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往今來話藥酒(一) 附藥酒方一則

古往今來話藥酒(一)   附藥酒方一則

酒,性溫,味辛而苦甘,有溫通血脈,宣散藥力,溫暖腸胃,祛散風寒,振奮陽氣,消除疲勞等作用。適量飲酒,可以怡情助興,但過飲則亂性,酗酒則耗損元氣,甚至於殞命。醫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藥勢而達於臟腑、四肢百骸之性,故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其實,酒是一種最好的溶媒,許多用其他加工方法難以將其有效成分析出的藥物,大多可藉助於酒的這一特性而提取出來,並能充分發揮其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藥效,這就是藥酒歷經數十年而不減其魅力的緣由所在。

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將強身健體的中藥與酒"溶"於一體的藥酒,不僅配製方便、藥性穩定、安全有效,而且因為酒精是一種良好的半極性有機溶劑,中藥的各種有效成分都易溶於其中,藥借酒力、酒助藥勢而充分發揮其效力,提高療效。

酒與醫素有不解緣,繁體“醫”字從“酉”,酉者酒也。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後的瓜果汁,發現它可以治療一些虛寒腹痛之類的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藥之道。所謂“湯液”即今之湯煎劑,而“醪醴”者即藥酒也。顯然在古代對藥酒的醫療作用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現代藥酒多選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據是:因為酒精濃度太低不利於中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濃度過高,有時反而使藥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藥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對於不善於飲酒的人來說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採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質酒,但浸出時間要適當延長,或復出次數適當增加,以保證藥物中有效成分的浸出。製作藥酒時,通常是將中藥材浸泡在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後.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後即可飲用。

人們常說“久病多虛”。病深日久的慢性疾病,往往導致人體氣、血、陰、陽的虧損,而其形成皆非一時一日,其治療恢復也就難以朝夕建功,一蹴而就,一般都需要一個過程。中醫學認為“久病入絡”。各種慢性虛損疾病,常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氣血不暢、經脈澀滯,治療時常需佐以活血通絡之藥物以增強療效。而補益藥酒主要配伍具有益氣補血、滋陰溫陽的滋補藥食,故更有益於慢性疾病的治療。人身氣血,貴在通調。如果雖得補益,而不能流通,則收不到補益之利,反生鬱滯之害。

補益藥酒不僅廣泛應用於各種慢性虛損疾病的防治,還能抗衰老、延年益壽。近代研究證明,我國傳統中藥中有許多補益藥物具有抗早衰、延年益壽的功效。例如:枸杞子,能降低血糖、膽固醇;何首烏,可降低膽固醇,防治動脈硬化;杜仲,能減少膽固醇的吸收,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調節作用;當歸,可抗貧血,能防止肝糖原減少,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地黃,能利水,降血壓;黃芪,有抗癌的作用,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勞,擴張血管,改善皮膚血液循環,雙向調節血壓;人參,能促進蛋白質合成,降低血糖,增強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勞能力,抑制高膽固血癥的發生。選用這些藥物製成的補益藥酒,經常適量飲服,有抗衰老而延年益壽的效果。

古往今來話藥酒(一)   附藥酒方一則

鹿茸山藥酒

[配方] 鹿茸15克,山藥60克,白酒1000克。

[製法] 將鹿茸、山藥與白酒共置入容器中,密封浸泡7天以上便可服用。

[功效] 補腎壯陽 。適用於性慾減退 、陽痿 遺精、早洩;腎陽虛弱的遺尿、久瀉;再生障礙性貧血及其它貧血症。

[服法] 每日3次,每次飲服15-20毫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