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淺談魚厭食的幾點原因

隨著近幾年養殖業的發展,養殖的規模越來越大,技術水平也越來越高,養殖戶對養殖的效益期待逐漸增大,因此對養殖過程的管理也逐漸重視起來。很多漁民在投餵飼料的過程中發現,魚吃食的效果不盡相同。筆者根據這幾年做技術服務的經驗,想就此再詳細談談自己的看法,供參考。

淺談魚厭食的幾點原因


一、 缺氧

溶解氧是決定魚能否生活在水裡的必要條件,水中溶解氧的減少或者增多直接影響魚的攝食和生長。一般情況下,養殖池塘水體的溶氧來源主要有三個途徑:(1)空氣中O2的溶解;(2)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氧;(3)外源水體補給增氧,但最主要的還是光合作用增氧。魚感覺到水體缺氧主要由兩個方面造成:

1、水體溶氧量少

主要由以下幾方面因素造成:

(1)水中浮游動物的呼吸耗氧 如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等浮游動物

的數量過多,一方面它們自身要消耗水體的溶氧,同時吃掉水中大多數的藻類。水體如果在短時間內補充不了溶氧,魚就會出現浮頭,甚至死亡。此類情況出現時首先要殺滅過多的浮游動物再培水,如果是小型的浮游動物如輪蟲過多,建議可以選擇硫酸銅進行殺滅,如果是大型的浮游動物如枝角類和橈足類,漁民可以選擇清晨或者傍晚沿著池邊一米左右的寬度用90%晶體敵百蟲化水潑灑,可有效降低水體中浮游動物數量。

(2)藻相不平衡 養殖池塘中較常見的藻類主要以綠藻、裸藻及隱藻為主,有時甲藻、金藻以及藍藻中的一些種類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形成優勢種群。

根據筆者的經驗,養殖池塘中的藻相一般以綠藻、裸甲藻為主,少量的隱藻、裸藻,這種水體魚吃食均較好。

而單一藻類過多的池塘一般魚會吃食不好,特別是養殖的中、後期,池塘過於肥沃而造成裸藻的大量發生,這種水體魚通常吃食不好,而且水體環境不穩定。一旦遇上陰雨天氣,裸藻大量死亡容易造成泛塘。此外,由於裸藻的個體較大,白天雖然能進行光合作用增氧,但晚上耗氧卻很厲害。因此,裸藻大量發生的池塘,要定期換水,然後用硫酸銅或者強氯精全池潑灑,能有效降低裸藻的數量。潑藥三四天後用芽孢桿菌分解池底有機物。

單一藻類過多,主要是池塘營養元素太單一,對於某一種藻類的生長有利,而其它藻類的生長則會受到限制。因此建議漁民在前期施肥最好能選用有機肥作為基肥,養殖的中後期主要以無機肥為主、有機肥為輔。同時注意定期加註新水,潑灑生石灰調節水體的酸鹼度。

(3)水中浮游植物種類和數量偏少 水體中的溶氧主要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浮游植物的數量本身較少時,水體就需要施肥來培養藻類,一般可選擇有機肥如發酵後的豬、牛糞和無機肥如氮肥4-6斤/畝,磷肥(過磷酸鈣2-3斤/畝)配合使用。此外水體的渾濁也會造成光合作用效果不好,這種水體一般要先用明礬或氯化鋁等淨化水質再施肥,以免影響肥效。

(4)放養的模式不合理 養殖水體的載魚量有一定限度,過多的投放苗種會造成魚體本身長速不快,還會因密度過大造成缺氧。此外,某些養殖品種的搭配也很關鍵,如主養草魚搭配花白鰱,有利於保持水質的清新,促進草魚的生長。而很多漁民因為白鰱價格便宜,且容易缺氧,不願意在池塘中套養白鰱,造成養殖的池塘中後期藻類大量繁殖,特別是藍藻很容易暴發流行。因此,合理的養殖模式,養殖品種的合理搭配是保證養殖高產的必要條件。

