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将曹彬后人饶阳遗踪查访录「上」

摘要: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正定)人,《宋史》称赞“彬为宋良将第一”。曹彬有七子,依次为璨、珝、玮、玹、玘、珣、琮,皆为宋代名将。现知第三支曹玮,章武节度使(今河北),是曹雪芹的宋代祖先。第五支曹玘,女儿嫁给了宋仁宗,儿子曹佾又名景休,即曹国舅。查访得知,曹国舅与其父曹玘的古墓遗址还在河北饶阳县,曹国舅曾将乐乡铁鼓寺,改为曹氏修道香火院。至今还有小庙,墙上有碑记《乐乡铁鼓寺遗迹修建记》。古旧瓦砾和石头雕塑的莲花宝座还散落在遗址周围。乐乡农场废旧的院子里,有两块残破的石碑,上面依稀可见刻写的字迹。据村民讲,2017年春节放假期间,有人趁机来到铁鼓寺,用挖掘机挖出了石碑,挖断后扔在院子里。刚出土时有很多字,春夏两季的暴晒,石碑表面的字已爆裂。呼吁文物部门能尽早考察,并妥善保护。

关键词:曹彬曹玘墓曹国舅墓曹氏香火院河北饶阳

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将曹彬后人饶阳遗踪查访录「上」

曹彬

一、缘起

曹彬(931——999),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正定)人,北宋开国名将。历代对曹彬的评价很高,《宋史》卷二百五十八《曹彬、潘美传》评云:“曹彬以器识受知太祖,遂膺柄用。平居,于百虫之蛰犹不忍伤,出使吴越,籍上私馈,悉用施予,而不留一钱;则其总戎专征,而秋毫无犯,不妄戮一人者,益可信矣。潘美素厚太祖,信任于得位之初,遂受征讨之托。刘鋹遣使乞降,观美所喻,辞义严正,得奉辞伐罪之体;则其威名之重,岂待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而后见哉?二人皆谥武惠,皆与配飨,两家子孙,皆能树立,享富贵。而光献、章怀皆称贤后,非偶然也。君子谓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岂无意哉?”[1]

宋代贤臣良将曹彬,据专家考证为曹雪芹的祖先。冯其庸先生引《浭阳曹氏族谱·曹氏宗祠碑记》说:“曹氏发源于真定灵寿武惠公彬佐宋天下,由乾得至咸平出入将相,仁恕清慎,美不胜书。爵鲁公,追封济阳王。公有七子:璨、珝、玮、玹、玘、珣、琮皆显官,玮名尤著,与公并图形昭勋崇德阁。五传至孝庆公,公生南宋之世,以朝散大夫知隆兴府即豫章县,今江西南昌府,遂家焉。”冯先生还指出:“曹氏南迁后的子孙,又分为:江西系、山东系、丰润系、铁岭系四系,李西郊的文章里不提山东系,是重要的遗漏,同时后三系实际又是由南北迁了。我们要指出这个‘卜居山东’的曹子田,一直被研究者们忽视了,我认为他就是定陶曹氏之始祖。他的后人,再由定陶迁居到辽东的辽阳和沈阳。这样,从灵寿曹彬一直到辽阳的曹振彦才全部接上了线。因此辽阳曹锡远、曹振彦最早的老祖宗确是曹彬。”[2]

我父亲编修的家谱上,也有一张曹彬身着官服的像,题曰:“宋济阳王曹彬公像赞:功业靖边隅,忠义著天下。仁惠而德施,士习而民化。”我们曹家的祖籍在河北饶阳县北官庄,紧邻大曹庄,那里有曹彬第五子曹玘(曹国老)的墓址,不远处还有曹国舅的墓址,以及曹国舅修道的曹氏香火院旧址,现存一座简陋的小庙。

