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战时,捷克军队战斗能力丝毫不差,为何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勿忘幸福的味道


有一张历史照片非常有名:二战时,德军开进捷克的苏台德地区,一个捷克妇女向德军致敬。

德国吞并苏台德,是英、法对德国绥靖政策的标志性事件。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全称就是《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

捷克斯洛伐克视割让苏台德为国耻,德国却激动地说:苏台德回家了。

苏台德和德国是什么关系?很简单:苏台德地区居住的,主要是日耳曼人。有点类似瑞典境内的芬兰人,芬兰境内的瑞典人。

苏台德本来专指苏台德山脉,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北部与德国交界处,后成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裔聚居区的代称。德国所说的苏台德,指的是广义的苏台德,即德裔聚居区。这么讲,狭长的捷克地图,外围一圈都是苏台德地区(下指德裔聚居区)。

苏台德有个德裔名人,老约翰斯特劳斯曾为他谱过一首曲子,举闻闻名,这就是著名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拉德斯基元帅,就是苏台德人。

苏台德本隶属于奥匈帝国,德国并没有什么意见,毕竟德、奥匈两国关系特殊。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苏台德就被战胜国割让给捷克斯洛伐克。

苏台德人不愿意,德国同样不愿意。312万德裔人口(1921年数据),几乎是一夜之间,从主体族群变成了少数族群,排在他们曾经瞧不起的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之后,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捷克人多年以来就被奥匈帝国欺负,现在翻身作主了,对奥匈帝国的怨恨,都宣泄在苏台德地区德裔的身上。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充溢着对320万德裔的歧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捷克经济出现困局,而苏台德地区德裔的失业率,远远高于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区。

苏台德地区的德裔对此极为不满,曾警告过捷克人:不要把我们推向德国。但收效甚微。

捷克斯洛伐克之所以敢歧视德裔,是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列强对德国的压迫。但捷克斯洛伐克千算万算,都没算到一个名叫阿道夫的流浪汉竟成了德国的老大。

阿道夫-希特勒,坚定认为拥有350万德裔的苏台德必须回归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看到德国日渐强大,有些坐不住了。1937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放宽对德裔的限制,允许德裔说德语。但在苏台德地区,有个德裔组织,他们的最低诉求,是苏台德在捷境内高度的自治。苏台德地区德裔加速的纳粹化,让苏台德与捷克斯洛伐克的裂痕越来越大,再加上德国的推波助澜,裂痕已无法弥合。

德裔在1938年的9月12日,上街动手,起因是希特勒之前发表著名的纽伦堡讲话。

德国已经占领了奥地利,下一个目标必然是苏台德。看到德国扩张,捷克斯洛伐克的老朋友英国、法国坐立不安。英国首相张伯伦是有名的妥协派,他主张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

张伯伦去了三趟德国,和希特勒磨嘴皮子。希特勒说可以不用兵,但苏台德必须回归德国,否则只有打。

张伯伦不想和德国开战,尽可能满足德国的要求。没想到捷克斯洛伐克立场非常强硬,打就打,不怕你!张伯伦为了英国利益,根本没考虑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只要能让希特勒满意就行。

1938年9月29日,德国慕尼黑,召开了一场由四个国家首脑出席的关于苏台德问题的会议。这四个国家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

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倒是去了慕尼黑,但他没有资格参加会议,在外面等结果。

这场私下交易很快就出台了。英法决定“同意”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沦为大国的鱼肉,刀在颈下,不得不痛苦地割让苏台德。

于是,就有了那张轰动的《苏台德女人致敬照》。而同时期的苏台德人欢迎德军的照片中,还有很多张德裔妇女眼含热泪、激动致敬的场景。

德国战败后,苏台德又回归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对苏台德的德裔进行强硬的报复行动……


