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欒金廣|國展創作中常見的問題

欒金廣|國展創作中常見的問題

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業建設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青少年書法報》社副社長,全國70年代書家藝委會委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行草臨摹與創作高級研修班導師,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名家工作室導師,北京人文大學特聘教授。

作品獲獎:第二,三,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三等獎),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獎),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獲獎提名),第二屆翁同龢獎書法提名展(獲獎,)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大展(三等獎),全國第六屆楹聯書法大展(三等獎),全國首屆冊頁書法大展(三等獎)等全國性展覽。

近些年中國書協舉辦的各類展覽比較多,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件好事。一批優秀作者從這些展覽中脫穎而出,嶄露頭角,還有許多作者正在孜孜以求,不斷地努力學習,提高書藝爭取能早日入展,成為中國書協的一份子。這無疑帶動了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各地習書者的人數在不斷地增加,這些問題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將會耽誤習書者的正常學習,從而影響書法藝術的發展。

近幾年在與全國各地學員接觸的時候,我發現他們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下面幾個共性的問題。現在整理如下,與各位方家和同仁共同探討:

第一:基礎薄弱

現在的書法愛好者當中,有好多人基礎很弱,弱到臨帖都不會,或者說有的人從來就沒臨過帖,拿著毛筆能寫字,就想要創作。其實真正從書法路上走過來的人都知道,書法藝術是文字經過了幾千年的變革才傳承下來暨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藝術之一, 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被稱作書法藝術,是因為書法裡面所蘊含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涵蓋了哲學、美學、文字學、社會學、人文等多種範疇,包括人的學識、修養、性情、技法、筆墨紙硯等諸多元素在裡面,不是隻會寫簡單的毛筆字就可以創作出書法作品,就能投稿,就能入展獲獎的。

臨帖是步入書法藝術殿堂的第一步,更是必經之路,是書法人一生的功課,是繼承與創新的基礎。縱觀歷史上任何一位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沒有一人是不臨帖而直接成為書法家的。張芝臨池水盡黑,智永和尚的退筆成冢,經他親手臨寫的《千字文》就有八百多本。這些都是歷史的見證,書法藝術沒有臨摹就沒有繼承,沒有臨摹就沒有創新和發展。

我們臨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什麼?主要就是向古人學習,向古代經典學習。經典碑帖中蘊藏的美的東西太多,只有深入學習傳統才能夠體會到這其中的奧妙,才能瞭解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習書也就不會輕易地創作了。

欒金廣|國展創作中常見的問題

第二:急功近利

近些年的展覽較多,很多人都希望通過展覽來加入中國書協,這本也是好事,有了慾望書法藝術才會進步發展,也有更多人去弘揚、傳承!但是有少數人有些急躁,這也可能是我們這些基層書法工作者日子過得都比較艱辛,一些基礎書法工作者在地方得不到重視,在當地的生活狀態並不理想,好多人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學習和研究上,與外界接觸的也比較少,多數人也不懂得與人交往,不會“推銷”自己。所以,他們想通過書法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加入中書協。這無可厚非,但要一步一個腳印,打下夯實的基礎慢慢來。否則人們在慾望和虛榮的驅使下,急功近利,也就順理成章了。

現在書法創作多數是為了投展覽而寫字,為了投展而創作。所以就有了寫字急,得不到肯定也急,不入展更急,這是投稿者心理上的通病。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道:“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道理很清楚,什麼事都不能過於急,太急即便暫時的成功也不會長久,有些時候還會起到適得其反。 我們只看到成功者人前的光鮮,但卻沒看到成功者背後的艱辛,誰又能理解三更燈火五更雞的真正含意,沒有厚積哪有薄發,沒有量變哪有質的飛躍,沒有博古怎能通今?沒有苦盡哪有甘來。

心急了,就不能安心臨古研帖,不去揣摩古人習書的精髓,不入古,哪得古人習書之法呢!

心急了,就會被展覽牽制著走,為了入展就會臨習各類書展中屢次獲獎作者的作品,追著獲獎者走,其不知還有邯鄲學步之愚啊!最後弄得自己走入書法怪圈,跳不出來。

心急了,為了入展就會去迎合評委的口味,去研究符合評委口味的作品,不斷地複製,其實這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形,不知其源,最後弄得東施效顰,自己把自己弄暈。

欒金廣|國展創作中常見的問題

第三:閉門造車

有好多人知道學書法得臨古不息,取古人之法以為己用,所以閉關謝客,關上門自己晝起早夜眠遲,勤奮臨池。其實這樣的人還沒有完全明白,書法不能死臨帖,多臨帖的同時還要多思考、多交流、訪高賢,弄清楚書法藝術美的真諦。我們現在學習古人不能與古人對座而受其機要,只有面對法帖,去研摹、去解悟、去實踐古人的書寫之法,去領會古人的神韻。每個人的成長經歷、生活環境、家庭氛圍,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基礎等都不盡相同,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人生觀、世界觀、思維方式、理解能力等也都會因人而異,以己之見去解悟古人法帖,必定是一家之言,難免偏坡,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不聽取其他人的意見,不開闊眼界,完全按照自我意識一意孤行是走不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經常與人交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觀察、去思維、去理解,就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所以,一定不要侷限在小的環境內,一定要敞開自己的心扉,開闊視野,讓更多更新鮮血液流入我們的心田,學會放眼看世界!

