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讀完博士生的人為什麼勸年輕的學生不要報考研究生?

ww13142010


因為成才之路千萬條,讀研只是其中之一。

高學歷當然有高學歷的好處,但是付出的成本也是很大的,這點圈子內的人可能體會比較深,所以題目中兩位老師才會那樣說。

首先是時間成本,按照碩士三年博士五年來算,三五年後讀研的同學終於拿到學位,工作可能剛剛找到,而那些本科畢業就工作的同學已經在各自領域小有成就了。在個人生活方面,本科畢業就工作了的同學因為工作、收入比較穩定,可能會較早的結婚、生子,於是就出現本科同學的娃都會喊叔叔阿姨了、讀博的同學還在自嘲單身狗的情況。

其次是經濟上的成本,現在研究生一般都有獎學金、助學金等,基本可以保證吃穿不愁,有些節儉的同學可能還會有所積蓄,但是比起同齡人的收入還是會差上一截,想要攢錢買房之類的就更難了。對一些同學來說,可能會感到經濟壓力很大。經濟上的差別還體現在工作年限上,比如按照北京市公積金貸款的新規定,貸款額度是跟繳費年限有關的,因為讀研的時候不交公積金,繳費年限就會比工作了的同齡人少好幾年。假如一個人22歲本科畢業就工作,到34歲最高可以貸款120萬買房;如果本科之後繼續讀博,假設碩博連讀27歲畢業,也要39歲才能貸款120萬。如果家裡本身經濟條件有限,那麼經濟上的帳還是得算一算的。

前面說完了成本,最後該說收益了。讀研的好處也不少的,一是能夠找到有學歷門檻的工作;二是對於一些職業來說,讀研確實能夠提升發展空間,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工作之後又再次返回校園讀研;三是讀研也是對自身能力的提高。

其實讀不讀研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特點,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權衡成本和收益,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可能才是最好的。


喬小海


這個問題我可能會有不同的體會。

我碩士畢業後就在高校做管理工作,也正在努力考取在職博士研究生,雖然這是我目前職業生涯中的一個目標,可欲望卻不怎麼強烈。或許是因為目前對工作相對比較滿意,但讀博卻是一件永遠不想撂在一邊的事情。

我碩士將要畢業的時候,志向就是想讀個博士,然後在大學做一名老師、一名學者甚至一名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雖然也有不少老師勸我要慎重,經常有聽老師開玩笑說他的同學都發財了,只有他在高校做一個清貧的老師。可當時就是一股腦地準備考博,最後卻失利了,之後開始找其他工作,導致我比其他同學工作都晚。回想當時的執著,我認為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這或許也能為他人提供一些讀博的參考意見。

  1. 與個人的志向有關。最後讀博的人,一部分是因為他們一直志向如此,說是志向可能僅僅是想在大學當老師的願望,一部分是因為專業特點限制了就業機會,而不得不讀博。我大概屬於前者,可能從我高中時期就盼望著在大學做一名老師,後來考上大學再考碩士時,這種願望就更加強烈,所以後來不管有人怎麼勸我不要讀博,我都堅持著這種願望,雖然失利了,但現在依然在堅持。我也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在堅持著這樣的願望。

  2. 與個人的職業選擇有關。每個人畢業的時候都會面臨職業的選擇,不管是本科還是碩士時期,對於大部分畢業生來說,去哪做什麼類型的工作都是未知數,即便你有志向有願望,等真正面臨就業機會的時候,你都要做出選擇。即使我當時志向是去大學當老師,也不可能放棄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其他企業的機會,畢竟現在的社會只有少數人可以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如果你有多個就業機會可以選擇,肯定會選與自己的願望相近的機會。雖然我當時沒考上博士,但我放棄了在國企做管理工作而選擇在高校做管理工作,這是因為我覺得以後還可能有機會選擇讀在職博士。