2、魚體攝入體內的溶氧少

大多數的魚類主要靠鰓來完成氧氣的交換,魚體細胞要得到水體的溶氧,必須要經過'從水中吸收溶解氧--在體內運輸--向組織供給氧氣'三個步驟。從水中吸收溶解氧主要靠鰓組織來完成,如果鰓組織受損害,或者水中有泥土、短纖維、油類、腐蝕性毒物(如強鹼、重金屬鹽類、某些有機酸、硫化氫等)等異常情況下,或者鰓絲上有大量粘液(如有寄生蟲寄生或者細菌性爛鰓)、異物堵在鰓絲上,降低了鰓絲的表面積,在水-血液之間形成了壁壘等,這些都會降低鰓組織從水中吸收氧氣的速度及效率。

而氧氣進入血液以後要與血紅蛋白結合,但此時如果水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偏高,就會影響這一化學變化的發生,從而阻止了魚體溶氧的交換,造成生理缺氧。此時即使水體溶解氧含量很高,魚也不能正常吸收水體中的氧氣。

亞硝酸鹽偏高造成的魚厭食一般持續的時間會很長。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漁民首先要降低亞硝酸鹽的濃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進行大量的換水,然後用生物製劑如光合細菌、硝化細菌等降解。

二、疾病

這裡主要指寄生蟲病、腸炎病、細菌性爛鰓以及肝膽病。其中寄生蟲病主要包括體外寄生的車輪蟲、指環蟲、錨頭鰠、中華鰠以及體內腸道寄生的絛蟲。這些寄生蟲數量多時會影響魚類的攝食。如錨頭鰠寄生在體表不光影響魚類的攝食不安分或者厭食,還會影響魚體的生長。寄生在腸道類的絛蟲數量多時會阻塞腸道,使魚不能攝食。

腸炎病會造成魚體腸道內壁膜的破壞,使魚體不能正常分泌相應的酶,影響魚類的消化。細菌性爛鰓主要是破壞鰓絲組織,降低鰓絲的表面積。這種情況首先要鑑別是哪種病原體造成的爛鰓,如果是寄生蟲首先要先殺蟲後消毒,原生動物的車輪蟲選擇用硫酸銅進行殺滅,蠕蟲類的指環蟲、三代蟲可以用敵百蟲或者甲苯咪唑殺滅,而甲殼類的錨頭鰠、中華鰠可以選用溴氰菊酯、敵百蟲等殺滅,腸道絛蟲選用阿苯達唑拌料,連續內服3-5天。

肝膽病造成的魚厭食主要是由於近幾年養殖的密度逐漸增大、水體的環境惡化、人為的強化投飼、亂用藥物、維生素缺乏、飼料酸敗變質以及營養成分的失衡和飼料中含有有毒物質等,對魚類肝臟造成的損害。肝病的預防要嚴格按照科學養魚的要求,培育良好的水質,配製營養豐富而全面、品質優良的飼料,科學投餵,切忌過量投餵;防止蛋白質變質和脂肪氧化,防止飼料受潮發黴變質。治療原則是細胞的再生及膽功能恢復正常。選用具有解毒護肝、疏肝理氣、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中藥組成方劑防治肝病,如當歸、白芍、丹參、鬱金、柴胡、黃芪、黨參、山藥、生地、澤瀉、板藍根、山楂、甘草等。一般拌料治療週期為5-7天一個療程,病情嚴重的可間隔半個月後再喂一個療程。

三、中毒

中毒直接會影響魚類的攝食,嚴重的中毒還會危及魚類的生命。中毒主要包括藻類中毒、農藥中毒、重金屬中毒、化學物質中毒、食物中毒及藥物中毒等。

1、藻類中毒

淡水水體中能引起魚類中毒的主要是藍藻門的微囊藻和金藻門的三毛金藻。微囊藻大量繁殖,死後蛋白質分解產生羥胺、硫化氫等有毒物質,輕者影響魚類攝食,重者毒死魚類。微囊藻過多的池塘可全池潑灑0.7mg/L的硫酸銅或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灑藥後立即開動氧機,第二天清晨加註一定量清水,防止魚浮頭。

