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神马添翼


清明节的起源问题,人们一直和寒食节联系在一起,其实并不准确,因为现在的清明节是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令等多个传统节日合流而成。

(1)今天的“清明”起源于唐代,具体年份我们可以暂定为开元二十年(732年)

“清明”是我国传统节令之一,起源前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因此,对我国农业文明非常重要。对于农民来说,清明应该是最重要的日子,所以,他逐渐将上巳节、寒食节合并了。

寒食节首现于东汉桓谭(公元前40年到公元32年)的《新论》。

上巳节也是古老节日,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其形成于春秋时期,曹魏之前属于国家级祭奠,主要内容就是祭祀先人、祈祷去除灾病。曹魏时期因为固定在每年的三月三日,因此,就与清明节非常近。

因为,清明节令很重要,民间开始将这三个距离非常的重要日子(都在三月初一到初七),逐渐和清明合并。具体日期我们可以通过清明和寒食节合并那一年开始,即开元二十年。

目前,国家级规定的清明、上巳、寒食统一,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那时朝廷规定: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一年作为三节合一的日期。

(2)寒食节只是冷食禁火,是“清明节”诸多内容之一,但“清明节”最主要的两项内容是:祭祀、踏青都是来源于上巳节

寒食节在东汉以前是在冬季,东汉后改在了春季。民间说的为了纪念介子推只能用于闲谈。寒食节来源于古代中国长期的生活习惯,因为季节不同,要用不同的树钻不同的火种,在这期间就要禁止生火。

上巳节是每年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进入秦汉后,上巳节成为“大节日”,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


它们和清明在唐代合并,逐渐形成清明节,其主要内容就是:招魂祭祀、祓禊、佩兰草、踏青、野游、冷食等。


坐古谈今


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4月5日;也是寒食节的别称,是传统的祭祀日子。这天,民间禁止生烟火,只能吃凉食。

“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了避开下雨天,一般都是早清明扫墓,有“前七后八”之说,意思是扫墓可以提前一星期,但最晚不能晚过清明节的第八天。

记得母亲去世后的某一年,清明节前夕,我二姐梦见母亲跟她讲话,说自己的房檐漏水了,让去修一下。我们姐妹几个想着可能是母亲记着她的节日,让我们去上坟看望她老人家。

那时母亲的坟,是用黄土堆成的一个高高的圆锥土包,坟头上插着一棵柳枝;坟前面竖立着一块约一米高的长条形青石板,正面较光滑,上面有委托石匠凿出的隶书字体,刻着母亲的名讳、生辰和去世日;左侧边下是我们姐妹的名字,表明叩立人。

通往母亲的坟地离正马路较远,需步行半个多小时的路程,是一段崎岖不平的窄土路,路两边杂草丛生,很荒凉。

清明期间一般多雨,我们扛着铁锹走在泥巴囊囊的路上,滑滑嗒嗒的,鞋底上挂着厚厚的湿泥,裤腿后面被溅的全是泥巴点子。

进入坟地中是没有路的,土沟壑深浅纵横,矮灌木丛杂草满地,那中间有很多的大蝗虫蚂蚱,人一走过,使得它们到处飞飞落落,让人惊乍。

母亲的坟包在斜坡上,我们到达后,要先把墓周围清理一下,墓碑擦拭后用漆描红让字清晰,然后用铁锹把周遭的土挖一些往坟头上撂,使坟添高些。因为一年过去风吹雨打的,坟头土会往下掉落而缩小。

在添土时,我们发现母亲的坟包一侧下摆,有一道深缝隙连着小土沟,雨水顺着这条土沟沿缝隙流进了坟包内部;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母亲给二姐托的梦,说房檐漏水应在了这里。我们捡了一堆石子,把缝隙填满,铲土夯实。

清明扫墓,要做些祭祀用的贡品,我们会卤些茶鸡蛋,带各色糕点水果等,也会蒸鲜肉包子,炸油饺。油饺馅是用韭菜、鸡蛋、粉条切碎,配点虾皮拌匀;用温水和面,然后包成比水饺个头稍大些的饺子,用油炸成金黄色。坟前叩拜完后,留下一部分,其余的贡品会站在坟前吃了,这也是一种讲究: 吃贡品,先人会保佑后人。

后来,母亲由土葬重新火葬了,迁入了东山公墓。这里的后花园规划得很是齐整,树木葱郁,风景怡人。

而清明节历史上的说法,是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想让自己生的儿子将来做国君,通过手段逼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因此受到了牵连,带着一众臣子逃亡,逃到最后只剩下了介子推一人。