地图帝


在捷克面前,除了苏联整个欧洲都是有罪的,捷克军事实力比德国差很多,德国参谋部评估的是捷克军队总动员后可以抵抗德军三个月,但如果英法给予支持德国就没有胜算了,经过德国外交上活动,英法都明确表示不干涉,德捷开战英法不会管,这时捷克就转而向苏联求助,苏联当时外交上空前孤立,纳粹上台就表示要打苏联,英法波兰罗马尼亚都以苏联为敌,苏联在整个欧洲都没有朋友,对于捷克主动来结交,苏联非常高兴,马上给予全面保证,保证只要捷克和德国开战后苏联马上对德宣战,以全部军事力量打击德国,即使波兰和罗马尼亚不允许苏军过境,苏联用海军空军也会把军队送来,得到苏联保证后捷克信心大增,宣布全国总动员,开始在苏台德大规模抓纳粹党人,军队进入战备状态,战争一触即发,不出意外的话这就将成为欧洲二战的起点了。这时英法波兰三国通知捷克,捷克如果和德国开战,三国将保持中立,如果捷克和苏联结盟打德国,那么这场战争就有了反共产主义性质,三国将和德国结盟对抗共产主义的侵略(这就是小北约了),要求捷克立即取消总动员令无条件投降,否则将面临英法波兰德国四国的联合进攻,面对三国的危胁捷克屈服了,无条件投降,先是向德国和波兰割让一部分土地,英法宣布保证剩下的土地安全,可等德国进驻布拉格时英法并未干涉,捷克就此亡国。这件事对苏联的打击更大,苏联认识到空前的危险,所以在捷克投降后向英法波兰提出结盟应对德国的危胁,三国没有诚意,特别是波兰明确表示德国和苏联都是敌人,宁可亡国也不能和苏联结盟,这时德国找上门来和苏联和谈,对于瓜分波兰,苏联成为最明智的选择,这个波兰不可能成为友邦就要趁早灭了他,免得波兰以后再和德国合伙侵略苏联,1921年的仇苏联放下了波兰还没放下,还要永远为敌,那就灭了他再说。在二战中欧洲国家没有几个是干净的,苏联不能眼看着自己被出卖,最好的选择就是和强盗合伙灭掉波兰。

捷克成为第一个被德国灭掉的国家,也许算是幸运的,在东欧国家中捷克是伤亡最小的国家,波兰死的人最多,是他们和德国勾结的报应,在捷克面前大多数国家都是有罪的。




海中岩haha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捷克人自己也这么问过,并且给出了答案。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曾说过类似的话,捷克是一个小民族,一次英雄行为可能整个民族都没有了。

捷克的历史大体上也支持这一点,近代历史上,捷克唯一一次用武力反抗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尊严,是胡斯运动时期的白山战役。而布拉格能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城市主要也是因为捷克人此后再也没有据城和外敌一战,城市未曾经历战火。对于捷克这样的小民族来说,勇敢是一种比较奢侈的美德。

二战前夕,情况尤其如此。面对纳粹德国,捷克虽然在部分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上并不落后,甚至有些领先,比如轻机枪,但无论如何,捷克都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击败德国。捷克取胜的唯一希望是坚持,坚持到英法假如战场。而英法已经在慕尼黑出卖了捷克。没有外部援助,捷克的抵抗只是什么时候弹尽粮绝的问题。这就是捷克最终选择妥协的原因。

需要强调,捷克作为一个小国,不抵抗是可以理解的,也值得同情,但任何大国,如果也选择不抵抗,不捍卫自己的尊严,甚至把妥协投降作为生存之道,那就不是值得不值得同情的问题了,这样的民族是应该被唾弃的。


叶海林


其实捷克这是有习惯的,不但二战捷克没有抵抗,后来的苏联入侵捷克,捷克也照样没有抵抗,说明这个国家有不抵抗的传统。熟悉历史和军事的人会想起1968年苏联突袭入侵捷克的经典事件。那是冷战时期苏联军队最成功的行动之一,捷克军队未发一枪便全部缴械。捷克在不到24小时内全部陷落,捷克领导人杜布切克痛心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悲剧……”

当时由于政治分歧,华约阵营的重要国家捷克与苏联关系紧张。苏联认为,捷克有倒向西方的风险,因此决定对捷克采用军事手段,占领这个国家。发动军事入侵之前,苏联做了充分准备,以联合演习的名义与其他华约国家一起在捷克周边集结了大量军队。大批克格勃特工以各种身份进入捷克境内活动,一辆辆装有无线电通信装置的伏尔加牌小轿车在捷克境内活动,组成了苏军进入捷克后的交通指挥网。至于苏联驻捷克大使馆,更成为策划入侵行动的中心。

