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正视理想和现实,让《后来的我们》成为最好的我们

正视理想和现实,让《后来的我们》成为最好的我们

电影《后来的我们》刷爆朋友圈,很多法律人都去凑热闹看了,包括我本人。作为一个法律人,我看完电影后最深的印象是,法学博士被“黑”惨了,特别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博士。

微博大V@施鹏鹏 从法学教授的视角总结电影看哭四类人:一是有前任的,心疼;二是没前任的,心酸;三是法学博士,心累;四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博士,心如刀割……对此,我表示无比赞同。

除了“法学博士”这个梗以外,电影反映出的“爱与成长”的主题,也让我不自觉地跟法律人联系在一起。

电影中,男女主角之间是有爱情的,甚至相互之间的这份爱还持续到了男主角结婚生娃以后。他们明明那么相爱,却走不到最后,为什么?

正视理想和现实,让《后来的我们》成为最好的我们

很明显,在他们的爱情里,女主角要比男主角成熟,也比他成长得快。爱情中,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成长,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加深对这个世界以及爱人的认知。男主角在心智上跟不上女主角成长的脚步,分开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法律人。

我们中的很多人,当初选择法律当作自己的事业,都是出于对法律的热爱,对正义的追求。我也是如此。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成为一名检察官、一名法律人,是我从小的梦想,可以说非常热爱法律职业了。能实现小时候的理想从事法律工作,让我觉得很幸运。但是胜任法律工作,光有热爱还不够。

从理想踏入现实,我们会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我们的工作没有电视剧上演的那么高大上,办的不是大案要案,而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案;我们的职业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亮丽,还可能被当事人指着鼻子骂、以跳楼相威胁。

大四的时候,我曾在法院民庭实习过一段时间,实习期间亲眼见证了离婚双方当事人在庭上朝着对方破口大骂,还差点当庭打了起来。法官喝止时,他们全当耳边风,甚至还连法官一起骂。最后法庭无奈出动了法警,才控制住暴乱的场面。说好的职业尊荣感,说好的社会精英范呢?

但我也没有因此就对法律职业丧失兴趣。我明白,现实和理想总会有差距,理想是现实的美化版、高配版,如果真的热爱法律职业,就应该接受它真实的甚至是最差的一面。学会正视理想和现实,这就是一种成长。

除了摆正心态,从事法律职业,我们还要具备法律人的修养。比如具备一颗强大的内心——顶得住工作的高压、经得住当事人的谩骂;比如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熟练地掌握业务基础知识,娴熟地运用法律实务技能;比如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文能提笔写各类文书,武能徒手扛如山案卷。

法律人修养的具备,热爱法律职业当然是前提,否则无法忍受修炼过程的煎熬,但不是嘴上喊着热爱就足够,更多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

我曾经做过几年公诉人,那是一段至今想起来仍然热血沸腾的岁月。我从一个初出校门、一脸懵懂的法学生,一点点学着审查证据,学着讯问、询问,学着写审查报告、写起诉书、写抗诉书,学着出庭,学着与警察、律师、法官打交道,学着和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最终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公诉人,

靠的是一年上百个案子的历练,在办案中不断习得技能、积累经验,在挫折和艰辛中不断磨练心智、收获成长。

同时,法律职业还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

法律条文不断在更新,每一年都有很多的新法出台、旧法修订,单单《刑法修正案》就已经出到(十)了,法律人脑海中关于法条的记忆也要同步更新。法学理论不断在发展,人工智能让传统刑法理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罪与非罪的边界更加难以界定了;新的法学分支也在社会改革中应运而生,监察法学的诞生,不仅让宪法、行政法、刑诉法学者坐在了一起,也深刻影响着法官、检察官、律师的业务开展……以后,传统法学理论还会不断遭遇新的挑战,新的法学理论也会不断出现。这些也要求我们坚持学习、不断成长,以适应法律工作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

正视理想和现实,让《后来的我们》成为最好的我们

从事法律职业,始于热爱,合于成长,“爱与成长”是法律人永远的主题。只有不忘记热爱的初心,不停止成长的步伐,才有可能成就最好的自己。法律人,让后来的我们,成为最好的我们。

正视理想和现实,让《后来的我们》成为最好的我们正视理想和现实,让《后来的我们》成为最好的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