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今從遺願逐浪去,魂歸滄海化作雲,福鼎這位逝者魂歸大海

今從遺願逐浪去,魂歸滄海化作雲,福鼎這位逝者魂歸大海

今從遺願逐浪去,魂歸滄海化作雲,福鼎這位逝者魂歸大海

“入土為安”是中國人傳統的思維。但在土地資源緊張的今天,有些人選擇“輕飄飄”地“入海為安”。此前,白琳鎮後岐村就有一村民選擇了海葬,成為2018年寧德市首例海葬。而前不久,福鼎又出現一例海葬,說明海葬這種文明的生態殯葬方式漸入人心。

今年4月,一艘載滿沉痛哀思的船行駛在中國四大佛教道場之一——浙江普陀山海域,福鼎人葉永貴的骨灰魂歸心中的大海。親人們的熱淚和花瓣一同灑向了這片大海。“你好好走吧,不要掛念家裡人。”葉永貴的親人哭泣道。

今从遗愿逐浪去,魂归沧海化作云,福鼎这位逝者魂归大海

從前年9月被查出肝癌以來,快七十歲的小路社區老黨員葉永貴一直都樂觀地面對。在疾病惡化的時候,大兒子立即將父親送到北京醫院救治,他卻唸叨著要將自己的骨灰進行海葬。其實以他們家的經濟實力,可以買得起相當好的公墓,但是葉永貴堅持海葬。

“我哥常說‘四海為家’,他選擇海葬,我們大家都隨他的意思。”葉永貴的弟弟葉永章說。在他的眼裡,大哥一生和和氣氣,積極參加社區黨建活動,始終不忘作為一名黨員的領先模範作用。即使在病房,葉永貴也不忘交黨費。

小路社區黨委書記莊晶瑩告訴記者,小路社區地處城郊結合部偏北處,居民職業結構比較複雜,移風易俗推行難度較大。葉永貴作為黨員起到表率作用很快成為街坊巷裡嘖嘖稱讚的人物。“大家紛紛讚賞他的行為,這也能帶動其他群眾學習。”莊晶瑩說。

今年以來,福鼎出現了兩例海葬,在寧德地區率先垂範。“這說明人們喪葬理念的更新。海葬這種形式更加環保生態。其實海水是相通的,清明悼念的時候只要在任何一片海都可以。葉永貴的事蹟是一個很好的模範,大家口口相傳,對海葬的接受度就會提高。海葬節約了土地資源、避免了繁瑣的道場法事,能有效推動喪葬風俗的改變。”桐山街道紀工委書記張林說。

厚養薄葬,喪事簡辦,文明的喪葬之風在福鼎吹拂,這離不開移風易俗工作的深入人心。自去年10月以來,福鼎大力推行移風易俗。以桐山街道為例,各村(社區)設立紅白理事會、移風易俗勸導隊,加強日常巡查,對轄區內的婚喪喜慶事宜堅持每天一巡查,出現迷信道場、佔道、高音喇叭攪民情況及時制止,並上報街道。對於喪事活動的巡查,村裡先是和物業打好招呼,希望他們大力支持移風易俗工作,一旦出現喪事活動,就與村主幹聯繫,做到早發現早制止。

“以前居民辦喪事,互相攀比樂隊、花圈,經過移風易俗的宣傳,我們社區的喪葬大操大辦的現象少多了,群眾喪葬開支節省了許多,民風改善很多。大家的意識都提升了。”莊晶瑩說。

今从遗愿逐浪去,魂归沧海化作云,福鼎这位逝者魂归大海
今从遗愿逐浪去,魂归沧海化作云,福鼎这位逝者魂归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