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現在農村為什麼都喜歡建祠堂?

萌寵六哥


現在農村為什麼都喜歡建祠堂?

不知道題主說的是哪裡農村?阿兮瞭解的膠東農村,有些大姓開始修家譜是有的,中國傳統村落按照統一要求恢復原貌修復古民居、老祠堂是有的,富裕村莊集體出錢編寫村志也是有的,但還沒您所說的這種“按人頭逼捐”建祠堂的現象。

關於建祠堂、修族譜、編撰村志,阿兮的觀點如下:

一、懂得追思懷遠、尋根問祖是好事,族譜應該傳承。

農村人歷來有認祖歸宗的理念,阿兮在去年剛剛參與編撰了我們招遠市的地名志,對全市每個村莊的建村來歷及姓氏分佈遷徙等,都大體有些瞭解。

不得不佩服,有些村莊族譜非常詳盡,上溯多少朝多少代的記錄都有。祖宗從哪裡來,弟兄幾人,各到了哪些地方建村,村裡後來的姓氏如何遷徙演變,一清二楚。

阿兮以為,像這種,就叫活得明白。知道來處,知道宗族源頭。我婆家的李氏家族就修了族譜,同宗各支遍及全市,每家厚厚的一本,還與時俱進地把所有外嫁的閨女,嫁進來的媳婦,一應俱全都登記在冊。我仔細看過,覺得特別好。此後遇到過一些李姓朋友,談及自己是多少世,馬上就能論起輩分,覺得特別親。

二、村志和祠堂,根據村莊富裕程度和能力,量力而行。

村莊富裕,村民安居樂業收入好,那便怎麼都好。阿兮因工作之便,去過幾個富裕村莊。富裕到什麼地步呢?孩子一出生就有錢,每年1.5萬元;夠退休年齡村民(男滿60歲女滿55歲),每年由村委發給退休金3萬!

這些富得流油的村莊,人家村委出錢修村志,甚至修祠堂,都不是什麼事兒(據我所知人家有錢只給村民辦事事兒,蓋的大禮堂給村民們健身娛樂,唱戲,扭秧歌,跳廣場舞,展示村民民俗文化藝術等等,也沒修什麼祠堂)。

三、提倡文明傳承,千萬不要跟風,大搞祠堂建設。

追思懷遠,更多是一種精神上的傳承力量,不要淪為形式主義,只是因為別的村有,自己就勒緊褲腰帶也要有。

說句不好聽的,有那精力,多為村民想想,帶領大家共同富裕,比什麼都好。又或者是村裡成功人士多出一份力,不要因平攤建祠堂,給村民增加負擔,讓原本和諧的鄉村,反而變得不和諧。

按農村人說法,人衣食無憂了,才會想起搞這些精神的東西。從這點講,修族譜,修村志,修祠堂,都是百姓富足的一種體現,但要文明和諧,太過了就不好了。您覺得呢?

關注阿兮隨筆,看不一樣的三農解讀。有不同觀點和建議,一定在評論區告訴我。感謝點贊轉發鼓勵!

阿兮隨筆


近年來,農村開始興起建祠堂,為什麼呢?往好處說呢是宗族觀念的傳承,不好的就成了變味兒的政績。說說我的老家魯西北農村的情況吧。


1、祠堂、家譜——宗族觀念的傳承

農村宗族觀念還算是保存比較好的,從一些紅白喜事可以看出來。不請喪葬服務公司,而是依靠鄉親們自動來幫忙。

我老家魯西北農村,小時候不見祠堂,每個村裡的廟都在文化大革命時拆了。不過家譜一直都是有的。

最早的譜書(家譜)也是被燒了,現有的都是悄悄續寫的。不管在何處的子子孫孫,依著家譜,還能辯得清備份。這是傳統宗族觀念的延續,也告知農村娃兒們,別忘了根。


2、消失的形式,淡化的親情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農二代走出農村,在城裡生活。家族的觀念逐漸淡薄,人情往來,日漸稀疏。

