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明 蓝瑛《松萝晚翠图》作品鉴赏

明 蓝瑛《松萝晚翠图》作品鉴赏

明 蓝瑛 松萝晚翠图 纸本设色 160x55cm 天津博物馆藏

作品鉴赏

《松萝晚翠图轴》是蓝瑛38岁的国画作品。画面峰峦层叠,中部有庙宇坐落于茂密的松林中,半隐半露相映成趣。泉水沿着蜿蜒的山涧,飞流直泻,与山脚的河流相连,近处河边杂树成林,林中一老人前行,琴童后随。画面布局采用“高远”法,气势雄峻。山石的纹理采用“荷叶皴”兼取“斧劈皴”,墨色润泽,浓淡相间,充分表现出苍山的层次感和体积感,石绿作苔点,疏落有致,色彩明洁,增添了画面的装饰趣味。林森挺拔,枝干苍老,树叶点勾结合,分别用石青、石绿加以点染,有的树已秃落无叶,呈现出一片深秋的景色。整个画面用笔工细,墨色稳重,给观者以萧疏自然的美感。

行书自题:“松萝晚翠”,款署:壬戌秋中,钱塘蓝瑛,钤印两方。整个画面用笔工细,墨色稳重,给观者以萧疏自然的美感。

在我看来,较《春阁听泉图》以深入刻画为特征的职业风格,同样作于1622年的《松萝晚翠图轴》更能代表蓝瑛探索的主体方向。在图中,蓝瑛只对山脚、山脊和山顶的巉岩进行深入塑造,而对山体只作略略勾勒,这种土石分明、虚实相间、有所收放,颇为克制的画法,似乎有将宋元融合的意思了。

更有意思的是,一般低调使用的石色点叶法,被大量运用到《松萝晚翠图轴》中。这种通常只在青绿山水中运用的技法,在水墨山水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除了以石青石绿点苔、点夹叶外,还扩大到红、黄等其它重色,使作品别具亮丽的装饰效果。

这种画法,几乎成为蓝瑛作品的标志性特征,他的山水画,由此成为晚明装饰性风格的源头,并直接影响了学生陈洪绶。

显然,蓝瑛很好地平衡了水墨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很好地解决了北宋丘壑和元人脉系之间的统一问题。总之,蓝瑛很好地解决了学术和市场的矛盾问题。作为一个无学位、无身份,很可能亦无其它产业的职业画家,后者显然事关生存的基本问题。

然而,《松萝晚翠图轴》中,其所谓的披麻皴,似乎并非黄公望原味,亦非董其昌柔和细密的升级版本。仔细观察,可见其用笔疏简刚硬,质如曲铁。这种作风,贯穿在蓝瑛一生的作品中,成为其用笔的最本质特征。(摘自李舟楫著《明朝那些画家》,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画家简介

蓝瑛(1585-1666),明代画家。字田叔,人物画像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师画家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晚年笔力蓊苍劲,气象峻 ,与文征明、沈周并重。蓝瑛绘画对明末清初影响很大,被后人称为“武林派”。画史上称之为“后浙派”。直接继承他衣钵的有蓝氏一家子孙,如蓝孟、蓝深、蓝涛等,弟子刘度、王奂等都各有成就。明末同时和稍后的如陈洪绶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画家,也都受他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