有一天在逃亡的路上,重耳饿得头晕眼花,可周围没啥吃的,介子推就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下来,烤熟了给重耳吃,忠心耿耿。

十几年后,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犒赏那些有功的大臣,但忘记了介子推。有另外大臣提醒,晋文公才想起来,赶紧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已带着老母亲进了绵山,拒见晋文公。

绵山太大,晋文公找不到介子推,于是下令在绵山三面放火,只留下南面出口,想迫使介子推出来,但始终不见人。

熄火后又进山寻找,在一棵大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和老母亲相偎着已被烧死。在介子推背后靠着的柳树洞里,发现了一块布,上面用血字写有给晋文公的一首诗,其中一句: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后来,这天就被晋文公定为寒食节,禁止生烟火,只能吃凉食,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也即是清明节的由来。





椿的枚


为纪念介子推而定,这也是我上老年大学扌知道的唐代韩翃提诗把他来纪念,每年清明老师都要讲一段给老学生听,今年的清明作业就是春城無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煙散入五候家,历史上古书我没看过,只听老师讲片段,他割自身之肉救了皇帝,皇帝封官忘了他,皇帝想起介子推時,他已帶母进了山,皇帝为让他出山把山燒,谁知母子宁死不出山,大火熄后却显出了一个母親抱着兔兔的画面,老师讲完我泪滿面,几年来我一直在想,介子推为何宁死再不把皇帝保。想到今天仍没答案



用户8342801740


作为一个爱中国文化的小姑娘,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明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这四个节日,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节日。

清明节,也叫做踏青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清明节的由来呀,还是有这个寒食节而形成的。清明节已经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

寒食节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感谢我们祖先。让我们有了火,而在寒食节的时候,人们在那一天,禁止生火,要吃生的食物。然后过了寒食节就是清明节。在最先开始的时候清明节是没有扫墓的这个传统的。但是后来人们越来越在乎这一个扫墓这个东西。后来,人们都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然后就有了扫墓这个传统。




一直到了宋元那个时候。在那个时候,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把这个清明节看的重要一些,比那个寒食节的重要性要看得更重。在那个时候,古代的人们在清明节那天,不仅会扫墓,还会荡秋千,玩蹴鞠很多活动,

但是现在清明节传到我们现代这里。原来只有扫墓这个传统了。但是说实话(在我们农村,在这一天还真没没有人扫墓,不知道扫什么)在这一天,在我们这里,我也没见过有扫墓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清明节都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个节日,而且国家也会帮我们记住,因为在这个节日里,是国家规定的放假日🌹

好了,天太晚了,我就不多说了。如果你有什么想要补充的,想要说的,欢迎在下面留言讨论。


(我是寒色之城,一个爱中国文化的姑娘)🌹


寒色之城


关于清明节由来,有一个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晋文公重耳为了躲避灾祸,无奈流亡。流亡途中饥饿难耐,他的部下介子推不忍见主公挨饿,遂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煮了给重耳吃,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

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王,论功行赏时唯独遗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重名利,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派人去绵山寻找,无果。于是,火烧绵山。最终在绵山一棵枯死的柳树下找到了背着老母的介子推,并发现了介子推留下的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惟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悲痛欲绝,为了纪念介子推,于是把介子推死亡的当天定为寒食节。次年,晋文公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枯萎的柳树竟奇迹般复活。遂赐枯柳为清明柳。寒食节后一天则定为清明节。

这便是关于清明节的由来。

随着时代的演变,各地关于清明节发展出许多不同的习俗来。今天我们看到的,主要以祭祖扫墓,踏青游玩为主。

清明节的存在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通过祭祀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缅怀跟崇敬;另一个是希望通过建立这样一种祭祀仪式,保佑子孙后代无灾无祸。


半涂先生


谢谢题主的提问。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随臣介子推曾在一次危难之际割肉奉主。后重耳做了国君(即历史上的晋文公),重赏当年伴他流亡的功臣,但不慎将介子推遗忘。介子推原本就淡泊名利,于是隐居绵山。

晋文公听说此事后,非常羞愧,亲往绵山相请。因绵山山高路险难以寻觅,晋文公采纳了随臣的建议,三面放火烧山,以引出介子推。然而大火熄灭后才发现,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死于一棵老柳树下。后发现一封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不得用火)。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重回绵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老柳树重新焕发了生机。于是晋文公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以上,即为清明节的由来。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漫步世界遗产


感谢题主:关于清明节的来源有好几种说法,但是流传最广的当属晋文公公子重耳与大臣介子推的来源说。

公子重耳是还是太子的时候被人迫害,带领一些文武重臣四处流亡。在弹尽粮绝之时,是介子推用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充饥,而避免了公子重耳饿死途中。深受感动的公子重耳立下誓言:将来会富贵,必将重赏介子推。

