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记忆深处的农村供销社(作者:于海波)

记忆深处的农村供销社(作者:于海波)

供销社,一个对现代人来说,早已被遗忘的字眼儿。提起来,老人都会记忆犹新,可是二十岁以下的孩子,也许压根儿就不知道是什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供销社完完全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几乎每个村屯都有一个供销社。红砖房一长溜儿,木制的对开窗子。窗外有一层小闸板儿,晚上闭店把闸板儿一上,防止谁家淘气的小孩子打碎玻璃啥的。这一排房子,通常是一头儿做仓库,一头儿摆柜台。我们村的供销社,一进门是一个大水泥池子,以先那里是存放大粒盐的。因为没有袋装碘盐,家里都是用大粒盐淖菜的,要是炒菜,都是把盐预先化成盐水,炒制过程中,把盐水倒入锅里。往里走,从东到西都是蓝色木制柜台,柜台上端镶的是二十公分左右高矮的玻璃,上面也是玻璃的。柜台上面一般不放东西,是为了方便看到玻璃窗里面的货物。靠门口有一段不带玻璃的柜台,挨着水泥池放,上面有一个托盘秤,加砝码就可以称出货物的重量,诸如散白糖啊,糖块啊,干海带,冻带鱼之类。秤边上放着算盘,没有计算器的年代,供销社售货员都是打算盘算账的。秤的后边有一个小檎桌,上面是手账本和一个老式广播匣子。再后面是立式货架,香烟,瓶装白酒,袋装白糖都在这一排。

记忆深处的农村供销社(作者:于海波)

往里走,第一节柜台是文具类:英雄钢笔、五毛一盒的钢铅、塑料尺子、大白橡皮膏……后排高架子上摆的是蓝皮新华字典(售价8块)、塑料皮儿日记本(售价1块5)等等。

再往前一节柜台,里边是化妆品类:万紫千红香脂、塑料木梳、细杆眉笔、手油。相对应的后排架子上摆着秋月烟粉,友谊雪花膏,咏梅乳液,发蜡香皂,牙膏,花露水等。

挨着它的第三节,是日常用品类:基玻璃扣、乌眼儿,摁扣儿,别针,还有火机里的火石。对应的立式货架上是暖水瓶和水壶胆,火机充气筒,农田鞋,胶线鞋底子,雨伞,雨靴,扣碗儿帆布裤腰带。

南北横放的这节柜台里放的是松紧带(也叫猴皮筋),后面是布匹,青斜纹,白斜纹,细格烫绒布,小碎花布,旁边是毛巾,枕巾之类。柜台上还能扯一根绳儿,挂个帽子,围巾,年画啥的。

记忆深处的农村供销社(作者:于海波)

布匹柜台前的空地,放的是簸箕和竹扫帚。再往门口来的窗户下,摞的是化肥和尿素,还有啤酒和玻璃瓶汽水。

我们屯供销社现在的主人姓赵,一米八几的大个儿,五十几岁的年纪,印象里的他瘦瘦的。因为眼睛特别小,周围熟悉他的人又都叫他赵小眼睛儿。还有个外号,是他善于精打细算,也有人称他为“赵小抠儿”。他是接母亲班儿留在供销系统的,后来承包给个人,就把供销社接到自己手里。他就会用算盘算账,而且算盘打的那叫一个溜!

听老人讲供销社存在时,买东西,不是你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的。有时候,即便是手里掐着钱,也不见得你就能买得到。买货是需要凭票的,买布有布票、买糖有糖票、买肉有肉票……只有拿着票儿,排着队,才能买得到,所以很多东西,是很稀罕的。不是因为买不起,而是因为买不到。

记忆深处的农村供销社(作者:于海波)

那个年代,家里要是有人,有亲戚能在供销社上班,也是件无上光荣的事儿。不是谁想去都去得上的。那前儿能在供销社当营业员就已经相当牛了,还谈什么服务态度啊?售货员的眼皮儿都是往上挑的。当时,他们的工资也就是二三十块。现在看来的确不是很多,可是对于当时众多农村家庭,家里能有挣现钱的人,还是有编制的国家正式工人,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了!给姑娘找对象,家里老人都愿意挑在供销系统上班的。

记忆深处的农村供销社(作者:于海波)

石人镇城子村供销社,砖房建于1976年10月1日,但这并不是最初有供销社的年份。它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见证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国家所有到个人承包。

曾经,这里有胖娃娃年画,有光腚儿糖球,有白蓝灰布匹,有友谊雪花膏,有秋月胭粉,有竹皮暖水瓶,有庆安大高粱,有宁安火柴,有基玻璃纽扣,有散装大粒盐,有头油发腊,铁锅、笊篱和盖帘儿……曾经,这里也为无数个家庭提供过日常所需。虽然,供销社当年的繁荣,已经一去不复存在,但如我一辈的70,80后,或者父母那一代的50,60后,关于供销社的那些美好回忆,却始终铭记于心。

记忆深处的农村供销社(作者:于海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