很多老人,或者家族中被傳統文化薰陶長大的有聲望的人,開始張羅著續寫家譜,立祠堂,修祖墳,重修土地廟等。

這是人情味兒的挽救,也是傳統文化的承襲。根的觀念,是滅不了的。


3、傳統問好傳成,別當了政績的幌子

近年來,傳統文化又度被重視。古詩詞、經典文化、國學熱興起。

農村老家,有的村裡也建了祠堂。只是我們,有的村裡建祠堂,居然把已經入土的人的骨灰盒都又扒出來,放進祠堂統一祭祀。

感覺這變味兒的親情成了政績的幌子。如此真是不妥。

拋去這些,建祠堂倒也不是什麼壞事兒。這和迷信無關,是經典文化的傳承,只是別成了政績的幌子即可。


漫行草木間


現在農村為什麼都喜歡建祠堂?而且費用有的還攤在村民頭上?甚至有“逼捐”。題主說的情況,農人老家就是如此,就這個問題來談談咱們村建祠堂的想法。

一、農村為什麼都喜歡建祠堂?

在咱村,村裡的祠堂可以說是每家人的發源地,據老人說,舊社會老祖宗原本不住這,住在距離不到兩公里的地方,後來人發瘟疫,就遷出來了三戶人家到現在這個村,經過時間的推移,慢慢的發展到100多口人,非常小的一個村,而祠堂的廂房都是幾家人共有的,小時候大家都圍繞著祠堂居住,廂房兩側前後都是本姓一家人,老祖宗們也都供奉在祠堂,這就是全村的根。就情懷上來說,老一輩村民是一心想要修建村裡的祠堂,用喜歡這個詞,農人反而覺得不恰當。

二、怎麼修呢

咱村地處廣西偏遠山區,用窮鄉僻壤不為過,村民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地裡刨食,一年到頭夠吃夠喝,偶爾出去打點零工存點錢,而修個祠堂少說20來萬,100號人,均攤下來每人得200,每戶人需要出到1000左右,讓村民一下拿1000出來,這問題就來了,有真的拿不出的,也有不願拿的,反正湊不齊,投票通過吧,就成了逼捐。

三、人心不齊

有人就說了,你有錢你出2000啊,有這種想法的人我覺得都是問題,誰不是掙的血汗錢?誰家的錢也不是偷來的,自己沒有付出精神就算了,還來潑冷水。一種米養百種人,村集體沒有錢,做什麼事一旦要均攤到戶,想必這個事已經夭折一半了。


四、攀比

就村裡修祠堂這個事,每年清明祭祖,家族聚餐都會提上議程,酒過三巡更是爭論不休,周邊村都休了祠堂,村民們這走出村都感覺低人一頭,農村的攀比是有的,不能就咱村沒有吧?好,下面就此問題展開討論,等酒過六成,大家爭的面紅耳赤,結論歸根結底還是沒錢。很多村裡修建祠堂大概都經歷過這樣的事吧,這個時候想必大家都挺羨慕某某村某個大老闆,一下出了幾十萬……可畢竟我們沒有。


看到這,有人就說了,農人你這回答的些什麼東西?沒有表達出農民為什麼喜歡啊?也沒有深入分析“逼捐”現象呢?其實答案已經在裡面了,用簡短的話概括就是,祠堂是根所以要建,人不齊心,一視同仁就可能有所謂的“逼捐”了,外加攀比等因素,加快了建設祠堂的步伐。


農人解說


參加完悟空問答訓練營後,阿兮老師給我們留了作業。離開學校多年,好久沒有做過作業了,謝謝這次的活動讓我找回當年學校的感覺。

言歸正傳,為什麼現在農村都喜歡建祠堂呢?


