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始皇是昏君嗎?

天府聯盟雲韻


秦始皇是不是昏君我暫且不說,我就說說很多人對秦始皇印象形成的原因。

一提到秦始皇,人們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統一之功。從後人的角度上說,從今天的後見之明來說,這是一個空前偉大的功績。但實際如何呢?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在藉助於秦始皇說著今天人們想說的話。對於今天的人們而言,統一絕對是我們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嚮往,我們幾乎所有的人都支持統一。我想沒有人會對此有異議。於是,統一就成了今天中國的絕對的政治正確。進而,人們用今天的政治正確去套用到古代歷史的認識之中,賦予了秦始皇以偉大的歷史地位,把他看成了統一的奠基人。但是,假如我們有機會回到那個時代,假如你是一個趙國人,魏國人,韓國人,燕國人,齊國人,楚國人,你會如何看秦始皇。當秦軍打過來的時候,你會歡呼擁護嗎?你會渴望秦始皇來統一你嗎?我想,如果你腦子正常的話,你肯定不會甘心於當趙奸、魏奸、韓奸、齊奸、楚奸。我們今天所讚揚的所謂統一,對於東方各國的百姓而言是切膚的亡國之痛。所謂統一,其實是吞併。

什麼叫統一?北宋王朝建立後,先後消滅了南唐,這叫統一。所謂的亡國之痛只是南唐後主李煜等權貴分子個人的感受,對於南唐的百姓,肯定不會有“垂淚對宮娥”的亡國感受。為什麼?因為消滅了南唐之後,南唐的百姓對北宋政權有國家認同,南唐地區的百姓,很順利自然地就成為了宋朝的百姓。朝廷不歧視他們,他們也不對抗朝廷。他們本身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始終都是生活在一個統一的國家之中,唐朝末年的戰亂才導致了分裂。

而拐回頭來說,秦始皇時期。以楚國為例,秦國和楚國從來都不是一個國家。有人或許會說,他們都是周的諸侯國,周王朝分裂成了戰國七雄,秦國的統一和北宋的統一不是一樣的嗎?為什麼你說北宋的那叫統一,而秦始皇的叫吞併呢?這就要說到,周朝和唐朝不同。我們不能把周朝當成後世的嚴格意義上的國家。夏商周三代,在建立之初類似一個聯盟性質,而非國家實體。周天子更像盟主,而非君王。到了戰國以後,才出現了嚴格意義上的國家。戰國七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域國家。戰國時期,各國人們有對自己國家非常清晰的國家認同。在國家之上,有天下觀,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天下,其實就是世界。換句話說,夏商周,根本不存在著統一的問題。

戰國時期的這種身份認同,比如趙國人對趙人的身份認同,並非是統一國家之中河北人對河北的認同。所以當秦始皇打過來的時候,東方各國的百姓肯定是抗拒的。秦滅六國的過程,只有強權,只有戰爭,就是秦軍戰鬥力強大,才使得秦國最終消滅了東方六國。當時楚國滅亡後,楚國人懷恨在心,發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當陳勝起兵的時候,陳勝說“天下苦秦久矣”,注意,這個天下苦秦久矣,並不是從秦始皇滅六國稱帝建立秦朝算起的,是要從戰國時期秦國對東方六國的不斷打擊算起的。秦滅六國之後,趙國的百姓難道就會忘記了長平之戰被坑殺的四十萬趙軍了?韓魏兩國的百姓難道就會忘記了伊闕之戰二十萬亡魂了?

更何況,秦始皇滅六國之後,東方各國的百姓是否轉化為秦朝的百姓了呢?從秦始皇個人的角度上來說,他認為大家應該都是秦人了。但是,他在法律上有做了區分,過去的秦人叫故秦人,東方六國的百姓叫新秦人,在法律上這兩種人地位並不對等。東方各國百姓事實上成了秦國的二等公民,他們成了亡國奴。秦始皇可能對趙國的百姓們說,啊,你們現在都是秦人了。趙國百姓卻不買賬,不好意思,老子是趙人!

