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寶寶懷疑是腦癱,腦癱有什麼特徵?

用戶5675053469409


關於腦癱這個問題,其實是每個新媽媽新爸爸都要了解的一個問題,當孩子出現腦癱的時候,一般都是由於腦損傷的出現,不過如果孕媽在懷孕的時候都非常的平安,其實孩子出現腦癱的可能性很低。

但是,如果當懷疑寶寶有腦癱的情況,腦癱通常會有哪些特徵呢?下文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一、孩子的症狀表現!

1、運動發育落後與同齡人

比如患有腦癱的孩子,要學會抬頭、翻身、坐、爬、站立、走路、用手握持東西等等,需要掌握的時間都會慢於其他的同齡小孩子。

2、肌張力不正常

指的就是寶寶的肢體會比較僵直,或是出現肌肉無力的情況。

3、姿勢不正常

如果患上腦癱,寶寶一般都會出現姿勢明顯異常的情況,譬如腕關節及手指關節屈曲;站著之時,腳尖會著地,就是踮起來的狀態;走路的時候,姿勢會表現出剪刀樣的現象;還有就是寶寶會不由自主的運動,自己控制不了。

4、神經反射正常

如果要檢查神經反射有無異常,其實敲擊人體某個部位即可,因為敲擊的時候,某個部位就會出現相應的運動,譬如檢查膝反射,只要坐下小腿下垂,然後敲擊膝蓋下方,如果是正常,敲擊後小腿會快速彈起,若有異常,那麼就是有問題了。

若懷疑寶寶有腦癱的可能,建議馬上就醫確診檢查!

二、關於腦癱的危害!

事實上,腦癱危害非常大,它會讓寶寶造成姿勢異常,如身體僵直、角弓反張等,而且還可能出現智力低下、癲癇發作、語言發育晚、聽力障礙、斜眼、精神行為障礙等問題,有些患兒還可出現關節脫臼、脊柱側彎等。

不管怎麼樣,如果患有腦癱卻沒有及時得到診治,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可能很大!

而孕媽們想要生出一個健康的寶寶,就要重視孕期的適當營養供應,防止出現感染的情況,還要儘量減少藥物服用,定期產檢,出現問題及時與醫生溝通。只有做好這些,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包括腦癱在內的各種疾病的發生率。

以上便是關於腦癱的一些問題解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肝火旺盛以及備孕、溼氣重、腎虛、衰老、三高、肝病、皮膚病等等,應該怎樣調理最有效?

康愛多每天為您推送各種專業健康的知識,讓你瞭解更多的健康資訊,走出用藥誤區!


康愛多掌上藥店APP


經常有家長來診所,他們懷疑自己寶寶是腦癱,但我看後,有很多寶寶是沒有腦癱的。

首先,腦癱的診斷最主要的條件是大腦有損傷,在頭顱磁共振片有腦損傷的病變。如果這個孩子正常出生,出生後很快就出院了,吃的好,睡的好,生長髮育正常,是不會得腦癱的,即使是早產兒,或者是生後有點窒息,沒有明顯腦損傷,也不會得腦癱。

腦癱的診斷

腦癱診斷除了有腦損傷外,還有以下4點:

1.運動發育落後;

2.肌張力和姿勢異常;

3.主動運動減少和/或出現異常運動;

4.反射異常等。

這四種表現說明寶寶是腦癱嗎?

1、肌張力高的問題:孩子剛生下來,屈肌張力較高,要三四個月以後,逐漸下降。有的是因為給孩子做操,寶寶感覺到不舒服而抵抗,表現為肌張力高,但是放鬆以後,肌張力就不高了,所以不是真正的肌張力高。

2、關於頭後仰,很多正常嬰兒,躺著時經常有頭後仰,還有嬰兒兩三個月時,媽媽還橫著抱孩子,孩子不願意,頭後仰表示反抗。豎起來抱,頭就不後仰了,扶坐位的時候,頭部也豎立的很好。所以躺著時有頭後仰,這不是病態,是正常的表現。