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将曹彬后人饶阳遗踪查访录「上」

曹彬

河北真定灵寿(今正定)曹彬,乃曹雪芹的祖先,也是我的祖先。曹彬后人遗踪的查访工作,对曹雪芹研究和曹姓家族文化而言,都是值得付出努力的。

2001年3月31日,我初次去拜访周汝昌先生。主要询问了有关陶洙和甲戌本副抄本的情况。除了畅谈《红楼梦》手抄本的问题,周先生对我的姓氏兴趣较浓,询问我们曹家是哪里人?我告诉他“祖籍直隶省保定府饶阳县”(我父亲一直这么说)。

“直隶省保定府饶阳县”这三个地名的组合,本身就有历史时段限制,因为现在的饶阳县是归衡水市管辖的。经查阅资料和到保定的直隶总督署博物馆考察,得知“直隶省”自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直隶巡抚由真定(今河北正定)迁往保定,而为“保定府”。1913年废保定府,直隶省会迁至天津,1928年国民政府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所以,我的家族离开河北饶阳的时间,仅凭这三个地名共存的时间段来看,下限是清末,上限是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1913年。这个时段相对宽泛,还有另一组地名参照是从直隶省保定府饶阳县北官庄,移居口外承德府朝阳县木头城子。迁徙的第一站是“承德府朝阳县”。葛剑雄主编的六卷本《中国移民史》第十一章《北方地区的移民》第二节中写到清代前期北方关外移民的情况,在“移民的迁入和分布”一条下有这样的信息:

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将曹彬后人饶阳遗踪查访录「上」

作者至饶阳县实地考察

康熙四十七年热河行宫建立后,热河成为清廷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移民的聚集越来越多。……一份乾隆十七年的《汉人佃户调查表》证明,移居的汉人中80%为直隶农民。……乾隆四十三年升热河厅为府,将其他厅分别改为滦平县、建昌县、平泉州、丰宁县、赤峰县和朝阳县,属承德府辖。这标志着这一地区开发的成熟。[3]

可见,“承德府”和“朝阳县”两个地名同时存在的时间段,上限是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又查,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升朝阳县为朝阳府。故“承德府朝阳县”地名存在的时间段应为公元1778-1904年。

《中国移民史》中又说到:

在热河各县中,东部的开发快于西部,建昌和朝阳两县的建立意味着汉人的大量聚集,……到道光年间(1821-1850年),承德西部的喀喇沁右旗因“商民日集,占垦地亩日广”终至“蒙古人无地放牧养牲畜”。……乾隆以后该地的移民已经不多,并出现本府南境人口向北境迁移的趋势。[4]

若就此研究可推知,我们祖上应该在乾隆末期或稍后到的承德府朝阳县。

我们家谱的记载可与此相互参证。父亲曾在家谱中写道:

传说“曹昇爷”的岳父丛老太爷是清朝政府的道台,能把女儿嫁给曹家说明当时不是一般家庭,曹家当年依靠祖传兽医为生,在当地周围很有名望。当曹家生下“鸿”字辈的第一个男孩时,起乳名叫“曹四辈”。可知曹家从饶阳移居朝阳已有四辈人了。从而可从家谱中找出第一辈“殿”字爷,第二辈爷“曹昇”,第三辈“儒”字,第四辈“鸿”字,在朝阳的坟地可以看出“殿”字辈排头。可见曹家从殿字辈迁入朝阳木头城子是无可非议的。

曹昇太爷虽然一枝独秀,但有“儒”字辈七个儿子,我爷爷曹儒纯排行第六。那位“曹四辈”生年不详,现在可知这一辈年龄最长的曹鸿章伯父是1912年出生,我父亲曹鸿图1938年生,是“鸿”字辈中最小的。粗略按20年繁衍一辈人计算,四辈人,可上溯约百八十年的时间。试想,倘若自1912年上溯100年,是公元1812年即嘉庆十七年;上溯80年,是公元1832年即道光十二年。初步推算,我们祖上从直隶省保定府饶阳县,移居口外承德府朝阳县的时间段,大约在清代中叶的嘉庆道光年间。