1968年8月20日晚,一架苏联民航客机飞抵捷克首都布拉格鲁奇内国际机场上空。这架客机向机场发出紧急信号,称飞机发生机械故障,要求紧急迫降。然而,苏联客机迫降后,从飞机上跳下来的不是普通乘客,而是挥舞枪支的苏军特种部队成员。苏军特种部队以最快速度控制了机场,装载着坦克的苏联空军安-12运输机以每分钟1架次的频率在鲁奇内国际机场降落。捷克境内的其他主要机场,也基本都被苏军以类似策略占领。捷克政府只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希望捷克全国人民保持平静,不要采取抵抗行动。

与此同时,除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之外,所有华约国家都出兵捷克,兵分四路从苏联、匈牙利、波兰和东德边境开进捷克。在入侵后的48小时之内,华约总共投入了约65万人的兵力,相当于捷克军队总兵力的3倍以上。这真是一场兵不血刃的战争,苏军毫无损失,占领了整整一个国家。西方国家对此大为震惊。

这次入侵,西方国家反应迟钝,情报机构几乎完全失灵。苏军向捷克发动入侵时,北约国家还以为是在演习。北约最高司令部得知苏联入侵捷克的确实消息,已经是入侵开始后的2个小时。而苏军500辆坦克只用了短短3个小时就从东德边境开到了布拉格。

捷克军队完全没有动员,只能坐在军营里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落入苏军之手。成千上万的捷克民众则走上街头,用力所能及的种种方式抵挡苏军。他们摘掉各地的路标和街道牌,让苏军的行进陷入混乱;他们拒绝向苏军提供食品,孤立苏军。此后,捷克人民反对苏联占领的方式此起彼伏,世界各国也纷纷对捷克进行声援。苏联这种入侵别国的行径,无疑要受到谴责和惩罚。但不得不承认,苏联的突袭入侵行动极为成功,对捷克更是巨大的历史教训。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战争史


捷克是工业强国,军队战斗力还是可以的,但是搁不住德军更强悍,而且战斗意志也更足一点。西方老大已经决定把捷克献祭,作为“绥靖政策”的牺牲品,加上捷克政府十分软弱,属于一吓唬就垮的那种。所以,二战前,捷克在英法的出卖,波兰趁火打劫,境内德语区的日耳曼裔居民蠢蠢欲动的情况下不战而降,也不能说是特别意外。

第一、尴尬的地理位置,捷克北面是波兰、东面是苏联、东南面是匈牙利、西南是奥地利、西北是德国。被各国合围,周边国家都蠢蠢欲动......

虽然,捷克斯洛伐是前奥匈帝国的工业中心,有欧洲第二大兵工厂斯科达兵工厂和第三大兵工厂捷克布尔诺兵工厂,作为防守一方还拥有主场优势。但是,但他们抵抗成功的前提是西边的法国和东边的苏联都有实质性的援助,这两者最终都只是磨嘴皮子。

最后压垮了捷克的稻草是波兰的态度,一战后刚刚复国的波兰甚至公开要求肢解掉捷克,而且还付诸了行动,作为盟友的波兰居然在德国入侵的时候不仅没有施以援手反而趁火打劫,占领了捷克的切欣地区,让捷克一怒之下投了德国。几个月后,德国入侵波兰的时,捷克人身先士卒来报仇,显得比德国人还玩命,一马当先杀入了波兰。

所以,捷克如何能够在被两个大国抛弃,三个邻国重兵压境,外边还有两个看热闹的一个扇风点火的,外加一个虽然热心帮忙但很可能居心叵测的国家围攻下幸存呢?