讀過博士的人勸你不要再讀博,我認為他們是真心在你的未來就業選擇提供建設性的意見;而勸你讀博的人呢,我認為他們或許出於對你的瞭解,認為你可以在讀博這條路上能夠堅持下來。對於社科類專業的來說,讀博並不意味著未來有高薪收入,或許只能在高校或科研機構的教學或科研崗位上一條路走到黑,和相關學科的科學研究相伴一生。但這並不一定就是壞事,如果你能耐得住寂寞,在科研的路上獨樹一幟,最後成為專家,那時的生活還是非常另人羨慕的。

可以舉個例子,我的身邊有很多60歲退休的專家,甚至有一些能力強已經評上教授的年輕老師,如果沒有行政職務,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上課、講座和參加學術會議。對於他們來說,這是最自在的時候,上課可以和年輕人交流,被邀請去各地做學術報告或講座即有錢拿(而且還不少)又可以全國各地跑和交朋友。有一位專家曾被邀請到一千公里外的某地做持續兩天的講座,他選擇帶著自己的老伴自駕去,而不是坐飛機,這種性情可能只有讀書人可以做到,但又有多少人羨慕他們這樣呢?!

總得來說,讀博之路意味著寂寞和孤獨,艱辛和煎熬,但總有撥雲見日的那一天,那一天到來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以前的寂寞和艱辛,對於你的人格和性情塑造,是一筆多麼巨大的財富!


Pleeza


現在要讀書學好文化,最好是看自己能力。從讀大學一年級開始就要規劃自己今後的人生。如果想做學問,搞科研,就去讀研究生。如果不想做這個就大學本科畢業去找工作。特別是女孩子,最好在讀完大學本科畢業找份好的工作。案例:上週出差到一城市,一個開門店的裁縫50多歲快到60歲了。告訴我兩個女兒一個博士畢業,29歲學醫的,一個碩士研究生在校讀書27了,可是婚姻問題把父母傷透腦經。一談要給她介紹對相立馬不高興,叫別管了。可是他說女兒呀,你都29歲了還不急嗎?


鬱金香137652766


同行相輕。

我實習的時候,就發現:

婦產科醫生勸我不要學婦產科,又髒又累風險高。

外科醫生勸我不要學外科,呆在手術室裡暗無天日。

內科醫生叫我不要學內科,病情多變而複雜,討論寫到吐血。



要是聽他們的話,學醫可就沒活路了,早就改行了,去醫藥公司工作之類的,輕鬆又賺錢。

但是一旦進入醫藥公司,跟醫藥公司的前輩交流,他們可能也會跟你說啊,醫藥公司行業不穩定、競爭壓力大。

其實每一件事情,每一個行業,都有其為難所在,讀博士也是一樣,讀博士的過程非常艱辛而且寂寞。但是堅持下來,必然會有所收穫。

但是如果對學術感興趣,希望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讀博士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不要因為別人片面的話語而改變自己的選擇,瞭解自己,兼聽則明!


婦產科小超人


不知題目中的提法是如何得出的,我想讀完博士勸年輕學生不要報考研究生的人看問題很多時候一定只看一面。

之所以有這樣的結論,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一是讀研讀博比較辛苦,特別是博士生,能夠正常三年畢業的少之又少,沒有拿的出手的成果想要順利畢業確實非常困難而且做研究的過程相當辛苦,整天泡在實驗室,圖書館,其他方面必然難以顧及,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產生到了30歲還一無所有的感覺,心累。二是即便博士畢業,也不一定能馬上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更增加了心理壓力,所以還有部分人還要繼續讀博士後等,在科研這條道上基本上是一直往前走了。


再對比自己大學時的同學,很多很早就成家立業,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和積累,個人事業也有了一定發展,這樣的情況下,心理難免有些落差。

但是隻要稍加了解一下當今的就業形勢就可以發現,為了吸引人才,各地也算是開出了相當具有吸引力的條件,比如高年薪,高福利,職級,分房,解決配偶工作等,而所謂高水平人才,基本是博士及以上的,或者留學歸國的高素質人才。前段時間某企業開出80萬年薪招聘應屆博士,也足見企業對高水平人才的重視。這對於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來說,恐怕奮鬥多少年都不一定能夠達到。在學有所成後,博士生的起點比本科和碩士研究生要高出太多。


