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琅琊榜》中肖景禹、肖景琰的结局为什么不同?

湘笛2


因为萧景禹是皇长子,如果不出意外就是大梁将来的皇帝,他在朝廷的声望达到了一个顶峰,文武百官以他马首是瞻,这让梁帝有些忌惮和愤怒。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梁帝是一个疑心很重,拥有狠辣果断的决策的皇帝,一旦发现有谁威胁到了他的地位和尊严,便毫不犹豫的下令诛杀,就算是他最亲的人也不例外。萧景禹一心为国为民,用着自己的权利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争利益,可是他对自己的亲生父亲却没有那么了解,所以才有了了如此凄凉的结局。


萧景禹觉得朝廷法度应归于统一,所以三番两次建议梁帝裁撤玄镜司,惹的梁帝大怒,也引来了玄镜司首尊夏江的图谋不轨;他推荐的政策又得到了满朝文武百官的推崇;并且与亲舅舅林燮来往密切,大梁的王牌军队赤焰军又有很多他介绍进去的人。

这些行为让大梁国力日渐强盛,可是梁帝看到的却不是这些,他认为他的皇长子勾结朝廷文武百官,渐渐不把他放在眼里,经常在朝堂上发表一些让他难堪、驳他面子的言论,最可怕的是他发现他慢慢的控制不了自己这个儿子了,这让他感到害怕,所以才有了梅岭一案和萧景禹饮毒酒自尽的一幕。



萧景琰与萧景禹都是同样的正直,但却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虽然萧景琰为祁王一案与梁帝争执数十年让自己得不到丝毫恩宠,但是这也是有利于他的一面。没有了梁帝的恩宠他就在朝廷上搭建不起自己的势力,仅仅靠自己的那一点点战功是不可能让梁帝感觉到忌惮的,以后他可能永远就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王爷,而且杀皇子毕竟不是妥事,所以他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直到梅长苏出现,以他无双的智计辅佐靖王入主东宫,平反了十二年前的逆案之时,梁帝才反应过来,原来只要让靖王上位,那他就是第二个祁王。

评影视剧的优劣,谈娱乐圈的是非。我是阿王,喜欢影视娱乐的点个关注,相互交流!


闻香识电影


《琅琊榜》中,萧景禹与萧景琰两兄弟,他们的治国理念一脉相承,脾气秉性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景禹最终被迫害致死,景琰却逆转登帝,他们的结局如此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1、中心内变。

越贵妃设计逼迫霓凰下嫁未遂,太子跪到梁帝膝下哭诉,梁帝心里一紧:如果当年景禹也像景宣一样,跪在阶前痛哭,自己会不会原谅他?

所谓:此一时非彼一时,当权者的一个思量会造成天差地别的后果。

誉王利用“卫峥劫囚案”告发景琰,梁帝心思百转,却没有像十多年前那样,对景禹抄家问罪,而是给了景琰申辩机会。

对待两个儿子落差如此巨大,最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梁帝真的老了。

残烛之年的梁帝,少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和洋洋得意,多了些颓废和衰败之势。

他终于承认:历史的车轮终究是前走的,一代新人必将换旧人,即使旧人再不愿意,也无法阻挡岁月的侵蚀。

十多年前的景禹“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个时候的梁帝龙马精神。一山怎可容二虎,他们之间你死我活是必然的。

时间轮转到景琰的时代。景琰如刚刚升起的太阳,刺目耀眼,光芒四射;梁帝如渐渐沉落的月亮,轻飘飘的,似强弩之末般硬挺着。

时间代表着一个人的生命,影响着一个人的决策。如果梁帝身体硬朗,他对景琰、誉王、太子,任何一个儿子,只要有可能危及皇位的人,他都不会手软。

人老了,很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就算皇帝也会有许多无奈。

2、时局变化。

梁帝受林燮、言侯等人大力扶持,经过战争、拼斗,九死一生才登上大位。随后,他娶了林燮的妹妹,生下景禹。

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改朝换代一定会令朝局不稳,各方势力都会虎视眈眈的盯着皇位,而费尽千辛万苦当上皇帝的人也必会时刻绷紧一根兵力叛变的弦。

