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黃震:技術、市場和監管三位一體趨勢下的農村金融生態

農商銀行所處的農村金融市場生態面臨哪些影響?

農商銀行蛻變於農村信用社,作為我國農村金融格局的新生物,先前的信用社揹負著向農民、農業經濟提供金融服務的重任,政策改制之後,農商銀行的客戶主體、經營領域都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所以它的市場定位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變化。農商銀行繼續堅持服務“三農”、小微企業的政策導向,堅持市場為中心的定位,發揮競爭中的優勢和其他商業銀行進行差別化經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經過幾年的經營,農商銀行的業績、聲譽和知名度都受到了前所有的提高。

黄震:技术、市场和监管三位一体趋势下的农村金融生态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農村經濟產值不斷增加,農商銀行業務範圍拓寬、經營實力加強和服務功能的不斷完善。但是,從農商銀行開始建立在我國較為發達的地區,到今天要全面改制的大趨勢下,我國經濟已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經濟也不是單一的均衡發展,隨著鄉鎮企業的“變革”,私營企業和股份經濟已經大幅度增加,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背景下,小微企業數量明顯增多。以及國家城鄉一體化的戰略推進,城市中的農民已經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並且向城鎮集中,第二、第三產業已經逐漸成為當地農村的主體。從服務對象上看,除了小規模的經營農戶外,還增加了有專業生產水平的農村中的中小企業、農村小城鎮的業主,他們的金融需求和傳統的農戶融資需求相比較要求更高、範圍也更廣。

隨著營銷理論的深化和銀行業“以客戶為中心”這一營銷戰略的形成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目前部分農商銀行在市場營銷觀念、營銷組織體系、產品定價策略、營銷策略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改變現在的營銷現狀,以不變應萬變,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農商銀行堅持以農村金融市場為導向,利用資金的資源優勢通過營銷手段組合,以可嬴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客戶的需要,從而實現農商業銀行經營目標的管理,全方位拓展業務,提高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市場佔有率,不斷增加和擴大服務範圍,保持可持續發展,實現嬴利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市場營銷目標。

1

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分析

從農村金融機構來看,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對農商銀行產生重大影響。農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和促進金融服務與農業之間的良性循環,是作為服務“三農”金融主力的農村金融機構的重要任務。農村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農村金融機構點多面廣,發揮著重要的支農作用,其經營穩健性直接關係到農村金融服務的效果和質量;同時,長期從事支農業務也帶來較重的歷史包袱,是風險管理相對薄弱的環節。在重點防控金融風險的要求下,未來農村金融機構將同其他金融機構一起接受更為嚴格的監管。農商銀行需要逐步建立起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重點防控新增大額不良貸款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同業業務風險。同時,適應監管要求,需要加強公司治理和股東股權管理。特別是在農信社改制進程中,股東資質、關聯關係、入股資金來源等將會得到重點規範。

2

精準脫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質量,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弔高胃口,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加強考核監督。可以看出,精準脫貧在此次會議上繼續作為一項硬指標。從農村金融機構角度來看,我國的貧困地區主要分佈於農村區域,因此農村金融機構逐步成為金融扶貧的重要力量。適應精準脫貧的要求,監管機構對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貧困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和服務網點實行相對寬鬆的准入政策,這為農商銀行提供了服務空間拓寬、服務深度加強的機遇,也提出更高要求。對於金融機構而言,開展貧困地區的金融業務並不容易。要真正能夠實現持續有效的金融扶貧,就必須在貧困地區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注重脫貧的內生動能,既保證業務有效開展,又能防控風險。農村金融機構未來需要根據自身的業務定位和強項,尋找金融支持精準脫貧的契合點,創新適合不同貧困人群的產品和融資模式。

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

今年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二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調節市場供需和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黨的十九大重新定義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滯後,是制約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的短板。鄉村振興戰略是對新農村建設行動的提升,引領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進一步轉型升級,將為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金融服務於鄉村振興涉及多層次、多方面、多渠道,不只限於我們所熟知的“小額信貸”。農村金融機構熟悉農村信用環境,並通過多年服務“三農”,在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積累了認可和信任,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具備先天優勢。

黄震:技术、市场和监管三位一体趋势下的农村金融生态

未來在傳統“存、貸、匯”業務基礎上,圍繞農業產業鏈農村新型消費群體,農村金融機構將大有可為。打通農業產業鏈各環節,將農村基建、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納入融資項目,開發適應新型農村消費群體的新業務,將促進農村金融機構業務做大做強。此外,發達地區的農商銀行在把控風險前提下探索投貸聯動業務,也將構成新的盈利。具體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上,訂單融資、大眾型理財產品、新型消費金融產品,以及動產質押、應收賬款質押、林權質押、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抵押等擔保方式,都在金融創新方面值得進一步發掘。

4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

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最後提到提高城市群質量,推進大中小城市網絡化建設,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從中可以看出,未來城鎮化戰略的重點是“城市群”建設,強調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功能的劃分和協調互補。預計未來會出臺更多有關城市群的規劃,以後區域協調發展將建立在城市群各項資源鏈接和城市間連接網絡基礎上。會議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覆蓋區域全面、牽涉領域多,將必然涉及大量投資和資金配置。城市群發展和農業轉移人口吸收,將意味著產業對接與協作、大量企業跨區經營和人員跨區流動,以及伴隨發生的消費活躍、消費升級和個人財富積累。農商銀行是我國覆蓋面最廣、數量最多的金融機構,這一戰略將為農村金融機構帶來廣闊的潛力市場和業務機會,同時也對其資金供給能力、綜合服務能力和業務創新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農村金融機構需要提前研究和佈局,結合區域特色和自身優勢,進行差異化發展,並拓展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關係。

5

金融科技的發展為農村金融生態注入新活力

金融創新的背景下,農商銀行更加註重網點轉型和創新產品帶來的利益,用比較低的成本來對銀行的產品進行創新,這樣的發展模式會存在一定的金融風險。控制金融風險將是農商銀行的主要關注點,大數據技術可以幫助銀行提升數據獲取能力,引入更多數據維度,整合內外部收集的各類與客戶相關的數據,實時更新數據,將數據分析與客戶行為相關聯,促使風險決策從“主觀經驗”向“客觀數據”轉型,從“被動風控”到“主動風控”轉型。藉助大數據平臺,將典型的風險行為,從數據採集存儲,到分析與挖掘,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可以提升金融風險防範免疫能力。同時,數據將成為農商銀行的重要資產,立足大數據應用,幫助銀行完成貸後風險管控。通過風險預警大數據平臺,銀行可實時、動態地獲知客戶的的資金流向,資金用途,資金使用效能並以此判斷其信用情況和風險託底能力,將風險牢牢鎖定在數據的鐵籠中。

黄震:技术、市场和监管三位一体趋势下的农村金融生态

節選自:農商銀行轉型研究課題組《新時代農商銀行網點轉型研究》作者:黃震、吳紅軍 等。

如果希望閱讀本書更多內容,可以點擊文末左下角的“閱讀原文”在噹噹網直接購買紙質書哦!

黄震:技术、市场和监管三位一体趋势下的农村金融生态黄震:技术、市场和监管三位一体趋势下的农村金融生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