欒金廣|國展創作中常見的問題

第四:墨守成規

現在不少習書者,守住書法經典中的著述,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只知論著的結論,不知考證論著者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社會發展等因素。 現在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所用材料、審美及觀念等都有差別,所以書法創作也會帶有時代的印跡,這就需要我們解放思想,打破一些固有的常規模式去創新。書法藝術創作到了某一個特定的階段,再想往前走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每走一步都很艱難,我自己本身也是經歷過很多次這樣的階段,每到這個階段都很痛苦,把原來的東西全盤否定,一切從新開始。在不斷的嘗試中總結經驗,找到和自己身心能產生共鳴的契合點,擺正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實現書法的創新,走出自己的書法之路。

書法創作當中該嘗試的問題很多:如章法、墨法、書體風格、字法、作品的形式、工具材料等。

1. 章法,章法是書法的大氣象,是統領、是排兵佈陣,不同的章法能表現出一個人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無論想表現什麼,是喜、怒、哀、樂;還是抒發性情,豪放、婉約、憤慨、寧靜、等,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因每個人的心性不一樣,心中的審美標準也不一樣,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進現代元素,注入時代氣息,所以這時就要求作者要不斷地去嘗試,才會從實踐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書法之路,創作出貼近時代的書法藝術作品。

孫過庭《書譜》有云: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作品的通篇佈局要靠日積月累摸索出來的經驗來掌控,開始的創作實際上就是設計,有意的擺佈,通篇作品中的大小、輕重、粗細、濃淡、位置等都是精心策劃出來的,時間長了形成習慣了,創作時就能隨心所欲運用自如了。

2.墨法,墨有焦、濃、重、淡、清之別,呈現出虛實、輕重、和諧統一的韻律之美。雖然在國畫中多有體現,但在書法創作中亦可應用;也需要書家自己多嘗試,去把握,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3.書體風格,書體風格上許多作者墨守成規,臨帖後,採用螞蟻搬家的方法,將原帖原字搬入自己的作品,未經融會或者不會融會貫通,這樣的作品會很生硬,不統一。臨古人能把握好且能融會貫通的作品相對好一些,但你還不是古人,你不可能超過先賢的作品。臨帖把握不好的人,寫作品時十有八九是成不了體統的。當一條路走不通時,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重新思考,同一書體可以用不同的筆意嘗試進行創作。比如:行草書可以分別用二王、顏真卿、張旭、黃庭堅、米芾、蘇軾等各家的筆意進行創作;篆、隸、楷書可以分別用《散氏盤》、《郭店楚簡》、《開通褒斜道》、《張遷碑》、《石門頌》、《西峽頌》、《乙瑛碑》、《廣武將軍碑》、《嵩高靈廟碑》、《始平公造像》、《李璧墓誌》、褚遂良《陰符經》、《雁塔聖教序》等等經典名著以及一些不被人注意的名家名作的感覺和意趣進行創作;單個書體還可以將其統統打亂,按照自己的想法從新編排,利用每個碑帖的不同特點,從新做成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佳餚”,形成自己獨特的風貌。當然這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做到,每一種書體風格都得用心研究,去嘗試、去感受,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字法結構,結構實際上就是文字的造型,我們學習古人字的結構後,一般作者創作時不敢放手,拘泥於原帖,小心翼翼。這樣往往束縛了自己的手腳,我們要明確臨習古人是學習古人寫字的理念,不是照搬複製。創作時就要在古人結構的基礎之上進行合理的造型變化,按照我們自己作品的需要,進行合理地收放和誇張,實際上是智慧和技巧的完美結合。這也需要我們去嘗試,才能有意外收穫。

5.作品形式,現代展覽中作品一點形式沒有也會顯得有些簡單,尤其是初學者創作,形式可以給他們一定的信心。光在一張白宣紙上創作,那得是墨林高手敢於探險,黑與白的對比比較明顯,如果有一丁點問題就暴露得十分清楚,創作經驗不足者萬不可冒此風險。形式製作時,要講究個度的問題,通常情況下設計製作形式不亦過於花哨,設計作品形式要與書體風格、文字內容等協調統一為好。

6.工具材料,材料在創作當中是非常關鍵的,孔子在《論語》中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有了一定的創作能力,工具也必須跟上,而且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就得多多嘗試,對筆、墨、紙的性能要足夠的瞭解,才能很好的駕馭,才能為創作的作品錦上添花。

