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傳統電商已經告一段落,新型電商將如何發展?

龍小巖


2003年,淘寶網橫空出世,帶來了一種鏈接商家與消費者的全新模式—“電子商務”。

彼時,電商很新奇、很拉風;時間移至2017年,電商已經滲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礎上又衍生出了更多新模式,此時,電商很傳統、很普通。

十幾年高速發展到如此大的體量,在中國孕育了阿里巴巴、京東、唯品會等一批上市公司巨頭,在電商格局中佔據著壟斷性的優勢;另一方面,全球經濟進入行業邊界打破、跨界革命創新、傳統與互聯網共融的互聯網生態模式階段,過去電商企業間價格、物流等基礎性競爭力略顯疲乏,一些更加垂直、細分,更具場景化的電商平臺也逐漸成長起來。

儘管當下流量紅利殆盡,在內容創業熱浪的刺激下,電商卻等到了衝鋒“號角”。

普華永道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電子商務和社交媒體已經密不可分,其內容具有三大特徵:基於移動技術的消費者行為、對社交化電子商務的高度響應,以及無所不在的數字支付基礎支撐。

傳統電商時代,用戶先有需求後購買,用戶對平臺較依賴,商家對消費者很難有直接影響力。「社交+電商」解決了產品質量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不斷刺激消費者模糊的購買慾望,轉化成為明確的消費需求;而用戶對某個好友、社區或網紅的信任,將增加其重複購買率。

社交、電商相互滲透以搶佔用戶資源,購物信息的社交化分享使用戶流量流轉到電商網站。哪裡有人,哪裡就有社交;哪裡有社交,哪裡就有用戶。電商需要流量驅動,行業巨頭也希望不斷搶佔用戶很多時間和流量。在網紅風靡、內容電商興起及大數據的衝擊與推動下,社交和電商不斷融合發展,電商行業已逐漸向基於社交的去中心化共享經濟時代過渡。

而為了增加用戶黏性,社交電商又與內容電商緊密相連,通過電影、圖片、比賽、視頻、音樂、影視劇等內容表現形式,將商品的體驗和品牌價值文化以場景式電商銷售模式傳遞給消費者,激發用戶需求,培育了流量,待流量形成後,可實現流量共享,向其他業務線產品輸血。

不管是移動電商、網紅電商、還是社交電商,最終落腳點是電商,即使靠優化流量獲取,用戶差異化運營有了立足之地,前臺包裝故事的套路最後還是得迴歸電商後端硬實力的比拼:供應鏈夠不夠強、品質是不是足夠優、價格夠不夠實在、配送是否及時、客服售後是不是跟得上,這些才是衡量綜合實力的核心標準。

由此可見,“互聯網下半場”這個熱門詞彙不但表達了一種時間概念,更是一種意識概念,各種商業模式的較量經歷了時間的打磨之後,逐漸顯露出了商業競爭的本質和核心,而在這其中對於產品品質的追求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堅持。

以歷史觀的發展來看,數據一定是驅動未來的核心動力,但最本質一定是更加高效的運作,換句話說,商業競爭的關鍵一定是效率之爭。

「Z」


媒體訓練營


拼團系列,以拼多多為首,後續淘寶特價版,京東拼團緊跟其後。

拼多多儘管被稱為坑多多,但是本身拼多多產品還就是很差。有傳言,拼多多獲騰訊領投,完成下一輪融資。京東儘管開了拼團,但是品類屬性不匹配。如京東不是以低價品和低價轉化高的單品為主。今後戰場可能僅有淘寶和拼多多。淘寶招商目前也很給力,相信淘寶特價版不會像拼多多如此坑。


小程序方向。騰訊聯合美麗聯合集團,微選小程序電商。1月的微選當時只有女裝,4月類目已經很豐富了。裡面入駐的配套程序也日益完善,相信微信社交電商爆發指日可待。

而且微選平臺也可以入駐許多新的小程序配套商家,流量落地指日可待。競品有金桔小店,see小電鋪。

分銷模式。代表企業雲集,楚楚推等。2015年集商網絡,以涉嫌三級分銷的手法迅速佔領市場,儘管後來以其他競爭對手,但是始終沒有撼動他的地位。之後雲集被爆985罰款醜聞,助農爛棗事件。儘管如此,我認為雲集依然在社交電商領域功不可沒。



楚楚推基於楚楚街背景,有先天產品和技術優勢。如果社交電商平臺真正做到了去中心化社交,我覺得社交產品和新品類將是重頭戲。楚楚推很有潛力。

分銷模式,帶有爭議,騰訊嚴打三級分銷,這條路能否繼續走的通,待觀察。

小眾導購類電商,代表有調。這類app很多,但是我個人最喜歡有調。他家的評測和選品是一大特色,最重要他家的妹子水靈,團隊有生機!小眾是未來電商方向,但是許多投行都不感冒。都認為不會爆,但是我認為小眾電商依託互聯網產品絕對是未來的方向,去中心化的社交方式,不只是爆流量走轉化的路子。


基於人的社交導購平臺。淘寶孵化出來了達人,傾向於賣家。有調,小眾營銷出來的,中立的公測平臺。但是電商目前缺少社交機制,還是停留在買方和賣方。換個思維,為什麼不能把知乎的管理機制放進買家中心裡面去,讓顧客更願意分享,更會分享。商家被放到案板上,公眾對於產品的認知得到提升。靠知識的分享也能賺錢。社交電商我覺得會爆。但是做的人很少。


懶風社群大徐


傳統電商和新型電商的不同之處在於社交。 傳統電商只是依靠於互聯網上的店鋪,通過在線展示商鋪物品進行交易,隨著移動端的普及,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交流,現代電商融入了社交元素,通過自己的社交圈來達成交易,這時候往往商鋪展現不會顯得太重要,而個人信用和評價就會佔據主導。

新型電商將變得越來越社交化,網紅資源越來越多,甚至變得越來越自媒體化。 從國內電商淘寶、京東、唯品會、蘇寧、集美優品等等,到ESG合作的跨境電商Amazon、Cdiscount、lazada、Newegg、Rakuten、Priceminister、Fnac、Mercadolibre等等,都為中國賣家帶來網絡銷售的機遇。

另外,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跨境電商加速前行,傳統企業轉型跨境電商,傳統電商轉型新型電商,衍生各種為電商服務的群體和企業,推進電商經濟持續增長。 對於賣家來說,學會把握機遇,與時俱進,這樣才不會被潮流淘汰。


ESG跨境電商



電商都基於互聯網之上,從模式上並沒有什麼傳統,新型之分,只不過根據產品和服務內容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和運營手段。

不管題主所說的新型還是傳統,核心都是流量獲取。

比如現在阿里和騰訊極力推崇和拼得火花四濺的新零售,核心不也是在線上流量遇天花板時,通過線下整合吸收流量再返哺線上。

不同的只是手段,核心的要點和模式都未變。

你可能更多的是想表達電商之後的運營出路。

有這麼幾點:

1.競爭垂直化,

過了粗放的增長期之後,領域的垂直化必須考慮,核心還是做服務,沒有專業級別的服務,就陷入低端的價格競爭

2.銷售場景化

現在各種直播,各種線下實體和線上結合,新零售,都是在強化場景,擺脫網上看不見摸不著極度扁平化的購物體驗。

3.體驗立體化

從網紅到社群到商品,從知識到商品的轉化,你不知道你購買產品的起因出自哪裡,,先體驗,先認同,再消費。新媒體的所有工具將變成新電商們的手中利器,誰先掌握,誰先受益。

不論如何千變萬化,流量都是核心,新和舊的區別就再於爭取流量的手段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