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将曹彬后人饶阳遗踪查访录「上」

作者至北官庄实地考察

父亲对自己家族从河北到东北的经历总想调查清楚,他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根问祖。父亲名鸿图(1938-2015),1998年退休。 1999年7月1日,父亲自己从北京去了饶阳。他查现志、访乡民,整理了家谱资料。

2001年5月30日,周汝昌先生得知我父亲准备再去饶阳,他在电话中对我建议:

能去饶阳考察,非常好。如果令尊父亲身体条件好,应多做点工作。这不光是你我个人的事,把曹彬后人的问题稿清楚,很有意义。这个主题,在我心中考虑多年了。

多年以前,我去过灵寿,收集曹彬的资料,我当时在全国政协,到了那里,当成名人贵宾,县委、政协、文教局都出面陪同,这样,也有不利的一面,太官样、太正式,很不方便。你父亲去采访可以随便一点。考察时注意这样几方面资料:

一是文献资料。文字记载,县志家谱,石碑雕刻,各种遗址、废墟等。

二是口头传说。家长里短,一切有关的故事,哪怕当时听起来无关的,也应记下来。

我希望对这样三个地方重点考察:

一、饶阳。把上一次去时没有收集全的线索连上,再看看能否发现新的线索。

二、灵寿。看看曹家(曹彬家)的大祖坟,无论残余还是完整,都要留照片。我当年去,有人说文革时大家谱烧了,但是否真的如此,很难说。深层访问一下曹姓本家,有文字、家谱,任何形式的记载都很宝贵。

三、宁晋。曹太后的坟在那里。如果有石碑,要留照片,或者拓印下来。文献记载、口头传说,可能看到、听到的一切。

(调查时应)扩展调查范围。如果发现上述三处以外的线索,应该追踪,尽量收集到研究你们这一血统的重要材料。找几位典型曹姓老人(中年人也可以)的半身像、免冠的头像。

关于曹彬的后人。曹彬是宋代开国元勋。他有七个儿子,都是玉子边的(1璨、2珝、3玮、4玹、5玘、6珣、7琮),都是宋代名将。现在知道已知道其中三个儿子的情况。第三支曹玮,章武节度使,保卫河北省,是曹雪芹的宋代祖先。

第四支曹玹,曹彬攻下金陵,活捉李煜,平定南唐之后,在安徽池州遇到曹姓本家,让第四个儿子曹玹修了十八支大家谱,分布在全国的曹姓当时都写进去了。我只看见安徽池州的一个分支。第五支曹玘,女儿是曹太后,嫁给了宋仁宗。儿子曹国舅,曹佾。

如果在采访中发现曹彬其他四个儿子的线索,也应记下来。

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将曹彬后人饶阳遗踪查访录「上」

作者至大曹庄实地考察

2017年7月17至18日,为撰写“正定《红楼梦》高端论坛”的参会文章,查访河北真定灵寿宋代开国元勋曹彬后人的遗迹,也为了给先父的寻根工作补充一些与曹姓相关的资料,我和夫君夏先生从北京驱车270公里,先到河北省保定市内参观了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又到衡水市饶阳县,考察了北官庄村、大曹庄村和小堤村。在2001年父亲在祖籍搜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期待能去拍一些遗迹,做一些访谈。(未完,待续)

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将曹彬后人饶阳遗踪查访录「上」

作者简介:曹立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文学,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徐霞客学会副会长。学术著作有《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红楼梦版本与文本》等,主编《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版本研究和数字化》专集。曾在《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红楼梦》讲座在CCTV百家讲坛、文明之旅、国宝档案等栏目播出,《红楼十二钗评讲》为2012年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获得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首届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冠军队指导教师等荣誉。曾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成都金沙讲坛、广州中山讲堂等地,以及京内外多所高校和中学举办红楼讲座。


[1](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6册,第8994-8995页。

[2]参见冯其庸《曹雪芹家世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663-665页。

[3]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87页。

[4]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488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