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搖滾圈的“聖經”:從文字中獲得遙遠年代的真實感觸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一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迎。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正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製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這個時候,原來隔開的三個市場突然間感覺中間的圍牆倒了,在這片廢墟中一種新的風格--搖滾樂正式誕生了。

1951年,克利夫蘭電臺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裡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We're Gonna 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一名,標誌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之後搖滾樂從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幼兒迅速的成長起來,在這期間,搖滾樂舞臺顯現出了一片繁榮盛景。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貓王

50年代最有影響的歌手是“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他為搖滾樂的推廣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既吸收白人音樂,又吸收黑人音樂。1948年普萊斯利全家遷往孟菲斯,他經常去城裡的黑人區聽B·B金等人的演唱。

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時候,搖滾樂浪潮好像已經過去。與此同時,出現了一些新的風格,其中以衝浪音樂的影響最大。

最早的衝浪音樂出現在1956年,代表作品是羅伊·奧比森(Roy Orbison)的《半蒙面具》(Domion),它有著波浪般起伏的節奏和吉他音響。但衝浪音樂流傳開來併產生全國影響,是由“沙灘男孩”(The Beach Boys )樂隊於1961年和1962年先後發行的《衝浪》(Surfin')和《衝浪旅行》(Surfing Safari)這兩首歌曲引起的。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沙灘男孩

搖滾樂的興起把原來的流行音樂和流行音樂產業鬧得天翻地覆。一個面向成年白人的市場變成了面向青少年的市場,這些青少年對黑人文化越來越感興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搖滾樂確實迎來了一場革命。但是,這場革命在1964年當它即將進入第二個十年的時候,卻失去了當初的鋒芒。這個時候的美國社會也正處於混亂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屬於美國人的搖滾樂卻讓英國人闖了進來。在“披頭士”( The Beatles)樂隊的影響下,美國正趨消散的搖滾樂開始重獲生機,由此掀起了搖滾樂歷史上的一次新的高潮。同時期的滾石樂隊,也為搖滾樂注入了全新的力量。

滾石樂隊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Keith Richards(1943- ) 《Life》

滾石樂隊吉他手、建隊元老基思•理查茲自傳。《紐約時報》暢銷書榜No. 1;《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榜No. 1,榮獲諾曼梅勒獎“最佳傳記”,僅憑10頁書稿獲730萬美元預付版稅。如果你是滾石樂隊的粉絲,那就不容錯過了,因為在這本書中很容易發現一些關於滾石樂隊早期非常隱秘的段子,其中甚至包括滾石樂隊與披頭士樂隊的愛恨情仇,約翰列儂就說過,自己內心深處其實不想做一個留著蘑菇頭的乖寶寶,米克賈格爾(Mick Jagger,滾石樂隊主唱)的狀態才更令他開心。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大夥兒說你為什麼鍥而不捨?我想他們沒太明白。我這麼做不僅是為了錢,或者為了你們。我這麼做是為了我自己。 ——基思·理查茲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the rolling stones rock n roll circus,滾石樂隊馬戲團演出,約翰列儂與Yoko ono均有表演。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充滿了動亂和麻煩的時期。肯尼迪於1963年被暗殺以後,約翰遜繼任總統。局勢動盪不定,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首先,是民權運動。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一直幹攏著美國社會,不斷地引起反抗和鬥爭。

其次,是美國發動的越南戰爭給美國帶來了巨大傷亡。青年學生反對美國捲入越南內戰,到處舉行群眾集會、遊行示威。加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如空氣和水的嚴重汙染;石油、煤氣的短缺;森林被亂砍亂伐等,也使許多人對現代化工業社會的發展前景產生懷疑。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年輕人離開了大城市、離開家庭,來到郊區或鄉下,組成社團,過著一種簡樸的群體生活。他們反對權威、反對傳統(包括傳統文化)、反對既有秩序。他們在服裝和髮式方面也反其道而行之,越古怪越好,而且還普遍服用致幻藥物。因此他們得到一個外號叫“嬉皮士”(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社會之外的不順從的青年人。

最後,性解放也是60年代的一個突出現象。對“性”的傳統觀念產生懷疑和輕視、不合法的同居被認為是一種可以替代結婚的生活方式。“自由”兩字的含義不僅意味著要結束種族歧視,也意味著對上一輩性觀念的反叛。