在秦滅六國之後,原來東方各國地區都直轄於秦朝中央政府,而各地的官員也都是秦人。比如劉邦所在沛縣,其縣令就是秦人,而劉邦、蕭何、曹參等人只是縣裡的小吏。後來劉邦起兵之後,整個沛縣被殺的只有縣令,因為他是秦人。所以,秦始皇的時期,東方各國的百姓對秦國始終沒有國家認同。

再有,秦始皇的統一之後,東方各國百姓們的日子是否好了呢?我們找不到秦始皇統治下東方百姓生活幸福的證據。事實上,東方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是高於秦國的。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都是富裕的打不過窮的。等到秦國統一後,東方各國百姓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於戰前。當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這肯定會造成百姓們更加懷念過去的故國。

秦始皇生前的時候,完全依靠秦始皇的個人能力維持了強力的壓制,東方的反抗才沒有形成氣候。但是,一些反秦的情緒已經開始不斷髮展。比如張良、項羽等人,劉邦本人也是在秦始皇生前就已經開始在芒碭山打游擊了。等到秦始皇去世後,一個無能的人當了秦朝的皇帝,各地反抗的烽火被迅速點燃。東方各國也很快恢復。這種復國並不是我們說的六國舊貴族的反撲,最初起兵的陳勝、吳廣不是貴族,最早的趙王武臣不是貴族,最早的燕王韓廣不是貴族。完全是東方各國百姓們掀起的復國浪潮,同時他們懷著共同的仇恨,要讓秦國人嚐嚐亡國的滋味。後來,在陳勝吳廣等人被殺之後,這場復國運動的領導權轉移到六國舊貴族手中。秦朝末年,其實不是農民起義,是東方各國的復國。最終秦王子嬰系組出降。楚人項羽來到關中,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一掃一百多年來楚人心中的一口惡氣。

所以,秦始皇的所謂統一併沒有人們所想象的那麼偉大。真正偉大的是劉邦。對,就是那個流氓出身的劉邦。

秦朝滅亡後,劉邦按照原來的義帝之約本來應該被封為關中王,統治秦國原來的百姓。但是,項羽卻略帶懲罰性的將劉邦分封為漢王。劉邦當然不甘心,項羽前腳離開了關中,隨後劉邦就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回師關中。劉邦很快就奪取了關中。後來的楚漢相爭,其實還是一場秦楚之戰。劉邦的部隊以秦人為主,而秦人對劉邦的支持,也是在向項羽復仇。劉邦本人是個楚人,劉邦入關之初的約法三章取得了秦人的支持。而劉邦在楚漢相爭中,也並不以楚為敵,而是將項羽和楚進行了切割,他的目標是項羽個人。這也減輕了楚人對劉邦的抗拒。劉邦不僅在正面與項羽對抗,還派出了偏師韓信先後消滅了西魏王豹、趙王歇、齊王,燕王臧荼主動投降。所謂的楚漢相爭,可以被看成第二次的秦滅六國。楚漢相爭劉邦勝出後,劉邦並沒有效法秦始皇推行郡縣,而是進行了分封。這並不僅是劉邦為了酬謝韓信、彭越等人在消滅項羽中的功勞,而是要考慮到東方各國的復國。所以,等到劉邦稱帝后,劉邦實際管轄的地區就是戰國後期秦國的領土加上週王室所在的洛陽地區,以及影響力幾乎可以忽略的原韓國地區。劉邦本來想定都洛陽,後來經過了婁敬的勸說而定都關中,就是因為他這個漢,其實就是秦。他不得不採取了以關中制關東的立國姿態。

我們常說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其實重要的事情要做三遍。劉邦第一次滅六國就是楚漢相爭,而第二次滅則是在稱帝之後,楚王韓信、梁王彭越、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韓王信、淮南王英布先後被劉邦剷除。但,劉邦依然沒有急於吞併東方的土地,他又分封了同姓諸侯王,讓弟弟劉交、侄子劉濞、兒子劉如意、劉肥、劉友、劉恆、劉恢等人成為新國王。等劉邦死的時候,我們看地圖的話,依然存在著一條非常清晰的邊界,秦和東方各國的邊界在地圖上並沒有改變。漢惠帝、呂后、漢文帝,三四十年間,這條邊界沒有大的變動。在這幾十年間,他們以足夠的耐性在一點點爭取東方地區的實際控制和國家認同。首先,在劉邦稱帝后,天下各地的百姓,不管原來是哪個國,其地位是平等的。其次,漢朝建立後各國也都推行了漢法,這個漢法是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嚴刑峻法之後的秦法。曾經擔任過亭長的劉邦,對秦法的嚴苛有著真切的感受,要不然他也不會跑到關中立即約法三章。再次,漢朝建立後的休養生息政策,使得全天下的百姓得到了一個喘息的機會,百姓們的日子有了極大的改善。當然,漢朝也享受了秦朝所留下的紅利,書同文,文化的認同。不過,並不是如同秦始皇一樣要以秦文化同化東方,而是緩慢地用東方文化來構建文化認同。比如劉邦去曲阜祭孔,後來黃老之學盛行於漢朝的宮廷等等。