3、所謂飛機手,就是俯臥的時候,雙上肢伸直,向後,這在5~6個月前的正常寶寶中經常見到,這不是病態,只要寶寶雙手能自如地夠到前面就沒問題

4、足尖著地,我們查過100個正常的寶寶,從3個月一直到1歲,其中23%的寶寶,有足尖著地現象,但是他們走路很好,沒有腦癱。

家長們千萬不要將正常的孩子自己進行“腦癱”的測查。如果做操引起寶寶肌肉緊張,就停止做操,可以促進寶寶主動運動發展,進行早期教育促進智能全面發展。


兒科醫生鮑秀蘭


在寶寶6個月左右,是發現腦癱的關鍵月齡。資料顯示,有近8成的腦癱兒是因為延誤治療導致的,也就是說,腦癱兒即時就診的比例太低了。寶寶不會說,大人不注意觀察,這無疑增加了寶寶腦癱的風險。

據統計,早產會增加腦癱的風險。出生後嚴重的黃疸,或嬰兒早期的腦損傷、疾病如腦內出血、休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都能導致腦癱。

一、先來了解一些,嬰兒期腦癱方面的知識吧!

腦癱對孩子來說,主要表現在肢體協調程度和智力發育方面,但是對於幾個月的小寶寶來說,鑑別這一點尤為困難。

嬰兒腦癱有什麼表現症狀

1.進行性脊髓肌萎縮症 本病於嬰兒期起病,多於3~6個月後出現症狀,少數病人生後即有異常,表現為上下肢呈對稱性無力,肌無力呈進行性加重,肌萎縮明顯,腱反射減退或消失,常因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覆患呼吸道感染,患兒哭聲低微,咳嗽無力,肌肉活組織檢查可助確診,本病不合並智力低下,面部表情機敏,眼球運動靈活。

2.運動發育遲緩 有些小兒的運動發育稍比正常同齡兒落後,特別是早產兒。但其不伴異常的肌張力和姿勢反射,無異常的運動模式,無其他神經系統異常反射。運動發育落後的症狀隨小兒年齡增長和著重運動訓練後,症狀可在短期內消失。

3.先天性肌弛緩 患兒生後即有明顯的肌張力低下,肌無力,深腱反射低下或消失。平時常易併發呼吸道感染。本病有時被誤診為張力低下型腦癱,但後者腱反射一般能引出。

4.智力低下 本病常有運動發育落後,動作不協調,原始反射、vojta姿勢反射、調正反應和平衡反應異常,在嬰兒早期易被誤診為腦癱,但其智力落後的症狀較為突出,肌張力基本正常,無姿勢異常。


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


發育遲緩的早期症狀表現

餵養困難

腦部發育異常的寶寶,早表現出來的症狀往往吃奶比較困難,不會吸吮乳房,特別容易吐奶,可能是他的神經系統有損傷了,日後對智力會有影響。

異常面容

腦癱的寶寶一般都有表情淡漠,不易被逗笑,不能跟父母互動等特點,有些先天性發育遲緩兒童在面容體態上就有異常的表現,比如先天愚型患兒就有舌頭常拖在嘴外邊、流口水等表現,就要注意了。

肌張力以及異常神經系統反射

腦發育異常的寶寶肌張力可能會增高過降低,另外,一些只在3個月以內出現的神經系統原始反射會長期存在,比如覓食反射,擁抱反射等。

運動發育的遲緩

腦部發育異常的寶寶,比正常兒童明顯運動發育上比較遲緩,俯臥抬頭、坐、站、走等動作的起始年齡都比正常同齡兒童要晚。尤其走路明顯,往往要到3—4歲或4—5歲才會自己走,而且走不穩。

語言發育的落後

正常的嬰兒在7—8個月時就會模仿聲音了,一歲左右會叫爸爸媽媽,一歲半會說十來個字了,能聽懂簡單的指令,3歲左右會問簡單問題,3歲左右能基本表達自己的思想,凡是落後四五個月甚至落後1—2年才有這些表現,都應看作是智力落後的信號,就需要儘快去醫院治療。