在這種背景下,搖滾樂構成了60年代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反映和影響了當時一代青年的情感和願望,說出了他們對人生、對社會、以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60年代的搖滾樂與50年代相比,思想深度顯然更進了一層。這些,特別明顯地表現在以鮑勃·迪倫為代表的民謠搖滾(Folk Rock)之中。

鮑勃迪倫

相關書籍推薦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Suze Rotolo(1943-2011 ) 《A Free wheelin' time》

蘇西·羅託洛是鮑勃·迪倫到紐約後的第一位真愛,熱衷政治運動的蘇西17歲已是美國最重要的民權組織之一“爭取種族平等大會”(CORE)成員,並親歷過多個里程碑式的民權運動事件。作為一位曾身處一九六零年代反抗政治中心的女性,她在這本回憶錄裡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那個激盪年代的民權運動等社會運動。一九六零年代前期,她和迪倫一起居住在紐約格林威治村。她在這本書裡娓娓道來她和迪倫的愛情,以及她所親歷的以格林威治村為基地的民謠復興運動。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Leonard Cohen(1934-2016)《I'm your man》

萊昂納德·科恩(1934年9月21日-2016年11月7日),出生於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加拿大演員、歌手、作詞作曲、編劇、小說家、藝術家、詩人。

《我是你的男人:萊昂納德·科恩傳記》是他最權威的傳記。大半生的辛苦奔忙,創作時的苦思冥想,嗑藥後的飄飄欲仙和墜入深淵時的痛苦掙扎,以及所有那些讓他心花怒放,讓他大動肝火,讓他墜入愛河,讓他拂袖而走,卻從未真正離他而去的女人,一起成就了今天的他。如今,年屆八旬的他,依然莊嚴優雅,依然鋒利如刃,依然就在這兒。這位集作家、畫家、詩人、歌手、僧人、情聖、癮君子於一身的猶太老男人,依然夜復一夜地,像個小男孩般一路小跑地蹦上舞臺,依然會雙膝跪地,將自己和自己的歌深情呈現於世人面前。他的嗓音聽起來更柔和也更粗糲,甚至有一點點撕裂,這不是問題,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1963年約翰遜繼任總統後,繼續擴大越南戰爭,使美國人民陷於嚴重的分裂之中。有些青年人開始另找出路,他們離開家庭和社會來到北加利福尼亞的舊金山。因為西海岸是“新美國”,代表了新思想、新道路和另一種生活方式。特別是舊金山的海特-阿什伯利(Haight-Ashbury)地區,是嬉皮士經常出入的地方,這些地區的主要活動是“吸毒”、自由的性生活、愛情-和平的哲學,以及音樂。據統計,當時約有500-1500個搖滾樂隊在那裡演出。與此同時,在那裡發出了一種新的聲音,他們通過耀眼的色彩、頻閃的燈光、電子裝備、幻燈、電影、圖畫、油漆、招貼而產生致幻體驗,以提高搖滾樂的興奮作用。荒唐的或色情的打扮、氣球和飄帶,進一步增加了這種視覺的刺激,這就是所謂的“舊金山聲音”。60年代後半期,舊金山地區活躍著很多樂隊和歌手,其中以“傑斐遜飛機”樂隊、“感恩而死”樂隊和詹尼斯·喬普林為代表。同時期的紐約,一場由音樂、電影和藝術造就的風暴也席捲了整個城市,大批知名樂手湧向這裡,這是思想、認知與意識碰撞的年代。

60年代後期

相關書籍推薦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Andy Warhol(1928-1987) 《Pop Art》