由於本人生活在北方的農村,地處河北省張家口市下面的一個小村莊。我們那說實話建祠堂的村莊很少,反正我是沒見過。個人覺得建祠堂好像南方的更多一些。但我的家鄉有的村建有比如關帝廟之類的廟宇,規模不是很大。還有的村建的是戲臺,一般在村子的中心位置。如果不瞭解的人以為是搭的一個能夠讓唱戲的演員表演的一個簡陋的臺子那就大錯特錯了。我老家就有一個,別看是一個戲臺,它體現的意義和修建的祠堂有異曲同工之處。

或許有的地方建祠堂需要村民集體掏錢,個人感覺也沒有不妥之處,畢竟修建一個祠堂可以讓村民有更好的歸屬感,集體感,每逢有一些重大節日整個村可以熱熱鬧鬧的慶祝。農村人最看中的是落葉歸根,這是紮根於農民心裡的情。一個祠堂(我們那叫戲臺)甚至代表了一個村的文化和離鄉人對故土的思念。

前提是要量力而為,如果為了修建祠堂而讓村民勞心勞力,效果就會適得其反。


竹簡春秋


之前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對48個宗族祠堂重修情況進行統計,其中發起重修的人最多的是村幹部,有14座祠堂的重修是由村幹部發起,其次才是由族長髮起重修,有13座。這個統計數據可能不嚴謹,因為有些村莊都單姓村,村幹部可能也是宗族成員,但其村幹部的身份也恰恰可以說明,農村修祠堂並不單是宗族的活動,在某些地區也是鄉村社會發展的需要。祠堂的用途毋庸置疑,即祭祖,但卻遠遠不止祭祖。另外還有“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棋牌室”等等。

前次調研的過程中,一位老人講述該地祠堂的用途。老人為李姓,所在村為楊家坳,除了李姓,還有劉姓,兩姓加起來只有數十人,其餘都是楊姓,約有數百人。幾年前楊氏重建了楊氏祠堂,楊氏有很多名人,從商的從政的加起來有不少,所以每年過年前後都會在祠堂舉行祭祖活動。除祭祖外,還是辦紅白喜事的重要場所,凡是村裡各家有喪事、喜事都會在祠堂負責操辦。李姓和劉姓人少,建不了祠堂,但遇到大事沒有地方操辦,所以後來索性和楊氏族人商量,劉、李兩姓每年繳納一定的錢,這樣遇到紅白喜事時也借用楊氏祠堂操辦,所以楊氏祠堂除了祭祖是楊氏獨有外,其餘時間則是整個村的公共活動空間。

所以,現在的祠堂已經世俗化,興建祠堂也和傳統社會興建祠堂有著不同意義,與族人聯繫更加密切,甚至成為地方公共活動空間。

雖然現代祠堂有很多作用,但題主提及的“逼捐”這種現象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這種現象應該堅決制止,興建祠堂應該量力而行,不應該盲目興建。並且在興建時應擬定好章程,明確祠堂在以後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秉承自願原則。


楚邾


農村為什麼都喜歡建祠堂?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傳承中華歷史文化:祠堂也是中國人特有的一張名片。是中國人的一種標誌,它的出現是見證了哪個時代,哪些族人在各方面事業有成就的象徵。無論你到中國的哪個地方,到處都有大大小小建築風格不同的宗族祠堂。祠堂它是一種文化,更是見證族人的發展過程和歷史淵源。無論你是旅居海外的遊子還是遠在他鄉工作的創業者?都會時刻銘記你是哪裡人,有你兒時的記憶和曾經走過的地方,哪裡才是你永遠不要忘記的根,是你走出社會走向世界的發源地!