所以,寶爸寶媽如果在寶寶發育的過程中發現有異常的行為,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醫,達到早診斷早治療。

我是淮山,專注兒童健康知識,歡迎點贊關注。


淮山育兒


對於家長提出“寶寶懷疑是腦癱,腦癱有什麼特徵”的疑問,我給做一下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您!以下是部分特徵,可供參考。

1、運動異常

出現全身性不自主運動且很難用意志控制,且做部分有意識、有目的運動時,會表現為不自主、不協調和無效的運動增多,出現非對稱性姿勢以及意圖相反的不隨意運動擴延至全身。不隨意運動主要集中在上肢部分,且由於上肢的動搖不定,使軀幹和下肢失去平衡而容易摔倒。

2、面容異常

面部肌肉、發音和構音器官也會因其受到影響,如會伴有流涎、咀嚼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明顯的面頸部為特徵:皺眉、眨眼、張口、斜視、頸部肌肉收縮,臉歪向一側。

3、肌張力異常

肌張力低下:四肢呈軟癱狀,自主運動少,仰臥位時四肢呈外展外旋位,俯臥位時頭不能抬起,翻身、爬行等動作,比較難以完成;

肌張力增高:各大關節的屈曲、內收、內旋均受影響。上肢表現為手指關節掌屈,手握拳,拇指內收,腕關節屈曲,前臂旋前,肘關節屈曲,肩關節內收。下肢表現為尖足,足內、外翻,膝關節屈曲,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下肢大腿內收,行走時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態。

4、反射異常

原始反射延遲消失、保護性反射減弱甚至不出現。如坐位時,向各方向推孩子,不會主動用手支撐等。


兒科醫生石春雷


腦癱有啥表現?

腦癱最明顯、可識別的表現,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 ①大運動發育落後

到了一定年齡,卻不出現應有的運動能力和表現。如寶寶到3個月齡仍不能抬頭,6個月齡還不能翻身,8個月齡仍不能獨坐。

  • ②運動模式異常

患病的寶寶運動時,動作非常緩慢,手腳不協調,偏側運動比較多(兩側肢體動作、姿勢不對稱,慣用一隻手活動或拿東西,另一隻手不靈活),或者出現不能控制的

怪異表情和動作

  • ③肌張力或姿勢異常

①寶寶的身體或四肢,特別僵硬 / 鬆軟,兩邊的身體不對稱,頭老是歪向一邊;

②寶寶的雙手還會出現一些不正常:不能拿到身體的中線,經常雙手握拳、拇指內收;

③此外,患病的寶寶常見雙腿併攏或交叉,同時腳尖朝下;坐著時蜷曲身體,或往後仰;站著時下肢彎曲,經常腳尖著地;

④有點寶寶,甚至無法維持一個穩定的姿勢,身體老在扭曲變動。

  • ④神經反射不正常

覓食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等一些先天性反射減弱,或引不出。


為什麼不少媽媽一瞧見發育不對勁兒,就往壞處想,懷疑寶寶腦癱呢?

可能有的媽媽對寶寶發育的某些細節過分地關注,經常拿一些網上的資料作為對照,很輕易地得出寶寶有腦癱結論,來門診一查,結果什麼事也沒有。

還有的家長喜歡拿自己的寶寶與鄰家的孩子比較,結果發現孩子的某項能力有欠缺,就懷疑孩子有腦癱,思想負擔沉重,十分焦慮,四處求醫,給孩子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其實,每個孩子的動作和行為發育可能會存在個體的差異,發育延遲並不等同於腦癱。

  • 腦癱的診斷

首先,腦癱診斷的先決條件是,在胎兒期和嬰幼兒期有腦損傷;正常出生的足月新生兒,沒有腦損傷,是不會得腦癱的。即使是早產兒,沒有腦損傷,患腦癱的可能性也不大。

次,腦癱的主要表現是大動作落後和姿勢異常。

第三,腦癱通常在6個月以後才能診斷,6個月之前的異常只能算髮育異常或發育延遲。


科學家庭育兒


  根據腦癱的發病時期我們知道,腦癱的患病時期可能出現在從胎兒期到出生後1個月之內,如果在這段時期做好充足的預防工作,其實是可以避免腦癱的。那如果寶寶這在段時期不太順利,是否有腦癱可能呢?應該如何發現呢?

