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柔性扶貧連載」4.3不是為了形象工程

「柔性扶貧連載」4.3不是為了形象工程

不是為了形象的粉刷工程

來到芹菜塘,不一樣的視覺衝擊就是村子變亮了。整齊的街道,雪白的民居外牆,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看不出這是貧困村。用村民的話說,“芹菜塘好像變了一個樣,看著外村人羨慕的眼神,置身整潔的環境,我們都變得自信了”。

祿勸項目辦在2008年,幫助芹菜塘村民把村裡的衛生路修好了,改變了以前下雨天時泥濘、糞便一片狼藉、走路無法下腳的狀態。村內路修好了,村民們的衛生意識也隨之有了變化。村民們自發組織起來,輪流兩個星期打掃一次路面衛生,養殖業也實現了圈養。以前沒修路的時候,人們習慣了在糞堆裡穿來穿去,也習慣了家禽家畜的糞便味兒。如今清潔環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新鮮感。愛乾淨是人的天性,大環境變了,每個農戶都自覺地打掃好自家門前的衛生,一些從來沒有打掃衛生習慣的農戶,看到別人家門口打掃的乾乾淨淨,也不甘願自家落後。

道路整潔了,村民們有了新的要求。他們羨慕哪些山外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人家的牆壁是雪白的,整齊的,而我們村的牆壁是雜亂的,如果把牆壁粉刷一新,村子就更整潔了。”

祿勸項目辦抓住村民的這一要求,同意了村民粉刷牆壁的建議。但這可不是一般的粉飾牆壁的形象工程,不僅僅是為了“好看”和“整齊”,而是把粉刷牆壁變成了一次村民集體行動。項目辦承諾提供粉刷外牆所用的原材料費,農戶只需要籌工籌勞即可,村民自然大力支持。面對村民的熱情,縣項目辦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更“苛刻”的條件:農戶只有把自己房屋的內牆粉刷完成後,項目辦才會幫助粉刷外牆。這個條件不僅要增加農戶自家開支,還要塔上很多時間。儘管如此,村民經過激烈地開會商討,大家依然決定要粉刷牆壁。2013年2月,正式開始了芹菜塘村的牆壁粉刷工程。

粉刷牆壁是個技術活兒,村民不懂粉刷技術,項目辦就請來技術工人教村民刷牆的技術。先在村裡選擇幾戶人家進行示範,交給村民如何用沙子和水泥把牆摸平,再刮一層膩子使牆面光滑平整,最後滾上白色塗料。

村民們熱情很高,幾個年輕人很快就掌握了技術,學得慢的跟著做兩遍也就學會了。牆體上大大小小的窟窿補上了,內外牆上掛滿的各種雜物也全部被清理掉或挪往他處。

看似簡單的粉刷牆壁活動,變成了一次實實在在的群體行動,大家齊心協力做了一次全村意義的大掃除,每個農戶也相當於對自己的房屋內部進行了一次裝修改造。在這個過程中,村民們充分發揚了互助的傳統,老人行動不便,年輕人就去幫著做,誰家粉刷牆壁大家都去幫忙。一個意外的收穫,通過這次粉刷牆的項目,培養了一支粉牆隊伍,村裡的年輕人大都掌握了粉刷牆的技術,不僅可以為村民提供幫助,還可以為鄰村農戶提供粉刷牆的服務。

內牆一刷完,村民們便立即開始了粉刷外牆。外牆粉刷相對容易,很快就粉刷完了。整個工程下來,每一戶花費一千多元錢,項目辦提供7萬元資助,購置外牆塗料和粉刷工具,全村共投入9萬多元就使鄉村面目一新。與其它類似活動的村子相比節約了一半的經費。

每戶花這麼多錢,又不能產生經濟效益和增加農戶收入,農戶為什麼願意做這樣的事情呢?村民龍正坤的解釋了其中的道理:

“當時花這個錢的時候,全村人都願意出!現在芹菜塘的年輕人思想都比較開放了,去別的村莊或別人家裡看,屋子都是白白淨淨的,再想想自己的房子黢黑黢黑的,自己心裡就害羞,甚至自卑。現在房子刷得乾淨了,面子上更大了!以後出去就抬起頭來了!”這好像是玩笑話,但又不是,因為講話時難掩他的興奮和自豪。

“粉刷完屋子裡以後,整個屋子乾淨亮堂了!看著心情就好了!”王春宏說,“村子乾淨了,房子亮堂了,人的精神氣也有了”。

可見,村容整潔、家庭衛生已經成為村民們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發自內心的改變生活環境的需求。

在滿足村民生活需求的項目中,還有太陽能浴室。芹菜塘村民以前洗澡,普遍的做法是燒些水放在盆裡,拿毛巾蘸水擦一擦就算是洗一次澡。由於洗澡不方便,有些老人幾個月不洗一次是常有的事。

“我們白天干完農活,身上出了一身的汗,在田裡搗騰得渾身都是泥。白天沒工夫,也不敢洗,怕人看見羞恥。一般是等夜深人靜的時候,燒點開水兌點涼水,蹲在院子裡,用布子擦一擦,就是這樣簡單”

村民們下山走親戚的時候,看見不少村裡安裝上了太陽能浴室,在親戚家順便洗個澡感到“很舒服”、“很羨慕”,村民們打心眼兒裡嚮往。祿勸項目辦根據村民的建議,給每家提供2000塊錢購買太陽能熱水器,農戶自己負責管道和洗浴房建設。村民會議熱議這是一件“大好事”,農戶很快地就把洗澡房蓋起來了。

“現在洗澡很方便了,幹完農活以後想洗就能洗了,每天晚上都可以洗澡,又方便,又舒服。太陽能熱水器對婦女幫助更大,不僅可以洗澡,還可以用來燒水、做飯、燙豬食,既節省燒柴,也節省勞動時間。”村民王春宏認為這是讓村民感到幸福的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