】、上寬下窄【資】。

比例恰當是楷書結字的一條重要規律,比例處理不好,影響結構的好壞,此外結字的疏密及變化也應仔細觀察。

1.1.4. 讀字的筆畫形態

寫字每一點畫都應該寫得精到美觀,讀貼要細看點畫的形態,

看起筆:藏、露、方、圓,

線條:粗、細、長、短,

筆勢:柔、剛、俯、仰,

筆畫都是什麼形態。

起筆處,看清露鋒、藏鋒

運筆過程,看清頓挫輕重

駐筆處,看清如何收筆

轉折處,看清方筆、圓筆

筆畫連接處,看清是連還是斷

1.1.5. 藝術風格

書家的書法藝術風格既是形象的又是抽象的,這是較難懂的內容,也很難用一兩個詞來概括。在反覆感知中總是給人留有印象,給人一種美感。

讀貼不僅僅讀要臨寫的帖,而且要讀其他同樣類型的法帖,也要讀各種字體的帖,開拓眼界,比較中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

1.2. 讀貼的過程

認識事物都要有個過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一步一步地深化。讀帖也是如此。

讀帖過程有三種情況:

一是臨寫前的讀,讀一個字,寫一個字,讀一句寫一句。這個過程時間短。

二是讀一本帖,這個時間就長

三是不僅讀要寫的帖,還要讀其他碑帖,廣泛吸取營養,這個過程就更長。

1.2.1. 初讀

初步與字帖接觸,處於感性認識階段:介紹和題跋,通讀全冊的字勢,運筆、筆鋒、字勢等,按讀帖的內容走一遍,得到對字帖的初步印象。

1.2.2. 再讀

感性上升為理性階段。從個別到一般,經過觀察分析,歸納得出帶有規律性的認識:字的外形看結字的創造性

1. 筆畫形態的變化【與基本筆畫的差異和借用其他書體的寫法等等】

2. 部件搭配的變化【移動、變化大小】

3. 布白疏密變化【就是空白多少的側重,筆畫的疏密處理】

4. 字勢的輕重變化

5. 字的結構變化

6. 變化的新意

1.2.3. 復讀

變化與和諧,新穎美觀,藝術境界【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平正與險絕】

“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立矣”--《石室神授筆勢》蔡邕

“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子難於寬綽而有餘”--《書論》蘇軾

初學書法,看的時間應比寫的時間要長才對,讀字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五條

一看整體外形;

二看筆畫粗細、長短、欹正、俯仰等各種形態;

三看筆畫穿插和結構比例位置

四看字的整體疏密、輕重、收展、主次、黑白【布白】經營等特徵

五看字的筆法力度、神韻、風格。 把字看清楚了,再去寫字。

字是視覺藝術,不僅要動手寫,還要用眼睛看,不能忽視視覺形象思維的作用,如連字是什麼面目都沒有看清楚,如何能把字臨好。

1.3. 讀貼方法 自問自答

自己提出問題,自己通過觀察,憑初步感知回答。

觀察分析:五看分析。

體驗欣賞:審美知覺、審美想象、審美領悟、審美情感,體驗欣賞的方法幫助我們認識書法的神采、氣韻和力度,它是讀貼的主要方法。

讀貼就是耐心地觀察、體驗、品味字帖的筆法、字勢、章法、氣韻,深入感受其藝術特徵。


清揚有儀


對於讀帖,網絡上是眾說紛紜。


其實說白了一句話就能解釋,就是從整體到局部,一個完整的書法作品,先看整體章法佈局,然後細化到每一個字,再細化到筆畫的變化。


從整體開始,逐一分化。

那我們就這讀帖再進一步說明,如何讀,一般來說,需要讀帖的,多數都是初學者。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大多數,也有另外的例子,這裡就不過多考慮了。


而讀帖其實是臨摹的一個環節,歷代書家都非常重視。


黃庭堅《論書》中說:“古人學書帖”。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近代著名書法家沈尹默也說:“對帖臨寫以外,尤其要經常仔細讀帖。”