  哪些症狀可能提示寶寶有腦癱風險?

  腦癱因為是大腦受到非進行性損傷所引起的綜合徵,因而根據損傷部位及程度的不同,其表現症狀也是多種多樣的,下面這些症狀是腦癱常有的一些臨床症狀,如果寶寶具有這些症狀並非一定是腦癱,但這些症狀也反應寶寶身體存在一定問題。

  1、身體發軟或發硬,並有自發運動減少和固定姿勢的情況。在寶寶一個月的時候就可以見到,寶寶如果不太愛動,懷抱著的時候能感覺到寶寶“軟趴趴”或是“硬邦邦”的,放在床上的時候還有一些不同於正常兒的異常姿勢(如角弓反張、蛙位等),這些表現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提示寶寶可能會有腦損傷疾病、肌肉系統疾病。

  2、反應遲鈍。如果寶寶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字無反應、不會聽聲辯位等情況時,則提示寶寶可能有智力低下或是其他神經系統疾病。

  3、手握拳並有拇指內收。剛出生寶寶一般都會緊握拳,到4個月左右的時候會開始具備初始的學習抓握的能力,這時如果手仍然打不開,有拇指內收的情況,則提示神經方面出現問題,當這種情況出現在一側的時候更要注意。

  4、身體扭轉。3-4個月的寶寶如果身體經常表現出扭轉的姿態(如果是哭鬧情況下呈現的扭轉姿態基本排除),則提示錐體外系可能存在損傷。

  5、頭不穩定。一般寶寶發育到3個月的時候即能俯臥抬頭,如果寶寶4個月了俯臥還不能抬頭,扶坐的時候頭豎不起來,有的還表現出不隨意“抖動”的情況,可能提示寶寶有腦損傷的存在。

  6、斜視。斜視產生的原因很複雜,早期寶寶大腦發育不完善,對兩眼的支配運動並不完全,一般來說3-4個月的寶寶出現斜視、眼球運動不良的時候,可能說明寶寶有弱視或是腦功能損傷問題。

  7、頭圍異常。頭圍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於正常的發育標準,如果過大或過小都能提示大腦出現一定問題。家長也應該養成按時記錄寶寶頭圍的習慣,多對比,發現問題及時檢查。

  這些問題都是在腦癱患兒身上比較常見的。寶寶如果有這上面的一些症狀,說明寶寶肯定是存在一些問題的,並非一定是腦癱,而且這些症狀基本在6個月以內就能查出,如果擔心腦癱及時去醫院檢查也不會耽誤治療時機。


京軍腦癱劉書勤


你好,如果寶寶出現以下特徵,要警惕是否罹患腦癱,小兒腦癱的主要表現,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發育落後,姿勢異常。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1、發育落後

中國有句老話形象直觀地概括了人類在嬰兒時期各項運動行為發育的規律:“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週歲走”,發育的正常的孩子大多會遵循這個規律,前後相差的時間不會太大。而患有腦癱的孩子則往往達到上述發育標準,遠遠落後於同齡孩子。

一般來說,腦癱患兒在早期就會有明顯異常,具體症狀是:嬰兒出生3個月以內,常常會出現驚厥或異常啼哭,並伴有吞嚥困難。3個月大時仍無站立的表現,也不會抬頭。4個月以後,雙手仍呈握拳狀,無法自主張開,或者能張開但看到眼前有活動的物體時,卻不會用手去抓。(瞭解更多腦癱知識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孫成彥功能神外)

2、姿勢異常

腦癱患兒常表現為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緊、打挺易驚,少動或過多地亂動,吃奶無力,經常嗆、噎、吐奶,哭聲微弱或陣陣尖叫。