而三毛金藻引起的中毒主要是三毛金藻大量繁殖後,產生大量的魚毒素、細胞毒素、溶血毒素以及神經毒素等,引起魚類中毒。如果是三毛金藻引起的魚類中毒,首先加註新水,然後畝一米水深用4kg碳酸氫氨,可使三毛金藻膨脹解體直至死亡。此外,通過施肥培育其它藻類的生長,從而抑制三毛金藻的大量繁殖。

2、農藥中毒

(1)有機氯殺蟲藥如DDT、六六六等;(2)有機磷殺蟲藥如敵百蟲、敵敵畏等,此類毒物在一定範圍類對魚的皮膚有明顯的毒性,中毒途徑主要通過魚的呼吸、皮膚接觸、吞食受汙染的飼料等;(3)有機硫殺蟲劑如代森鋅、代森銨等。出現農藥中毒,首先應該大量換水以稀釋有毒物濃度,最好能找出汙染物,對症用解毒藥品。

3、重金屬中毒

重金屬對水產動物的毒性一般以汞最大,銀、銅、鎘、鉛次之。主要致害機制是:重金屬離子與魚鰓所分泌的黏液結合成為蛋白的複合物,覆蓋在整個鰓部並填塞鰓絲間隙,阻礙鰓組織與水的接觸面,使其不能進行氣體交換,發生窒息而死。此外,重金屬一旦進入魚體會在體內累積,與魚體主要酶的催化活性部位中硫氫基結合成難溶的硫酸鹽,抑制酶活,妨礙機體的代謝。重金屬的汙染,主要是化工廠的汙水排到養殖池塘,因此養殖的池塘要遠離工業區。

4、化學物質的中毒

主要包括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石油汙染、酚中毒等。養殖池塘中的氨氮、亞硝酸超標也會引起魚厭食,甚至中毒。許多漁民都知道晴天下午水體的pH值明顯比上午要高。當pH值與氨氮同時偏高時,就會引起氨中毒。因此魚在中午、下午吃食不好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氨氮偏高的池塘有條件可以大量換水,然後畝用20-30kg沸石粉全池潑灑,可以有效降低氨氮的濃度。

5、食物中毒

現大多數魚類養殖主要依靠配合飼料的投餵。如果魚類吃了腐敗變質的飼料,也會引起中毒,出現厭食或者死亡。

6、藥物中毒

過量使用殺蟲藥如硫酸銅、敵百蟲等以及長時間高劑量在飼料裡投餵藥品造成魚體肝臟發生中毒,都會引起魚類厭食。因此,正確用藥是關鍵。

四、餌料

1、飼料過硬或溶水時間過長

飼料硬度大可直接影響魚類的腸道消化吸收及適口性,誘發消化不良及腸炎,久之會引起厭食;早春時飼料硬度過大容易造成早春飼料馴化效果差飼料下沉過快,魚類不易上浮吃料,造成吃料積極性不佳。

2、飼料變質 前文已述。

3、飼料本身誘食性差

飼料原料新鮮度不佳及一些異味較重的原材料添加比例過大會降低飼料的誘食效果,魚類的攝食率肯定不好,必然會引起厭食。

4、飼料粒徑

飼料粒徑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魚類的攝食,要根據魚體不同規格來選擇適應的飼料粒徑。

5、換料

養殖過程中突然換料使養殖的動物在味覺上產生短時間不適應,也會造成魚吃食減少或者厭食,因此養殖戶在中途換料時,要先將兩種飼料按一定比例拌在一起投餵一段時間,慢慢調整比例,直到徹底換成新品種的飼料。

五、氣候

1、水溫太低

魚類是變溫動物,攝食必須達到一定的水溫。如早春時,水溫很低,魚類攝食就不會很旺盛。因此早春時池塘水深不宜太深,苗種塘保持水位在0.8-1.5米,有利於水溫上升,使苗種儘快攝食。

2、天氣突變

如氣溫突降造成水溫突變、連續陰雨天氣、悶熱天氣以及颱風登陸等造成養殖的水質變化,使魚類產生應激,也會短時間出現厭食。此外,除了以上幾點原因會引起魚厭食外,人為潑灑藥品,大量換水、捕撈後、在飼料中拌有藥物投餵時以及屬於繁殖季節均會造成魚的厭食。因此,養殖戶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查找原因,對症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