后来公子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平定叛乱当上了国君,这就是著名的晋文公。在以后的论功行赏的过程中,居然遗忘了介子推所做的贡献,可能是为了避免尴尬。介子推从此带母亲去深山隐居了。后来朝中重臣纷纷在国君面前提醒晋文公,甚至有人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



晋文公对这件事十分羞愧,数次派人寻找介子推下落,皆无功而返。直到听信赵衰、狐偃的谗言,焚烧山林逼其出山。结果却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了一棵柳树下面,在柳树洞里发现了介子推写给晋文公的信: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收下血书,将介子推母子葬在了烧焦的大柳树下。从此下令以后每年寻找介子推的这几天定为寒食节也称清明节,因为介子推是被烧死的,所以全国禁火。在第二年,晋文公拜祭介子推的时候,发现烧焦的柳树居然起死回生。因此以后清明节就有了踏青折柳的说法。

这当中还诞生了几个成语: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忘恩负义等。

明清书画鉴赏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唯一一个以二十四节命名的法定节假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第一次明文规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百姓大多叫做扫墓节,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每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规定相关节日放假事宜,明确清明节时间和放假天数,清明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时年八节”之一。

春幕归去,丝丝惬意,迎初夏清芳之韵,清明时节,细雨绵绵,春意盎然,青春的步伐漫步春天,踏着梦想高歌一曲,还有草原那匹驰骋的马,嘴里叼着玉露侵泡的芳草……王侯将相“墓祭”之礼,平明百姓祭祖扫墓,历代相传,沿袭几千年,约定而成的风俗,抹不去的记忆。

几代人的结,汇聚在这一节, 清明节是缅怀祖先、祭祀扫墓的节日,源自自然,且兼具人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源远流长,蔓延于祖国大江南北,缅怀一代又一代的逝者、列祖、先烈,感化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命,这种根的情结,家国情结永远在每一个人心中徘徊,愁肠、离别、内疚、感动、思念……不一样的思绪,不一样的欲断魂,敬一束鲜花、烧一些纸钱,使孝道亲情之传承、唤醒家族之记忆。欣赏和领略大自然的同时,感悟缅怀过去以及逝去的人。问酒家之道旁,牧童短笛遥指,饮一杯酒水,多少记忆思念……

(更多文化类原创回答期待你的鉴赏,记得关注我哦!)


黑白文章泽渊诗


中国人过清明节有2500年了,来历无非“介子推“说云云。

相比怎么来的,我更关心怎么过的。过清明最有意思的,还是是宋朝。

首先是假期长,它和寒食连在一起,加起来有八天假,是个“超级黄金周”,如果赶上和当月的旬假接在一起,最长能放十一天。你说爽不爽!

其次是讲究多,寒食要禁火清明要扫墓,从皇宫到民间都有很多说法。最有趣的是皇上送新火。寒食最后一天,皇上招呼几个小太监,一人抱一根木头,钻木取火,谁先钻出来重重有赏。钻出来的火点上蜡烛,派小太监分送到王公大臣家里去。当然,这个唐朝就有了。有诗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三是活动多。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等等等,个个富有特色,充满欢乐。最普及的是蹴鞠,也就是踢足球。“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天旗下一春忙”,这应是宋超联赛;“宝马嘶风车击毂,东市斗鸡西市鞠”,这估计算小城乙级联赛;“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这是乡村青少年足球赛;“舞馀燕玉锦缠头,又着红靴踢绣球”,这是女子足球赛。

看看那时足球氛围多浓!如果一直保持至今,中国足球何至如此惨不忍睹。估计梅西、C罗应该叫阿根廷的高俅、葡萄牙的高俅。


滨海明诚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关于清明节主要融合于寒食节,上巳节!

寒食节讲的是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重耳流亡,饿晕了,身边的忠臣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便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重耳醒过来了,感激不尽。若干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王,对当初追随他的人大加封赏,可就是把介子推给忘了,于是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见面,背着老母亲躲进了深山,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便听信他人放火烧山,可山都烧完了,还是不见介子推出来,于是就上山寻找,看见他和母亲抱着一个大柳树已经烧死了,晋文公看后很伤心,于是下令这烧山的这一天全国禁止烟火,只能吃凉的食物,所以叫寒食节!

上巳节讲的是,农历三月初三踏青,沐浴的习俗,祈福消灾!

然后在唐朝的时候,因为这几个节日离得近,所以唐玄宗直接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了,再经过后代的发展,就变成现在的清明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