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高考將至,而“985”高校學生在古代竟不如一個秀才?

語文課上學到《范進中舉》,大家都看到了趨炎附勢的炎涼世風,但卻並沒有感受到范進喜極而瘋的心理歷程。因為沒有一個人意識到,與現代的高考、公務員考試相比,科舉考試究竟有多難!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高考將至,而“985”高校學生在古代竟不如一個秀才?

五十歲的范進是大齡考生嗎?

先不說范進,二十九歲的白居易高中進士,大雁塔下,白居易如此寫到“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二十九歲還“最少年”?你的確沒有聽錯。

唐朝的科舉考試分為兩類:一類叫常科,一類叫制科。

“常科”就是每年都會分期舉行的考試,主要有“明經”和“進士”兩種。

“明經”主要考記憶力,類似於現在的填空、簡答,但考的內容,卻不僅僅現能比得了的:大經、中經、小經。

大經是《禮記》、《左傳》,中經是《詩經》、《周禮》、《儀禮》,小經是《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從這九本近70萬字裡面隨機抽查任意語句考查。

除此之外,還有兩本必考的經書是《孝經》和《論語》。然而這些,只是小試牛刀,大頭還在後面:“進士”的考試內容有五十多種,範圍涵蓋經書、時事政治、經濟、制度、軍事、法律、鹽政、漕運、歷史、數學、文字學,甚至還有一些道家的文化。

這也直接簇生了當時坊間的名言: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所以屢戰屢敗的范進,在當時也只是高出平均年齡數歲!

高考將至,而“985”高校學生在古代竟不如一個秀才?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即使科舉之路一路順利,考取到進士也至少需要四十歲,因此“十年之間,三登科第”便是白居易除詩篇外最引以為傲的事情了。

然而,即使像白居易一樣天賦秉承,連過“縣試”、“州試”和“進士”三道大關,也並不能直接做官,還要經過吏部的一次選拔考試,這個考試非常嚴格,想當年“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考了四次才通過。

另外不要忘了,這僅僅是常科,還有通過率最低的制科:“制科”是唐朝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制科考試最重要的項目是“試策”,就是針對皇帝的提問,做出自己的對策。其通過率之低,若從鄉試算起,低至十萬分之十二!

若從時間上來看,這個數據將更加直觀:自隋朝創立科舉制到1905年廢除科舉制的的1300多年間,僅僅五百餘人高中狀元,而這五百多人,均是從白丁——童生——生員——舉人——貢士一步一步晉升的。

其間,他們需要經歷進學、童試、院試、府試、縣試、鄉試、會試、殿試共計八次大大小小的晉升考試,最終在進士中脫穎而出,一舉奪魁,才能獲得八品以上的官……

所以,現在的“985”高校學生,若以古代的科舉流程和錄取比例為參照,甚至連個秀才都算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