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蘭州人“喂”砂地

蘭州人“喂”砂地

西北黃土高坡,缺雨少水,很多地方幹山枯嶺,自然環境惡劣。農民在山間耕出土地,常因乾旱欠收,日子過得緊迫。聰明的前輩在生產實踐中,就想出了壓砂種田的辦法。耕地表面覆一層寸餘厚的砂,既可保墒,又能保溫,其蓄水、壓鹼功能也很不錯,深受廣大農民喜愛。但砂地耕作難度大,費時費力,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在蘭州近郊的青白石、皋蘭、榆中、永登等地,直到今天,人們還在耕種砂地。旱砂西瓜、白蘭瓜等有名的本土瓜果,就是從旱砂地裡生產出,蘭州瓜果城的美譽,就有旱砂地的功勞。

蘭州近郊的青白石地區,由青石灣、白道坪、石溝等幾個村組成,早先是蘭州隔河相望的蔬菜瓜果生產基地。二十世紀末,青白石一帶的白蘭瓜、麻醉瓜非常有名,因甜度高,吃過會甜得嘴角蜇疼。這些白蘭瓜麻醉瓜都是種在旱砂地裡。青白石往西北,就是砂溝水源村、甘井溝、卲家堂,這裡和青白石一樣,也用旱砂地種瓜。這幾年城市擴容,青白石大部地區被開發,砂溝尚保留著原來的樣子。砂地種瓜依然是當地人生產生活的傳統。前不久,有事去皋蘭縣忠和鎮水源村,看到了當地人在“喂”砂地,那熟悉的場景一下吸引了我。我是蘭州農村長大的,自己就幹過“喂”砂地的活,看到農民拉刮板、挖地的嫻熟動作,我不由停下車,走進砂田,和他們聊起來,還拉起刮板,嘗試了一回“喂”砂地的味道。

蘭州人“喂”砂地

所謂“喂”砂地,就是農民為砂田施肥鬆土,一個“喂”字,道出了人與砂田相濡以沫的特殊親密關係。砂地就是農民的摯友和衣食來源,在過去沒有地膜塑料的年代,農民就發現了土地覆砂的妙用。人為土地蓋上“砂被”,相當於為地覆上厚厚的塑料地膜,土地暖和溼潤了,就能生長出甘甜的瓜果來。農民只有把砂地“喂”飽“喂”好了,砂地才會與人以豐厚的回報。

蘭州的砂地一般都在初春或秋末來 “喂”,這時節也是土地空閒、沒有凍結的時候。忠和鎮砂溝一帶與青白石接壤,離蘭州近,所以種瓜的人也多。遠古時代,蘭州地區應該是大水縱橫,後來地殼運動,形成了一種石山土蓋頭的山體,土是溼陷性黃土,見水體積就縮,反覆澆水施肥耕作才成熟土。土山下多有卵砂層,砂石大小不一,大如升斗,小似球卵,細如沙面。壓地的砂多用細小的砂礫。人們的耕地就在溼陷性黃土上開墾,砂地裡壓的砂則多取自山下砂層,人稱旱砂。也有臨河區域如雁灘什川等地,就從黃河河床釆砂,稱為河砂。而皋蘭、榆中石山多的地方,就用花崗岩砂子來“壓”砂地。皋蘭黑石川白崖一帶,有丹霞地貌,所以用紅砂“壓”砂,紅砂洋芋因此蜚聲海內外。

蘭州人“喂”砂地

忠和、青白石一帶在城郊,“喂”砂地的肥料多用“大糞”和牛糞,糞是莊稼寶,種地少不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青白石大路邊,常常有堆肥,發酵之後用來喂砂地,產出的瓜特別香甜。

新砂地種兩年就會肥力不足,這時人們就用一種特製的工具一一刮板把砂捲起來,然後把砂與土仔細分離。之後會讓土地曬上十天半月,吸收陽氣。“喂”砂地時,先擔來肥料灑在土地上,用鐵鍁翻挖,把肥料均勻埋在地裡。施過肥的一行行土地要先把土用木榔頭推平,然後用一種叫墩板的農具把地墩平墩實,再用刮板把卷起的砂刮平,均勻覆蓋在“喂”過肥的土地上。拉刮板是個技術活,三個人配合好了,就省力。一人扶刮板,兩人用力拉,節奏均勻,像是田間的舞蹈。砂溝邵家堂的人聰明,用廢舊液化氣罐在兩側焊上軸承,製成可滾動的墩板,省時省力,算是新的發明創造。

蘭州人“喂”砂地

蘭州有大砂溝小砂溝,都在黃河北岸,溝裡多砂,青白石與忠和鎮接壤的小砂溝裡有水源(原名水頭)火車站,蘭包鐵路穿山越嶺北去。進了小砂溝,一路有馬家鋪、水源、甘井溝、潮泥溝、邵家堂等村,計有八個生產隊,3000多人。這裡的人民多以砂田為生,隨處可見大片大片的砂田,鐵路兩側,高山窪地,青色的砂田是獨特的風景,也是農民在大地上書寫的詩行。春初秋末“喂”砂地,就是當地果農飽蘸墨汁的醞釀與揮灑,成就的是人生的幸福美滿篇章。夏秋之季,綠野青砂,藤蔓纏繞,砂田一片蓬勃生機,旱砂西瓜在秧下探頭探腦,毛茸茸的白蘭瓜皮兒泛白的時候,就有濃郁的芳香瀰漫瓜田,真是一派絕美風光!

我和小砂溝邵家堂一位瓜農聊天,談過去的歲月,談今天的人生。他們說,青白石已經被城市佔了,砂溝的一些山地也要開發了,地佔了有錢花,但永遠沒地種了!瓜農的感慨有欣喜也有無奈。過去種砂地,苦呀!挖砂、拉砂、背砂,都是吃力活,一個小砂溝,挖砂窯取砂,窯塌砸死人的事過去常有。砂溝產的瓜有名,好吃!可砂溝人種砂田不易呀!

蘭州人“喂”砂地

我在砂溝裡行走,在村邊,在山腰,在路旁,觸目皆是片片砂田。砂溝人與砂田的感情是祖祖輩輩的緣分,儘管有些地已經被企業佔了,每年都給農民不菲的收益,但他們看地暫時閒著,就去收拾收拾壓上砂,又來耕種。路邊一小塊山窪,也要鋪上砂,圍上籬笆,去作一個心情小菜園。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地不能閒呀!砂溝人與砂田已經有了相依為命的情感,他們愛砂田,愛砂田與眾不同的那份溫暖和形態, 那些青色的砂與他們的生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蘭州人“喂”砂地

瓜農餵養砂地,砂地反哺瓜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依存。缺水少雨的土地在砂的庇護下,長出茁壯的禾苗,結出豐碩的果實。旱砂西瓜,甜破嘴角的白蘭瓜,脆甜的金塔寺,皮糙肉鮮的麻醉瓜……對於砂溝農民而言,砂田帶給他們的,是無法忘卻的記憶,是留存在生命裡的日久彌香的甘甜……

蘭州人“喂”砂地

溝邊的砂地

蘭州人“喂”砂地

蘭州旱砂西瓜。 馬國智 攝影

蘭州人“喂”砂地

蘭州旱砂地裡的白蘭瓜 馬國智 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