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调查|「养成系」综艺在网络端的崛起让电视端的「最优的我们」更尴尬?

调查|「养成系」综艺在网络端的崛起让电视端的「最优的我们」更尴尬?

来源:犀牛娱乐 (ID:piaofangtoushijing)

「偶像养成」出乎意料的火了!

2018年,先有爱奇艺推出S+网综「偶像练习生」,后又有腾讯视频重磅打造的「创造101」。两大视频网站纷纷在「偶像养成综艺」上大做文章的同时,也迅速引爆了这个充满潜力的市场。

正当用户pick完NINE PERCENT,又陷入了「山支大哥」「宣仪小姐姐」「菊姐」的「坑」时,浙江卫视「最优的我们」也悄然上线。

调查|「养成系」综艺在网络端的崛起让电视端的「最优的我们」更尴尬?

作为「天生是优我」的延续,「最优的我们」本应乘着「偶像养成」的热潮做出自己的精彩,然而首期节目过后,我们似乎很难看到「最优的我们」的未来,更多的是看到了尴尬。

收视率0.398仅仅位列当晚综艺的14位,在豆瓣上「最优的我们」没有评分,节目官方微博83万的粉丝数量,也比不上「土偶土创」。而网友们的评论更是一针见血:「节目存在的意义到底何在?」

调查|「养成系」综艺在网络端的崛起让电视端的「最优的我们」更尴尬?

而将「最优的我们」送上微博热搜的,又是「抄袭」——宣传照抄袭、表演舞台、服装、作品抄袭……这一点倒是和「土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调查|「养成系」综艺在网络端的崛起让电视端的「最优的我们」更尴尬?

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一手打造了「选秀时代」的电视媒介,在新时代「偶像养成」面前剩下的只有乏力之感。这是时代的变化,是用户收看习惯的变化,或许更是节目制作逻辑的底色之变。

从电视选秀到网综的偶像养成

凸显媒介权力之变

回到2004年的夏天,「想唱就唱」开启了一个属于中国草根们的狂欢时代。于是,2005年,草根们靠自己的一票票赋权,将李宇春送上了那个至高的宝座,直到现在,这也仍是个传奇。

而「超级女声」出现的另一个意义,是对于电视产业来说,它让电视人看到了选秀节目的市场潜力,随后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我型我秀」「绝对唱响」「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它们都曾出现在选秀历史之中。

只不过它们也都没能超越湖南卫视缔造的「超女快男」的选秀神话。

正当选秀走过了十年的时候,正当广电总局开始对选秀节目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尤其是随着鹿晗、吴亦凡、黄子韬、张艺兴四位前EXO成员回归本土的时候,还有TFBOYS的「魔性」吸引力让大妈、大姐、小妹妹为之倾倒的时候,敏锐的媒体人又嗅到了「偶像团体」的商业价值。

于是2015年底,一波波偶像养成节目开始在电视荧屏崭露头角,「星动亚洲」「燃烧吧少年」「蜜蜂少女队」「加油,美少女」「夏日甜心」,虽然可能它们背后站着的还是那批与「选秀」共同成长起来的制作人,但一个残酷的现实却是这一次,它们并没能再次缔造出一个超级女团或者男团。

但是,「偶像养成」还是在互联网时代寻到了转机。2017年,「2017快乐男声」「明日之子」「中国有嘻哈」三档选秀节目,分属三个不同的视频平台,在暑期档进行「对打」,也制造了一波网综的「选秀热」。

而2018年,「偶像练习生」与「创造101」,则将「偶像养成」再次推至流量的风口。蔡徐坤、范丞丞、孟美岐、吴宣仪等等,无论是NINE PERCENT,还是「101女团」,它们都让人看到了原来中国也有帅气的小哥哥、漂亮的小姐姐。

调查|「养成系」综艺在网络端的崛起让电视端的「最优的我们」更尴尬?调查|「养成系」综艺在网络端的崛起让电视端的「最优的我们」更尴尬?

因此,在这样的媒介背景之下,再去看「最优的我们」,它的节目设置是将男女团放置在一起进行battle,但是,就男女团的养成而言,难道不是有截然不同的养成模式与培养体系的吗?男女团能放置在一个舞台进行比较吗?

其次,就「偶像养成」的核心而言,离不开「粉丝」,并且是陪着节目与偶像共同成长的「粉丝」。因此,这需要的是用户的高度参与感,粉丝与偶像的高度互动,而显然这是搭载着电视媒介的「最优的我们」无法与网综相提并论的又一原因。

因此,「最优的我们」的弱存在感,或许本质上不在于节目内容本身,而是在于媒介权力的变化。毕竟,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介作为客厅文化的代表,也许它真的不再是需要靠长期「养成」,高度互动的「偶像养成」综艺的温床。

这是「偶像养成」最好的时代,但肯定不是电视综艺「最优的我们」最佳的时代。

调查|「养成系」综艺在网络端的崛起让电视端的「最优的我们」更尴尬?

