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臺東舊事:太平鎮,再也無法回去的記憶

根據青島市北志庫介紹:太平鎮位於市北區中部,北至海泊河南岸,東至鎮江路,西至威海路,南至延吉路,地貌呈東高西低狀。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一季姓人家到此定居,以養牛為生,是最早來太平鎮定居的,後發展為多戶養牛。為了人旺牛肥,太太平平,養牛人商定給這個地方起名叫太平鎮。太平鎮也是青島比較早的地名之一。

臺東舊事:太平鎮,再也無法回去的記憶

德軍臺東鎮堡壘群

德佔時期,德國人在此建立臺東鎮堡壘,位於南口路青島第三染織廠內的德軍臺東鎮堡壘群,亦即青島民間習稱的四號炮臺。臺東鎮堡壘由一大二小三個堡壘組成,配置了一座發電所和十二座戰時備用堡壘。戰後,堡壘群遺址上建起了印染廠,但堡壘群保存較完好。後來被闢建住宅區,堡壘群徹底湮滅。

日佔時期臺東區太平鎮之役

(資料來自青島地方史志專家辛兆山)高芳先,山東即墨人,陸軍91師師長、青島保安旅旅長、青島市警察局局長、青島市保安隊總隊長等職。1949年赴臺灣,1980年病逝。 抗日戰爭期間長期堅持在青島外圍從事敵後游擊戰爭。1945年2月19日夜 青保特務大隊奉命前往太平鎮,解決敵偽據點。第一、三兩中隊率全隊官兵,由內線宋春芳引路,直入敵偽據點,與敵偽作戰,恐敵軍增援,隨即退出,是役擊斃敵偽小隊長一名,偽士兵六名,擊傷偽中隊長一名,獲步槍十一枝,自來得手槍五枝,並毀敵炮樓兩座,青保陣亡下士班附曲成鬥,受傷者於承思。

太平鎮歷史變遷

太平鎮在德國人接管時期人口較為密集,曾建立了一個市場用於商品流通。後來,太平鎮也延續了這種“商氣”。20 世紀 40 年代初,自然形成一條街,當地人稱為“太平鎮大街”。大街南北長 100 餘米,寬 2 米, 街兩側是一些雜貨鋪。從1939年至60年代中期,遍佈太平鎮周邊的小織布作坊共發展到218家,直到解放前後,太平鎮都是一片繁榮。

1954 年,太平鎮已有無名街巷 45 條,長的 100 餘米,短的 10 幾米。5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有 15 個商業單位和 10 個工廠入駐太平鎮,商貿逐漸興旺。

臺東舊事:太平鎮,再也無法回去的記憶

在五十年代,因為是計劃經濟,糧食匱乏,青島市各個區都有豆腐社,買豆腐要用票,那時候不能選擇廠家,豆腐成為填報肚子的必需品,臺東豆腐社的豆腐質量、口感最好。曾有居民回憶:“太平鎮還有一個小作坊式的生產企業叫臺東豆腐社,在當時也小有名氣。特別是60年至62年我國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誰若能通過熟人從豆腐社買回幾斤豆腐渣填飽肚子,也算幸事,別人亦會對你刮目相看。”

1967年青島棉織廠更名為第三染織廠,其生產的色織布成為青島紡織的名牌產品,暢銷國內市場,後遠銷到海外市場,曾創造出不凡的業績。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在太平鎮的漢口路、洮南路、南口路部分地段開始啟動房地產開發。1998 年,太平鎮剩餘的棚戶片全面實施商品房改造,至 2001 年 10 月全部改造完畢,243 戶居民全部遷到浮山後小區安置。

臺東舊事:太平鎮,再也無法回去的記憶

2000年伴隨著新世紀鐘聲的敲響,太平鎮從青島市的版圖上悄然消失了。中心區改名叫大成路,過去的土路變成了柏油路,它的舊址上代之而起的是經過精心綠化建造的“和平花園”、“海信花園•都市春天花園”小區、集美小學、皮卡丘幼稚園。環境幽雅的居住小區連成一片,顯得格外整潔和靜謐。

臺東舊事:太平鎮,再也無法回去的記憶

青島印記,回味島城歷史,觸摸城市文脈。歡迎關注南邊子頭條號,謝謝閱讀和點贊。資料根據史志和網絡整理,個人能力所限,望知情者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