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互聯網產業不是檢驗一座城市未來前途的唯一標準

互聯網產業不是檢驗一座城市未來前途的唯一標準

今天的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有目共睹。以至於,人們開始偏愛用互聯網產業的發達與否來定義一座城市,甚至,用互聯網產業的前景來看待一座城的前景。

在國內,互聯網產業的三巨頭騰訊、百度、阿里的總部分別坐落於深圳、北京、杭州。北、深、滬、廣四大一線城市雖然所佔有的互聯網資源、政策優勢、人才都要明顯強於其他城市。但是在一線城市之列,沒有互聯網一線巨頭誕生的上海與廣州,就長期成了業內研究的對象。認為這兩座城市之所以互聯網產業不行,要麼就是排外、保守,要麼就是思維不夠前沿,要麼就是城市的創業氛圍、資本等諸多方面的配套跟不上。

總結起來就是,互聯網產業不行,發展前途也肯定不行,以後掉隊是肯定的。比如上海遭遇的研究最多了,比如上海為什麼沒有馬雲?為什麼上海的互聯網行業跟它的一線城市地位不符?上海不相信互聯網等等諸多討論一直以來都沒有停止,按照這個邏輯,其實許多人在內心已經認定互聯網產業是檢驗一個城市未來前景的標準,而且是唯一標準。

其實這種邏輯是不合理的。

我們必須看到,互聯網產業對實體產業與經濟的帶動作用是比較大的,甚至也有數據顯示,互聯網產業的發達與否與其GDP增速有直接關聯。之前有報告數據顯示,互聯網+數字經濟每增加1點,內陸省份GDP上升幅度相較東部沿海省份高1619.48億元。

但是我們也需要看到,沒有一線互聯網巨頭誕生的上海,其城市GDP第一的頭銜還從來沒有被其他城市拿走過。我們同樣需要看到,在深圳,其實騰訊之下,互聯網產業相對荒蕪,支撐起整個深圳快速發展的是更多是製造業與硬件產業。而在深圳,無論是華為還是大疆等技術驅動型企業,均是美國所防範並且關注與深度研究的對象,在它們看來,這些技術型企業才是能夠最終威脅它們地位的潛在競爭對手。

互聯網產業不是檢驗一座城市未來前途的唯一標準

每個城市都有它自己的定位。以及有它發展相關產業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其實BAT分別位於北京、杭州與深圳,有其偶然性的一面,也與城市基因相關。比如浙江人擅長做生意,小商品經濟產業發達,電商產業是與該座城市的產業資源與城市性格契合的,馬雲在杭州創辦淘寶與其家鄉因素相關之外,也或多或少考慮到了城市地域性資源與產業配套相關因素。

在北京,很早之前政策對於互聯網產業的扶持力度就很大,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北京市對高科技產業出臺政策支持,使得北京的互聯網配套設施快速完善,如今中關村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其中,獨角獸企業67家,佔全國一半左右,是全球僅次於硅谷的獨角獸最密集區域。在北京,有誇張的說法是任何一家咖啡廳的杯子砸下來,都能砸中3個互聯網創業者,和2個VC。北京為了配合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據說將設立互聯網法院,互聯網類官司高峰佔比近半。

張小龍在廣州捧出了微信,恰恰是因為張小龍恰好是當時帶著郵箱團隊,而郵箱團隊又恰好在廣州,如果張小龍的團隊當時在成都又或者在深圳,也並不妨礙微信一樣會誕生。微信從廣州誕生,也有其偶然性的一面。廣州這座城市其實並沒有給當時微信的誕生與爆紅賦能。

上海在PC時代也曾經輝煌過,不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盛大、巨人、九城、久遊等曾經耀眼的企業快速衰落。關於上海為什麼出不了馬雲?上海為什麼出不了BAT?之類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過,但儘管如此,上海卻誕生了拼多多。這本身也有著它的偶然性。

從大的方向說,上海是一座成熟的資本與金融非常發達的城市,外資在上海也紮根已久,互聯網創業成本相對較高。中產階層壯大的很快,這與香港類似,中產階層壯大導致社會形成穩固的錘紡型結構,這導致對新生事物接受速度變慢。吳曉波曾經說過:“一個喜歡大資本的城市,和一個必須以破壞、創新為主的互聯網公司,有一種天然的衝突。

當一個社會的商業金融與社會分工高度發達的時候,往往會壓制創新創業的活力,並且抬高創業的成本。但是,上海無論吸納外資或者發展金融、航運、服務業、高端製造等產業也沒有什麼不好,支撐一座城市的繁榮,未必一定需要互聯網產業的發達,金融型企業在上海的成功案例就非常多。