那麼對於在臨摹的同學來說,首先要看字的大小關係,比如說,放在格子裡面該佔多大位置,整體之間的關係。


另外就是要看筆畫之間的關係了,比如說筆畫與筆畫間的粗細如何、長短如何、角度如何。


讀帖並非看帖,看,是一目十行,走馬觀花,讀,才是體味其中奧妙。

不要在意讀帖會浪費時間,閒著沒事的時候就反覆去看,甚至你拿手指頭划著字體都可以,當然,如果你能做到背下來的程度就更好了。


如果才算讀帖合格了呢,最簡單的就是寫出一個字不用看原帖就知道哪幾筆有問題,這才算讀帖過關。


最後,不要盲目練習,而不去深思,這樣的話就會越來越糟糕。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東家APP


讀帖對於學習書法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你只有讀到,才可能去表現。對於讀帖來說每個人的目的和方法都是不一樣的,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目的,不要什麼都讀,惟有專注,才能提升!

讀帖我一般分為四個步驟:用筆,結字,章法,墨法

首先說用筆 ,用筆就是指用筆的方法,無外乎:方、圓、藏、露、輕、重、俯、仰、向、背!除了有這幾個意識以後,觀察的時候還得注意筆畫的入筆方向,這個非常的重要!因此

我推薦從墨跡入手,碑刻很多重要的細節都缺失了!

其次就是結字,在練習結字階段可以查閱相關資料瞭解該風格結字的基本特點以及該風格的大家的心得體會,然後再去讀帖來印證!這樣方向就明確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更快的摘到蘋果!



第三就是章法。先明確它的形式,是手札,碑刻,中堂,橫批等等,先掌握這些形式的特點,然後再觀察它字距,行距,以及穿插避讓等特點




第四就是墨法。有的風格都是黑字,有些有飛白,有些有暈墨效果,有些有塗抹等等




以上只是簡單的談了一下本人的一些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各位書友指正交流

我是小寶,弘揚傳統文化,專注書法教學,歡迎關注我的書法教學視頻,也許對您有所啟迪,謝謝


小寶的思考


謝悟空!這個問題問得好!對於學習書法,讀帖是門極其重要的功課!不管你是學書階段還是有所成就,讀帖臨帖是門畢生的功課!在我認為,讀帖就是用“心”寫字。

讀帖首先要找準、挑選好你臨習的書帖。古有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所以選擇一些傳承經典,標準高的法帖入手臨習,是最好最適用的方法,這是學習書法提升造詣的前提(如何選帖我頭條號內文章有介紹,可以自己看看)。

二是分階段讀帖臨帖。特別是在學階段你先別管整篇章法什麼的,你只讀字,對待每一個字都 要精細周到,把一個個字先搞清楚。對點、橫、豎、撇、捺、折、鉤第一筆,都要仔細揣摩原字中的用筆方法,是圓筆還是方筆,是藏鋒還是露鋒,

提按、轉折等等。對相同的字也要進行對比分析其疏密開合之意....黃庭堅同志說過:“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 一句話就是要多看多悟多吸收,充分調動自己的靈性瞭解字的點畫構成方法、分析字的結字筆勢,在臨習中你才能得,領略其精要。待你書法淳綜合素養提升後再去通篇臨習,取其精妙。

三是意識與肢體配合進行讀帖練習。我曾經說過我學車的故事,我學車很大程度是晚上睡覺時學出來的!哈哈,別不信,因恰逢有事,去實際操作

很少,就靠每天就在睡覺前很認真思考整個操作細節,在腦海中顯現出畫面,按流程規範反覆用意識去驅動身體神經進行演練.....可以說我是極少實踐操練拿到駕照 。所以,興趣能調動潛能我是深信不疑的,你對一件事情感興趣,你就有辦法,就能事半功倍。我這樣說大家應該能理解吧。讀帖就是在認真讀的同時仔細思考、理解,並有意識地在腦海中去書寫、用手、用整個身心去比劃、去揣摩。當然堅持、有恆心、勤於臨習同樣是必不可少,學書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不可一曝十寒。

