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肇慶市歷史上都有哪些名人呢?他們因為什麼而出名?

Fengxiao韜


1926年,廣州革命政府以廣東為根基,正式誓師北伐,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擊敗北洋軍閥,成為中華大地新的統治者。作為國民黨崛起的根基之地之一,廣東肇慶當然也湧現了許多叱吒風雲的近代歷史名人。



餘漢謀

餘漢謀,字幄奇,1896年生於廣東肇慶,民國期間主要的粵系將領之一。餘漢謀曾兩度主政廣東,官至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陸軍一級上將。

餘漢謀畢業於大名鼎鼎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軍校畢業後,餘漢謀先到皖系軍隊內擔任排長,後進入粵軍,歷任粵軍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25年,在廣東的各軍閥部隊,包括粵軍在內,被統一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擔任團長的餘漢謀參加北伐戰爭。


1927年,餘漢謀歷任第四軍副師長、師長和副軍長。1931年,餘漢謀擔任粵軍第八路軍第一軍中將軍長。是的,你沒有看錯,抗戰期間大名鼎鼎的共產黨軍隊——八路軍,其實原來是粵軍的番號。

1936年5月,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和廣東軍閥陳濟棠密謀反蔣,他們打出了“抗日反蔣”的旗號,試圖推翻蔣介石對中華民國的統治,這就是著名的“兩廣事變”。而此時,隨著日寇侵華加劇,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

餘漢謀對陳濟棠等人不念民族危亡,爭權奪利的行為十分反對,他派人秘密接洽蔣介石,並率領路線擁蔣反陳,兩廣事變和平解決,陳濟棠被迫下野,餘漢謀被任命為第四路軍總司令,兼廣東綏靖主任。

全面抗戰爆發後,主政廣東的餘漢謀也遭到了日寇的進攻。1938年9月19日,日寇集結7萬陸軍,5000多艘艦船,一百多架飛機在廣州大亞灣登陸。然而餘漢謀卻並沒有抵抗,日軍輕而易舉的佔據了廣州。餘漢謀不戰而退行為令全國譁然,指責聲鋪天蓋地而來。


知恥而後勇,在1939年和1940年爆發的兩次粵北戰役中,餘漢謀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擊敗了來犯的日軍,給日寇以極大殺傷,取得了兩次粵北會戰的勝利。

解放戰爭期間,餘漢謀歷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廣州綏靖公署主任、華南軍政長官等職。但是面對國民黨一敗再敗的大勢,餘漢謀也未能力挽狂瀾。1950年,餘漢謀率殘部到達臺灣,同大多數國民黨將領一樣,失去實權後,餘漢謀擔任了一些虛職,1981年在臺北逝世。


鄧兆祥

鄧兆祥,1903年生於廣東肇慶,1955年,鄧兆祥被授予少將軍銜。但是不同於絕大多數的開國將軍,鄧兆祥並非出身紅軍,也不是八路軍,而是在1949年,率重慶艦在上海吳淞口舉行了著名的“重慶號起義”,正式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行列。

鄧兆祥先後畢業於黃埔海軍學校、吳淞海軍學校、煙臺海軍學校及南京魚雷槍炮學校等海軍軍校,並曾留學英國,在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等海軍軍校學習。自然,畢業後的鄧兆祥一直在海軍中服役,先後擔任北洋海軍少尉、中尉,東北海軍中尉、國民革命軍少校副艦長等職。





1948年5月,鄧兆祥就任重慶號巡洋艦艦長,“重慶號”巡洋艦是當時國民黨最大的一艘軍艦。1949年,起義後的重慶艦被敵機攻擊被迫自沉後,鄧兆祥先後擔任安東海軍學校、青島海軍快艇學校、第一海軍學校校長、副校長等職,為新中國培育了一大批專業海軍骨幹人才。




在海軍部隊中,鄧兆祥歷任海軍青島基地司令部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北海艦隊副司令員、海軍副司令員等職。1998年逝世,享年93歲。


鳶飛九天2018


肇慶是一座有著豐富歷史的城市,在每個角落裡,散落著許多的舊建築。然而,這些看似普通的建築物與肇慶曆代名人息息相關!