在國內,互聯網產業有其被神化的一面,這也導致互聯網產業吸聚了太多資源與關注度,導致資本也大把往互聯網行業撒錢,不理性的過度關注催肥了一些巨嬰,比如互聯網+產業衍生出來的共享經濟——共享單車,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

如果對比到美國,我們看到美國的互聯網巨頭幾乎全部聚集在硅谷,這與該地的互聯網產業歷史發展基因、文化與氛圍、城市的互聯網配套設施、人才等息息相關。硅谷互聯網產業的繁榮也並不妨礙紐約作為一座是美國商業金融最為發達的城市以及其他城市基於各自的優勢資源衍生出來的各自不同的產業定位。

如果按照國內的這種討論方式與思考邏輯,一定會不斷討論為什麼紐約誕生不了谷歌與Facebook,為什麼華盛頓沒有喬布斯?為什麼芝加哥沒有比爾蓋茨與扎克伯克等等。

互聯網產業是龐大的經濟產業的一個品類。它決定不了一個城市的前途與性格以及每個城市不同的發展定位。對比到今天中國的現狀,互聯網產業被過度關注以及資源人才過度聚集, 反而導致其他製造業、硬件產業的人才空心化。在美國與印度,都在強調製造業興國,美國喊出了重振製造業的口號,為了吸引富士康來美國投資建廠,特朗普也是花了大力氣來遊說。但在中國,或許更多人認可互聯網興國,結果中興芯片事件,很快打醒了許多中國人。

我們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深圳的繁榮不是互聯網產業支撐起來的,深圳互聯網產業因為有騰訊的存在所以也頗被關注,若單純在互聯網領域來看,騰訊之外,幾乎就沒有太多耀眼的企業,創業型中小公司居多。其實深圳政府的政策不僅僅關注互聯網,而是對整合IT產業的支持力度與產業環的完善,製造、內容、支付等配套在同步推進。

深圳的互聯網企業除了騰訊集團以外,其實少有出類拔萃的,現實其實是騰訊之下,一片荒蕪,深圳整體上的還是大部分以硬件類高科技產業或實體與製造業為主,華為、vivo、OPPO、創維、TCL、中興、比亞迪汽車以及大疆無人機,華大基因、深圳富士康等企業都是這種類型,還包括眾多的智能硬件企業,可以看出,深圳的企業更注重技術與高科技公司,以做產品研發為主,目前來看,深圳在支撐互聯網發展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電子製造業等領域的產業發達程度是遠非互聯網產業可比擬。

再看廣州。廣州的互聯網產業也曾頗為詬病。因為廣州靠近港澳,也是近代西方文化的發源地,自古以來都是南國的商貿大港,傳統型與貿易型企業成為當地產業主流,長期以來也是政府政策關注與扶持的重心,導致廣州的文化中的貿易本性根深蒂固,互聯網這種新型產業被相對掩蓋掉了。

互聯網產業不是檢驗一座城市未來前途的唯一標準

但其實廣州互聯網產業發展也非常迅速,這裡誕生了網易、唯品會、夢芭莎等。廣州擁有全國最大國際出口帶寬,在互聯網硬件方面,廣州在全國首屈一指。廣州互聯網企業超過3000家,擁有一批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牢牢佔據了國內各細分產業領域的龍頭位置。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廣府文化的特徵就是行事作風低調,不事張揚,互聯網這種短時間不盈利的新型領域缺乏投資人的關注。廣州的投資者願意將資金撒在看得見產出的項目,比如傳統實業、對外進出口貿易等領域,當然,這與廣州這座城的貿易基因與優勢上,也是完全匹配的。

廣州可能是為數不多的極度支持傳統實業與對外進出口貿易的城市,這是廣州的基因,也是廣州的優勢,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看到廣州互聯網產業也在快速發展。但我們認為,廣州重傳統實業與製造業不是落後,而是一種務實與清醒,因為實體產業與製造業才能支撐起一個城市的根基與解決大多數人的就業問題,它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衝擊,每個省份和城市在發展經濟產業方面都會有其得天獨厚的資源與基因,城市的發展總方向是結合優勢產業不斷升級,向上遊移動,逼著某個城市去發展互聯網,無異於讓其放棄其天然的城市基因與優勢產業潛力,也會削弱它本身的競爭力,畢竟,強扭的瓜不甜。所以每一個城市就如每一個人,應該有它自己的路要走,而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走同一條路。一座城,不應該被互聯網所定義,互聯網的繁榮與否也不能決定一座城市的未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