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明代物质美学,先从背景聊起

明代物质美学,先从背景聊起

明代物质美学,先从背景聊起

明 仇英 《人物故事图》

1368年1月23日,应天府(南京)南郊锣鼓震天,一代和尚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穿上龙袍,行告祭大礼,大明王朝拉开了帷幕。此后,明代毫不例外地经历了一个从复苏到兴盛再到衰亡的历史过程。

明代物质美学,先从背景聊起

明代仇英作品

朱元璋开国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缓和阶段矛盾,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到武宗时期,明代由盛转衰;世宗到神宗期间,国家危机四伏;及至光宗到武宗,明朝已成崩溃定局。1644年4月25日,明崇祯皇帝朱由俭在梅山亭子里自缢,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覆亡了。

明代物质美学,先从背景聊起

明代仇英作品

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封建制度推行到明代,已是残阳斜照,将近黄昏。朝政荒疏、政治腐败,王朝衰亡的种种迹象已逐渐显露出来。正可谓国事不兴文艺兴,明代在文化、审美及艺术领域却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动局面。

明代物质美学,先从背景聊起

《明妃出塞》

政治上,明廷从朱元璋开始,大兴文字狱,对文人进行政治清洗,有“秦鉴在先,明鉴在后”之说。严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禁锢,使得一大批对政局失望、对仕途绝望的文人士大夫寻求逍遥而自适的归隐生活。即使出仕的官宦也流行居官而隐,醉心于游山玩水,甚或在府衙之内行乐享生,品茗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休闲方式。

明代物质美学,先从背景聊起

《高山流水》

社会思潮方面,曾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逐渐走向衰落,王阳明的心性哲学在思想活跃的文士阶层中洪波涌动,对传统的禁锢礼法发出质疑和反叛。心学的兴起和流行,给明代中后期的思想文化领域注入鲜活水源。在新的哲学思想、社会观念和经济基础等多元因素的交动中,一种自我意识或者主体意识觉醒的思潮在传统意识形态的缝隙间萌动滋长。从审美意识的角度来看,提倡个性解放、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形成不断变革的浪漫主义思潮,对传统的美学思想形成巨大冲击。

明代物质美学,先从背景聊起

明 唐寅 《松溪访隐图》

明代中后期,整个中国社会的主流审美趣味由静观内省趋向感官享乐。罗宗强先生认为,士(或者说是那些引领潮流的士人)的行为在晚明有些出圈,似乎要背离习以为常的传统了。这种对传统的解构或背离,其中包括了审美体验方式的创新,即从精神性的审美进入近物性和身历性的审美。而明代茶空间的构筑,在主导的近物性和身历性的审美中给人们提供了具有精神维度的茶道审美空间。

明代物质美学,先从背景聊起

四川达县,明代建的“彩虹桥”

经济基础的变化,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上层建筑的构造。明代中后期,手工业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近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出现。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转变。城市或市镇的形成,聚集了新兴的社会阶层,与之相适应的娱乐业和服务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转型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市民阶层的出现,给明代中晚期这一封建社会末期的文化带来了变革,催生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和文化需求。

明代物质美学,先从背景聊起

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代漆器

明代中晚期的社会转型,使得思想、文化、艺术等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景象,其中最明显的是文化的下移。在文化雅俗分化与消长的宏观文化背景之上,审美观念、趣味和形态从精英转向世俗,使得物质美学成为社会合理的主流存在。明代中期兴起的浪漫主义思潮更是注重张扬个性,享受人生。随着文化的价值领域雅俗界限的模糊,时代的美学特征从艺术审美转向生活审美。主动降格艺术格调的文人阶层在另一番生活情趣中寻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市井阶层崇尚奢华,对异调新声的追求,使得人们的审美意识从形而上的思想层面走向“物”的愉悦领域。明代社会的审美触角伸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审美体验呈现丰富化、细致化和人性化的趋势。

明代物质美学,先从背景聊起

明代仕女服饰

随着明代社会风禁忌的衰落,以及社会风气的转变,悠婉的戏曲、精美的茶器、别致的香炉等等,在明代中后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江南园林的兴起,又促进了茶室空间的构建,一些官僚、儒商以及园艺家的介入,更为园艺审美水准的提升加入了新的主体因素。伴随着对政治的失望,商品经济和商业意识的觉醒,以及人性的复苏和个性的解放,明代对物质审美理想的追求,产生了最接近于近代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文化。

参考书目:

朱忠元等:《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罗宗强:《因缘集:罗宗强自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商传:《明代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