第二、捷克在损失了苏台德地区以后,国力受挫,国家残破不全,很多军人逃离了捷克,捷克军队38个满员师只剩下了下16个不满编的师;而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后,国力直线上升,已经俨然成为欧洲第一强国,连英法都不敢招惹它。捷克和德国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根本无法抵挡装备精良、战斗力爆棚的德国军队,还不如抓紧了投降以换取德国的优待。

第三、捷克地形较为平缓,缺乏战略缓冲带,气候适宜,机械化部队可以迅速推进。德国装甲部队进入以后一马平川,可以迅速释放闪电战的动能。同时捷克的工业化程度高,公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特别适合装甲部队快速行进。

第四,英法两国的出卖,希望借此喂饱德国,祸水东引,最主要的威胁仍定位于苏联。捷克原属于奥匈帝国,是一战后,在法国、英国的大力支持下才建立起来的,没有这两个国家在后面撑腰,捷克内心一下子就垮了。在英法的默许之下,捷克把苏台德区让给德国,进而又在英法眼皮子底下被德国吞并。实际上,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只是一场政治讹诈,对英法底线的试探,然后发现,英法的“绥靖”貌似是没有底线的。。。。。

第五、缺乏民族凝聚力。打仗不仅考验装备和军队数量,人民的战斗意志更为关键。小战拼装备,中战拼国力,大战拼民心。相对单一民族,上下一心的德国,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互相猜忌,和境内日耳曼人的矛盾已更是不可调和。捷克信的是天主教,斯洛伐克是新教。斯洛伐克人总觉得捷克人居高临下,捷克人也总摆出一副鄙视的样子与斯洛伐克人交往。大家都知道,冷战后的“天鹅绒革命”,捷克又分了家,变成了捷克、斯洛伐克两个国家,而且在21世纪,大多数捷克人仍认为斯洛伐克人是“乡下人”,比较土。还有,捷克的苏台德地区的德裔捷克人。一战后,捷克苏台德的日耳曼人成了弱势群体,捷克著名作家赫拉巴尔的小说《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主人公娶了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女孩(下图电影剧照)。


初次见面的时候,男主说:“捷克人对那些可怜的日耳曼族大学生的欺辱实在太可怕了,我在民族大街亲眼看见捷克人脱下日耳曼族大学生的白袜子,还撕破了两名日耳曼学生的衬衫。”女孩说:“我们的领袖不会听之任之。”当然,她的领袖不是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而是希特勒。德国人民一心想要“拯救”在捷克斯洛伐克受苦的德国同胞,1938年德国强行合并了苏台德地区,德裔居民一下翻了身。

1938年11月,喜极而泣,夹道欢迎德军占领的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都是希特勒的“铁粉”。

次年3月,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起初,因为捷克是不战而降,所以并没有遭到德国特别残暴的统治。甚至在盖世太保头目——海德里希(下图)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新政下,捷克工人阶级还拿到了不少好处,比如经常发福利,五一劳动节放假两天等等。希特勒对海德里希的工作非常满意,他在1942的一次讲话里声称:“看来只要给那些捷克人双倍的食物配给,不送他们到东线去打仗,就可以把他们转变为帝国狂热的追随者....
海德里希于1942年被刺杀于捷克,为了报复,纳粹“鬼子进村”般的屠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40名包括婴儿在内的所有人,国际儿童节也由此而来。德国与捷克人开始那种貌似“和谐”的局面不复存在。

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接盘了法西斯德国留下来的工业基础、备件和生产线,继续保持制造Me系列喷气式飞机、和各种装甲武器(比如黄鼠狼、追猎者系列)的能力,也算是对多年的压迫和惊吓的一种补偿把。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第一,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老父亲奥匈帝国一样,一战后才建立的这个国家同样有不容忽视的民族矛盾。

在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有大约100万匈牙利人,50万卢西尼亚人和325万苏台德日耳曼人。甚至就在1000万捷克斯洛伐克人中占据四分之一的斯洛伐克人,也在要求某种程度上的自治,而斯洛伐克人虽然在种族和语言上同捷克人接近,但由于斯洛伐克长期受匈牙利统治,因而在历史文化上二者发展相差较大。早在1918年5月30日,在美国的捷克流亡者和斯洛伐克流亡者在匹兹堡签订的协议中,就规定斯洛伐克人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和法院,但后来布拉格政府并未承认和履行这一协定。

