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解析

博古致知:透史明理,透物見人。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解析

摘要: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驚世驚天龜甲片,神奇神秘卜辭骨.;十萬枚,燦爛放光芒,四海馥。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的發現石破天驚,改寫了中國歷史,就像是一個近世神話。它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市,它是殷商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解析

殷墟

一、“甲骨文”名稱的由來

甲骨文發現後,在最開始的研究中,有多種不同的叫法,如“龜”、“契文”……;還有以甲骨文的內容命名的,如羅振玉先生的作品《殷商貞卜文字考》,“貞”在商周兩代的意思,就是占卜。

20世紀20年代初,陸懋德在《甲骨文之發現及其價值》一文中,首次使用“甲骨文”。這個命名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可,“甲骨文”得以正式命名。

二、龜雖壽三千歲,永不朽在文字

甲骨文是以龜甲和獸骨組成的,字就刻在這些龜甲和動物骨頭上。因為碰到了王懿(yì)榮,甲骨從不值錢的“藥材”一變而為珍貴的研究資料,避免了人為的繼續毀滅。一個多世紀以來,殷墟出土甲骨約達15萬片,為世界文明史留下了寶貴的篇章。

水有源,木有本。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源頭活水和生長之根,它的發現、推廣、考釋,成就了“一片甲骨驚世界”的中國傳奇。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解析

甲骨文與漢字對照表

甲骨文的發現撬動了殷墟上覆蓋了3000多年的泥土,引發了自1928年開始的歷時80多年的殷墟科學發掘,古老的殷商王朝埋藏在歷史深處的隱秘世界逐步顯現在世人面前。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因病得“福” 發現“龍骨”

古代甲骨上的刻劃痕跡被確認為是商代文字,可是它的發現過程,卻是十分偶然而又富於戲劇色彩的。

1899年,清朝的南書房行走、國子監祭酒王懿(yì)榮,患了傷寒,用了許多藥都不見。後來,大夫給他開了一劑藥方,藥方上有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以前從未聽過,便吩咐家人拿包“龍骨”看看。

誰也沒想到,就是緣於這一點“好奇”舉動,開啟了我國古文字研究的又一嶄新領域。

從藥店買回沒被搗碎的“龍骨”,王懿(yì)榮發現上面有很多刻痕。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在這種幾十萬年前的骨頭上怎會有刻劃的符號呢?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他翻開史料典籍,反覆揣摩,發現上面的一些奇異的線條與青銅器上面的金文有些相似。王懿(yì)榮對這批龍骨進行仔細研究分析後認為,它們並非什麼“龍”骨,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他最先辨識出的是“雨、日、月、山、水”等幾個字。

由此,王懿(yì)榮決定對“龍骨”進行深入研究,並向外界高價收購帶字的甲骨。他先後共收購了1500餘片甲骨,經過考釋,他初步斷定刻在甲骨上的“線條”是殷商時期的文字。後來人們稱這位最先發現甲骨文的人為“甲骨文之父”。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解析

王懿(yì)榮

王懿(yì)榮(1845——1900),字正儒,一字廉生,生性耿直,號稱“東怪”,晚清著名的金石學家、鑑藏家和書法家。1899年因他發現了甲骨文,是鑑定甲骨文的第一人,但他還沒來得及對甲骨文進行深入研究,便以身殉國了。

四、為什麼把甲骨叫“龍骨”

在甲骨文還未確認以前,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的農民在耕作時就不斷在農田裡挖刨出古代甲骨。據說把甲骨當做藥材到中藥鋪去賣的第一個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頭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膿瘡,沒錢去求醫購藥,就把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膿瘡上,想不到流出的膿水被骨粉給吸乾了,而且發現骨粉還有止血的功效。從此他就把它們收集起來,說成是龍骨,賣到了中藥鋪。

經過專家考證,龍骨其實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占卜之前,先把龜甲和牛肩胛骨鋸削整齊,然後在甲骨的背面鑽出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卜時,先把要問的事情向鬼神禱告述說清楚,接著用燃燒著的木枝,對深窩或槽側燒灼,燒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應部位便顯示出裂紋來。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解析

卜骨

於是,占卜者根據裂紋的長短、粗細、曲直、隱顯,來判斷事情的吉凶、成敗。占卜後,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內容和結果刻在卜兆的近處,這就是卜辭。

刻有卜辭的甲骨被當做檔案資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傳於後世。

五、甲骨流散

最先確認甲骨文的王懿(yì)榮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八國聯軍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無力力挽狂瀾,王懿(yì)榮殉國,他收藏的1500餘片甲骨隨之流散。

王懿(yì)榮為官清廉,家中較為清貧。1902年,他的兒子王翰甫為了還債,把1085片甲骨賣給了《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鄂。劉鶚又進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於1903年拓印《鐵雲藏龜》一書,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不久,學者孫詒讓根據《鐵雲藏龜》的資料,又寫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契文舉例》。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解析

