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1945年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聯曾授予的“'97中國畫壇百傑畫家”。曾任重慶巿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政協重慶巿第九、十屆,重慶直轄一屆、二屆委員,重慶巿文聯委員。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重慶創作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重慶文史研究館館員及重慶文史書畫院常務理事,重慶華龍網書畫聯誼會會長。北京西部文化硏究會西部書畫院副院長,北京京西賓館書畫院副院長,北京西山蘭亭畫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文-楊必位

五年前,玩瓷好友阿輝來到我家,為了鼓動我去畫瓷,他叨叨不絕地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瓷器課,由此引發了我對陶瓷的關注。我過去沒有在陶瓷上作過畫,所以聽說要去畫瓷,自然產生出一種想試試這一新鮮表現形式的衝動,同時也由於中國陶瓷從古代走來,在各朝各代製陶人的努力下,將瓷器做成了中國文化的驕傲而名揚海內外,併成為具有國家形象的象徵符號原故,便誘惑著我毫不猶豫地參入其中。由此也慢慢開始關注陶瓷藝術,略微知曉除了江西瓷都景德鎮的青花瓷、釉裡紅、粉彩外,還有浙江龍泉的青瓷,福建德化的青白瓷和湖南醴陵的高溫薄胎釉下五彩白瓷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製陶人創造了種類繁多,器型各異,從典雅古樸到富麗華貴的經典瓷品,其藝術性常讓人驚詫而陶醉。尤其是釉下彩絵早在中唐就有長沙銅官窯始設窯口燒製,是中國瓷的典型代表之一,而醴陵釉下五彩更是品質上乘,在中國瓷壇上佔據著非凡的位置。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當我們一幫重慶藝術家第一次深入瓷都來到湖南醴陵時,便被匠心獨運、精心打造出來的精美醴陵陶瓷所打動。醴陵整個城市都以瓷器和鞭炮為主業,有自己特有的陶瓷研究所、技術學校,擁有眾多優秀的制瓷工藝大師,每年都有很多青年人投入陶瓷行業,為瓷都的持久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和技術保障。在醴陵做陶瓷的窯口就有上百家,各家都有自己的看家絕活,但整體的技術特點卻與景德鎮等其它瓷都拉開了距離,他們以高溫高白高強瓷及釉下五彩手繪裝飾技法為主,瓷泥是國內瓷土中最白、最細的,多以生產高端瓷為主,很多中央大型會館都用的是醴陵瓷,尤其是曾經數次為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人設計製作瓷具,從而便有了"毛瓷"之稱而響譽華夏,併成為了藏家們的鐘愛,當年製作的"毛瓷"現在價格也已妙到了不匪的高價位。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醴陵瓷是高溫簿胎瓷,燒成後色澤潔白如玉呈半透光狀,工藝製作難度比景德鎮瓷要高,瓷泥高倍碾磨過濾後才能使用,簿胎灌漿中不能有星點雜質,不然就會影響器物的品質,高溫窯變中器型的收縮變形度大,因此常會出現報費率高等現象,造成從原料到成品出來的成本都比一般的瓷品要高很多,當然品質也要好很多。瓷器上的畫工是醴陵瓷的又一大特色,尤以雙勾分水技法最著名,分水罩色技術是各窯口的看家本領,暈染中的精湛絕活使產品呈現出潤澤、明快、鮮亮的工筆表現效果而獲得了觀者的讚賞,也是瓷器中最具畫功表現力的獨具殿堂氣的產品。當我們在參觀整個生產流程中,便體會到醴陵瓷的魅力所在就在於瑩潔精雅,華麗高貴,很好地將瓷韻與畫韻相結合,更讓人感到它集胎質美、釉色美、工藝美、形體美、彩飾美於一體,是具有高度的美學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可貴藝術品。