希特勒也是充分地利用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民族利益分裂倾向,大幅资助苏台德地区日耳曼人的国家社会主义团体。

(受到苏台德日耳曼人欢迎的德国部队)

第二,捷克斯洛伐克原本是想过反抗的,比如1938年5月的时候进行过部分动员,让一级服役年龄的后备兵应召入伍,可此时的背景是英法两国不断发出电报警示德国,而法国更是信誓旦旦宣称会驰援。

可是到了9月份,英法两国的态度就越来越明显趋向于让捷克斯洛伐克屈从德国对苏台德的要求。

在9月19日中午,英国和法国驻布拉格公使一起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交了两国的建议,而捷克政府则是回复并拒绝了。

9月20日,英法两国公使告诉捷克人,如果捷克人不同意,那么他们将不会再过问捷克的命运,也就是捷克就不要指望之后能再得到英国和法国的什么援助。

而苏联人表示只有在法国出兵的情况下才会出兵,而法国很明显已然是背约了。

英法两国的意思是让捷克听他们的话将苏台德割给德国,之后残余的捷克斯洛伐克将会得到英法的保护,然而很明显后来他们没有这么做,直到德国入侵波兰时才做了个样子——宣战而不战。

如此想来,就不足为奇了,连英法都高估了当时纳粹德国的战斗力,宁可绥靖希特勒,也不愿意直接和他对上,而捷克在没有像英法苏大国援助保证的情况是更是不敢反抗德国的。

第三就是慕尼黑协定之后的捷克更加弱小了。


原本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的领土被划入了德国手里,几乎全部的铁道,公路,电话和电讯系统都被打烂了。根据德国人的统计,最终捷克斯洛伐克在肢解后丧失了66%的煤,80%的褐煤,86%的化学工业,80%的水泥工业,80%的纺织工业,70%的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40%的木材工业。

甘末林当初叮嘱过达拉第,主要的捷克要塞,铁路干线,战略性的支线和主要的国防工业绝对不能给德国,尤其是不能让德国人切断摩拉维亚山脉,可惜达拉第没能照此行事。


当希特勒最终向捷克仅存的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进军时,斯洛伐克已然在德国控制下宣布“独立”,他身边的匈牙利和波兰也跟在德国后面虎视眈眈,至于当初承诺会通过慕尼黑会议带来和平,满足希特勒胃口的英法此时却是沉默了。由于英法大国牺牲捷克利益的卑劣行为,自然让中欧和东南欧其他国家更倾向于跟着希特勒了。


普鲁士之魂


为什么捷克一枪不放就投降德国呢?究其原因,因为捷克国内民族成分比较复杂,且日耳曼人占大多数,且其他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日耳曼人的统治下生活了很久,包括希特勒的“民族政策”宣传得很好,对于捷克斯洛伐克来说,当时可是有点翘首以望王师的感觉,尽管捷克当时的军事实力并不低于德国,可他们还是马上投降了,在我们看来,他们这是投降,但是在他们心中,这可是迎来了“统一”啊。

▲ 捷克斯洛伐克地理位置

今天,我们对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可能不是太熟悉。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地处欧洲中心,是德国通往东方的门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而且其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在二战前期,捷克斯洛伐克由于继承了奥匈帝国80%以上的军工企业,所以很快就发展成为了世界上少数的工业大国。据了解,其在投降德国之前,其工业生产能力排名世界第七,虽然比不上英、法、美等大国,但也是世界上少数的强国之一。

按理工业发达,那么其军工生产能力自然也不会太差,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捷克斯洛伐克早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就发展起来了强大的军工产业,其中一家军工企业,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斯柯达,在当时的斯柯达不只是局限于造车,其主要业务还是生产和制造坦克这类军工产品。

▲ 斯柯达品牌汽车

后来德军所用的坦克大多生产于此,其中包括捷克斯洛伐克早就设计出来的世界上最优秀的轻型坦克――LT-38轻型坦克,德国正是凭借其优秀的机动能力和作战效果打得法国节节败退,法国在一战时期引以为豪的阵地战在它的面前不堪一击。