最後一次類似秦滅六國事件的重演,就是漢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所謂的“吳楚七國之亂”,完全是站在漢景帝的角度所說。實際上,這場戰爭的主動挑起者不是吳、楚等,而是漢景帝。漢景帝個人來說,他曾經在當太子的時候因為下棋而失手殺了劉濞的兒子,他們之間有仇。而且,漢景帝主動要求改變原來一直存在著的那條邊界,要求劉濞獻出兩個郡,楚王獻出東海郡等等,從而引發了激烈的反抗。我們來看參與的地域,就是原來戰國時期趙國、齊國、楚國的領域。一時間來勢洶洶,漢景帝也嚇得殺掉晁錯來求和。但是,如同前面我說過的,經歷了漢初幾十年的發展,東方各國百姓對原有國家的國家認同在降低。而他們對天下共主漢朝皇帝的認同,也在不斷增加。所以,漢景帝很快就拿下了劉濞等人,又一次上演了秦滅六國的戲碼。

至此,漢朝皇帝算是徹底掌控了天下。之後,漢景帝逐漸開始了對原東方各國的直接管轄,把那些所謂國逐漸改造成了郡。漢武帝之後,又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才使得地圖上的那條界線徹底消失。不過,那會兒依然存在著東西方的對立。雖然地圖上的那條線沒了,完全消弭這心裡的那條線還需要到劉秀的東漢建立以後的事情。但那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這裡要說的是,真正實現統一的不是秦,是漢。所以,我們今天中華民族中的主體民族叫漢族,不叫秦族;我們說的話叫漢語,不叫秦語;我們寫的文字叫漢字,不叫秦字。真正的男人叫英雄好漢,而不叫英雄好秦!

拐回頭來再說說秦始皇,就因為人們想象中給秦始皇添上了統一的大功,一白遮百醜,他所有的暴行都可以忽略不計了。以至於幾千年來一直以暴君形象出現在史籍中的秦始皇,竟然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秦始皇的所謂統一,這就好比,你爹強將了你媽,然後有了你。從你的角度,你歡呼了你爹對你媽的強姦,因為沒有那次強姦就沒了你。但是你考慮過你媽的感受嗎?相反,漢朝的統一,就好比經過了漫長的追求和戀愛,最終結出了愛情的結晶。秦始皇是經不起解構的!

已經寫了將近四千字了,不知道多少人能看到這裡。事實上,剛才所說,還都是泛論,並沒有能夠詳細展開了論證,比如我幾乎沒有一條史料。但詳細的論證,顯然不是這裡能夠完成的。


野叟雜談


作為一個喜歡歷史的律師,我認為秦始皇顯然不是昏君,相反,他為中華民族的基業長青奠定的穩固的基因,理由如下:

一、結束戰國混戰的局面,相對於鬆散的週期封建制,建立了緊密的中央集權制,實現了中華民族第一真正的統一。

二、勵精圖治,任內連趙魏韓燕的長城修、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建立郡縣制,徹底廢除了憑藉出身獲得社會地位的封建制,實現了中華民族真正的同文同種,為他之後的中國的大一統奠定的最底層的基因,這方面的作用怎麼點贊都不為過。

三、秉持秦國的依法治國傳統,制定了大量科學完整的法律制度,這方面有《睡虎地秦簡》,儘管它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但是它相對於人治,實現了國家治理的公平和高效。儘管還是有很大腦筋不清楚的人還傾心道德治國,但是,一個良好的法治秩序,其實是讓整個社會的人活得輕鬆愉快。一個靠個人生存技巧與生活智慧去贏得生存資料的社會,其實最後都是生活在爭先恐後的恐懼之中,那些聰明智慧最後不過是零和博弈遊戲而已。你通過鑽營獲得的好處,在另一處可能被他人通過鑽營佔去了。利益總是處於不確定的狀態,今天是你的,明天是他的。你願意活在這樣的社會嗎?你難道受人治的苦還不夠多?