四是讀帖習帖要專一。對於初學階段,更應專於一種書體,我的建議還是從你最喜愛的某一種正書字體開始(我的文章、悟空問答中都有介紹,這裡不再重複)不論是篆、是隸、是楷。就是練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的字也先從一,他們的字也是繼承中的發展,雖然筆意相互蘊涵,但點剗、結字、筆勢上有所相異,初學一時難以全面吸收,待打下一定基礎後,你再求發展,謀求造詣。讀帖習帖是伴隨著你整個書法歷程,是一輩子的功課,讀岵習帖不可或缺。不知誰說過一句學書語錄:皆須是古人名筆,置於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理,然後可以臨摹。”我認為這句話已對臨什麼帖、怎麼臨作了精準概括。還曾聽說沈尹墨先生僅一個“捺”畫都研究了八年....我們還能有什麼可投機的呢?現在回頭看看80、90年代曾經名聲很大的書法家,有很多人已經被淘汰,有些雖然沒被淘汰,但也可以明顯地發覺水平是大不如前。這次的蘭亭獲獎者中沒有金獎獲得者,且一等獎的獲得者***-評委都說沒有以前的作品好...

這是為什麼!在我看來現在大多都把書法藝術當作名和利的追求,附庸於當今書風,急功近利、沒能沉得下心來注重藝術修養,丟掉了繼承中的發揚,不臨帖就是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書展作品一登出往往獲得更多的是一片吐槽。(2017年最後一次書展:中國書法院、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各省書法院全國首屆書法作品聯展我已全部上傳到頭條號內大家可以去看看,一共有253幅作品,有不少的精品可鑑賞,看看你會喜歡哪個的作品。)


默楊


謝謝你提問“讀帖”。我是千千千里馬。學習書法,讀帖是一項重要的功力。初學書法,可以用“讀不進去”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所以,讀帖幾乎比寫字還難,讀不好貼,也就寫不好字,這是非常必然的。

這幾天,千里馬一直在談論書法臨摹的問答裡談到,很多大書法家也未必會讀帖,所以,讀帖在一定程度上,比寫字更重要。

那麼如何讀帖?我們從學習書法的不同層次來說。

比如,你就是為了欣賞一幅書法作品,那麼,主要是讀書法家的氣勢、章法,這是主要的。

如果你是學習臨摹作品,那麼,除了整體的閱讀字帖。我的建議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從一個字的一筆一畫讀起。

這樣的讀帖就會為你下筆臨摹做好充分的準備。


具體就是從一個字的第一筆是怎麼起筆,怎麼行筆,怎麼收筆,怎麼接筆讀起,每一個字的每一個筆畫都這樣讀,那麼,就基本沒有讀不懂的字帖了。

上面我們說的讀帖方法,也叫書法學習的“四法”,就是,一個字怎麼寫出來呢?這就是要通過起筆、行筆、收筆、接筆這寫字“四法”了實現。

不論寫什麼字,你還能沒有“起筆、行筆、收筆、接筆”這四個環節?當然不會!

但是,我們傳統的書法學習是沒有“四法”這種分析方法的。

其中起筆行筆收筆大家都很熟悉,可能只有接筆這個說法大家奇怪。

是的,這是千里馬自己提出的一個說法。

如果從一個筆畫“寫出來”說,“接筆”的這個筆畫還是要通過“起筆、行筆、收筆”來完成啊。

但是,一個字從第二筆開始,到一個字的最後一筆完成,最重要的是筆畫位置與呼應關係不能有差錯。

讀帖,就要讀出寫字的筆筆如何接應、安排,所以我們提出來“接筆”這個概念。

我們還是看一個實例吧。這是清代書法家,篆刻家吳熙載臨摹的《乙瑛碑》局部。


我請大家看一個字“先”,請看這個臨摹有一筆與字帖一樣嗎?其中第二個橫都短了一些。其他四個字,你們可以按照“四法”檢驗對照一下字帖,就會知道“四法”是不是管用了。

如果要問吳熙載這麼大書法家,為什麼沒有臨摹得非常接近字帖,而是與字帖差距很大?

告訴你:他根本就沒有讀懂字帖,從第一個筆畫就沒有!

