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书法楷书里为什么有很多异体字?

立之96


《欧阳询三十六法》记载:”字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如“新”之为“

”(多一横)....或因笔画多而减省,如“曹”之为“
”(少一竖)....但欲体势茂美,不论古字当如何书也。“可见古代书家为追求书法的“体势茂美”,宁可牺牲汉字的规范性来另造新字。

书法家们喜欢使用异体字的现象,上可追至六朝。不过,那时用异体字,有的是因书写不够规范,有的是存心“标新立异”。

——神秘侠客


《汉书·扬雄传下》云:“间请问其故,乃刘菜尝从雄学作奇字....”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写过不少的异休字。例如,

仰之间,已为陈迹”中的“"字通“俯”,字形不同,音与义完全样。

宋代张元干《送高集中赴漳浦宰》诗云:“有意载酒问奇字,无事闭门抄异书。”可见文人喜欢书写古文奇字的风气直就没有中断过。逮至明清之际,这个传统格外兴盛起来,文人们变本加厉地把怪字引进书法。陈洪绶喜欢写怪字,王锋、傅山也喜欢写异体字。

冬心先生笔记中有个叫江晖的人,是正德年间的进土,喜欢用古文,古文奇字,读者往往句都读不完,只有汗颜而罢。

明代文人冯梦桢自述其书室十三事,亦即讲书斋里各种各样的活动:随意散帙,焚香,论茗品泉,鸣琴,习静,临摹法书,观图画,弄笔墨,看池中鱼戏,听鸟声,观卉木,识奇字,玩文石。识奇字居然是其中项,是当时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书写古文奇字据说与晚明刻图章有关。石头印章兴起后,刻图章的人就开始多起来。大家都知道,刻图章又叫篆刻,就是用篆字来刻。研究篆刻史的人,发现晚明的图章最难读,还好那时候的印谱,底下有释文,就像字谜样,都会告诉你谜底。另外,晚明日用类书也出版这种怪字,让别人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字汇》 是当时很重要的字典,这个字典亦提供怪字,这本书有一章叫做《古今通用》,告诉你今天的某字,古字是怎么写的。

清人铁骑入关,读书人痛定思痛,开始有人抨击晚明文化,提倡朴实的学风,新的学术取向亦开始出现。例如顾炎武就批评写异体字:“以今人之地为不古,而借古地名,以今日之官为不古,而借古官名,舍今日恒用之字,而借古字之通用者,皆文人所以自盖其理浅也。”

顾炎武认为,最肤浅的人才干这些事情。傅山在晚年有诗云,“老来方知不识丁”。 他晚年写这样的诗,说自己老了才知道,年轻时很多东西没搞清楚。这说明治学风气开始转变,开始变得比较严肃了。侠客认为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民国文人,以至于建国后在编写字典时,强调了文字的标准性。

那么古人为何总写异体字?侠客觉得原因有二:

一、追求艺术性。正如《书谱》曰:“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到,为体互乖。”书法追求韵味和美感,讲求变化,最忌平铺直叙和单调雷同。

二、追求文化性。古人均有崇古心理,异体字往往由古体变异而来,如古人往往将“明”写成“朙”或“眀”,原因是此写法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墨池轩书法


所谓异体字是指字音字义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类字。

-1-

楷书书法里有异体字有以下原因

001.一幅作品里重复字太多,书写着为了避免重复,借用异体字来替换。一来避免了作品的单调,二来增加了作品的美感。

002.一副作品没有重复的字,书写者通篇章法布局考虑,借用异体字效果比较好。

-2-

借用异体字的意义。

异体字不是错别字,是书写者单纯为了增加艺术效果借用的字。

离开了书法艺术创作的意图,异体字就不能出现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还是要写规范的汉字。

当然认识一些异体字也没错。如果看到书法作品,我们可以借用我们认识的异体字增加对书法作品的认识。

品味历史,解读书法,我是堯堯1978。


堯堯1978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从甲骨文到现在的规范文字,都蕴含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毛笔书法传承了几千年,经历了多少年代,积累了许多经验,使毛笔字更加美观可爱。多少年来,湧现出许多书法名人,展现了许多令人赞不绝口的优美佳作。说到书法异体字,从古至今,层出不绝。每位书法名家的字体风格各异,他们创造了自己喜欢的文字字体。多少年来,毛笔字作者各有各体,从无规范,也不可能规范。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统一中国文字,中央政府统一规范了文字,取消了一些异体字和生癖字,使全国人民都认识自己国家的文字,这应该是中国人民的大好事。不知什么原因,一些现代书法大家(专家)在写作品时,不光学了古人作品里的笔划笔法、间架结构,更善于展现古人作品里的生癖字、异体字。这就使人纳闷了:中国字已经够多了,为什么还要增加一些呢?而且这些生癖字异体字很少有人认得,是不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试问一副作品里有许多不认识的字,念不成句,你还愿意继续看下去吗?就算愿意欣赏其作品的字体,其内容已大打折扣了吧!然而,一副作品,其内容搞不明白,那这作品还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为了传承历史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奉劝现在正在学习书法的爱好者,应学习古人的笔划笔法,间架结构,而不学原书法大家自创的生癖字异体字,只有这样,传统的中国文字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发扬光大!

