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河北故事|盐山飞来比翼鸟,乡村学校献青春

河南小伙常宏和吉林姑娘马晶,一心想将自己所学奉献给农村学校。大学毕业后,二人先后成为盐山县千童中学的特岗教师。这对千里之外“飞来”的“比翼鸟”用心呵护着盐山学子,一心扑在基层教育事业上,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乡村特岗教师最美的诗篇。


志向

愿为农村教育献青春

河北故事|盐山飞来比翼鸟,乡村学校献青春

常宏马晶幸福的小家庭。

2005年,19岁的常宏告别家乡河南省灵宝市,考入吉林师范大学美术系。那一年,他与来自吉林省榆树市的马晶成了同班同学。

“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深知农村教育的薄弱和匮乏,学成后就想扎根农村学校。”常宏说,他读初中时,几位恩师对他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深深地感动了他,也在他的心里点燃了教师梦的火种。

马晶说,大学四年,常宏多次谈到自己的人生规划,说自己想投身乡村教育。常宏的质朴、担当打动了她,不知不觉中,二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正是在常宏的感染、带动下,我也产生了投身乡村教育的想法。”马晶说。

2009年,常宏马晶大学毕业了,在网上看到河北招录特岗教师的消息,当即报考。在填报志愿时,常宏填报了沧州市盐山县,这个在大山里长大的小伙儿,误以为盐山是山区。而害怕走山路的马晶则报名去了承德。结果,两个人一个到了平原,一个去了山区。

浪漫

通过网络“共进晚餐”

河北故事|盐山飞来比翼鸟,乡村学校献青春

马晶在给学生上课。

走出大学校门的常宏,一路颠簸,经过一天一夜的舟车劳顿,来到了盐山县千童中学,成了这里最年轻的“80后”特岗教师。

千童中学距盐山县城30多公里,属盐山的最南端,与山东省隔河相望。当地的老师大部分在县城安了家,由于学校地处偏远,每年都有人想方设法调到距县城较近的乡镇或县城的学校去。而常宏这位外地大学生,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千里之外来到了盐山最偏远的乡村学校。

常宏一到学校,就成为初三年级的数学老师。50多位学生好奇地眨着眼睛,打量着这个外来的老师。

“老师,河南远吗?你会想家吗?”一位同学打破了沉默。

“河南啊,距我们这里有一千多公里。老师和你们在一起,不会想家。”

“那晚上呢?”

“晚上……”常宏沉默了。

人生地不熟,水土不服,不懂盐山方言……常宏努力地适应这里的环境,白天工作忙碌感觉充实,到了夜晚和节假日真的会特别想家。

常宏笑着回忆,起初那段日子还真是挺苦的。老师们吃水要从压水井里压,压出来的水过滤完了才能喝;宿舍冬季不供暖,人躺在被窝里还直哆嗦;出行没有交通工具,几个老师共用一辆旧自行车。至于吃饭,老师们要提前赶集买好馒头,第二天熥着吃。每斤2元以上的菜坚决不买,一盘蒜薹炒鸡蛋、几片香肠就是“豪餐”。生活苦,想家苦,有的特岗教师受不了,便离开了学校。他的父母也多次劝他换工作,但他从未动摇。

和这些苦相比,相思之苦更难挨。常宏说,有一次,在承德教书的马晶发烧了,半夜三更去输液。他干着急,帮不上任何忙,只能打电话安慰,感觉特别心酸、无助。手机套餐的短信条数、通话时长总是不够,他们不得不长话短说、拣要紧的说。

“后来,网络慢慢普及,我们可以每天‘见面’了。”马晶笑着说,那时他们俩晚上忙完工作后,会把饭菜端到电脑前,通过视频“共进晚餐”,聊聊各自的新鲜事。她有时被常宏讲的笑话逗得哈哈大笑,有时又因思念和烦恼掉下眼泪。隔着电脑屏幕,他们互相鼓励,分享特岗教师的苦与乐。

幸福

比翼双飞,安家盐山

河北故事|盐山飞来比翼鸟,乡村学校献青春

常宏与马晶一起探讨教学方案。

2012年的一天,马晶给常宏发来一条短信:“我要去盐山,和你胜利会师!”特岗教师的三年服务期满,马晶又报考了盐山的特岗教师,并如愿来到千童中学担任语文老师。


2013年,常宏和马晶在师生们的祝福中组建了幸福的小家。

“学校专门为我们腾出一间宿舍做婚房,热情的同事还送来两床被褥。我们在盐山相聚,就像回了家。”马晶动情地说。

婚后,小两口的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也不乏甜蜜。他们也从不和别人攀比物质生活,一门心思钻研教学,全身心地扑在教学上。

“我们不能常回老家,感觉最亏欠的就是双方父母。”常宏马晶夫妇说,他们的父母一方在河南、一方在吉林,两人每年只能回两次家。每次打电话,最怕听到父母病了的消息,那种干着急使不上劲儿的感觉特别难受。

2014年,常宏和马晶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通过几年努力,他们如今在盐山买了房,计划把老人接过来一起生活,既方便照顾老人,又能安心工作。

他们昔日的大学同学,有的开美术培训机构成为富翁,有的成了名画家,有的在一线城市作室内设计挣了大钱……但常宏和马晶这对特岗教师“比翼鸟”却安贫乐道,享受着做园丁的幸福。

大爱

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

河北故事|盐山飞来比翼鸟,乡村学校献青春

常宏在辅导学生。

在千童中学,有很多学生属留守儿童,平日里缺少父母关爱。三年前,一位名叫王勇的学生在骑自行车时摔伤了胳膊,却不肯说。王勇的同桌悄悄告诉给常宏。当时,常宏二话没说,赶紧蹬自行车带王勇去卫生室处理伤口。“常老师送我就医的那天,我感觉像是爸爸在我身边。”后来,王勇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


学生赵兵(化名)父母离异,产生厌学情绪,还吸烟、打架。怎么办?常宏就让他当生活委员,还加班加点给他辅导功课。马晶做好饭也请他来吃,和他谈心。在常宏和马晶的感化下,总爱逃学的赵兵慢慢不缺课了,开始踏实学习,还主动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学校老师都说他像变了个人。

在课余时间,常宏和马晶还常和学生聊大学生活,带学生在照片中“畅游”清华、北大等学府和各地名胜,鼓励学生逐梦高校,放宽眼界。就这样,多年下来,一届届的学生都与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2015年春季的一天,他们一岁的儿子高烧不退,夫妇俩就抱着孩子在路边等车去沧州看病。正当他们焦急地张望时,一辆面包车停在他们面前:“常老师,您去哪儿?”原来司机是常宏的学生黄浩,已经毕业多年。了解情况后,黄浩开车载着他们一家三口直奔沧州市的医院……面对常宏的感谢之词,黄浩笑着说:“老师,您当年也是这么帮我们、疼我们的。”

从2009年到2018年,常宏作为特岗教师扎根偏远乡村学校10个年头,因工作突出,于今年年初被调入盐山县教育局工作,马晶则继续坚守在教育第一线。

“我们扎根盐山,已深爱上这片土地。我们就是盐山人!”常宏马晶夫妇说,成为特岗教师,他们此生无悔。

(燕赵都市报记者 代晴 通讯员 刘国政 王武超 文/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