還應該看到,國家對博士的補貼也是相當豐厚的,絕大多數博士生不用家裡幫助,依靠獎學金和工資完全能夠自立,部分一流高校的博士生在校領的獎學金等甚至比一般的碩士研究生在企業裡領的工資也不少。

讀書深造,做科研本就是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清貧和寂寞。心情過於浮躁說明並不一定適合科研的道路,有部分人本就是本科或者碩士研究生就業困難不得已而選擇繼續深造,抱著這樣的心態去讀研讀博難免焦躁。


對比現下就業情況,通過繼續深造來獲取更高平臺是一條相對容易的道路,其特點就是前期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更多,但到後期發展相對要快得多。以我身邊的人為例,兩人同時入職,碩士研究生入職定九級職員,博士生入職就定為七級,優秀者還可申請定六級,單位兩年定一次級,但是不是說到年限就自動升級,升級也面臨激烈的競爭,其中又涉及到資歷,畢業院校,工作業績等多方面因素,從九級升到七級不是簡單工作四年就可辦到。簡言之,工作後去升級比起畢業直接定更高級相對難度大太多。

所以在條件允許,自己又有深造意願的情況下,還是儘量深造吧。


象牙塔裡講故事


碩士可以讀,博士不要讀,除非自己非常想讀。

其實主要原因在三個方面。

(1)收入。博士生的工資,在目前處在非常尷尬的地位,偏低,基本只夠日常生活。讀博士的人基本都在25歲以上,難免有大的花銷,但是如果僅憑工資,真的捉襟見肘

(2)壓力大。博士生是導師負責制,而導師的研究成果都是由博士生完成。目前的考核體制下,有些導師為了成果會拼了命壓榨學生,博士生首當其衝,甚至要求學生籤合同(我強烈懷疑沒有法律效力),如不滿意就扣補貼;每天加班到十點以後,週末無休,都是常見。博士生不是工作,不受勞動法保護,投訴無門,無加班費。同時,導師負責制決定了,博士生必須完全聽從導師安排,否則有各種辦法治學生,甚至直接不讓畢業,扣畢業證

(3)退學難。這裡說的難,並不是難以辦理,而是後果嚴重。退學記錄是要進檔案的,日後但凡調檔,這個退學記錄是個“汙點”,為何原因退學,因為沒有實質性材料支撐,對方會懷疑你退學的原因,是否可能因為受處分而被迫“自動”退學。這是個巨大的bug

綜上所述,以個人所見所聞,建議存在猶豫的人不要讀博,這是個巨大的坑


琴酒221


題主你好,我想這就是傳說中所謂的圍城效應吧,這也是近些年很多畢業後工作多年的人,仍舊選擇回來考碩士或者博士的原因之一了。因為當下社會對學歷的要求,還有很多工作崗位提幹對學歷的要求,讓很多人考慮再回熔鍊一番,這都是無可厚非的。

言歸正傳,為什麼很多博士畢業後不建議再去讀博士?在我看來,博士是通過學術研究的必由之路,所以如果一個人的理想是致力於科研,那麼讀博士是必然的行為,尤其是學習影響力越大,在圈裡的名聲越大,越有利於學術人脈的彙集,所以如果想進高校工作或者從事研究所工作,讀博士是必然的選擇之一。但是在讀博的過程中,很多事情可能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簡單,以我一個朋友為例,按正常畢業邏輯,發了兩篇核心期刊,寫完了畢業論文,就達到了該校的博士畢業要求,可是在很多學校而言,學生能不能畢業,不是取決於這些標準,而是老師的項目有沒有完結,說白了就是導師讓不讓你畢業,這位朋友科研方向是人工智能,是導師學生團隊裡的科研主力,是大師兄,所以很多研究離不開他,導致他延期一年畢業,因此他和老師的關係很不和諧,所以在讀博過程中,諸如此類的小細節,很影響個人的發展和心情,所以才有了不建議讀博的想法。