另外,還有流口水、四肢不自主地徐動和顫抖;雙腳總是腳尖著地而足跟懸空不著地或兩下肢交叉;四肢運動不協調、不對稱;頭歪向一側而不能保持正中位等。

家長一旦發現自己孩子出現以上所述的情況時,就應提高警惕並及時到醫院做全面檢查。一般來說,6個月以內是腦癱患兒黃金康復期,如家長能對其早發現早治療,完全有可能使部分腦癱患兒取得較好的康復效果。

由於過去的醫療條件原因,許多人都認為小兒腦癱是一種不治之症。但是,現在的人們要改變思想了,隨著近年來的醫學科學發展小兒腦癱已經成為可治之症。如果能對小兒腦癱患者早期的介入治療,除了特別嚴重者以外,都是可以達到生活自理的。

近年來我們對小兒腦癱的治療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形成了一套規範而行之有效的康復治療體系“早期康復訓練—FSPR術(適合痙攣型腦癱患者)—矯形手術—術後康復訓練”。術前康復訓練是為了手術治療打好基礎,術後康復訓練是為了進一步鞏固手術治療的效果,促進各項功能的恢復。

而腦癱治療中所採取的各種手術治療,是為了解決一些僅憑康復訓練無法達到治療目的的身體問題,比如肌張力過高、肌肉痙攣等等,我們目前多用FSPR術(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後跟部分離斷術)、頸動脈剝脫術等術式,效果較明顯;而矯形手術主要針對患兒剪刀步、足內翻等畸形情況進行,而且必須是先進行解痙手術,而後方能進行矯形手術,兩者前後順序不可亂。


腦癱偏癱專家孫成彥


1.早期症狀(1)新生兒或3月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厭乳和睡眠困難。(2)早期餵養、進食咀嚼、飲水、吞嚥困難,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礙。(3)感覺閾值低,表現為對噪聲或體位改變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4)生後不久的正常嬰兒,因踏步反射影響,當直立時可見兩腳交互邁步動作。3月齡時雖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個月仍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既要懷疑小兒腦癱。(5)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5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6)握拳:一般生後3月內嬰兒可握拳不張開,如4個月仍有拇指內收,手不張開應懷疑小兒腦癱。(7)正常嬰兒應在3~5月時看見物體會伸手抓,若5月後還不能者疑為小兒腦癱。(8)一般生後4~6週會笑,以後認人。痙攣型小兒腦癱患兒表情淡漠,手足徐動型常呈愁眉苦臉的樣子。(9)肌肉鬆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觸摸小兒大腿內側,或讓小兒腳著床或上下跳動時,出現下肢伸展交叉。(10)僵硬,尤其在穿衣時,上肢難穿進袖口;換尿布清洗時,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時,以及洗澡時出現四肢僵硬。嬰兒不喜歡洗澡。(11)過早發育:小兒腦癱患兒可出現過早翻身,但是一種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滾木樣,而不是有意識的節段性翻身。痙攣性雙癱的嬰兒,坐穩前可出現雙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的足尖站立。


飛燁媽媽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腦癱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徵,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出現哪些徵兆要懷疑寶寶患有腦癱?

1.發育落後:如2~3個月時還不會笑,不會抬頭,持續哭鬧,手指緊握不會張開;4~5個月還不會翻身;8個月還不會坐,甚至不會抓、握,也不能把手放到嘴邊。智力發育也落後於同齡正常兒童。

2、姿勢異常:腦癱患兒常表現為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緊、打挺易驚,少動或過多地亂動,吃奶無力,經常嗆、噎、吐奶,哭聲微弱或陣陣尖叫。

3、其他異常:此外還有流口水、四肢不自主地徐動和顫抖;雙腳總是腳尖著地而足跟懸空不著地或兩下肢交叉;四肢運動不協調、不對稱;頭歪向一側而不能保持正中位等。

溫馨提示:家長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以上所述的情況時,就應提高警惕並及時到醫院做全面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