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該如何理解《道德經》中所提到的那些“聖人”?

在人們的心目中,似乎只有儒家才有“聖人”的觀念,或者說只有儒家才有“聖人”的稱呼。其實,這是一種不全面的看法。作為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在《道德經》中有許多地方提到“聖人”:

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第五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七章:“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十二章:“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二十二章:“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第二十六章:“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第二十七章:“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第二十八章:“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四十七章:“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在天下,歙(xī)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七章:“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白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第五十八章:“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別,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六十章:“聖人亦不傷人。”

第六十三章:“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第六十六章:“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第七十章:“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第七十八章:“是以聖人云,受同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第七十九章:“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子人。”

該如何理解《道德經》中所提到的那些“聖人”?

從以上所舉《道德經》中提到的“聖人”來理解,可知老子所說的“聖人”都是與政治有關的,他們或是社稷主、或是萬乘主。從老子稱頌的人和描寫的”聖人之治“來看,老子所說的“聖人”並不是虛擬的理想人物,而是指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這種人物品德高尚——“常善救人”“為政清廉”“無為而民自化”“無慾而民自樸”——廣受人民的愛戴。再進一步想下,老子所說的這類人到底是誰呢?

這就要從被譽為群經之首,百家之源的《易經》中尋找答案了。《易經》中同樣有多處提到了聖人: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易經·乾卦》

(知道進而不知道退,知道存卻不知道亡,知道得到而不知道喪失,能稱得上聖人嗎?)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武。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易經·豫卦》

(天地遵循時序順應而動,所以日月運行不會失度,四季循環交替不會差錯。聖人遵循天時地利人和而動,就會實現刑罰清明,民眾心悅誠服。)

“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易經·觀卦》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經·鹹卦》

上述《易經》中所說的“聖人”懂得天道,順天而動。也懂得人道,知進退存亡。這與老子所說的既懂天道又能按天道行事的“聖人”,其性質是一致的,即指從事於政治的統治者。

在《周易·繫辭下》中提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即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

這段活記敘和歌頌了上古時代原始社會時期的包犧氏、神農氏、黃帝、堯舜等傳說中的聖人和他們的業績。

該如何理解《道德經》中所提到的那些“聖人”?

可以這麼說,這些“聖人”實際上是一個氏族(或部落),並非是某一個人,它們代表了原始文化發展的幾個階段。

只不過後來的史家,往往把這些氏族的名稱作為一個人的名字並將其氏族文化的發展成功當作了某個“聖人”的業績。《易傳》、《老子》包括後人的思想、理論體系的稱呼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說,老子所歌領的“聖人”與《易傳》歌頌的上古聖人是一致的,就是神農、黃帝、堯舜等等,他們是上古文化發展輝煌階段的代表。

該如何理解《道德經》中所提到的那些“聖人”?

一燈能照千年暗,一智能解萬年愚。博學書院,與你一起讀國學智慧,傳中華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