其次是籌劃籌錢: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南方的每一個村莊,都有每個姓氏的宗族祠堂,但一些祠堂大都有幾百年或更多年的歷史了,有些已經是重修過或原址重建的。重修或重建宗祠堂一般都是有原因的:1是由於祠堂老化,必須重新修建,資金來源由全體族人共同承擔。2是由居住在海外的宗族人出資修建。3是由宗族理事會提出倡議,宗族社會名流和成功人士出資牽頭,其他人出資出力修建祠堂。

最後是興建祠堂的目的和意義:建宗族祠堂有利於族群團結。在廣東潮汕地區,宗族祠堂保留得比較完好,各姓氏宗親也都有設立理事會,他們每年都會組織聯誼會,邀請其他姓氏宗族人一起參加,目的是連絡感情,增進友誼和團結,交流各宗族裡的人在平時存在的一些磨擦問題和解決方法 。理事會還會制訂族規,對那些危害社會,危害民眾的族人做出批評教育和警告!還有是設立宗族獎教獎學和尊老敬賢,孝敬父母的基金會,對那些考上重點學校的孩子給予資金獎勵,對那些尊老愛老,行孝父母的兒女給予物質上的獎勵和榜單上公佈,對一些貧困家庭,從資金上和物質上也都會有特殊照顧。

通過這樣,大大地減少了治安事件的發生,增強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優秀品德得到了良好的傳承和發揚!

農村興建祠堂,在沒有亂收取,亂攤派,亂佔土地,亂浪費資金的前提下還是有好處的!

謝謝大家閱讀!歡迎評論!


潮聲饒韻


大家都在說建祠堂的一些好的原因,但我想說說建祠堂的一些“壞”的原因。

一、有錢人心理做崇

很多農村人,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外面混好了,走到哪裡,都被人吹捧,於是就有點飄飄然了。俗話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富貴了肯定要還鄉啊,如何讓別人都知道自己混好了呢?最好的方式就是修建祠堂。

修建祠堂是一個無可反駁的事由,弄個理事噹噹,捐一筆錢(或許也並不多),但可以讓大家看到自己的實力,享受在族內一呼百應的感覺,還能證明自己的孝道,沒忘本,這可是一件一舉多得的事情(且不看看,大多數的時候修建祠堂,都是由有錢人發起的,普通老百姓,一般都是被髮起的對象)。

二、部分人想趁機“撈一把”

除開第一種原因,有些在村子裡混的人,也想找這種機會撈點好處。他們是祠堂修建事宜具體的推動者(有錢人掛個名頭,出席一下重要儀式,發表一下講話就行了,具體的事情,還得有人做啊)。攤派費用,組織實施,等等,這些事情過手,終歸是有一些油水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趁著這個機會,還可以打著宗族的名義與有錢人拉近關係,這又為以後鋪了路。

三、各村攀比

走過很多地方,到處都能看到農村修祠堂的現象,但有些地方,真的很奇怪,修了總祠,還要修很多分祠,一個村子修一個,你修了個大的,我要修個更大的。這種就感覺跟修祠堂的初衷有點背道而馳了。

當然,“壞”的原因只是針對個別情況而言。農村有很多祠堂,按照傳統來說,祠堂有如下幾個作用:

1、祭祖: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

2、正俗:家族宗親聯繫、議事、匯聚、定規,處理族裡大事。兼辦婚、喪、壽、喜等大事。

3、教化:族人進行禮制、禮法、禮教宣傳教育的活動場所。

4、權利:是宗族以族長為代表的最高權利機關和權威的象徵。

5、法庭:傳統上的道德法庭,處理家庭內部事務、樹優立榜、化解糾紛、賞勤罰懶,甚至逐出本族。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祠堂的這些傳統作用已經很弱化了,現在的祠堂,更多的成為了追根尋祖、緬懷先人、聯絡感情、增進團結友誼的地方。建祠堂是好事,只要不胡亂攤派、量力而行,肯定人人都會支持。


愛打漁的樵夫


《左傳•成公十三年》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大事,在祭祀和戰爭,祭祀在戰爭前面,你說祭祀重不重要?

來個說文解字,很多人覺得“家”字很奇怪,為什麼房子裡住著一頭豬叫家呢?豕是豬的意思嘛!