如有异议及不妥之处,请名师专家批评指正!


立之96


当时,我就恨不得给这主席两个耳光!

忒没书法常识是不是?书法里面,真的不要简化字吗?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说。

一个是现行的国家规范字标准。

我们现行书法规范字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并全面推广的。六十年代,中国所有出版物,一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化字方案的规范字使用汉字。

但是,当时的老一辈人还是实际在使用繁体字。

从繁体字到简化字过度,只有才新一代人开始。

所以,从六十年代开始进入学习和正在学校读书的青年,面对的都是简化字图书读物,这样,简化字很快就得到推广。

简化字是我们今天的国家规范字。

但是,在私人写作、书信中并没有规定必须要写成简化字。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老一辈的书法、题词,基本保持了繁体字。

还有一个是书法艺术领域的实践和包容。

八十年代兴起了书法热,一直持续到我们今天。

书法就是学习古代的繁体字。所以形成一个惯性思维,以为,书法必须是繁体字,简体字不是书法的错误认识。

其实,书法就是写字的技术规范。与简化字繁体字没有任何关系。

比如,我们把简化字写成隶书或者楷书,书法的规范是不会改变的。

不能说,你写一个简化字隶书,就不是隶书了,只有繁体字的隶书才是隶书是不是?

当然,简化字与繁体字的书法关系是复杂的。

古代也有在书法作品中用简化字的。这是因为出于字画的安排。

比如一个对联,上联一个字笔画很多,下联一个字笔画太少,如果整体看起来不是艺术上很协调,那么,书法家就会想办法调节一下艺术效果。如果有可以选择的“异体字”,那么,就会所以一个“异体字”调节一下疏密章法,没有特别的意思。

简化字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一些“异体字”,这些异体字,没有普遍使用,所以,也不论方便还是不方便,大家使用的几率高,就成为“正体字”了,而那个使用几率不高的字,就成“异体字”了。

比如,一万的“万”字,最早就是这个字。但是后来把繁体的“萬”字,作为正体字了,而简化字“万”却是一个异体字。

虽然这国家规定使用规范字的情况下,书法的字体尽管还是以繁体字为主流。

但是,也不要排斥简化字。

目前,在学习书法的热潮中,翻出来大量繁体字。有些繁体字都不是明清以来通行的字。这就有些泥古不化了。

尽管如此,书法实践上,还是包容不同程度异体字的。并没有把艺术爱好和书法创作与国家汉字规范看成一个标准,所以,艺术作品中的繁体字基本是主流。

书法主要还是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信息。如果阅读障碍多,就会对艺术传播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个人认为书法家应该尽量把书法中的异体字降低到最低水平。

同时,书法作品不应该以有没有简化字为排斥其书法艺术的理由。

特别是一般行书、楷书、隶书,篆书和草书是例外的。我的意见你会同意吗?欢迎批评指正。




千千千里马


书法崇尚取意之美。有笔意的意,也有字意的意。这个意字是意向和意味。

汉字结构,由音符、意符、记号三部分组成。意符就是引导人去会意的符号。

书法中,部分书法家延伸了意符的应用意义,按自己的所见经历审美观,让正体规范字少一笔或多一画,使字的意态神合字义、文章主题、章法等,就继承了许多异体字乃至发明少数异体字了。



比如“流字”常少上面那垂点。书法取意——长横之下川流不息!这样你是不是觉得更有水流意态?

又如田英章的“德”字。

既称品德,内心无复杂心计,外简其威,更合德的感觉。

上图那“厚”字,上添一横显下面之厚。

所以书法中“观书”能力具备后,阅读别人的书法作品根本就一下知道是什么字,那时在你面前没有异体字可言了。这就是真正的观书能力,价值在实际动手书写之上!