還有就是博士生活比較枯燥,每天研究讀資料搞研究,生活比較淡單調,所以好多人覺得不值得。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各地都注重人才的引進,很多的單位為了招攬博士,給出的條件越來越好,很多省部級的行政單位,給博士的待遇一般會是正科級待遇,甚至是年薪制,尤其是南方的高校和行政單位,給出的條件更是令人心動,所以,博士的就業前景還是很好的,大可不必擔心啦。



大野澤的風


我能說我人生最失敗的投資是讀碩士讀博士嗎?同學聚會,混得灰頭土臉的都是學歷比較高的,而我們那些本科畢業的同學都已經人生事業小成,縱橫江湖了。

一是收益問題。我屬於80的頭,本科畢業時好多同學都考公務員,做生意,或者去北上廣打拼,而我一直秉遵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家訓,刻苦讀研究生,然後讀博士,然後去高校做老師。人到中年,驀然回首,真的是百無一用是書生。做公務員的很多到副處,做生意的身家千萬,大城市打拼的已然買房買車在城市立足了,而我依然過著一如既往缺錢的生活。

二是選擇問題。甭以為你的學歷越高,你在市場上的價值就越大,事實上是你讀書越多,你年齡越大,你在人才市場上就越劣勢,你的就業範圍就越窄。本科時你在人才市場上發現崗位眾多,碩士時發現崗位減少一半,博士時就業市場真的是高處不勝寒,你能選擇的就是去科研所或者高校。而且讀了多年的書,身上的書呆子味與內心的道德約束使得你沒有辦法去八面玲瓏左右逢源,因此人際關係與上升渠道變窄。在很多高校,博士都是一線幹活的,而且因為不識時務成為很多人的談資。

三是壓力問題。讀博真的很累,當然大牛除外。你所面臨的是經濟壓力與心理壓力。尤其是窮人家的孩子更是經濟壓力巨大,做學位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必須有時間保證有起碼的溫飽物質保證,一邊為生活擔憂處處打工掙錢一邊要求你沉靜淡泊做學術,臣妾真的做不到。再則即使你忍受住清貧,讀博的心理壓力非同一般,小論文大論文,尤其是論文寫作真的是一個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的糾結階段,因此頭髮大把脫落真的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失眠、焦慮、抑鬱真的是讀博同學的通病。

但是讀過博士也不後悔,因為所有的經歷都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如果你家有礦,或者你是二代,真的可以利用衣食無憂的生活去做做學術,這是我的夢想生活,如果為生計發愁,上有老下有小者真的是慎重考慮,這是一條艱辛的道路,如果心理不夠強大,真的也可以繞這條道而行。讀博不易,多謝後來者,戒之慎選擇。


黃黃66336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就像老師不會讓自己的子女再當老師;公務員前輩(尤其是基層公務員)不會建議你去考公務員等。只有經歷過才知道其中的艱難,沒有經歷過的總是感覺那是很美好的。筆者的同學有不少去讀碩士、博士的,現在與他們談起來自己當初的選擇,大多數也是說挺後悔的,感覺這幾年是在浪費自己的青春。

讀研究生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這期間耗費的經歷太多,先不談入門考試有多難,單就在這段上學期間,要寫的論文太多,要參加的考試、做的試驗等不計其數,而且在讀研究生期間並不會像讀本科時的那麼輕鬆自在,還要跟著導師參加各種學術研究討論會或者其他社交場合,你必須要迎合或者處理各種人際關係。

雖然讀碩士、博士等太累,或者有前輩跟你說不要去讀。但筆者認為如果有能力和精力的話,還是要去讀一下的。我們不談這段經歷到底會給我們的知識水平提高多少,單單這份學歷就足以讓你的前途更加寬廣。

筆者以自己為例,當前是一名本科學歷的基層公務員,當年本科畢業之後就成功進入體制內,但是比我晚畢業三年的碩士研究生同事,上班之後直接享受副科級待遇,每個月比我的實發工資還要高500多,此外每年的取暖費、年終獎等都要享受副科級待遇,而且如果我們同樣享受職務職級並行的話,人家十幾年之後直接享受正科級待遇,而我只是副科級而已。這就是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差距。