因為最早房子本就不是給人住的,而是用來祭祀祖先的,祭祀祖先用三牲,牛、羊、豬,三個全備這叫太牢,是最高級別的祭祀,羊和豬也可以祭祀,叫少牢,單獨豬也可以用來祭祀,叫特牢,所以有豬祭祀的地方,就是家。

幾千年來,中國人都是祖先崇拜,上到皇帝,下到黎民百姓,都非常重視祖先,皇帝都有太廟,皇帝都想有廟號,都想在太廟有個位子,香火不斷,大臣的最高榮譽就是配享太廟,人人都想光宗耀祖,老百姓裡重大事件都會祭祖,大事件都在祠堂舉行,

只是本朝建立後,把很祠堂都摧毀了,想改變中國人的信仰,給老百姓洗腦,但清明節沒人敢取消,也取消不了,這十幾年,社會開放了,人也開始重視祖先崇拜了,有句罵人的話叫數典忘祖,

說著多,只是想說,祖先崇拜是一種全民信仰,只有中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有這種信仰,要覺得祖先信仰不如信耶穌和釋迦摩尼高大上,那我只能說你們心底自卑。

這種信仰本來被摧毀了,現在又開始抬頭了,可以說是種好事,應該支持的,逼捐這種事我就不好說什麼了


南朝居士


是有建祠堂的,但建好後祖宗卻住不進去了,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例建祠堂事例。

讓我來和大家一起說叨說叨,現在在農村為什麼都喜歡建祠堂。

  • 一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這方面大家潛意識裡好像與生俱來都有這種情結,就是我從哪裡來,對山西大槐樹很是好奇、嚮往,很多人如朝聖般親自去尋覓,有的尋根無果失望而歸,有的則很幸運得到了想要的答案,這時就會重修或重續祖譜,然後興建祠堂,把先人們供奉進去。這部分人傳統觀念很重,對這方面看的也很重,熱心於從事這方面的事情,辦起事來可以說是免費的義務性的,對自己的宗親也很有認同感,想通過此事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讓大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能有個照應。

  • 二是個人心理作怪。現在很多時候,出頭召集做這樣事情的人,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尤其以什麼土豪、暴發戶、成功人士等為甚,自我感覺有地位了,是時候開始顯擺了,就財大氣粗的開始頤指氣使了,但往往這些人嗜財如命,多花一分都如同割肉,自己想刷存在感又怕多出錢,就搞攤派。你說你平時連個人影都見不到,對自己的宗親又沒有什麼照顧,現在你自己過上好日子了,大家還在為生活打拼,你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還美名其曰尋根問祖建祠堂,把大家牽扯進去,怎麼能服眾?大家礙於面子,只有違心配合,但往往是中途找藉口溜一個、溜一個,到最後就成了半拉子工程,祖宗也不管用了。


所以,中國有些傳統文化是需要傳承,但也要根據時代的變遷而創新,搞華而不實、大興大建,個人感覺是種浪費,畢竟大家都還不是處在同一生活線上,我們也要理解別人的難處。

農村一山貨


祠堂我們不得不從它的源頭說起了,顧名思義祠堂都是用來供奉祖先的地方。現在的祠堂大多數都是一個家族建起來的,村子裡面也有一個村子共用的祠堂,但是這樣的情況少。



作為農村人,我們那裡沒有祠堂,一般廣東、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等省份喜歡建立祠堂。這跟地域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安徽明清時候的祠堂達到了頂峰,而且全部都是徽派建築,很考究,有一定歷史研究價值。


在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的家族觀念還是很深刻的。這就給祠堂的誕生提供了條件,想剛才提到的地方,幾乎每個村子都有祠堂,他們在這裡祭祀祖先,家族裡重大的事都是在這裡完成的,比如後人的婚、喪、嫁、娶等都是在祠堂完成的。這裡也是族人們商議事情的地方。

現在很多歷史有名的人,都會出現第多少代後代的情況。這個可能就和祠堂有一定的關係。祠堂可以追根溯源讓我們找到為之驕傲的祖先。



結語:在60年代的時候,祠堂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很多的都沒有保存下來。現在人們都有錢了,所以會去修建祠堂。這樣可以更好的去祭祀,緬懷祖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