四、焚書坑儒的屎盆子不能扣在嬴政的頭上。現在的歷史文獻證明,他並沒有坑殺所有的儒生,也沒有焚燒所有的書籍,只是針對一些頑固不化念念不忘恢復舊制的舊貴族及其御用文人和相關書籍。而且他燒掉的僅僅是藏在民間的這方面書籍,在國家圖書館仍然保有相關的備份,真正的罪人是一把火燒掉阿房宮的項羽,這把火🔥將這些歷史文獻也付之一炬了。

正因為這些,所以連毛澤東也在為他抱不平,例如他在《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中說: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海宇段案


秦始皇不是昏君,他就是一個背鍋俠



昨天,我收到一條短信,內容是:你好,我是秦始皇,我吃了長生不老藥沒死,現在有億萬兵力被封印在了皇陵,幾萬噸黃金埋在地下無法挖掘,現在需要你幫助我,援助5000塊,等我成功賜你黃金萬兩、兵馬大元帥,這是我的支付寶賬戶*****。

9102年了,不知道是村裡才通網還是山裡剛進城,這樣清奇的騙術短信我已經很久沒有收到了,於是就在剛剛我給秦始皇打錢了,辭職在家等封官,不知道秦始皇出兵了沒,希望知道的朋友告訴我一下他打到哪了?

秦始皇:什麼?你給我打錢了,我怎麼不知道。

當然只是皮一下,秦始皇嬴政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啟用皇帝做帝王尊號的人,也是由他開始,中國正式進入中央高度集權的封建社會。

秦始皇修都江堰興水利,統一文字貨幣養經濟,修築萬里長城安民生,在位37年也算是殫精竭力,畢竟他一心想要的是秦王朝萬世相傳。

但在很多人眼中,秦始皇是個橫徵暴斂的君主,中原百姓在其統御下名不聊生不堪重負,所以揭竿而起蜂擁討伐。

而這個觀點的主要佐證無非是三點:一、強徵民夫築萬里長城修阿房宮殿,勞民傷財;二、焚書坑儒毀壞典籍,阻礙文化發展;三、嚴苛律法殘酷弒殺,冷血無情。

那麼這三點的真實性又是否立得住腳,秦始皇真的是大多數人眼中那個殘暴無道的始皇帝嗎?

其實不然。

一、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全長21196.18千米,是我國曆史上排名第一的軍事防禦工程,與意大利古羅馬鬥獸場、亞歷山大地下陵墓、英國巨石陣、中國大報恩寺琉璃塔、意大利比薩斜塔、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並稱為世界七大中古奇蹟。

很多人認為我們現如今看見的萬里長城,就是秦始皇強徵民夫修築起來的,其實並非如此,現在的長城大多都是明朝修繕後的產物。

春秋戰國各方勢力博弈,互相防守便修築加長自己的城牆,以此來達到防禦外敵侵擾的目的,早在西周我們不就已經有“烽火戲諸侯”的昏君美談流傳於世了嗎?

烽火臺其實就是萬里長城的前身之一。

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便開始加長自己的城牆,營造屬於自己的防禦工事,其他的國君一看這是好東西啊,於是也跟著一塊兒造自己的長城,這就有了戰國時期的戰國長城。

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後,為了方便大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便派人將各國的長城連接在一起,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因為綿延萬餘里這才有了萬里長城的名字。

傳說秦始皇修長城動用了30W人,秦朝一共存在15年,這15年裡年年戰亂,有心人士曾經計算過秦朝當時的總人口不會超過2500W,而修長城的30W人裡大多數是戰俘和奴隸,還有不少是罪犯,更何況戰亂時期徵兵不是很正常的嗎?

30W人要做的事把各地城牆直接的缺口連起來,而不是真的修個一萬里…這種防禦工事徵兵是常規操作,沒法上戰場修個城牆到底錯在哪裡了?

