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這場紛爭終於有了結果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這場紛爭終於有了結果

近日,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的一篇課文中,“外婆”被改成了“姥姥”。有人說:“姥姥”屬於北方,外婆”屬於南方?“這是否也代表了南北方言之爭?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翻閱了一下歷史資料,發現“外婆”一詞的出現要早於“姥姥”。“外婆”最早出現於唐代,而“姥姥”最早出現於明代。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這場紛爭終於有了結果

“外婆和姥姥,最初可能都來自方言甚至是外族語言,但它們早就進入漢語普通話詞彙系統,變成通用語言,在全國範圍內廣泛使用。

那為什麼會有南北方之爭的說法呢?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南方人都喜歡叫“外婆”,而北方人常稱呼“姥姥”。據專家介紹,其實“外婆”和“姥姥”的使用並不是以地域來劃分。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這場紛爭終於有了結果

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就曾在他寫的《我的母親》一文中將兩者同時使用:母親的孃家是在北平德勝門外……對於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點。外公外婆是什麼樣子,我就不知道了。”老舍先生的祖籍是北京滿族正紅旗人,而他雖然是北方人,卻也有使用“外婆”一詞的習慣。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這場紛爭終於有了結果

自古以來,中國漢語文化有“十里不同音”的說法,讓人遺憾的是,方言的淘汰,是歷史的自然進程,就算你通過編纂方言詞典、舉辦各種方言活動等個人的奮鬥,強行為其續命,也續不了多久。這種進程,固然導致一些文化湮沒在歷史長河裡,讓人無可奈何;另一方面,卻也是文明進步、經濟繁榮的必然結果。

早在先秦時期,“豬”這個字是方言,隨著時間的推移,“豬”已成為我們通用語。還有“爸“”媽”在先秦時叫“父”“母”。而“爸”大概在三國時才出現,“媽”大概在宋代才出現。在早前,“爸媽”都是方言,而現在應該沒有人再會把它當作方言了。筆者認為,如果方言需要刻意的教和學,那也就失去了意義了,方言應該是環境的造就,順其自然,才不失其價值所在。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這場紛爭終於有了結果

如果外婆都改成姥姥。是不是我們以後就可以說,搖啊搖,搖到姥姥橋。姥姥的澎湖灣。小紅帽與狼姥姥。在北方,姥姥的另一層意思也有罵人的含義,不知這些民間的語言會不會也被統一。關於外婆和姥姥的爭議,上海市教委也是責令出版社整改並致歉,目前已經將教材裡的“姥姥”恢復成“外婆”,輿論讓他們不得不遵循傳統,也顯現出了知識產權的越來越被人重視。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這場紛爭終於有了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