以前我的书法问答中,被人狂喷过。对方说他(她)写字不怕我,但不像我“乱评书法”。我直接:你的观书能力尚浅,不能理解我文中意义,勿自贻笑大方。

话虽厉,一点不过份。异体字有益于书法取意,读者当深入了解。


盖世神算


不光是楷书里面有异体字,其他书体都有异体字。中国人为了使汉字美观可谓是绞尽脑汁,在篇章组合中,为了使字型更加丰富,书家的处理就要用到异体字了。


异体字也称碑别字,在古代碑帖里面处处可见。学习书法的朋友异体字要花点功夫学学了,因为这个异体字是你所临的帖的一部分,要整体把握某个碑帖就必须一字不差的认真研究。如果跳过异体字,那么对整体的把握就不是很全面。这一点,那是针对学习书法的朋友而言的。

现在呢,国家出台了规范的汉字,普通人学好了规范汉字就可以了,对于书法不是特别感兴趣的朋友了,对异体字不要特别的过于追究。异体字首先是为了美而生,间架结构具有建筑美,所以写起来是相当繁琐的,普通人平常书写没有必要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异体字。



最后一点,能写异体字的人,也不要以能写异体字为能。不要在平时书写当中,时不时写出了某个异体字以彰显自己的文字水平,这是没必要的,因为异体字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失去了实用性。


香溢风弥




【不单单是楷书 在书法作品中同样也会出现异体字 这是古人留下来的“杰作】福祥君:当代几乎所有的书法家在书法创作中,都非常喜欢用异体,笔者对这个问题是采取无可厚非之态度。因为古代的大书法家们在书法创作中,也时常用异体字的。



古代的大书法家们能用异体字挥笔书写书法作品,笔者请问大家:现代人为何不能在书法创作中喜欢用异体字呢?答案应该说是肯定的。



中国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创造出来的,是经过几千年艰辛的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先人们把汉字给造出来,就是供后人们参照使用的。书法中的异体字也是同理,这也是让后人们传承的。所以,当现代的书法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使用异体字,我们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误认为是错别字,从古至今中国传统书法就是这样子的。


趙大


我们知道这以百寿图为代表,还有“为”字等,有许多写法!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异体字,把人考住了!按理,古人做事非常严谨,为什么在书写汉字上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分析是五种情况:一是地方因素。秦统一文字之前,各国(不止七国)文字基本成熟各自定型。但书写传统都没有丢,各自继承的同时,又相互交流学习。二是,书法家在书写作品时,总有一个求变化心理。


三,当书法作品成为一种文化体征(文化产品一词太俗气)时,文字的表意功能退居其次,人们更多地关注书法的成就和书法家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包括赠予与接受间的感情),不免有展示知识之嫌而写写异体字。

四,当然689年武则天的18个新字除“曌”字外,在她被推翻后有的也作为异体字保留下来。地,年,臣等。佛经里也多异体字。仏为佛字。

五,可能与书体变化有关。例如篆书、隶书的灵动以直划(横撇捺)为妙,而唐楷的点最为生动。这也可能有些关系。

作为书法教育家和文物系统的书画鉴定专家,即使不写,也应该对异体字有深入了解、认知和积累。作为一般书法家,有一定了解即可。

现在的一些简化字在古代的书法行草书里已经出现,例如真,书,为……不属于异体字。

书法里有的字本身又是两种以上写法。煮,下边即可以是四点也可以是火字,琹,下也可以是今;翻,右边可以是羽,也可是古体飞。遍,左边为写为双立人。潘字在古代书法里,往往没有上边一撇。但这些应不属于异体字。




不写异体字,并不代表书法水平不行,特别是以现代人为表达主要对象时,为学校、公司阅览室等学习场所和正规地方书写,还最好别用异体字误导年轻人!


文物梁子


秦统一时间毕竟不长,六国复古意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存在(比如刘邦、项羽都以“楚人”自居)。在民间还是以先秦各自文字书写习惯为之。也就是说即便文字统一后,先秦六国文字不同写法(一个汉字多种写法)一直存在。

随着文字的进化,一些字逐渐被“淘汰”了。这些“被淘汰的字”也是中国文字进化的见证,蕴涵着许多文化,也为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如清人书法作品中就经常出现用异体字,而且不乏经典作品。

以上也只是异体字出现在书法作品中的原因之一。其他诸如“避讳”、“创意”等也是有的,由于篇幅原因,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异体字的存在是中国书法的一个文化现象。


1198218155


异体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不是因楷书书法而产生。古代书家,有时为一个字的结构美,多写一笔或少写一笔的现象,常在今天的字帖里看到,但不一定是异体字。当然也有异体字偶现其间。因此说,异体字和楷书书法有关系,但不是因果关系。书法作品中可以使用异体字(为了美观),但不应提倡。尤其对于某些‘十人九不识’异体字,包括生僻冷字,更应该避免使用。要知道,写字是让人看的,不是让人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