1、包拯

包拯於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長官,當時他42歲,是第一次擔任州級長官。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聲斐然。他因地制宜,開創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式農業之雛形;他設立了一座龐大的儲糧備荒的穀倉--豐濟倉;他創建了端州第一個交通和郵政總站,創辦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學校。包公為端州成為西江中下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作了貢獻。

▲星巖書院,是嶺南最早的書院之一,也是肇慶曆史上第一所公立學校。

包拯任端州知州三年,在端州城打了七口井。據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包孝肅為端州守,嘗穿七井,城以內五,城以外二,以像七星,其在西門外者,曰龍頂崗井,民居環抱,清源滑甘,為七井之最。”西門外的龍頂崗井是目前僅存的兩口包公井中較為完好的一口。

2、餘漢謀

漢謀圖書館1935年,有錢任性的肇慶籍的國民黨高級將領餘漢謀因捐資改建並贈一批古籍,這裡就更名為"漢謀圖書館"了。別看房子只有矮矮的兩層,總面積竟達為400平方米。

漢謀圖書館位於寶月臺北側,原為星巖書院眾綠廳,民國初年又稱“魁星樓”。漢謀圖書館位於城區寶月臺原高要縣中學內,今為端州區文化館所在地。

3、利瑪竇

仙花寺教堂遺址中國大陸的第一座教堂在肇慶,完全沒開玩笑。雖然仙花寺教堂芳容已毀,其遺址已成為市文物古蹟,主修建者還是傳奇人物——利瑪竇。

2006年9月8日,近百位社會各界人出席位於崇禧塔東側的仙花寺遺址,為"仙花寺遺址碑"揭幕,以紀念利瑪竇。

4、王泮

王泮生祠,紀念知府王泮,在肇慶任知府期間,主持修建了躍龍竇和崇禧塔,引瀝水入西江,闢建七星巖景區,為七星巖點題了星巖二十景。建“仙花寺”,支持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肇慶傳播西方文化。其人對我們現代影響最大的,就是現在看到的將東經150度經線放在正中的世界地圖,就是他叫利瑪竇改的!

5、吳大猷

五經裡一巷,有名的歷史建築聚集地。一巷7號吳大猷故居,市級保護單位,吳大猷是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他的兩位學生李政道和楊振寧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6、馮譽驥

馮譽驥故居,一巷16號,市級保護單位,馮譽驥是清末的官員和書畫家,他的仕途並不太光彩,但書畫卻很有名,而且是受到保護的。

馮譽驥平生嗜書畫,為"粵東三子"(張維屏、黃培芳、譚敬昭)之一的張維屏所賞識,嶺南人士皆以他為宗師,是晚清著名的書畫家之一。時至今日,馮譽驥的書畫作品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精品和各時期代表作品不準出境者"名單。

7、鄧兆祥

鄧兆祥故居,廠排街一巷35號,市級保護單位。在中國近代海軍史上,鄧兆祥是一位神話般牛人。他在海軍服役長達72年之久,堪稱世界海軍之“最”。

8、張聞天

龍頂崗公園,1920年龍頂崗設置炮臺,1928年餘漢謀下令改建為公園,現在屬於軍分區管轄,圖中的建築曾是軟禁張聞天的地方。“文化大革命”期間,張聞天受到迫害,遣送肇慶,安置地點正是位於肇慶軍分區龍頂崗西南側牛崗的一所平房。

圖城西清真寺後面的山就是龍頂崗

從此,張聞天在這偏僻的山坡中開始了長達六年的流放生涯。在那個昏暗的小屋裡,張聞天不停地閱讀,不僅讀馬列的中文版,還讀馬列的外文版。他不顧年老體弱多病,經多次請求,批准到廣東儀表廠!新華印刷廠!市西區!紅旗大隊等20多個單位,在工廠和農村調查研究,參觀考察,細緻瞭解工人農民的生活情況和工農生產。正是這些閱讀和實踐經驗,讓張聞天最終寫下了近10萬字的文稿!該文稿成為黨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是著名的“肇慶文稿”,可以說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早的理論成果。 

9、劉田夫

西江特委交通站舊址

西江特委交通站舊址,麒麟街54號,一間建於清末民初的普通民房,在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共西江特委機關及交通站的所在地。廣東省原省長劉田夫同志曾在這裡擔任西江特委書記,領導西江兩岸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是一間具有革命歷史意義的小屋。

上訴的建築物位置大致在以下的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