除了秦始皇,還有20多個諸侯國修過長城,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修長城的就是明朝,不過明朝的總人口那時候已經到2億左右了,物以稀為貴,勞動力多了也沒什麼人撇水花了。

二、阿房宮

至於修建阿房宮一說就更加無稽之談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

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

不管是史學大家的司馬遷還是傑出大詩人杜牧,他們倆都沒有親眼見過阿房宮,都夾帶了非常嚴重的私貨。

因為他們說阿房宮早就被項羽一把火燒了。

但是1961年的考古發現,直接啪啪啪打了兩位大佬的臉,也給始皇和項公取下了一口大黑鍋。

項羽雖然火燒了秦宮,但燒的不是阿房宮而是長樂宮,而且阿房宮不但沒有被燒,還壓根兒沒有建成!

根據《陳涉世家》所記載的起義時間算起,建築阿房宮的勞動力全被抽調去修築皇陵了,等到重新開工的時候秦朝已經快滅亡了,按照兩位大佬的描述,阿房宮佔地之廣光打地基都要打上好幾年,何況還有各色奇花異草奇珍異獸的收羅,想在短短4年時間裡造出這麼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過於強人所難了。

詩人文豪筆下綺麗動人的阿房宮,不過是佔地遼闊的一場地基盛宴罷了。

如此一來,勞民傷財橫徵暴斂的秦始皇似乎可以卸下這口大鍋了,那麼焚書坑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三、焚書坑儒

焚書這件事情吧沒得洗,秦始皇他確實焚了,不過他焚的是《尚書》、《詩經》還有《道經》。

他為什麼要燒這三本書呢?首先尚書記載的是什麼,是三皇五帝治理國家的理念,我都是開天闢地第一個統一中原的男人了,你們這種治理一個小部落的理念我為什麼要聽?燒!

其次是《詩經》,詩經記得又是什麼呢?詩經裡稱頌的歷代君王賢名的事蹟,我都統一六國了,憑什麼我的子民要一個個在我面前誇那些亡國的人,你現任要是在你面前一天到晚誇前任,你是什麼想法?燒!

最後就是《道經》了,當然不是現在的道家經典《道德經》,而是十六字心傳。

我們都知道,始皇一直想要長生不老,所以他就找了一堆方士來給自己尋仙問藥,但是他又說如果來送藥的人不靈驗,那麼就要殺了獻藥的人。

自古以來欺君之罪大過天,但有一個叫盧生一個叫侯生的人,他們自己拿不出長生不老藥,於是就悄悄地逃走了,不但逃走了還出去跟人家說秦始皇是個二百五,脾氣暴躁喜歡殺人。

底層百姓知道什麼啊,又沒有新聞聯播和熱搜可以看,於是大家都開始這麼說。

三人成虎,謠言總是要控制的,於是秦始皇下令坑殺了這些散播謠言的人,約460餘人,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坑儒事件。

所謂焚書坑儒,焚書沒得洗但情有可原,坑儒直接是這群人自己作死,而不是讀書人作死,你不能因為x生就覺得人家是讀書人對不對?

整個秦朝2500W人裡只有400多個讀書人,說出去真的有人信嗎?

那為什麼儒家堅持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焚的儒家經典,坑的是儒家學生呢?這就要說回那個嚴苛律法殘酷弒殺,冷血無情的秦始皇了。

四、嚴苛律法,殘酷弒殺

後代考古學家在秦墓裡發現了秦始皇在位期間,制定了關於生態、農業、醫療、貪汙各個方面極為完善的法律,按照這樣法律治理下來的國家,絕對不會是某書上所記載的百姓苦不堪言。

就拿修築長城,徵兵徭役的事情來舉例,為了證實秦始皇殘暴無道,有人說修長城的民夫一旦出現逃跑的行為,他所在的那個隊伍就要全部殺了,他所出來的那個村子也全部都要殺了。

因為一個人的過錯而殺更多的人,這不是殘暴什麼是殘暴?

可是大兄弟,你們那現在的社情去套秦朝的社情不是驢唇不對馬嘴嗎?封建制度下的社會,最流行的就是這種連坐制度啊。

哪怕是鼎盛如唐宗漢武,不也是動不動株連九族夷十族嘛,依法治國何錯之有?

