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 東關往事|果園哈志—馬萬福

馬萬福(1849—1934),中國伊斯蘭教伊赫瓦尼教派創始人、經學大師。經名努哈。東鄉族。甘肅省東鄉縣果園村人,故又稱馬果園或果園哈志。出身貧寒,其祖父、父親均是清真寺經堂小學阿訇。

馬萬福自幼受家庭薰陶,初具宗教知識和阿拉伯文基礎。先在紅崖、瓦里家和北莊拱北清真寺受教習經,後在著名經師瓦里家阿訇和老消亭阿訇門下學習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經典。

1875年學業成就,成為北莊門宦有影響的青年阿訇。先後在果園、紅崖和巴素池等清真寺任教長,講經宣教,受到教眾的讚譽。

1886年,同瓦里家阿訇、舉人馬會三等去麥加朝覲,後留居麥加4年,尋師求教,在學者海力力巴夏、艾卜·蓋勒創辦的“海力希巴學校”學習《古蘭經》、聖訓、教法,並與學者奧斯曼和賽利姆交流探討學術,深受啟發,萌發了改革中國伊斯蘭教的思想。

東關往事|果園哈志—馬萬福

公元1889年時期的麥加禁寺。資料圖

1892年經海路回國,途經湖北老河口時,應當地穆斯林邀請,在清真寺講學。1893年回到甘肅河州,在科妥清真寺講學,並與一些著名阿訇、哈志共同研討伊斯蘭教教義。他們依據從麥加帶回的經典,如《疑難揭示》和阿路西的《古蘭經義精華》等經籍,講經宣教,培養宗教人才,積極宣傳伊赫瓦尼的革新主張,受到一些穆斯林的擁護,也引起各門宦派別的反對。

1895年。馬萬福因“河湟事變”受牽連,避到甘肅靜寧南關清真寺,於1897年返回河州莫尼溝何家清真寺開學。他繼續宣傳其宗教改革主張,觸及門宦派別所奉行的學說與禮儀,遭到強烈反對。

1908年馬萬福被迫離開河州,到陝西安康清真大寺開學。1911年辛亥革命後,他重返河州,仍遭門宦的反對與軍閥馬安良的威逼,於1914年經河西到新疆哈密繼續宣傳他的主張。1916年被新疆督軍楊增新逮捕,旋被押解蘭州,途徑永登縣境時,被寧海鎮守使馬麒派兵迎往西寧,待如上賓。從此馬萬福在馬麒兄弟的支持下,以西寧東關清真大寺為中心講經宣教,在河湟地區大力宣揚伊赫瓦尼派的主張。

東關往事|果園哈志—馬萬福

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宣圖禮塔。

在近20年的時間裡,他的學生遍及全國不少地區,對傳播和發展伊赫瓦尼派起了重要作用。1934年歿於西寧。他提出“憑經立教”、“遵經革俗”主張,強調一切宗教功修、宗教禮儀,都必須嚴格遵行《古蘭經》和聖訓。在解釋經訓典籍與處理社會問題、日常行為時,遵循遜尼派哈乃斐學派教法律例。他既反對崇拜教主、拱北的某些作法;也反對內地一些穆斯林因受漢俗影響而形成的非伊斯蘭教禮儀。

他曾同伊赫瓦尼派部分阿訇共同擇錄《宗教學科的復興》、《嘎最》、《伊爾沙德》、《凱倆目》及教法等8部經典的內容,扼要編撰了二本《布華里咱徳》經,系統闡述了伊赫瓦尼派的主張。他的“果園十條”,主要是他改革當時一些不符合教法的陳規陋習的主張,被認為起到了簡化宗教儀式、減輕教眾負擔的作用。

馬萬福宗教知識淵博,經學水平較高,能系統地講授古蘭經學、聖訓學、認主學、教法學以及波斯文經典,縱論伊斯蘭教各派學說,探究其沿革與得失。他講經有條有理,深入淺出,受到門徒和教眾的歡迎。各地前來求教者無不傾心相從,使伊赫瓦尼派得以傳播。(原載《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348—349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