安迪·沃霍爾被譽為20世紀藝術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他出身不高,在從事繪畫與藝術創造的初期經常受挫。他是同性戀,在前衛的人眼中,他很迷人。那個年代的美國富豪,一開始是不願意買他的畫的。而後來出現的絲網印刷畫金寶湯罐頭,可口可樂等作品讓他名聲大噪,他同時也得以進入到美國的上流階層。他大膽嘗試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術、照片投影等各種複製技法。他將藝術與商業平衡到了極致。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他在紐約市中心的大樓裡成立了工廠("Andy warhol's Factory"),不僅畫畫,還拍攝前衛電影。他深深迷戀著美國的上流階級,並結識了各種名流,其中就包括她的繆斯之一伊迪塞奇威克(Edie Sedgwick)。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伊迪的父親是是一名雕刻家、慈善家與牧場經營者。父系的祖父是歷史學家與極受尊崇的作家。母系曾祖父是美國南太平洋鐵路的董事長。在“工廠”,安迪將伊迪帶入娛樂圈,為她拍攝了多部地下電影,伊迪也因此成為地下電影女王,但是她卻在28歲那年因吸毒而英年早逝。2006年出品的電影《工廠女孩》,記錄了伊迪從讀大學到成名到去世的過程。鮑勃迪倫曾和伊迪有過一段羅曼史,為他寫過至少三首歌曲,包括專輯無數金髮女郎(《Blonde on blonde》)中的金髮女郎指的就是伊迪。

或許你會覺得,安迪沃霍爾是一個藝術家,與搖滾樂關聯不大,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他在商業上大獲全勝之後,他組建了一支樂隊:地下絲絨,樂隊的第一張專輯《地下絲絨與妮可》是搖滾樂歷史上的一張劃時代的經典之作。而妮可也算是安迪的另一位繆斯,他在發掘前衛之人上總有一雙慧眼。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安迪沃霍爾的工作室,那個以 “工廠”之名為人所知的曼哈頓敞間,正是整個六十年代文化圈的樞紐。在這裡,他不僅創作出了定義波普藝術的湯罐頭和眾多文化偶像的大幅畫像,還拍攝出《切爾西女孩》及其他沃霍爾經典;從盧·裡德和“地下絲絨”到伊迪·塞奇威克,那個年代每一個人的身影都在這裡出現;沃霍爾自己亦置身其中,旁觀著那段不可思議的時光。《波普主義》以幽默坦率的爆料,為那改變世界的十年留下了一份終極的內幕記錄。

60年代,以“滾石”樂隊為代表的硬搖滾以它的粗獷、猛烈為基礎,發展了主流搖滾中的強勁風格。到了70年代,作為硬搖滾的延續,出現了一種更為流行的硬搖滾風格,便是從中發展出來的一種更“硬”的硬搖滾,被稱作“重金屬”。由於重金屬自身缺少文學價值,評論界對它的評價一直不高,但它卻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70年代最重要的兩支重金屬樂隊是來自英國的“齊柏林飛艇樂隊”和“黑色安息日”。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齊柏林飛艇樂隊

與重金屬有關的還有硬搖滾的另一個分支“華麗搖滾”。它的特點主要不是在音樂上,而是在演員的化裝、服飾和舞臺上的戲劇行為。這方面的領頭人是戴維·鮑伊(David Bowie)。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1973年,英國爆發經濟危機:原油價格猛漲,汽車工業幾近破產,紡織、煤碳、鋼鐵工業都陷入困境,國際貿易停滯不前,物價上漲,大量工人失業。年輕一代對此毫無辦法,精神上受到嚴重打擊。而這個時候的樂壇卻由明星主宰了潮流。這種情況下,青少年對現實社會產生了極大的懷疑,於是就產生了朋友音樂。朋克音樂正反映了這些青少年對現實的強烈不滿情緒,甚是絕望的心情。他們憤怒地批評社會的各個方面,而且是用大喊大叫、古怪的形象和瘋狂的舞臺行為表現出來的。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性手槍《天佑女皇》

英國最重要的朋克樂隊是成立於1975年的“性手槍”(Sex Pistols),他們創立了一種憤怒的、反對一切的年青人形象,以及一種瀆神和強暴的氣氛。他們的音樂恢復了50年代最“硬”的、簡單而大聲的搖滾語言,只是更缺乏技巧和味道。

還需要提到的是“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樂隊,它是由受過古典鋼琴訓練的路·裡德(Lou Reed)於1965年組織起來的,他們與米高梅唱片公司簽約,於1967年發行專輯《地下絲絨和尼科》(尼科Nico,1966年加入樂隊任主唱,1967年離隊),包括了幾首毫不隱諱地涉及吸毒和施虐狂的歌曲。於1972年解散。

