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研究生都是怎样和自己的导师相处的?

841574844


我觉得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风格,那么相处的方式也不一样,这里简单谈一些感触。

首先,联系导师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实题主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站在导师的角度来说,导师的事情很多,有很多是自己科研工作,但也有很多是强加的非科研工作,他们自己的工作压力就很大,高校教师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所以在找导师之前,要确保几点:第一,自己有时间,最起码从今天开始之后几天都有空闲时间;第二,要准备好请教老师的问题或者需要老师签字的材料等,所有材料确保都清晰明确,见了导师要条理清晰的说出来,如果是修改论文,那么一定要把论文格式整理好,尽可能保证不出现错别字等硬伤;第三,联系导师时要确定好时间以及联系方式,一般最好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半,下午二点半到五点半(当然有紧急事情除外),在这一时间段联系导师(记得有一个同学,凌晨一点给导师打电话问论文的格式怎么修改),可以选择电话、短信、微信等,视情况而定。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太狗腿了,其实换个角度来说,上述并不只是对导师,对任何人都应该做到,这是最起码的尊重,试想,一个学弟约你见面,但是说学长(学姐)我今天没时间,我们明天见面吧,再或者见面了吞吞吐吐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我想你也会生气的。

再者,认真努力学习!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自己能够掌握的知识才是自己的,这也是你读研的目的所在。只要自己的科研能力强,能够出成果,就可以掩盖很多不足,无论怎样,导师都是喜欢爱学习的孩子。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不要给导师节外生枝。之前听到一个故事,一个研究生在某个专科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自作主张的将导师写作第二作者,并且在刊物邮寄过来之后还将刊物寄给导师一份,自己还很高兴,认为给导师加了一份科研成果,结果可想而知,导师非常愤怒,之后所有的科研项目全部没让这个学生参加。

说了这些,那么很多同学可能会问,那我要导师到底能做什么?论文就不说了,在平时学习中,以人文社科为例,可以每一到两个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回顾,搞清楚自己看了哪些书,弄清楚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的,这时候就可以联系导师,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然后顺带问一些问题,相信会有收获。


楚邾


古代文学研究生一个。在读研以前,我是抱着崇高的敬意,自己对知识的无限向往的,在想像中老师和蔼可亲,对你关怀备至,在学习上时常督促,手把手教你写论文,帮你发论文,就像父亲一样的存在!



然而,并不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我和同门给老师买了东西,问他什么时候有时间,老师说,:“周六过来吧,我开着车带你们到处看看!”这一刻我心花怒放。

周六的早晨,踏着晨曦,我们两个花了五十块打车到新校区,果然老师开着车在图书馆面前,等我们,给老师送了礼物,顺利坐上老师的车开始兜风!


然后老师开着车在新校区里开始转圈……这是什么楼,那个又是什么湖……我以为是去外面浪……

老师的车在学校里憋死三次,我同门和我对视一下,尴尬的笑了~老师的开车技术啊,他貌似是考了很多次才过的!

15分钟后,老师开到他家楼下,我们一起去他家里坐坐。师母热情的切了水果,但是他们家没有牙签了,我总不能当着老师面,上手吧……


坐了15分钟左右,老师说:“我就不就你们吃饭了,去图书馆吧!”


我以为,我以为老师会带着我们玩一天,半天也行啊……最不行一起吃个饭……老师果断打破的的梦想!naive!

我们又花了50块钱,打车回去了,吃了个食堂!

以后除了上他的课,我们就很少见面,有问题都是邮件,或者打电话,能解决的老师都会帮你!

现在在写毕业论文了,最大的感觉,文科研究生得靠自己,老师帮不了你多少,书还得自己一本一本的啃。有问题最好是形成书面材料,不要单靠嘴说,老师也会一脸懵逼的!



而且找老师不要太频繁,老师也有自己的事,都是成年人了,自己能解决的,就自己多想想办法,一心靠老师,行不通!


陌上骑驴做小哥


第一,分辨一个好导师要看他是否关注你学业的成长,教你写论文和作科研的本领,你到这里就是学习本领,老师只要教就行了,其他事,自己处理,这是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第二,让老师或领导随时重视你,那时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上博士和硕士毕竟和本科不同,如果真想争得重视与骄傲,那就拿出成绩来,没有成绩,又说别人对你不好,没有条件和环境等等,无意义。

第三,领导和老师都很忙,除学术之外的细微末节的事情要有自立能力,那是需要自己拥有的生存知识,因为研究生是成人,成人不仅仅意味着可以结婚,更意味着可以自己确定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的选择。

第四,学术梯队和企业、学校一样,是按贡献排序的,能做出业绩必然会得到表扬和关注,这是竞技场、训练营,不是保姆站,领导和老师也是人,要生存,而且要为团队生存负责,压力很大,不可能没有规矩,接受规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同时,又要坚持自己的主见和目标,不能人云亦云,追求卓越是必然的选择,慢慢看到成功会有快乐,过分计较成功路上的得与失是不明智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忍耐和坚持。

第五,导师虽然不是父母,但是是最关心爱护学生的,无论哪个导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功法则,他会加到学生身上,如果在奋斗过程中遇到的不适应与困难不和导师讲,失去对老师的信任,这样的学生很难顺利成长,如果学生不用老师指导就能成功毕竟是少数。无论何时,无论何种境况,都要信任老师为前提,这样很多不舒服的事情就可以理解了。

第六,很多好论文都是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出来的,百遍、千遍地改出来的。这种沟通能力没有,不愿讨论,导师也没办法,毕竟导师是指导,不是给学生写论文的。 第七,对导师的交流中应该有平等交流的能力,比如辩一个问题,要拿证据,你拿不出证据回答老师的问题,就去找,找不到你就承认错误,就去修改,直至正确为止。不能因为谁谁用过了就说是对的,不能因为已经发表的某些论文的错误,而认为自己的错误没有关系。这和面子没有关系,如果明明自己不对,还继续争辩就没有意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