「偶像养成」的关键是要生产偶像

而不是呈现明星

如果抛开媒介属性不谈,纯粹从内容生产的角度出发去看,「最优的我们」凸显的另一个尴尬问题是制作者似乎没有真正想清楚「偶像养成」的关键点到底在哪,即使节目官方的说法是「中国首档大型原创青春成长类励志真人秀」,但本质上其仍然是「偶像养成」,应该遵循「偶像养成」最基本的逻辑。

调查|「养成系」综艺在网络端的崛起让电视端的「最优的我们」更尴尬?

简单说一下「最优的我们」的节目模式,首先是男团与女团进行battle,两位导师潘玮柏、萧敬腾从中选择优胜队;其次从优胜队选出2名种子成员,从落败队选出1名;随后「优我经纪人」们对这3位种子成员的个人秀进行选择,获胜那人所在队伍将会拥有后续比赛的优势。

因此,从「最优的我们」的节目模式来看,它采用的是「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传统选秀混杂的逻辑。虽然「杂糅」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没有记忆点,更没有「养成」过程的呈现。

就以「创造101」来说,节目的核心就在于从101位女生中选出一支11人的女团,而无论是罗志祥、张杰还是Ella、胡彦斌与王一博,他们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因此节目呈现的时候,自然是选手比例大于导师比例。

但是「最优的我们」则相反,其采用的仍旧是传统选秀的那套模式,导师在这里更像是评委,他们要负责承担笑点,也要负责「打分」,实际上是不符合「偶像养成」的底层逻辑的。

调查|「养成系」综艺在网络端的崛起让电视端的「最优的我们」更尴尬?

其次从节目的整体呈现上来说,既然是「偶像养成」或说是「成长真人秀」,那么就应该有「后台」——养成过程的体现。例如在「土偶土创」中就会有成员们日常的训练、日常的悲喜交加情绪的展现,由此也能刻画出人物形象。

可惜「最优的我们」更多采用的还是对「前台」表演的表现,而当缺少了成员们真实的生活再现的时候,观众又怎么会感受到她们的人物性格,怎么会对她们形成印象呢?

而当这点都做不到的时候,更不用谈粉丝与偶像的共同养成了。

「养成」非一日能成

或许这本就不属于电视这一媒介

即使抛开互联网对电视的冲击,互联网对用户习惯的改变,即使也抛开「最优的我们」到底做得好不好,到底有没有真的弄清「偶像养成」的逻辑,单从「养成」这一过程的时间属性上来说,也许,这一类题材的综艺本就不属于电视这样的媒介。

何为「养成」?简而言之是需要经过培训后的一种成长的展现,显然这需要的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对电视综艺而言,它需要的是短时间内制造出一个爆点,吸引观众,拉拢广告客户,完成收视率、点击量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所以,电视媒介不可能给予一档节目足够的时间去真正「养成」一批偶像,而当节目没能给电视带来足够的效益的时候,节目也无法继续进行后续的制作。

比如「燃烧吧少年」,号称从几万少年中选出了16人在节目中呈现。但三个月播出周期一过,真的有几个观众能记住他们?而没有产生爆点之后,节目也没有了下一季,这16位选手的偶像养成之路也就此终结了。

再比如「蜜蜂少女队」「天生是优我」,在节目播出过后,她们真的成为偶像了吗?除了今年几位「优我少女」出现在「热血街舞团」中打了酱油,其他人的身影又何在?

所以,在电视媒介追求「快准狠」与「偶像养成」理论上的「细水长流」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再放大了说,互联网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这是中国「偶像养成」产业链的问题。

调查|「养成系」综艺在网络端的崛起让电视端的「最优的我们」更尴尬?

而要解决这样的矛盾,除了需要有优秀的人才供应、优质的节目制作水准外,可能更需要的是后续的资源加持,后续的持续运营。

就这点,从NINEPERCENT参加「快乐大本营」「奔跑吧2」的节目录制,从他们承接的广告代言以及巡演等方面来说,他们已经真正初具偶像男团的雏形。据悉「创造101」在选出「101女团」后也会对其进行2年的整体运营,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那么,「最优的我们」呢?这些男孩女孩们真的会在这里找到他们的未来吗?

招聘栏

「娱乐调查局」现招新媒体内容编辑、视频后期若干,简历和作品发往[email protected],敬候您的到来。

调查|「养成系」综艺在网络端的崛起让电视端的「最优的我们」更尴尬?

「娱乐调查局」 新锐娱乐产业媒体,深度解剖娱乐产业变向,聚焦影视、游戏、网娱、IP、VR、动漫、音乐等泛娱乐产业资讯,并提供各种衍生服务。周一至周六更新,发布于微信、微博、头条等多个内容平台,全平台覆盖人数超过50万。

调查|「养成系」综艺在网络端的崛起让电视端的「最优的我们」更尴尬?

娱乐调查局

你的过去我不愿过问

那是你的事情

你的未来我希望参与

这是我的荣幸

任何组织、机构及个人不得擅自转载或二次修改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