比如說每一種紙的性能,它的化墨情況、洇化程度、紙的生熟、光滑、生澀等都不一樣。每一品牌的墨含膠多少,是稀還是稠,稀墨會出現什麼效果,焦墨會出現什麼效果;同樣的墨在不同的紙上會出現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墨在同樣紙上也會有不同的變化,油煙墨是什麼感覺,松煙墨是什麼感覺,宿墨會出現什麼效果,寫字時筆上的墨沾多少水,這都有講究,都得去試驗。

寫字最關鍵工具就是毛筆,好多人對毛筆實際是不瞭解的,寫什麼作品都是一支筆。我在上課的時候經常跟學生說多嘗試筆,因為能熟練的駕馭毛筆那是件不容易的事,就像一匹野馬想把它馴服那需要下些功夫和耐心。毛筆的種類也很多,長的、短的、粗的、細的、軟的、硬的、還有不軟不硬的,每種都要去嘗試,寫大字用什麼筆,小字用什麼筆,寫行書、楷書、草書、篆書、隸書分別用不同的筆,寫靜雅秀美風格和樸拙粗礦一路的肯定也不會用同樣的筆。不同的毛筆表現出來的線條質感也完全不一樣。再細化,小筆寫大字的感覺,大筆寫小字的感覺,各種筆匹配用什麼墨什麼紙,嘗試的多了,創作作品時心中自然就會有數。

印章,在一幅完整的精美的作品中,能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莫過於印章了,不是光把字寫好就成功了,印章的搭配也很重要,完美的作品印章也要同樣完美(不能用俗印),例如:一件小字行草書作品最好就放些滿百文、細朱文、小古璽之類的工穩印,這樣能使作品更加細膩,楚楚動人;粗礦雄渾大氣奔放的作品就應該用一些先秦古璽、漢印、封泥以及造像風格的印章為佳,這樣會使整幅作品會有更多的震撼力和視覺衝擊力。如果相反用之,結果也會大不一樣。蓋印的位置也很講究,不能亂蓋,蓋好了能畫龍點睛,蓋不好可能就會畫蛇添足。

欒金廣|國展創作中常見的問題

第五:不懂取法自然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源於自然,又超越自然,世間一切萬物皆有“道”的存在,“道”無形、無色、無味,像空氣一樣,既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它卻無處不在,也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我們學習書法藝術,不能一味的躲在書齋裡埋頭苦寫,只知學取古人作書的技法,不懂得書道與自然之道相通的道理。書法創作中的好多元素和靈感均來源於自然,要到自然中去感悟激發書法創作的靈感。

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唐代大書法家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草書大進。可能是舞劍過程中的動作連綿、節奏起伏、劍姿飛揚,再或者是其他的什麼地方觸及到了他的神經,將舞劍與其草書聯想在一起,悟出了草書中的道理。唐代大詩人韓愈在《送高閒上人序》中描述:往時張旭善草書,……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蘇軾在《論書》中說:餘學草書幾十年,終未得古人用筆相傳之法。後因見道上鬥蛇,遂得其妙。乃知顛、索之各有所悟。以此足見自然與悟道的重要。

幾年前,也是我書法創作道路上的一個轉型期,想往前邁進一步,讀帖、臨帖、探索、嘗試、思考都做了,還是無濟於事,心情跌至低谷,很痛苦,無所適從。一天黃昏時分,我走出室外來到工作室附近的街心廣場閒逛,此時正是人們晚飯後鍛鍊的時段,廣場上的鑼鼓聲越來越大,我順著聲音看去,一群人正在扭秧歌,鑼鼓聲聽著非常震撼,而且節奏越來越快,我的心跳似乎隨著鑼鼓的聲音也逐漸加快,這種感覺讓我心潮澎湃,好像有一種讓我抑制不住的衝動,瞬時間好像腦海裡就呈現出一個畫面,黃河壺口瀑布,雄壯、粗礦、豪放、一瀉千里……恍然大悟,這不正是我追求和嚮往的書法精神嗎!隨之回室即書,心手雙暢,似有神助。

書法藝術是人與自然和諧共鳴的瞬間再現,是人身心靈統一的瞬間再現。所以我們要以一顆平常心,去除得失,全方位地去解讀書法。

欒金廣|國展創作中常見的問題

當下書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展廳時代,電腦、手機的盛行,書法已經完全推出了使用的歷史舞臺,成為了純粹的視覺藝術、展廳藝術,各類展覽的出現促進了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在這個展覽的時代,我們如能注意以上問題,相信大家書藝會上一個新的臺階,最後希望大家以一顆平常心,全方位地去解讀書法藝術,正確認識和處理創作中的問題,才能使自己的書法藝術道路越走越寬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