秦始皇錯的不是依法治國,而是法家的存在,觸及了儒家的利益餅乾。

秦朝自從商鞅變法以來,法家理論一直是秦朝的治國方針,至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時候的事情。

在那個百家爭鳴,學術派系井噴過後的時代,得到皇權支持的思想最容易得到實行,法家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上,自然多的是人想要把它拉下馬,儒家就是這麼一隻虎視眈眈的餓狼。

儒家主張禮治德治仁治,所以在儒家的眼裡,法家的主張無疑是殘暴無道德,秦始皇對於禮法的修改更是逆天而行。

讀書人的反抗,往往就是這麼的潤物細無聲,以至於流傳下來的書籍中,秦皇一直都是這麼個殘暴無道的暴君形象。

秦始皇,其實是一個不錯的皇帝,只不過刻板的印象到底佔據了主流思想,他也沒有什麼萬尺黃金埋地下,也沒什麼百萬陰兵護皇陵,他也不過是一柸黃土,歲月煙塵而已。


南聞北史


歷史上多言秦始皇是暴君,而鮮有言及其為昏君的。

昏君的標準,往往都用荒淫無道來詮釋,或者就是智商嚴重低於常人的,如面對百姓捱餓卻說出“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司馬衷,如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姬宮湦,如罷退賢良、任用奸臣且誤判形勢的宋徽宗趙佶。

而統一中國之後,從秦始皇的所作所為上看,真心不能冠之以昏君。國家大事,一是朝堂、一是邊防、一是民治。

1.就朝堂而言,秦始皇所用之人,如李斯、蒙恬、王翦等,皆是人中龍鳳,要麼是治國之才要麼是安邦柱石。

秦始皇對大勢的判斷也是極富遠見的,棄分封推郡縣,理順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

而百代皆行秦政制,更是有力地證明了秦始皇所創制的皇帝、三公九卿的權力制度,是符合統治需要的。

2.就邊防而言,秦始皇北伐匈奴,除直道、築長城,可以說確定了後世中國的北方邊界,抵禦了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

而其南征百越,將中國南部邊界推至南海,並大肆移民,使得南方再無邊患,應該說是有萬世之功的。

3.就民治而言,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以及整治天下的馳道天下、疏浚江河,等等這些政治舉措確保了大一統的中國得以凝聚和鞏固。

如果說秦始皇就一直正確、高瞻遠矚,那也不是,但不能過於苛求古人,應該放在他的時代來認識和評價他。但是,秦始皇在三件事的處理上確實需要檢討的。

一個是寫放六國宮室、修阿房宮、建驪山陵墓,確實耗費了大量民力。秦末的農民起義,跟這件事是有關係的,可以認為是民治上的敗筆。

一個是聽從李斯建議焚書坑儒,至少說明他在意識形態的工作上有些簡單粗暴了。新建的大一統的秦帝國到底應該建立什麼樣的價值觀和共同意識,簡單的以發治國和以吏為師,僅具有工具意義,而缺乏本體和價值意義,過於粗糙了。

一個是接班人的問題沒有處理好,是著實沒有處理好。其實秦皇漢武往往相提並論,因為二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極為相似。但漢武帝在接班人的問題上要做得更好,起碼是做了妥善的安排了,應該由那個孩子來繼位、應該由誰來做顧命大臣、應該怎樣防範母壯子弱的問題,等等。但秦始皇死的時候,長子扶蘇在長城監軍,主要股肱大臣就是李斯在身邊,還有一個壞到骨子裡的太監不離左右,然後就是最疼愛的小兒子胡亥跟著巡行。就這樣,腦子真有問題的胡亥就糊里糊塗的當了皇帝。


減水書生


大家好,我是葡萄,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們看到的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至於秦始皇到底是昏君還是明君?我認為是有時代侷限性的!

在當時秦朝橫掃六國的時候,戰爭肯定會導致人民死傷慘重,怨聲載道的,尤其是東方六國的人民!那時肯定在人民心裡秦始皇就是暴君!廢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削弱貴族的勢力和利益也肯定在貴族階級也是一樣的昏君!始皇帝在當時做的一系列措施,如統一度量衡,車同輒,統一文字等這些政策另六國人民的生活習慣全部打亂,學習新的東西,增加了生活成本,也是人民怨聲載道的原因!

但後面的朝代甚至現代都享受著秦始皇的那些政策帶來的紅利。萬里長城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在中國歷史上為中原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統一度量衡,文字,車輪,建立郡縣制,這些都是推動歷史的進步重要措施!那麼他是不是明君呢?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說,他是不是明君要看他對社會進步有沒有起到推動作用!


