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何面向個人用戶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多,而面向企業服務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少?

lin曼蕾


滴滴、今日頭條、摩拜、ofo……全民創業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創業公司中獨角獸越來越多,但不難發現,很多獨角獸都是面向個人用戶的公司,滿足的是個人用戶在衣食住行等等方面的多元化消費需求。相反,面向企業服務的互聯網創業公司無論是融資輪次,還是融資金額,都無法跟面向個人用戶的創業公司多。究其原因,這既跟整個環境有關,也涉及用戶需求以及各業務屬性。

從整個外部環境看,C端市場的發展明顯快於B端市場,大多數創業者都看到了消費升級大背景下巨大的C端市場,於是擠破腦袋也要往裡鑽,因為B端市場相對滯後,就算你開發出了非常不錯的企業服務類產品,但還是會有很多企業不會為此買單,而且to B業務的談判週期非常長,短則一兩個月,長則半年甚至一年,這期間企業服務類公司的收入來源非常匱乏,更別提擴大規模了,如此一來,很多希望賺快錢的創業者不會選擇進入B端市場。

不過,近些年來,企業服務類創業公司其實有所增加,不少投資機構在該領域紛紛佈局,涉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究其原因,首先是C端市場日趨飽和,用戶流量已被瓜分殆盡,如果創業公司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貿然進入C端市場很難會嚐到甜頭,而在B端市場,AI、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早已非常成熟,但這些技術的實際落地仍處於初級階段,未來想象空間非常巨大,因此,不少創業者已在考慮在to B端發力,可以預見的是,企業服務類創業公司在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速度會明顯加快。


鉛筆道


雷軍同學的總結:互聯網主要解決兩個問題:用戶體驗和效率。

這正好可以套在個人和企業身上。個人在互聯網上往往是衝動型消費、高頻、依賴。要的只是體驗。企業對互聯網的需求是相當理性的。要解決效率問題。

這方面最強的,是阿里軍團。因為阿里是B2B起家的,後來C2C,實際上還是B2C,因為小商戶本質上也是企業。最後到天貓就徹底延伸到傳統品牌企業環節。

所以阿里做來往不成功,做釘釘順風順水。因為釘釘是針對企業管理而存在的社交工具。

在企業服務方面,企業有一部分解決方案的需求本來就不是標準化和高頻的東西。而是非標準化和低頻的東西。這部分沒法完全市場化的,最多線上線下結合。

可標準化的東西,其實都已經在線上了。比如金融、貿易、物流。

企業流程、管理方面的東西,有很多軟件公司一直在努力。也做得挺好。只是他們離個人用戶比較遠而已。

總的來說,2B的生意遠遠難過2C的生意。但是一旦建立起話語權,紅利長久。


悅濤


個人用戶的互聯網創業公司與企業服務互聯網創業公司本質就有著區別

針對該問題,個人見解如下:

中國的企業有著漫長的發展週期,在那個時期,中國的企業對於管理和經營等方面都是系統化的,由上到下,更具有程序化。中國的企業起步比較晚,相對於美國整整晚了十來年的時間。又加上近幾年來,國內的經濟形勢不好,許多的企業都進行了改良。不過,就企業服務的本質而言,說白了,互聯網在企業服務方面確實顯現不出什麼優勢。

對比to B與to C的表現,to C更適合於互聯網。To C本身的產品就與to B不同,to C重在創造,成本低,在用戶量上,to C需要大量的實際用戶,通過用戶對產品的用戶體驗和反饋,不斷的對產品進行優化,能夠很好的貼合群眾,但是to C也有很大的缺陷,用戶量存在相對的不穩定性,可能經常都會有小數據的客戶流失。而to B則是完全相反的,企業服務公司的創建本身就需要高額資金的投入,還需要非常踏實的耕耘和付出,過了這道坎,企業就會很穩定,延展性很強。但是,企業服務也有很強的果斷性,其實企業服務的創業公司並不在少數,大多都過不了那道坎,死在半路上了。

企業級的明星產品其實也不少,但是能夠真正能夠做下來的也實屬不易。要不你就有很強的實力,這個實力可不是單純的能力,耗的可是資金。眾所周知,阿里產下的釘釘軟件,作為一款企業級明星產品,卻是始終沒有大火起來,不是嗎?就拿釘釘的免費通話來說,為了增加用戶的活躍度和品牌效應,這些可都是燒錢的,一般的企業哪裡養得起!

個人用戶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則不同,個人用戶能夠很好的利用互聯網平臺,做出自己的產品,並且還能利用互聯網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宣傳,雖然個人用戶也存在著不穩定性,風險係數高,但是成本偏低,更適合於個人用戶的發展。

綜上所述,不管是中國的個人用戶還是企業服務創業公司,在今天來講,雖然個人量數佔據優勢,可是也不是一定的,中國的企業服務出生晚,不過在如今正在快速的改進,據瞭解,to B類服務的融資比重已經接近30%-40%了,所以企業服務的發展還是一個時間的問題。至於以後會不會出現否會出現可以挑戰任仕達、畢馬威等巨頭的互聯網公司?那就要看將來的企業服務爆炸性增長來臨之後,市場到底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了罷!

你好,商函雜並論,以客觀視角解讀商業的偽ceo


商痕筆記


在中國,互聯網市場最早便是通過面向企業切入的,如慧聰網,阿里巴巴等。而再前,馬雲也是做黃頁起家。



但B2B的發展在當時並未能獲得充份發育。個人覺得主要原因有幾個,一是當時的市場不規範,二是缺乏第三方擔保機制,再之物流體系未配套。因而模式未獲企業信任。

反之,以淘寶為代表的B2C(或C2C)市場發展,是有著如支付寶,快遞公司等整個生態鏈的支持,憑藉著中國的人口紅利,成功培育市場,並獲得高速發展。



然而,在去年開始,B2B市場,已得到充份重視,就如正弦波理論的發展週期,好象又回到了出發點,當然,現在整個生態環境都與當初有了質的不同。

今年,面向企業的互聯網創業會進入爆發期。初創企業有機會利用差異化細分市場進入某一垂直領域。例如,我有個朋友已開始試水針對餐飲業採購鏈的供應平臺。


粵菜美食聯盟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我們一般把個人用戶端稱為C端!企業端稱為B端!

C端市場比B端大很多!而且C端市場比較容易切入,需求點比較多!短時間燒錢容易見到效果!相比較B端,C端的消費屬於衝動型!

B端市場首先是小於C端的,這不是一點半點的差距!同時B端的需求可能需要定製化!B端比C端更理性!


薛仕磊


B端市場與C端差異很大。現在中小微企業數量很多,處於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與大企業做生意,一是週期長,二是服務要求高,這個市場由關係和頭部玩家佔據;與中小微企業做生意,但中小微企業在企業發展的早期階段,更多的是需要解決生存問題,找到更多的客戶,是營銷推廣問題。現在小企業外部生存環境惡劣,2C業務線上流量昂貴,線下客源相對從前下降很多。所以中小微企業看似數量眾多,實則市場規模是遠低於C端市場的。所以,中小企業做2B業務,比較困難。


前海樂業


或許因為我們的互聯網市場還在起步階段,對於服務企業用戶的高標準服務現在還沒有一個好的方案,對於企業來說,一個能夠提供完善的全面的多方位的服務集體才能擁有良好的服務體驗,而現在社會注重模塊化項目,整合各個模塊,提供完善的整體解決方案還不具備。當然這也是下一步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小規模的企業到大型企業的整合,也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

如果有意做整體解決方案的可以私聊探討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