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池莉曾說,用“市井”來形容武漢,其實是種抬舉。武漢就是一座市井的城市,特別是街巷阡陌裡。是的,見證著時間變遷的街巷,一代代武漢伢的故事在這裡發生也在這裡結束。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前幾日,小編整理了武漢的幾條老街,應大家的提議,小編又挖掘了幾條武漢的老街,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批評,繼續提供線索。


洗馬長街

明代末年修築,距今500多年。

據考,洗馬長街成於明代末年,是某位皇帝(具體哪位萬歲爺卻是沒有考證出來)欽定的。

而這條街雖然名字霸氣,但卻也只有500餘米。相傳洗馬長街得名於禹功磯邊上的古蹟“洗馬洞”,也有傳說是因為靠近關羽關二爺屯兵洗馬處,故名為洗馬長街。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瀕臨長江,南接漢陽朝宗門,北抵漢水南岸,洗馬長街曾經是一片船工販夫雲集的繁市。而1954年抗洪過後,臨江的一側街面拆遷,改築成防水牆,這條長街就更短了。

2010年末,洗馬長街已成為了廢墟,武漢最後一間的漢汾老槽坊、大鹽商黃萬順的舊宅等等舊時記憶,都化作了青澀的瓦礫。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曾經街邊的敲糖、小販手中的手工小玩意、林林總總但並不豐富的小吃、去洗馬長街對面江邊納涼夏天、竹床、扇子,習習江風和沿街小販的吆喝聲,如今都已消失。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一個街標都找不到的洗馬長街上,只有路過東嶽巷時,才依稀可以回想起當年洗馬長街的模樣。


統一街

公元1864年修築,距今152年。

統一街最開始是袁公堤的堤尾,每到漲水季節,外圍的土壋與後湖的水連成一片,上連黃孝河,下通長江,可達漢水,經常可以看到商船搖搖晃晃,盪盪悠悠去往漢口鬧市。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直至1864年,河床逐漸乾涸,人們沿堤填土建屋,逐漸形成狹長彎曲的居民區和街市,分別為半邊街、土壋街、港邊。而後的1928年,漢口當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將3段街道合併命名為統一街,以示全國統一告成。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於是,就有了這條長976米、寬8米、與民權路垂直交叉的統一街。

統一街的聞名,是在其形成後成為了飄溢書香的書市,小書鋪多如牛毛,過年時,買年畫的、娃娃書的、教科書的把個街道擠得水洩不通。直到上世紀50年代,統一街興起公私合營,書市才慢慢淡出歷史舞臺。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而這條位處民眾樂園的後面,曾經文人聚集地的文化街,逐漸變得充滿了煙火氣,不少武漢伢都有著在窄街上吃上一碗“蔡林記”熱乾麵,穿一串剛出鍋的生煎包子的回憶。

現在,統一街只剩下了半截,卻也逶迤蛇行如故。但不知道會不會拆遷的這條街,或許將只存在在武漢伢的回憶裡。


泰寧街

百年曆史,已拆除。

泰寧街百年來都是舊京漢鐵路邊的一條不起眼的小街,而這條江漢路的支路,卻在歲月積澱中漸漸形成了漢口最具傳統影響力的二手古玩市場。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集市型的二手市場,每週六和日才“開放”,都是臨時性的地攤,也是鐵血城管開的一個“後門”。就如同武漢伢俗稱的“挖地腦殼”,二手市場的攤子擺在大街上,不少人都來這裡遛彎,人頭攢動的。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雜吵擁擠的小街巷,什麼都有賣的,什麼老唱片、像章、紀念章幣、文革文物、老電子產品等,有時街道中飄蕩著戲曲唱片的聲音,滿滿的老漢口文化。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而如今,該市場已經無法再看到了。泰寧街的關閉,讓人生人海淘著心頭好的場面,只能存在了記憶裡。

真想再擁有一個這樣的街呀!

交通路

公元1916年命名,距今100年。

1916年,湖北督軍王佔元想在花樓街與後城馬路間闢出了一條新路,目的是讓繁榮的花樓街有個更方便的出入口,於是,交通路就這樣誕生。

拆除了棚戶區,在空出來的路上,一條寬10米,長約198米的街道就這樣出現,毗連租界,又一頭牽著花樓街,一頭掛著後城馬路(今中山大道),正是漢口的富商巨賈尋找租界保護的絕好地段。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被稱作文化一條街的交通路,在《書香武漢》裡被這樣寫道:

老武漢人都知道交通路。那裡是書店最為集中的地方。那裡的古籍書店、 外文書店、科技書店以及新華書店或緊鄰或對面,為不同需要的讀書人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很多的星期六,我從大學回家,過江後便繞過江漢關,從江漢路上穿過, 直接去交通路,在書店的書櫃邊看書時,經常可以碰到熟人。於是大家便都說“世界真小”。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作為書店最為集中的地方,尤其是舊書攤,古今中外的書籍和報紙、刊物都在經營範圍之內,一面收購,一面出售。售價都很低廉。

1954年前,除了新華書店外,還有生活書店、上海書店、聯營書店、中國圖書發行公司,以及其他經私營改造的書店,就連郵局把其文化類業務(如集郵門市、報刊門市)也開在交通路上,密度之大讓人歎為觀止。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而除此之外,交通路的建築也全是原汁原味的、華人自己建造的民國早期建築,精細的雕花,別緻的陽臺,高大的空間,彷彿把人帶回到上個世紀初大武漢的輝煌之中~

可惜交通路也已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將是隨處可見的鋼筋水泥森林。


保華街

公元1923年命名,距今93年。

公元1861年,一個叫巴夏裡的英國人在漢口圈地作為大英帝國在漢口的“租界”,而後,英國人把租界向北擴展,還在租界與華界之間築起一道圍牆。

直至1923年,漢口地皮大王劉歆生會同漢口商人集資收購今黃石路、保成路一帶地皮,意欲與租界勢力抗衡。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為紀念這段坎坷歷史,在1930年圍牆拆除後,將沿牆邊這段零落參差的路段命名為了“保華街”,也是漢口人表明“保衛中華”心志的見證。

武漢的百年老街,武漢人不能忘記的情懷

如今的保華街窄窄的街面,都是商鋪,等到中山大道不久後改造完畢重新迴歸,保華街又將重新車水馬龍。


武漢有說不盡的老街,說武漢是一個現代化城市不假,因為武漢的城市發展進步的非常快。說武漢是一座老城也不假,因為武漢有武漢自己的文化。

你還知道哪些武漢的老街衚衕呢?告訴小生,小生一一去探訪,去挖掘。留住這些就是留住了武漢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