后来德军更是仿照它设计出了著名的36T坦克,不只只是坦克,在大炮、机枪等重武器设计和制造方面,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厂也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在二战前夕仅斯柯达一家兵工厂生产的军火,就相当于英国全国的产量。

如果仅仅是军工强大,一枪不发投降,捷克斯洛伐克还情有可原,更让人感到震惊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当时的军事力量丝毫不弱于德国。

▲ 36T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在欧洲虽然算不上什么大国,但绝不是弹丸小国。二战前夕,捷克斯洛伐克有1000多万人口,有将近100万人的军队,在捷德边境更是有35个步兵师严阵以待,按理说,这样的军事实力,即使是面对强大的德国,也不该一枪不放就把国土拱手相让。

再者说了,当时的德国,由于受到一战时期的制裁,还没有完全崛起,希特勒虽然已经当选为德国总理,但是,德国原有的普鲁士贵族和奥匈贵族对希特勒并不满意,甚至有些看不起他,而且当时德国国防军还掌握在奥匈贵族手里,希特勒虽然名义上为总理,但是却没有实权,虽然希特勒后期专政时期,德国已经强大无比,但是这个时候从表面上看来德国甚至不如捷克斯洛伐克。

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却是第一个一枪不放投降了德国的欧洲大国,1938年九月,英法德意四国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在会议上,四国的领导人将捷克斯洛伐克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了德国,有意思的是,这次会议上,捷克斯洛伐克并没有代表出席,但是,消息传回国内之后,其国民居然没有反抗之心。

▲ 希特勒

其他国家看到捷克斯洛伐克这样软弱的态度之后,也起了不良之心,波兰、匈牙利等国先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后来,在德国人的威逼利诱之下,捷克斯洛伐克于1939年3月14日“独立”。并且,德国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保护国”。

3月16日,德军大摇大摆的开进捷克斯洛伐克,没有遭遇到丝毫抵抗,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得到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德国实力开始大增,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厂源源不断地为德国提供军火,才让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向披靡。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有丝毫的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要推迟几年。

▲ 二战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士兵

究其捷克斯洛伐克不抵抗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民族众多,其中,日耳曼民族占大多数,而其他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也被日耳曼民族统治了许久,在希特勒宣扬的民族政策下,他们甚至有些期待被纳粹统治。

一个国家,一旦其民族心生异心,倒戈向外,这个国家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海佑讲史


大家看地图,当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地理形势上就是把捷克吞含在嘴里了,没吞到的那一部分,叫斯洛伐克,当时跟捷克是一个国家,却始终是格格不入的两个人群,连宗教上都不同,捷克信的是天主教,斯洛伐克信的是新教,到后世,还是彻底分开来,成为两个国家,各自单过了。

希特勒其实是奥地利人,吞并奥地利,犹如王师入城,捷克西边的苏台德地区同样如此,当时的国际形势是英法吃果果的把捷克出卖了,亲自出场,把捷克带到元首面前,让他看看还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边上还有个趁火打劫的波兰,同样已经对捷克动手,再东边就是那个全欧洲都反感讨厌的红帝国。一战时期,捷克和斯洛伐克还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与德国是同一阵营,英法对德国的妖魔化,在捷克没什么作用和效果,这么个一战后才多出来的国家,对国家概念也说不上有多么重视,既然你们已经把我卖了,我自己还起个什么劲,跟谁还不是混?



事实也证明捷克的这个选择不错,德国海德里希过去后,把捷克还管的挺好,工人福利待遇都比原来好,就是海德里希遇刺后,德国的报复是捷克受到最大伤害,但是同时后来也因为这个受害身份,苏军过来时成了解放,整个二战,捷克在欧洲,可以算安全混过来的了,比起边上那个德国苏联一起洗一遍,然后德国洗过去,再然后苏联洗过来的波兰,幸福太多了!


