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明 藍瑛《松蘿晚翠圖》作品鑑賞

明 藍瑛《松蘿晚翠圖》作品鑑賞

明 藍瑛 松蘿晚翠圖 紙本設色 160x55cm 天津博物館藏

作品鑑賞

《松蘿晚翠圖軸》是藍瑛38歲的國畫作品。畫面峰巒層疊,中部有廟宇坐落於茂密的松林中,半隱半露相映成趣。泉水沿著蜿蜒的山澗,飛流直瀉,與山腳的河流相連,近處河邊雜樹成林,林中一老人前行,琴童後隨。畫面佈局採用“高遠”法,氣勢雄峻。山石的紋理採用“荷葉皴”兼取“斧劈皴”,墨色潤澤,濃淡相間,充分表現出蒼山的層次感和體積感,石綠作苔點,疏落有致,色彩明潔,增添了畫面的裝飾趣味。林森挺拔,枝幹蒼老,樹葉點勾結合,分別用石青、石綠加以點染,有的樹已禿落無葉,呈現出一片深秋的景色。整個畫面用筆工細,墨色穩重,給觀者以蕭疏自然的美感。

行書自題:“松蘿晚翠”,款署:壬戌秋中,錢塘藍瑛,鈐印兩方。整個畫面用筆工細,墨色穩重,給觀者以蕭疏自然的美感。

在我看來,較《春閣聽泉圖》以深入刻畫為特徵的職業風格,同樣作於1622年的《松蘿晚翠圖軸》更能代表藍瑛探索的主體方向。在圖中,藍瑛只對山腳、山脊和山頂的巉巖進行深入塑造,而對山體只作略略勾勒,這種土石分明、虛實相間、有所收放,頗為剋制的畫法,似乎有將宋元融合的意思了。

更有意思的是,一般低調使用的石色點葉法,被大量運用到《松蘿晚翠圖軸》中。這種通常只在青綠山水中運用的技法,在水墨山水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除了以石青石綠點苔、點夾葉外,還擴大到紅、黃等其它重色,使作品別具亮麗的裝飾效果。

這種畫法,幾乎成為藍瑛作品的標誌性特徵,他的山水畫,由此成為晚明裝飾性風格的源頭,並直接影響了學生陳洪綬。

顯然,藍瑛很好地平衡了水墨和色彩之間的關係,很好地解決了北宋丘壑和元人脈系之間的統一問題。總之,藍瑛很好地解決了學術和市場的矛盾問題。作為一個無學位、無身份,很可能亦無其它產業的職業畫家,後者顯然事關生存的基本問題。

然而,《松蘿晚翠圖軸》中,其所謂的披麻皴,似乎並非黃公望原味,亦非董其昌柔和細密的升級版本。仔細觀察,可見其用筆疏簡剛硬,質如曲鐵。這種作風,貫穿在藍瑛一生的作品中,成為其用筆的最本質特徵。(摘自李舟楫著《明朝那些畫家》,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畫家簡介

藍瑛(1585-1666),明代畫家。字田叔,人物畫像號蝶叟,晚號石頭陀、山公、萬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號東郭老農,所居榜額曰“城曲茅堂”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後期代表畫家之一。工書善畫,長於山水、花鳥、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師畫家沈周,落筆秀潤,臨摹唐、宋、元諸家,師黃公望尤為致力。晚年筆力蓊蒼勁,氣象峻 ,與文徵明、沈周並重。藍瑛繪畫對明末清初影響很大,被後人稱為“武林派”。畫史上稱之為“後浙派”。直接繼承他衣缽的有藍氏一家子孫,如藍孟、藍深、藍濤等,弟子劉度、王奐等都各有成就。明末同時和稍後的如陳洪綬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畫家,也都受他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