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13歲孩子的內心世界,我來教你讀懂

來源:冰千里(ID:bingqianli520)

13歲孩子的內心世界,我來教你讀懂

1

“13”是個神奇的數字


13 在西方被視為禁忌。

《最後的晚餐》中的猶大是聚餐的13個人當中的第13個,也是出賣耶穌的叛徒,從此13就成了西方人眼中背叛與出賣的代名詞。

而北歐諸神中的火神洛基,欺騙並害死了自己的親兄弟——光明之神巴德爾,而洛基在諸神的排名是第13位,在巴德爾的葬禮上他是第13位弔唁之人,於是13又是邪惡和狡詐的象徵。

但13在東方卻被視為吉祥。

佛教裡的13是大吉數,佛教傳入中國宗派為十三宗,代表功德圓滿,許多寺廟諸如布達拉宮、天寧佛塔都是13層,再比如少林十三棍、兵法十三章等,都是吉祥、尊貴的象徵。

今天談到的13歲,恰如西方和東方觀念的混合體,13歲左右的孩子,猶如神魔同時附體,亦正亦邪。

家中有一個13歲的孩子,一定會讓你有坐過山車的感覺,驚險刺激,高潮和低谷交替出現,讓你愛恨交織不能自拔。

社會、文化、家庭、學校的影響、學業的壓力、生理原因等,都讓13歲充斥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而今天討論的只是他們的情緒。

這裡說的13歲指的是11歲到15歲之間的群體,是孩子與成人的分水嶺。

而我不談他們的問題,因為我們認為的問題,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言都是正常的。

所謂“問題”“叛逆”“青春期”等字眼,不過是我們按照自己的理念給他們貼上的標籤。

也要放下“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的魔咒,我們只是一起走近他們,看看他們的情緒是如何影響自己,以及和家長的互動關係。


2

13歲孩子的情緒和具體事件關係不大

這一點很容易被家長誤解。

小飛今年剛滿13歲。

期末考試成績退步了不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機交給了媽媽,並揚言下次月考前不再玩手機。

媽媽正在為小飛的成績生悶氣,見小飛主動交出手機不禁喜出望外,覺得孩子一下長大了,懂得了取捨,併為小飛的自律竊喜。

誰知剛過一天,小飛便開始抱怨,嫌沒手機不方便,沒法聯繫同學,沒法聽音樂,更沒法查作業資料。

抱怨漸漸變成了憤怒,摔摔打打、罵罵咧咧,和媽媽頂撞,連續幾天,媽媽實在受不了了,和小飛吵了一架,結果兩敗俱傷。

於是,媽媽把手機還給小飛,嘴裡說:“你愛咋辦咋辦吧。”

這時,只見小飛發瘋似的大吼,眼睛瞪得溜圓,好像媽媽是他的仇人,繼而把手機“狠狠”扔還給媽媽,大聲喊:

“我又不是這個意思!你腦子有問題嗎?”