後來,朋克搖滾從英國傳入美國。作為一個運動,它在美國的規模較小。而且,它不像在英國那樣是一種政治上無政府主義的音樂,而是青少年反對他們的父母和反對他們感到格格不入的中產階級的一種新的語言。美國主要的朋克樂隊“紐約娃娃”(New York Dolls),“雷蒙斯”(Ramones)等,代表歌手有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等。

帕蒂史密斯

相關書籍推薦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Patti Smith(1946- ) 《just kids》

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美國搖滾女詩人、畫家、藝術家,1970年代美國朋克音樂的先鋒人物之一,被譽為“朋克教母”,更是繼詹尼斯·喬普林之後又一位撼動搖滾樂史的偉大白人女性。

兩個飢腸轆轆的年輕人,在城市中穿行,被純真和熱情所裹挾。從科尼島到第四十二街,他們感受著城市的脈搏,並最終來到“馬克斯的堪薩斯城”(Max's Kansas City,New York Downtown)。在那著名的圓桌旁,“波普教皇”安迪·沃霍爾以及“地下電影女皇”Edie sedgwick已身影不再,但他的王室成員們仍在此接受朝拜。Patti在這裡接觸到靈魂樂歌手Janis Joplin,迷幻搖滾樂隊傑弗遜飛機(Jefferson Airplane)的女主唱格麗斯斯力克(Grace slick),這些人物都給她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同時,詹尼斯·喬普林大獲全勝的專輯《Pearl》,就是以帕蒂和詹尼斯·喬普林的對話命名的。帕蒂對詹尼斯·喬普林說,她是“珍珠一樣的姑娘”。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中國內地搖滾樂啟蒙較晚,1980年中國出現了第一支搖滾樂隊“萬李馬王”,1986年崔健的《一無所有》第一次作為搖滾歌曲在正式出版物上出版,1989年《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則是中國搖滾唱片史的開始 。搖滾在中國的“反文化”中生根發芽。在那個年代成為大眾文化後導致了1990年“現代搖滾”的醞釀。1990年代初,搖滾樂以唐朝樂隊及魔巖三傑為代表在中國大陸達到流行高潮。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搖滾樂已經發展到至少有上千只樂隊的龐大規模。

中國搖滾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自由風格》是周國平與崔健的思想對話錄。崔健被公認為中國搖滾第一人,周國平是影響一代人思想的學者,兩人的對話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文化事件。書稿中,周國平以採訪者的身份,與崔健進行了多次談話,時間跨度長達十餘年。崔健在《自由風格》中表述了他對於音樂、藝術、人生、社會等領域諸多現象和問題的見解,表達了他對生命本能的關照和對內心精神的追求,能給讀者帶來一定的人生啟迪。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本書作者高原是竇唯的第二任妻子,作為內地資深女攝影師,用鏡頭為中國流行音樂記錄下了不計其數的經典作品,竇唯、唐朝樂隊、許巍、順子、花兒樂隊等。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高原作品:竇唯專輯黑夢封面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高原作品:鄭鈞吉他手朱洪茂(左為鄭鈞)

20世紀90年代,中國搖滾音樂歷經短暫的爆發之後,進入了長久的沉眠。但這十年因其時代的特殊性成為不可複製的時代縮影。一代人對於青春、自由、才華、獨立的追求,深遠影響了那個時代。在這十年中,攝影師高原近距離記錄下了中國搖滾臺前幕後的影像經歷,凝聚著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回望。與此同時,高原記錄的也是自己在搖滾樂圈裡的真實生活,記錄她和她的朋友們。

上世紀60年代至今,搖滾樂經歷了由無到有,由盛到衰的變化,在其發展最為旺盛的那幾年,出現了很多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們無論在音樂、藝術還是文學方面,均有著不同的造詣,對於相對前衛音樂的啟蒙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為旁觀者,我們從這些書籍中得到慰藉,那是對遙遠年代的深刻印象,書中存在的那些人,無論現在是否還在世,無論他們現在走在什麼樣的路上,在我們心中,他們是永遠年輕的。而默默懷念著那些年代的我們,也在搖滾的影響下,永遠保留著內心的一塊純真之地。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摇滚圈的“圣经”:从文字中获得遥远年代的真实感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