這就是讀帖對臨帖的重要意義。

臨帖要讀帖是這樣重要,欣賞書法更是可以馳騁想象的藝術享受,如果沒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你也會讀不懂的。


千千千里馬


讀帖,首先要仔細觀摩。

要在結字中琢磨筆法,要在筆畫中理解結字。不管哪一種字體,講解時筆法結構分開講,臨摹起來,結字筆法是分不開的。所有結字,都由具體的點畫組成。所有的點畫,都隨結字的需要而伸縮變化。臨摹時,一點一畫都不要脫離結字來理解。這是讀帖的基本要求。



臨摹時,學書者往往會覺得不像,但是看不出不像在那裡。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要有人指點迷津。但是,不管怎麼指點,修身得靠自己。決定進步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你自己能夠發現不像在那裡。找出不像的方法有兩個:一是摹,即描紅,買兩本字帖,一本臨,一本用不透水的透明紙印,幾次反覆就會讀懂差距在那裡。另一個辦法是放大,把字帖放大,臨摹的也放大,貼在牆上,一對一作比較。如果看不出差距在哪裡,那是水平問題,要請高手指點。如果看出差距,但就是寫不出來,那是功夫問題。功夫問題通過勤學苦練可以接近,可以提高。讀帖最大的問題是看不出差距,進步最大障礙是盲目的“瞎練”。沒有目標的練字,那就是“白忙活”了。


讀帖,其次要善於做橫向比較和歸納。

譬如學歐陽詢《九成宮》,有不少人寫到六七成像,就是寫不上去了。為什麼?因為讀帖時,始終是孤立地逐字臨摹,漸漸寫成了定勢,提不高了。此時,老師會說:你要讀帖。什麼意思?那就是要你做些比較歸納,看出《九成宮》的精微變化。譬如一橫:


不少人下功夫之後,能夠寫好上圖的這一筆。但是《九成宮》裡的一橫,是不是都是這個寫法呢?不是,有很多變化。我們舉四個例子:

讀者如果能夠看出長橫、短橫的不同寫法,並且能夠表達出來,那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提高了。為什麼有人寫歐體會有呆板的神態呢?因為他沒有體會出《九成宮》裡有這麼多的變化。所以,讀帖不會橫向歸納比較,其提高就慢了。一橫如此,其他的撇、豎、點、捺等等,何嘗不是這樣呢?


讀帖,還要體會其歷史背景和歷史評論。

書家傳世之作都有產生的背景故事,其人其作都不是孤立的。唐初四大家“虞歐褚薛”,都有特色。歐陽詢其父因“謀反”被誅,後被人收養。他的相貌很醜,但讀書極為聰明,博覽經史,唐高祖時已經身居高位。他一生傳世名作,除了《九成宮》之外,楷書還有《虞恭公碑》、《皇甫君碑》、《化度寺碑》。

《九成宮》

《虞恭公碑》

《皇甫君碑》

《化度寺碑》


《書斷》評歐陽詢“八體盡能,筆力險勁,篆體尤精。” 評歐陽詢行書“出於大令,別成一體。” 說歐陽詢的楷書“森森然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永,潤色寡於虞世南”。瞭解這些有什麼用呢?很有用!因為,你有了讀帖的高度,不僅瞭解其人,還了解他的書法地位、瞭解他的書法成就、他的書法特色。瞭解他的書法成就,便於你選擇下一步努力方向;瞭解他的書法特色,便於你理解歐體的長短得失。這樣,你的讀帖就會有整體感、縱深感。


學書法讀帖,既要深得下去,又要橫得過來,還要登高望遠。深得下去是為了學到精髓,橫得過來是為了歸納提高,登高望遠是為了跳出來,明得失,知未來。


關於水石書法:我們傳承經典、弘揚優秀傳統、詮釋名人名作、交流學習心得、介紹學習方法、推薦時代佳作、傳播美的歷程。歡迎關注!


水石書法


《讀帖7個層次:讀帖,書法欣賞的入門功夫》

書法是個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功夫,僅會思考做不了書法家,不會吃苦寫字更是做不了書法家。

一、讀帖第一步:弄清什麼是讀帖?讀帖是書法的關鍵理論;

讀帖:書法學習的理論環節,就是觀察字帖上字跡的線條形態,揣摸書寫者書寫的方法、佈局的思想、造型的動機,為下一步將書法線條復原作準備。這種方法就是書法學習的讀帖。

總結從古至今的書法成功道路,總是少不了6個通行過程。

從你知道書法這件事,然後對書法有了興趣,再然後又選帖,最後就到了書法學習的關鍵階段--臨摹。這是一個佔據了書法學習98%精力的過程。但是讀帖功夫是臨摹帖的效率根本準備與基礎。