李三万的三万里


捷克之所以不抵抗就投降,一是因为英国的绥靖主义,二是因为法国政府的软弱,但是更重要的是波兰也对捷克发出了威胁,想和德国一起瓜分捷克,所以捷克不得不屈服。

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前也是欧洲一个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其斯科达兵工厂和捷克布尔诺兵工厂都是欧洲著名的军工企业,抗战时中国使用的ZB26机枪,就是捷克布尔诺兵工厂的产品,捷克的火炮、LT-38轻型坦克也是比较先进的武器。而且捷克还要一支比较强大的军队,在战时可以动员起百万大军。

捷克军队

然而在德国向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提出领土要求时,捷克最后却选择了屈膝,这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英国的绥靖主义。在德国吞并捷克前,英国对于德国重建军事力量和扩张行为采取了绥靖主义,一直拒绝和法国一起采取行动阻止德国的行动,同时认为苏台德地区日耳曼人居多,因此也不愿意支持捷克,这极大的助长了希特勒的气焰。

德国进入苏台德地区

二是法国政府的软弱。法国的法拉第政府是一个联合政府,支持他的人民阵线是包括了极左到极右的多个党派的联盟,让他们坐到一起的唯一原因是为了阻止法国本土的法西斯组织上台。所以在英国拒绝支持法国扼制德国的主张后,法拉第几乎无法做出任何有力的决定。

苏联一度和法国接触,表示愿意支持法国。但是苏联和捷克和德国之间被波兰和罗马尼亚两个国家隔开,这两个国家都拒绝苏联军队过境,这使得苏联的支持无法变成实际行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法国的盟友波兰居然和德国站在一起,致力于肢解捷克。在得知德国对苏台德地区提出要求以后,波兰也迫不及地的对捷克发出威胁,表示在未来的捷克和德国的冲突中不会保持中立,并对波兰的切欣地区提出了领土要求。

捷克的国土东西呈长条形,波兰在它的北面,南下的话可以轻松的将捷克切成两半。捷克总统贝奈斯坦承,在进行军事动员以后,波兰发出的威胁迫使他面对现实,不得不接受德国的要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时隔不久,就轮到波兰人品尝被两个国家瓜分的滋味了。

而在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以后,捷克失去了苏台德地区的地理优势,又没有外援,自然就更不可能抵抗德国了,成为二战里死的最憋屈的国家。


不沉的经远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尽最大努力详尽透彻的回答每一道问题。(当然有时可能篇幅有点长)。希望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的“关注”。

我国军事思想中认为战争包含了三个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笔者个人认为这三个要素正好可以解释,捷克斯洛伐克这个二战前世界第七强国,仅次于美、德、苏、英、法、意。在军队战斗力不差的情况,为何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1.天时

捷克斯洛伐克,一直以来视英法为重要的靠山。并且捷克斯洛伐克在限制德国发面非常积极。1924年时,捷克斯洛伐克曾和法国、波兰签订了同盟条约形成了对德铁三角。

可是英国和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经济恢复缓慢。再加上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英法两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英法两国面对气势汹汹的纳粹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与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2.地利

《慕尼黑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捷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区形较为平缓,一马平川,公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特别适合德国装甲部队快速行进。

3.人和

捷克斯洛伐克原本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在奥匈帝国中德意志民族是主体民族,占据主导地位。1918年一战结束,奥匈帝国土崩瓦解。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成立了国家。可是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三大民族的矛盾却日益尖锐。

1920年的捷克宪法明文规定该国由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卢塞尼亚人三个主要民族组成,德意志人只是居住在共和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而当时在捷克斯洛伐克1350万人的总人口里,有350万,超过四分之一是德意志族;而捷克斯洛伐克的主体民族中的斯洛伐克人只有不到200万人。

捷克人现实联合斯洛伐克人,将德意志人踩在脚下。同时作为临时盟友的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之间也是龌龊不断,捷克人认为斯洛伐克人是乡巴佬,斯洛伐克人又认为捷克人强势过头了。

面对纳粹德国的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根本凝聚不起力量来进行抵抗。原本落魄的德意志族翻身农奴把歌唱成为了带路党。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彼此也不和睦,斯洛伐克人觉得没有必要拿自己的命去捍卫捷克人的利益;捷克人反之也是一样。于是军队出现了大量逃,38个满员师只剩下了下16个不满编的师。


最后的结果,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不占的的捷克斯洛伐克。乖乖的像纳粹德国投降了。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