景禹为他的长子,从时间上推测,他处的阶段正是梁帝紧绷精神的时候,任何风吹草动,梁帝都会做出“宁肯错杀不肯放过”的决定。

当那段过往真的成为历史以后,百姓安居乐业,兵将雄壮朝廷稳定,梁帝从精神上会自然而然放松了警惕。

当景琰进入皇权中心的时候,曾经那段煎熬岁月对梁帝已经没有那么清晰和印象深刻了。

时局发生变化,注定景禹和景琰结局不同。

3、外力不同。

国无战事,军人悠哉;战事一起,兵将显威。林燮武将世家,军中地位超群,领导的赤焰军更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梁帝曾对穆府云南大军有过如此评论:“时间久了,就怕南境大军只知穆王而不知梁王。”疑生暗鬼,梁帝对赤焰军和林燮一样有如此猜疑。

林燮作为景禹的亲舅舅,如此显贵的“外戚”一定会让梁帝心生忌讳。如鲠在喉,大概可以形容当时梁帝的心思了。

景琰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景琰曾如此形容自己的困境:母妃仅为次嫔,并无显贵外戚,三省六部无半点人脉,平常只与军旅粗人打交道。

并无任何“可借助的外力”这一条件,恰恰成为他让别人放松警惕的重要因素。

4、人为因素。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任何事情,人为因素一定是最重要的。

琅琊阁评语:琅琊榜首,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者可得天下。这句评语一语中的,梅长苏确实是平定天下最关键的一员。

景禹坚持清正严明的治国方针,他的身边缺少“阴诡地狱里搅弄风云”的谋士。就像景琰说的:“谋士所射出的冷箭,连最强的人都无法躲过。”冷箭射中景禹,他连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梅长苏自愿加入靖王阵营,他的诡谲手段不仅帮助景琰博得圣上圣心,更帮他解决了一切诋毁、污蔑、陷害。

武有穆王府,文有言侯,江湖有江左盟,朝中有看似不成羽翼的“羽翼”,手里有刀有笔的的靖王比景禹好太多。

景禹虽然是不可多得的理政人才,但实事论英雄,他注定要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被人遗忘。


小浣熊卿卿说


首先是两个人的状况不同,前者是真正的君子,因为早已是太子,并开始参政,对待事情的态度有绝对的王者风范,不会畏手畏脚,所以聚集在身边的也都是各种各样的的君子贤人,但也正因为这样,难免得罪一些小人。综合历史上的事例,一般来说,君子与小人斗,十之八九是会输的。因为,君子在明,小人在暗,君子正直,小人无畏,君子重义,小人唯利。所以,在小人要报复的时候,以其为首的贤人君子毫无抵抗之力,也不会做出任何有违国法的事情,所以只能任人宰割。而相对性格上比较愚钝的景琰,因为十二年前的变故,早已看透了朝野的昏暗,并且为了生存,早就变得不再那么死板,所以才能一直活到现在。而他也不是愚忠之人,为了自己的信念和情感,是不惜造反逼宫的,再加上身边有梅长苏这样的谋士,和军中的威望,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燕子吃小鱼


其实电视剧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论才华,萧景琰只能遥望萧景禹的项背,在分析两人结局不同的原因:

1、萧景禹死于皇帝的猜疑以及夏江谢玉的阴谋中,这是外部因素。

2、靖王懂得收敛,靖王谨遵苏先生的教诲多做事少说话,而且自己不能说,要让别人来说。默默无争,却赢来一众大臣的拥护。这是祁王,誉王,以及太子都不能比的,这是两人的个人因素。

3、祁王当时府中所谓的谋臣,更多的是讨论治国理政,而靖王的谋臣-梅长苏,从角色上来讲更多的是玩阴谋诡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阴鬼地狱搅弄风云,这是两人所处的环境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