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魏明帝立遗诏时的变故:改变了司马懿命运,埋下了灭国祸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扫荡群雄,统御北方,建立魏国。之后继任的魏王曹丕代汉称帝,是为魏文帝。曹丕死后,其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这三代君王,圣明睿智,统御有方,政权比较稳固。

众所周知,魏明帝曹叡临终前立下遗诏,让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少主曹芳。此事不假,但其实魏明帝立遗诏时,本来是选了5个大臣一起辅政,并且司马懿还不在其中。

可是魏明帝立遗诏时,发生了一些变故,这才让曹爽和司马懿二人辅政,并因此埋下了灭国祸根。如果没有那些变故,就不会有司马懿诛杀曹爽的政变,司马懿难以篡权,西晋也难以建立。那么,魏明帝立遗诏时,发生了什么变故?

魏明帝立遗诏时的变故:改变了司马懿命运,埋下了灭国祸根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病重,想封燕王曹宇为大将军,和领军将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辅佐太子曹芳。燕王曹宇性格谦恭善良,上书表达心意,坚决推辞,不想当大将军。

魏明帝曹叡有两个宠信的心腹,一个是刘放,另一个是孙资。刘放是汉室宗亲,当初劝渔阳王刘松归附曹操,有大功。魏文帝和魏明帝时,刘放和太原人孙资得到曹魏重用,在朝中掌管机要,参预国事。

魏明帝立遗诏时的变故:改变了司马懿命运,埋下了灭国祸根

魏明帝曹叡对燕王曹宇拒绝当大将军的做法感到疑惑,于是召刘放、孙资到床前。

曹叡问道:“燕王那么做到底是什么意思?”

刘放、孙资回答:“燕王自知难当大任,所以推辞。”

曹叡又问:“曹爽可以替代曹宇当大将军吗?”

刘放、孙资二人附和曹叡,赞同曹爽当大将军。他俩又郑重陈述意见,建议召太尉司马懿进宫,护持皇室。魏明帝曹叡向来依赖司马懿,所以接受了刘放、孙资二人的建议,然后让刘放起草诏书。接着,曹叡又召见了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这些辅政大臣。

刘放、孙资走出皇帝寝宫,准备去起草诏书,忽然得知皇帝改变了旨意,不再召见司马懿。一会儿,魏明帝曹叡再次召见刘放、孙资二人,并说:“我自己要召太尉司马懿,而曹肇等人反而阻止我,差点坏了我的大事!”

魏明帝立遗诏时的变故:改变了司马懿命运,埋下了灭国祸根

魏明帝曹叡又更改诏令,召见曹爽与刘放、孙资一起接受遗诏,并免去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四人的官职。司马懿也来到了,跪在床下接受遗诏。公元239年正月,曹叡就驾崩了。

《魏晋世语》说:刘放、孙资久掌中央机要,夏侯献、曹肇等人对此不满,刘孙二人怕这些人辅政后自己失权,所以力劝曹叡改任曹爽、司马懿辅政。

曹芳继位,曹爽和司马懿辅政。开始曹爽礼敬司马懿,不敢独断专行。但曹爽的心腹何晏等人想提高曹爽的威望,劝曹爽专权,政事很少让司马懿参与。于是,司马装病避开曹爽。

魏明帝立遗诏时的变故:改变了司马懿命运,埋下了灭国祸根

曹爽专政,违犯法律,作威作福,百官敢怒不敢言。司马懿联合不满曹爽的众臣,趁曹爽随魏帝曹芳出城去高平陵祭祀时,发动政变,占领了京城。曹爽窘迫不知所从,便投降了,不久被诛三族。

魏明帝立遗诏时的变故:改变了司马懿命运,埋下了灭国祸根

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后窃取了曹魏政权,他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最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效仿曹丕,逼迫皇帝禅位,登基称帝,建立了西晋。

这一切,可以说,在魏明帝立遗诏时发生的变故,改变了司马懿的命运,也埋下了曹魏灭国的祸根。

参考史书:《三国志·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流年檐下雨,浮世阶上苔。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