劉鶚

劉鶚(è)(1857——1909),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雲摶、公約。後更名鶚,字鐵雲,又字公約,號老殘。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解析

鐵雲藏龜

“鐵雲”是劉鶚的字,“藏龜”則是他收藏的甲骨。《鐵雲藏龜》是我國著錄甲骨文字的第一部專書,它將甲骨文由只供少數學者觀賞的“古董”變為廣大學者研究的資料。

20世紀60年代初,王懿(yì)榮的孫女王福重將家傳的500片甲骨上繳到天津市文化局。

甲骨文被發現之後,引起學術界的轟動。文人學士和古董商人競相搜求。

六、甲骨學興起

從王懿(yì)榮開始,一大批學者開始了對這些帶文字甲骨的收藏和研究。劉鶚、羅振玉、王國維等人憑著自身深厚的學識,不僅辨識出甲骨上的文字,還通過這些文字考證了史書中關於商朝的記載。在他們的努力下,學術界開創出一門全新的學問——甲骨文研究。

“甲骨學”是研究“甲骨文”的學科。甲骨文,主要出自河南安陽殷墟,是晚商王朝利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卜的文字記錄遺物,間有少量與占卜相關或其他類別的記事文字。甲骨文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前後出土累計達15萬片,單字量約有5千左右。

七、甲骨四堂

甲骨學興起後,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容庚、於省吾、胡厚宣等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

董作賓、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並稱為“甲骨四堂”,被譽為甲骨學研究的一代宗師。唐蘭先生這樣評價他們:“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

1、雪堂羅振玉

王懿(yì)榮發現甲骨文後9年,羅振玉率先正確地判定了甲骨刻辭的性質及出土處之地、考釋出大量的單字,並首創了對卜辭進行分類研究的方法等,編著《殷商貞卜文字考》、《殷虛書契考釋》、《殷虛書契待問編》等書。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解析

羅振玉(1866——1940),字式如、叔蘊、叔言,號雪堂,,祖籍浙江省上虞縣永豐鄉,出生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他是中國近代農學家、教育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校勘學家、古文字學家,中國現代農學的開拓者,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

一生著作達189種,校刊書籍642種。

羅振玉發現甲骨出土之地是河南安陽小屯村。他先後共蒐集到近二萬片甲骨,並編寫《殷墟書契》,為甲骨文研究奠定基礎。國民政府時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安陽組織了15次殷墟發掘,共出土甲骨近2.5萬片。截至目前,全球已發現甲骨約15萬片,含5000多不同的文字圖形,現已識別1000多字……

2、觀堂王國維

王國維是《人間詞話》的作者。他把古文字學與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對照歷史,他創造並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證據法”,對中國近代史學史研究影響深遠。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解析

王國維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諡忠愨。漢族,浙江省海寧人。他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1917年,王國維用甲骨文考證《史記》,發表《殷人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糾正了《史記》中記載的個別錯誤,證明了司馬遷的《史記》的確是一部信史,被譽為甲骨文發現19年來第一篇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科學論文。並根據甲骨文研究寫出了《殷周制度論》,從而轟動了學術界。

3、鼎堂郭沫若

1928年,在日本流亡的郭沫若接觸到《殷墟書契考釋》後,積極從事甲骨文研究。經過考察、收集,寫成《甲骨文字研究》一書。從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顛峰時代。幾經周折,《卜辭通纂》問世。郭沫若從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後。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起點高,方法新,所取得的成績也是令人矚目的。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解析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四川樂山縣人。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晚年,郭沫若主編大型甲骨文彙編《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譽為新中國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4、彥堂董作賓

從1928年至1934年,董作賓曾8次主持或參加殷墟的發掘,隨後專門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奠定了我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培養了一大批考古學專家。由他主編的《殷墟文字甲編》和《殷墟文字乙編》二書,共選錄抗日戰爭以前15次殷墟發掘出土的有字甲骨13047片。1931年,他在《大龜四版考釋》一文中首先提出由“貞人”可以推斷甲骨文的時代。1933年又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全面論證了甲骨斷代學說,確定了甲骨文的10項斷代標準,並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劃分為5個時期,使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他還根據甲骨資料探討殷代年曆之學,著有《殷歷譜》。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解析

董作賓

董作賓(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彥堂,又作雁堂,號平廬。祖籍河南溫縣董楊門,出生於河南南陽。甲骨學家、古史學家、“甲骨四堂”之一。

董作賓對甲骨學與殷商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包含:大龜四版與貞人的發現、十個斷代標準的提出、殷歷的建構、甲骨文字的考釋與解讀、殷代地理的推測及制度的研究等。他證明甲骨不是造字的開始,而有更遙遠的源頭,這開拓了古代文化研究的另一途徑。

八、結語

從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發現和認定,由此發展到肯定了一個距今3000多年、長達600多年的朝代,這樣就把本世紀20年代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可信歷史始於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徹底的否定。

甲骨文已是比較完整、成熟的漢字,目前發現的甲骨大概有15萬片,近5000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