不是瞧不起教師,單純碩士、博士畢業的話,有些人選擇的專業只能去高校當老師才有前途,那麼也就註定他不會比其他人有多大的優勢。但是如果選擇比較熱門的職業,考上研究生後,雖然要比同齡人進入職場要晚,但是所得到的收益確實不低的。筆者的一個朋友,是中國和英國醫學專業的雙博士,如今的月薪在五六萬左右,這只是醫院給開的工資,人家還有其他兼職、其他隱性收入,他的收入豈能是一個公務員可比的?他付出的總比商人要少的多吧?但他的收入卻不在少數。

無論是從學業回報率,還是從人生閱歷的積累,筆者認為學歷越高,還是更有優勢的。當然,在讀碩士、博士的時候,必須是比較熱門的專業,如果只是為了學歷而碩士、博士的話,其前途的確一般。


東愛雨小公


我來說反觀點的:

我為啥鼓勵我的學生報考博士研究生?

熊長牛短中的盈利機會來源於理性、恆心、毅力與自我修煉與約束!

剛才看了下,滬指在2140點收盤!我一向收盤後才會偶爾看看收盤指數,這次也不例外。1994年7月至今,開始關心股市已經18個年頭了。中國股市無論規模成長了多少,參與者增加了多少,制度安排和監管規則豐富了多少,但是牛短熊長的特徵依舊不變!

1994年7月未我入市後,2個月的牛市之後是近2年的熊市;1996年3月至1997年5月的1年牛市之後是2年的熊市;1999年5.19行情啟動後的牛市走到2001年7月之後步入4年的熊市;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2年多的牛市終結之後,到2008年10月,滬指從六千一跌到了一千六附近;後隨4萬億和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瘋狂信貸2009年在反彈回升到了3478;2011年5月告別了三千點就再沒回去。

時至今日,當前的熊市也快滿4歲了!18年中的4牛4熊足以說明,熊長牛短或者說快牛慢熊一直是中國股市的一大特色。

除了熊長牛短,18年的歷史追憶還有的就是如下幾個特色:

1.股指長期當中持續上升的趨勢沒有改變。我入市的時候最低325,現在2140;

18年的年度複合回報率為11.04%,與GDP的實際增長率基本保持一致;

2.短期當中除了波動還是波動。交替著非理性的繁榮和非理性的蕭條;牛市當中媒體和市場人士盲目樂觀和近乎瘋狂的看多;熊市當中則是虧損套牢者對政府和政府官員、監管者、上市公司和高管肆無忌憚和不依不饒的謾罵和攻擊;

3.政府和管理層始終是杯具的,上漲當中因為他們害怕漲多了出風險而不斷出臺降溫政策而被瘋牛病患者辱罵;熊市中他們害怕跌多了社會不穩定而連續出臺刺激利好也往往被輸家們憎惡的目光所漠視;

4.股市被稱為賭場而投資市場的關鍵原因是參與者多數是賭徒而非投資者。牛市當中,衝刺著“中國平安這四個字就值100塊和“綠大地是中國綠化第一般”,再不就是‘銀廣夏:中國第一績優藍籌股”的瘋狂叫囂;熊市當中,又一遍遍響起那些靠罵政府、罵社會、罵上市公司,甚至是以辱罵一切為謀生手段的欺世盜名之徒鏗鏘有力的蠱惑之言;

5.除了內幕交易者和權力尋租者,每一次在牛市中賺的盆滿缽滿的都不是牛市中大呼小叫和熊市中怨天尤人的人,他們事實上是始終保持理性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中的人具有如下特徵:(1)堅持理性思考,客觀、公正和積極的看待股市及社會、政府、上市公司及一切事物,不盲目樂觀吹捧也不盲目悲觀擊;(2)有自己的原則和準則並持之以恆的信守,懂得自我約束並貫徹在投資過程中,真正做到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巍然不為所動;(3)每一筆投資之前都有細緻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熟悉國情,瞭解市場,看得透上市公司的良葵,堅持按照估值水平做買賣決策。