圖:書法的基本常識會指導我們理性選擇你需要的書體類型;

會讀帖讓我們明白字那麼寫的道理。

二、讀帖第二步:讀出筆畫的筆法特徵;

筆畫是書法的基本單元,點則是筆畫的開端元素。由點成畫,每一個筆畫都由點起筆,寫好一個點,基本上就掌握了筆畫“一畫三段寫”的始段起筆所有技巧。

此處以點橫為例,讀明讀帖層次,點起筆、點收筆、中段造型;橫起筆、橫行筆、橫收筆......等各個特徵。

圖:讀帖時,按照一個筆畫的起筆位、起筆形態,收筆位、收筆形態,中段行筆長短、形態各個層次讀取特徵

三、讀帖第三步:讀出筆畫族的結構特徵;

以較複雜的三字根單字為例來看,無論是行書還是楷書,某個字總有一個特殊構成,參考歐陽詢36法也好,黃自元92法也好,我們總可以找到一個結構好看的原因。他人的經驗也好,自己的分析也好,其中總有可以映證的道理。

漢字總是講究“中宮收緊,四肢舒展”,舒展的筆畫就相當於這個字主筆,是這個字的骨架體格。

圖:漢字造字法字總有表意表音的雙重性,筆畫之間總有某種關係存在;

四、讀帖第四步:讀出筆法結構與章法間相互關係;

同樣以田英章先生研究的楷書結構28法中“大小獨具”這條規則來討論分析章法對結構與筆法的影響。

在規範漢字中,漢字大小基本一致。但是在手寫時,這樣的章法就不太好觀看了。字的結構與筆法形成的字的大小,從一個觀看者角度分析,觀感舒適性由這個字的筆畫密度與本身外廓大小綜合決定。

圖:筆畫多,自然字在書寫就顯得擁擠;筆畫少,字太大就容易讓字顯得太空曠,此時就只能做妥協處理,讓筆畫的筆法、結構與整篇章法上取得總體較好效果才合理!

五、讀帖第五步:讀取筆畫形態、字貌形態;

筆畫形態是參作品風格影響最大要素。作為平面視覺作品,各種綜合因素都可能影響作品形態。有人將書法作品與畫相結合,推出亦字亦畫的作品,就能特別體現形態讀帖的意義!

作品中,啟功的字寫得更自然,筆法中透露出不同的飛白,通過這個也體現了啟功先生那一刻書寫時的筆勢力度。而田英章先生工筆楷書就寫得更為細膩,從而形成的作品形態完全是兩種風格。

六、讀帖第六步:讀取筆畫文字的相對幾何位置起落點;

作品無論是單字還是筆畫,甚至一個字群,整體的章法與局部的幾何形態與位置都有其創作者的設計動機,嘗試讀出這種動機對於你現臨寫復原原帖就有了思想基礎,而不是一種被動的“依樣子畫葫蘆”臨帖摹帖。

七、讀帖第7步:讀取筆畫間形態上位置上潛在的呼應關係,最難的讀帖步驟;

常言說歐楷“筆筆的出處”。不知道是不是說歐楷書寫中,每一個起筆都要“承前啟後”的呼應關係。創作者在創作時,給予筆畫一種特殊形態,然後又在筆畫的位置或是形態加以呼應,構建蘊含於紙面之下的某種含意。這應該是作品“造神”的過程,有時候,沒有作者本人解說,作為臨摹者很難知曉其中的含義。最多猜一個也行。

也許,面對一幅作品,我們可以讀出其中主要特點,尤其是“形貌”上的筆意筆勢就足夠了。

也要向紅學家那樣解讀《紅樓夢》,從一個“襲人”二字竟然可推測出“曹雪芹”先生給襲人角色是“龍的衣服”。

讀帖,是書法學習的重要方法。在臨帖之前,摹帖之前,我們仔細觀摩帖字的筆畫、用筆、結體、筆順以及神韻形態,銘記於心,觀其筆理,然後一邊臨習一邊映證,這樣的臨帖有書家稱為主動臨帖,效率肯定是最高的,因為胸中有字。

古人談論得更是深遂,宋代黃庭堅就說:“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