葡萄的日常


秦始皇不但殘暴。而且昏庸。最典型的是傾盡天下之財尋仙求長生。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始皇二十八年,嬴政遣徐福發童難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三十二年,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得讖言:亡秦者胡也(胡亥)。始皇以為胡人,便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擊胡人,略取河南地。

盧生說秦始皇:神仙不輕易見人,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可得。秦始皇為求不死之藥,自謂“真人”,不稱“朕”。行為詭秘,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帷賬鐘鼓美人衝之。有言其處者,罪死。有中人告丞相,始皇怒:詔捕中人及在旁者,皆殺之。自是之後,莫知其行所在。

如果秦始皇晚死幾年,大秦帝國會提前一年滅亡。因為陳勝吳廣起義,秦始皇隱遁於咸陽。群臣找不到“贏真人”。沒有秦始皇的詔書和虎符。誰也無權調動兵力。

附錄:最後提一個選擇問題。秦始皇晚年的稱謂什麼?a朕、b皇帝、c陛下、d真人。


楊朱學派


我認為這是極其荒謬的說法!

秦始皇嬴政自幼熟讀兵書,博覽當代著作,刻苦勤奮,勇猛強悍,製法嚴謹,重用人才,才得以凝聚民心,鼓舞士氣,最終統一六國,南征越族,北擊匈奴,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

真的不知道琴皇昏庸在哪裡?至於臨終前的失誤,無非是沒有認識到趙高的陰險狡詐,在危急時刻安派錯了留在身邊的人選,以至於被趙高與李斯顛倒了黑白,禍亂了朝綱,挾持著秦二世走到了王朝盡頭。




翩翩紅樓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秦始皇可以稱之為暴君,但絕對不是昏君。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所謂“無道昏君”,就是毫無道義和信義的昏聵之主,秦始皇一生雄才大略,死的時候也才49歲,與昏庸之主毫不搭邊。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被誇大了,且不說他殺的只是妖言惑眾的方士,其焚書造成的危害遠遠小於項羽放火燒燬咸陽宮。

與古代不同,秦始皇巨大的歷史貢獻已被現代人普遍接受,但不得不承認,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秦始皇確實是一個暴君。

1,秦朝法令嚴苛,民怨鼎沸。

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2,秦始皇濫用民力,好大喜功。

雖說秦始皇所作所為功在千秋,可是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比如建造阿房宮、驪山陵墓、修長城等等,確實不是老百姓所能忍受的,史載:

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這也是為何陳勝振臂一呼天下皆反的重要原因。

所以,兩千年之後的我們可以將秦始皇視為華夏民族的偉人――千古一帝來稱頌,但同時也不必否定秦始皇的暴政。

秦始皇是我國兩千年帝制的開創者,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與昏君毫不搭邊)。


心向青山


大家都熟悉秦朝時刑法苛刻。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六國的遺老遺少和貴族不滿秦朝的統治,經常引經據典談論朝廷政事,雖然秦朝法令嚴酷,但是並不能遏制方士儒生借經典評論時政。

尤其是儒生們,他們借用辦私學的名義,公然評論國家的得失,攻擊朝廷。大量的輿論宣傳,直指新政權。秦始皇認為這是威脅政權的安定,所想辦法解決這種局面,這是焚書阬儒的起因。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為開闢了嶺南疆域,打敗了侵擾北方的匈奴,在咸陽大設酒宴來慶祝勝利。其中有位博士周青臣稱頌秦始皇平定天下後,把分裂的諸侯國改為郡縣,沒有戰爭之患,自古以來沒有誰能比得上。

周青臣的一番頌揚之語觸怒了一些滿腦子舊思想的儒生們。有一個叫淳于越的人,他公開批評周青臣是阿諛逢迎,並走上前去對秦始皇說;史書上記載,商周兩個朝代穿了一千多年,他們分封子弟功臣做諸侯,像眾星拱月那樣捍衛中央朝廷,那個制度本來就很好。如今陛下統一了中原,皇族子弟卻沒有地位和實權。將來萬一出了像早年齊國那樣謀篡王位的亂世田常,那又怎麼辦,誰又能挽救了那種局面呢?