6.其實成功的投資者不外乎這樣做:(1)深入研究經濟週期、市場和上市公司;

(2)耐心等待估值低點(如市場平均市盈率低於15倍)逐步建倉買入;(3)實現資金、行業、市場特徵的分散化組合並長期鎖倉等待市場估值高點,也就是泡沫的出現(如市場平均市盈率高於50倍)時減倉。

其實,值得寫的還有很多,但是核心感悟已經充分的表達完全了。最後提醒讀者的是,昨天滬市整體市盈率11.62倍;深市主板整體市盈率17.81倍;中小板整體市盈率25.80倍;創業板整體市盈率31.39倍;而且雲南白藥年初至今漲了10%..…

我為啥鼓勵我的學生報考博士研究生?

迄今為止,我取得指導碩士研究生的資格已經六年了。受制於文憑產業化的現實環境,我所指導的MBA和會計學科學碩士研究生已經超過50人。其中已經畢業的MBA學員有30人,進入論文階段的MBA有6人;在讀的會計學科學碩士達9人,資產評估碩士2人,與我聯繫的碩士生也在不斷增加!可是令我一直感到很遺憾的是,六年來沒有一個我所指導的碩士生考上博士研究生。

為什麼我非常鼓勵我的學生考博士研究生?原因不算高尚,但卻十分務實!

第一,人在社會,總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受尊重的社會地位,更加開闊的周圍環境。我當然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而通過考博而實現學歷的提升是達成上述目標的可行之道。

第二,封建宗法社會演化而來的“準世襲機制(俗稱拼爹機制)“造成普通人可選擇的晉升之路是非常有限的,但是讀書的大門卻一直敞開著。我常常對學生講:“命不可選,運不可求,機不可失,道不可誤!“沒必要抱怨出身貧寒,也沒意義怨恨世間不平,唯自助者天助之!不同於其他需要他人配合和支持的才能夠完成的事情,讀書是為數不多的完全可以自己完全把控的事情。讀書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切莫自誤。

第三,我的個人經歷證明了文憑的道理在於“有他未必有啥好處,沒他壞處非常之”。

雖然我知道“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但作為學生們的指導教師,我其實很慚愧。自己學術無成,道德平庸,心態隨俗。但是以往的個人經歷也讓我深深知道,並也實實在在感受到書本知識儘管未必切合現實,但毫無疑問它才是我能夠得到別人理解、支持和照顧的必備條件,也是自己唯一拿得出手的點點滴滴。所以我雖一事無成,但也飽受文憑和教育的眷顧。正是文憑使我能夠得到那麼一點點微乎其微的生活品質和相對自由的精神氛圍,這是的確可以作為勸誠大家的現實例證。

第四,很多學生雖然天資聰穎,但是常常被世俗所誤;如果繼續讀博士,自身的發展空間將更為廣闊。股市之語云:群眾永遠是錯的!世俗的觀點和我們的直覺往往很相似,但是本質上卻經常是錯誤的。一些學生總是以為碩士生畢業後找個年薪上10萬元的工作就很滿足了,豈知這個社會僅靠專業知識就可以實現年薪數十萬、數百萬者都大有人在。井底之蛙,目光短淺。人生之道豈能夠靠直覺而不相信真理?

第五,攻讀博士研究生可以改變自己的自然和人文環境。雲南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太差,特別是人文環境制約了多數學生的見識。有時間看看北京、上海、瀋陽、大連、廈門,甚至是成都等城市,可以感覺中國的區域差距大得驚人。發達地區的發展機會遠不是身處窮鄉僻壤者可以想象的,發達地區的生活品質也遠不是位處封閉偏遠環境裡的人所能夠追求的。我希望我的學生切莫被眼前蠅頭小利所誤,切莫被落後地區的鄙俗心態所誤,努力考上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從而擁有比他們現在更加幸福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