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畫瓷這一技術在醴陵各瓷廠早已經形成一道非常完整成熟的工藝生產流程,我們初來,僅僅看一看是難有收穫的,只有通過體驗才能有所體會,於是我們也穿上工作裝開始加入到畫瓷行列,去冒充了一下"打獵人"。釉下彩就是直接在泥胚上作畫賦色,但未燒時的彩料與燒後的色澤是完全不一樣的,如青花蘭未燒時是深碣色,墨色是赭石色,所以作畫時就要靠經驗去把握。在泥胚上作畫,由於吃水快,著筆澀,行筆只能慢行,不能象在紙上作畫一般,橫凃豎抹那樣自如,這對我們來講的確是一道坎。 在興致勃勃中我們試著畫出了自己的感受,由於受當地工藝師付們推薦的製作工藝影響,只會依樣畫葫地以描摹的方式進行著艱澀的爬行式的繪畫,當幾天後爐窯啟窯,我們見到自己的作品時,真是在激動之餘卻帶來了一些不盡人意的失望,由於超高溫造成的窯變,瓷上的畫巳變得與原樣大不一樣,很多地方已變成似有似無的淺影,甚至退色消失,瓶形也縮小了很多,總結原因是筆上的水份太少,行筆過快造成了泥坯中留色不夠,才造成如此的敗筆。看來這碗飯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吃的,尤其是獨特的工藝技法一時半會也難以學到。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五年來,在玩瓷友人的支持下,重慶書畫家多次來到醴陵畫瓷,通過對前面的遺憾總結後,便一次比一次成功率高,後面來的人上手也更快,畫起來也比過去自如,燒製的效果也更好,還不乏有很多精品出現。當開窯後見到有精品時,不但畫家本人樂開了懷,玩家高手也一起喜上眉梢,大家當時的開心場景現在想來還感受頗深,同時也體會到了不一般的畫瓷樂趣。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瓷廠職工畫瓷是在工藝製作的程序標準化中進行,每一道工序都非常嚴格、講究,在嫻熟的厚水薄染的繪製中產品自然精美無比,這種工藝製作之美是我們難以勝任的。畫家畫瓷只能另闢蹊徑,只有將畫瓷的意義與工藝瓷有所區別,才能讓畫家的心得更好地躍然於陶瓷之上,才能達到藝術畫瓷的表現效果。由於從工藝化的被動繪瓷思維中跳了出來,以玩瓷的心態去表現繪畫中的藝術性,以注重率性筆趣為要的寫意表現時,作品便與畫家的心境同軌,這樣大家在不失去工藝瓷的基本畫瓷要領下,也讓瓷品的表現力從另一方面得到了昇華,其中利用從絵制到燒製中產生的的偶然性,去獲得審美的趣意,正是畫家所樂於追求的張力與韻致的表達,從而讓陶瓷這一妙器從器形美到繪畫美,從筆性美到窯變美,從構思構圖的隨意美到文化表達的自覺美,讓器物變成了具有生命意識、情感表現的載體,便讓靜止的工藝陶瓷變成了畫家揉泥成趣的信物,成為了一種具有空間立體感的富有文化品性的型器作品,從而讓陶瓷文化也能在文化人心中駐留,在現代文化交流中重新產生出應有的價值理念,這就是我們一行人在醴陵畫瓷過程中得到的最大收穫。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醴陵的畫瓷活動雖然告一段落,但卻將每一次絵畫的新體驗變成了一段美好的記憶,尤其是當畫家將自己親手繪製的作品陳列於自己的畫室、書齋,美美地看上幾眼時,那幸福的指數會無形中擁向自己,也讓身邊的朋友投來的羨幕目光中包含著對陶藝的無言的思懷。

現借乾隆皇帝的一首詩來說明陶瓷文化從歷史中演繹而來,在中國大地上有著不盡深厚的情意傳承,也為我們的醴陵之行帶來了醉向"瓷韻"動情容的藝術表現的滿足感。

白玉金邊素瓷胎,雕龍描鳳巧安排;

玲瓏剔透萬般好,靜中見動青山來。

楊必位筆於戉戌欣陽春色中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

//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主編:王成業

——新 刊 上 市 ——

楊必位:醴陵畫瓷之行小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