這些話觸怒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李斯,他對秦始皇說: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法令以統一,但有一批讀書人不學習現行的法令制度,總是死抱住老一套的東西不肯放棄,對國家大事濫發言論,在百姓中製造混亂。如果不加禁止,會影響朝廷的威信,造成社稷不穩。這些話正好說到秦始皇心裡想的,李斯向秦始皇建議:除藏書和秦國史書以外,所有的詩,書,百家言論和史書一律燒掉,杜絕混亂思想的根源。

秦始皇採用了李斯的建議主張,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醫藥,種樹一類的書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詩,書,百家言論的的書籍,一概交出來燒掉。這就是焚書了,你絕對想不到焚書竟然是李斯提出來的吧!

焚書第二年有兩個方士得到秦始皇的信任,為秦始皇煉製所謂的不死之藥。可他們卻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後這個情況後,派人去抓,這兩個方士卻早已逃之夭夭了。秦始皇大為惱火,再一查,發現咸陽還有一些儒生也在議論自己,於是決定狠狠地懲治他們。

不久,秦始皇就下令查辦那些在背後誹謗自己的儒生和方士。被抓去的儒生和方士禁不起拷打,為了給自己開脫,就東拉西扯的供出了一大批人,共計有近500個儒生和方士受到牽連。秦始皇一怒之下,也不查證核實全部給他們定了死罪,派人在咸陽城郊挖了個大坑,這些人無一倖免都給活埋了。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雖然是秦始皇為了統一思想和鞏固秦王朝的統治。但事實上焚書造成了對我國古代文化典籍毀滅性損失。坑儒測造成統治階級內部的破裂,削弱了秦王朝的統治基礎。我想這是秦王朝到秦二世毀滅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王浩田1


我是特意來回答這個問題的,實不相瞞,在初中還沒接觸歷史以前,我除了秦始皇三個字以外,對他真的是一無所知。



在正史裡,他雖是有著遠大抱負的千古一帝,但正史也告訴我們他殘暴,他嚴刑峻法,他勞民傷財,他迫害百姓,他還焚書坑儒。

他有一千個不好的理由,但莫名其妙地我就是喜歡他,所以我開始找很多有關他的傳聞甚至野史來看。

他在我眼裡,是一個深謀遠慮,有著超前思想的偉大領導者,他在位37年裡,創建了中央集權,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制定了全世界最早的保護人權的法律。

所以我要反駁正史裡通過這些來說他殘暴行政的評價。

2006年,考古學家對外公佈阿房宮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在歷史上讓秦始皇落實勞民傷財這一暴行的阿房宮根本沒有建成,而且僅僅只有一個地基而已。

而歷史上落實秦始皇勞民傷財的其二就是修建萬里長城,這其實恰恰表明了他有著深遠抱負以及超前思想。長城的作用是什麼,是抵禦外敵!如果沒有秦始皇的這一深謀遠慮,中國估計得分成第二個歐洲,同一個民族56個國家。

還有歷史上落實秦始皇勞民傷財的其三在於戰爭過後,因損失過大,整個國家基本沒有田地,秦始皇只能通過工程建設來讓沒有地種的人有工作有飯吃,但是這些工程建設他只是負責下達命令,實施過程中就有了官壓民,民不得不反,他在這一點上是真的想讓百姓過好,但是卻沒辦法讓每個人都明白他的想法。

因不是人人都如始皇一般把眼光放在未來,所以造成當下人民的誤解也是可以理解,但深處未來的我們,理應清楚,歷史要往前進,必須有人要做出犧牲,有人要做推動歷史前進的車輪,有人就是這車輪底下觸目驚心的車轍。

所以我要反駁正史裡通過這3點說他勞民傷財的評價。



但作為對他有著深度瞭解的腦殘粉,他脾氣不好,容易動怒這是事實。

他花費大量人力修建墓地,浪費無數人的一生,這是事實。

他焚書,導致遺失了很多諸子百家經典,這也是事實。

但大抵上來說, 他絕對是過在當代功在萬世的 千古明君,如果沒有他,中國文明能不能傳承下來這得另說,如果沒有秦始皇在當時做的數件有著深遠考慮的重大事蹟,四大文明古國就是古中國,而非中國了(具體參考印度)。

所以答主所問的問題:秦始皇是不是昏君。我可以很肯定地說,他也許是個暴君,但他絕對不可能是昏君,不僅不是昏君,而且他還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皇帝。

就如同說到千古一帝,你只會想到秦始皇,而非其他人,這是同一個道理,你的潛意識都已經給你答案了。

最後,用他的一句話來結尾:

朕不需別人的理解,一切功過,任由後人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