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第四》06:最簡單不過的卻最難做到

《論語.里仁第四》06:最簡單不過的卻最難做到

原文: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試譯:

先生感慨地說:“我就沒有見過真心喜愛仁或真心憎惡不仁的人。真心愛仁,就不會再有除仁而外的任何東西讓他上心;真心憎惡不仁,他在日常為人中,是不會允許自己有任何不仁的言行發生的。有誰哪怕能就只花一天的工夫在致力於仁上面呢?我沒有見過誰在這方面會力不從心。也許有這樣能力不足的人吧,但我還從來都沒有見到過呢!”

敬亭山言:

孔子在這一章裡,實在太過悲觀,難道其時他還沒有遇見顏淵?

當然,我們不能僅僅根據孔子的一兩句話就做出什麼判斷來。孔子也是人,偶爾發發牢騷或是表達一下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也不是不能理解。所以如果非要較真地就這章來分析什麼是“好仁者”什麼是“惡不仁者”,恐怕就要陷入死衚衕了。總之我看過這麼多解讀,還沒看到哪一家能夠解釋圓滿。

在孔子看來,“仁”並不是多高大上的事,人人都有能力行“仁”,人人都有潛力成為“仁者”,只是看你是否對此認同,並願意為此付出努力和代價而已!孟子在見梁惠王時,闡述了“不能”與“不為”的區別,一個人做不到翻山倒海,那是真的不能,但如果做不到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那就不是不能而是不願意了。如果孔子活在現代,那在他的眼中,“仁”就是為家人燒飯,為老人讓座!

《論語》中,不同弟子問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如果我們承認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能力、境界的差異,那我們在認同孔子不同的答案的基礎上,也就應該能夠理解,“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每個人而言,向前一步,就是仁,退後半步,哪怕你還站在絕大多數人前面,那,也算不得“仁”。

所以,仁是最簡單不過的,人人都能做到,仁也是最難不過的,稍一懈怠,已是“不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