媽媽拿著手機盯著小飛,半響說不出話來。

小飛的媽媽錯就錯在把小飛的情緒和玩不玩手機聯繫在一起了。

這是家長普遍的誤解,然而對青少年而言,糟糕的情緒和具體事件無關。

看似小飛是為不玩手機發脾氣,事實並非如此。

他是在為自己不能做到自律而焦慮。

許多孩子都是這樣,為避免更糟糕的情緒,會把事件歸因為另一件事,從而避免情緒進一步惡化。

這件事相當於對自己的懲罰,自我剝奪了一種快樂,等到情緒慢慢好轉,就會再次想獲得這種快樂,撤回懲罰。

小飛的例子很典型,由於不能接受考試失利帶來的羞愧感,繼而把原因歸為玩手機。

把手機交出來就是一種自我懲罰,以剝奪玩手機的快樂來表明決心,也避免媽媽對他進一步的“羞辱”。

當這種羞恥感慢慢消退,就會覺得懲罰太大,小飛生氣的原因是為自己的決定和選擇而懊惱。

媽媽歸還手機更加強了這種懊惱,會增強小飛因“缺乏自制力”導致的羞愧感。

此時,孩子的內心是非常衝突的。

許多家長會發現,當孩子情緒激動,說的都是“氣話”,你若當真,他們會更惱怒。

當他說不看電視、不去補習班、不吃飯、不上學、不玩手機、不復習的時候,你若是真的配合了,真不讓他看電視、真不給做飯……

那就大錯特錯了。

他需要的只是把這樣的情緒“表演”給你看,你看見就行了,千萬別較真。

你只需要理解:他們就是發脾氣,和當下這件事關係不大。


3

13歲的情緒天空陰晴不定,

烏雲來的時候不需要什麼原因。

很多孩子不像小飛還能找到“手機”作為替罪羊,他們會莫名的發飆、莫名的悲傷,而你根本找不到原因。

最常見的就是放學回家臉上寫滿了不開心,躲進自己房間不吃飯、或看啥都不順眼、或把最愛的毛毛熊扔到床下、或把頭埋進被子默默流淚……

而你就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如何是好。

此時,你最容易犯兩個錯誤:追問和安慰。

你正在被他帶入,就像一部懸疑片,他給了你足夠的線索,吸引你去破案,但你不知道那是個“陷阱”。

一旦你開始追問,就已經掉進了陷阱。

你的疑惑和好奇會引發一場災難,危險正在一步步靠近。

比如開始問:怎麼啦?發生什麼了?誰惹你了?老師批評你了?同學欺負你了?小強沒和你一起?

這樣的追問換來的結果往往是:沉默和煩躁。

孩子要麼一聲不吭,要麼大聲說:“別問了,煩死了!”

因為你的錯誤在於:非要給情緒找一個原因。

事實上,第一,孩子很可能沒有具體原因;第二,他也不知道,就算知道也會被你的追問所“強化”。

比如被老師冤枉了,但知道了又能如何?只能強化這個事實,被冤枉的委屈感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現在的情緒你是否接納。

而就算你知道了原因,接下來就是安慰和說教,這簡直是13歲孩子的緊箍咒:

別煩了、快吃飯吧、還不趕緊寫作業、這又不是你的錯幹嘛生氣、沒事兒的彆著急、沒啥大不了的、這又怎樣、睡一覺就好了……


4

你所有的安慰都是“強化”

你已被帶入,你正在為他的焦慮而焦慮,事實上他的焦慮讓你很不爽,你一方面安慰孩子,一方面是在安慰自己,不讓自己為了孩子的苦惱而著急。

面對這種無厘頭的糟糕情緒,你只需要做到兩點:在場、淡化。

你只要傳遞給孩子這樣一個信息:你在,你知道了。僅此而已。

不急不催不問不火,就是 不強化。

“強化”這個東西對處在情緒中的孩子來說,無所謂好壞,只會增加他“認為此刻不夠好”的感受。

他若真想讓你知道自然會說,你不需要上躥下跳心急如焚,當然也不能忽視當作無所謂。

你要讓他感受到你看見了他的難過,把你的波段調到中立位置,陪著即可,切不可奪門而去逃避自己的焦慮。

你會發現,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會“破涕為笑”,自己把自己給整明白了。

像一個3歲的娃娃依偎在你身邊討巧,嘴裡說著讓你酥麻的甜言蜜語,給你捶背或給你來個熊抱。

這正是13歲的可愛之處,煩惱在愛中消融得很快。

沒錯,就是他,13歲孩子的內心就是天使和魔鬼並存。


5

他們就是自相矛盾甚至相互對立的

許多焦慮的媽媽向我反饋,他們13歲的“祖宗”對她們的要求自相矛盾,讓她們不知所措,怎麼做都是錯。

是的,你的感受是對的,你感受到的就是他們內心實際發生的。

他們就是這樣感性與理性一起、愛與恨交織、責任與逃避並存、獨立與依賴共生、敏感與粗心同行。

矛盾是必經之路,他們就是要經歷這些歷程,這是通往自由的自然整合,這不是問題,是事實。

如果你不理解,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的13歲,那段美好又困惑的歲月,有矛盾和衝突才會困惑,而正是不斷整合矛盾之後才能收穫美好。

你無法理解這個成長階段的自然屬性,就會增加自己的焦慮。

有一位敏感的媽媽飽受折磨,找到了我:

她14歲的女兒佳佳從小乖巧懂事,最近半年卻性情大變,不僅開始濃妝豔抹、擅自剪掉長髮,而且還打了一排耳洞。

最讓媽媽接受不了的是,佳佳一腳踹爛了房門,原因居然是嫌做的菜太鹹了。

佳佳的媽媽神情黯淡,一臉抑鬱,她怎麼都想不明白,曾經引以為豪的女兒居然如此“傷害”她。

覺得生活失去了盼頭,希望破滅了,十幾年的心血付之東流。

“還有什麼特別的事嗎?”我平淡地問。

她有些吃驚,瞥了我一眼,沒好氣地說:“還要怎樣特別的事?這還不夠嗎?”

沉默了一會兒,好像覺得剛剛的話有些不禮貌,補充道:“也沒別的,晚上還會主動鑽我被窩,讓我摟著”

“可我實在接受不了她踹我房門的事,她怎麼做都不能彌補我的失望。”

後來,我們一起談了十幾次,她才慢慢接受了女兒的“成長狀態”。

佳佳的媽媽正是不能接受女兒的成長方式,才會導致糟糕的抑鬱狀態。

6

所有的13歲不管如何,都是在做一件事:如何輕鬆地成為自己。

這是他們永恆的追求,也是所有“問題”癥結之所在。

這個目標對13歲而言,就是一場“艱難的修行”,充滿了矛盾與困惑,這些困惑大致包括:

如何自己說了算又不傷害父母

如何在沒有經濟支持下做個成年人

如何擺脫父母管教又不懼怕未來

如何被同學重視又不做作

如何不因為成績不好而自責

如何承擔責任又不陷入衝突

如何讓自己舒服又讓媽媽滿意

這些矛盾大量存在,任何的小事件都會激發其中一種,繼而陷入困境,外在表現就是情緒的各種失控。

作為父母,除了提到的穩定、淡化、少使用語言、不能較真之外,還要真正理解他們的矛盾。

心理學把這個時期統稱為“自我認同”階段,只有自然度過了這個階段,他們才會走向獨立的自我。


7

我是誰?

13歲孩子自我認同的背後,是一種對生命的探索。

也就是說,一個人類終極命題第一次出現在他們頭腦中,那就是:“我是誰?我生而為人的意義在哪裡?

對這個問題無意識探索帶動了矛盾的產生,也意味著思想開始成熟,就像某種“成人禮”,準備開啟下一個人生篇章。

長大的過程就是和父母分離的過程,這種分離其實是一種喪失。

他們呈現出來的所有,都是來對抗這種“喪失”,而不是針對父母本人的。

所以,乖巧懂事了十幾年的佳佳,準備改變自己的形象。

那臨門一腳踹破的不只是媽媽的房門,還是通往自我的獨立之門。

那一刻,自然狀態下,誰也無法阻擋,親媽也不行,佳佳們在用這樣的形式向世人宣告:屬於我的時代到來了!

而媽媽們的悲傷、焦慮正是阻礙這種自然成長,用內疚和責難阻止分離。

佳佳們懂事了那麼久,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乖巧懂事原來是某種謊言,自己不需要那麼討巧讓他人表揚。

自己就是自己,而不是什麼懂事的自己,這難道有錯嗎?

要不然呢,用內疚讓佳佳們重新鑽到媽媽被窩,永遠做媽媽的乖寶寶,永遠不分開?

得了吧,該反思的是小飛、佳佳等的媽媽們,而不是小飛和佳佳們。

這就是天使和魔鬼共存的13歲,一群徘徊在成人與孩童之間的複雜群體。

尊重他們原本樣子吧,否則,就會出現真正的問題。

當然,13歲遠遠不止這些,他們的內心世界十分豐富,就像漫天的星星,璀璨亮麗。

倘若時光倒流,我願重返十三歲,去重溫那些成長的力量……

- END -

* 作者簡介:冰千里,精神動力取向心理諮詢師,一個溫暖又孤獨的老男人,研究親密關係、書寫治療,接受視頻諮詢。公眾號 冰千里(ID:bingqianli520)


小編髮布了很多李玫瑾老師家庭教育的講座!關注我,點開【視頻】一欄即可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