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懷舊】九旬老人回憶博山陶瓷廠200個公章背後的故事

2016年夏,一個偶然的機會,見到一位藏友的一套博山陶瓷廠的印模,總數有200餘個,時間跨度約四十年,其中不乏“博山縣”“淄博專區”“公私合營”等時代特徵鮮明的前綴,滄桑感很強,看後令人非常震撼。細細梳理,幾乎就是一部博山陶瓷廠的發展史。

據說,印模源於一套印章,是2010年左右發現的,當時一位老太太提著一個破袋子要往垃圾箱裡扔,被有心人發現後以極低的價格收來。經初步研究,似是博山陶瓷廠從建廠到八十年代末期間因廠名變更、合併等原因廢棄的公章。


【懷舊】九旬老人回憶博山陶瓷廠200個公章背後的故事


博山陶瓷廠曾經使用過的部分公章印模

看了這套印模,引起了我對博山陶瓷廠廠史的極大興趣。雖然博山陶瓷廠已經破產多年,但老博山人對博陶的懷舊心理綿延不息。亞洲最大陶瓷廠的榮耀和品種繁多的產品使人無法對其忘懷。

查閱《山東博山陶瓷廠志》,粗略瞭解了博山陶瓷廠初期的發展歷程:

博山陶瓷廠發端於1950年7月,是淄博專署行政科用5000斤小米作資本,在山頭租賃私人圓窯一座而籌建的,最初的名稱是建華窯廠,有職工64名。同年農曆八月十五正式建廠,當時主要生產陶碗和套五盆。

1952年7至11月,合併8個機關生產窯廠和7處合營窯廠,成立了淄博專區實業公司窯業總廠,設北嶺、山頭兩個分廠,廠區散佈于山頭、北嶺、五龍、福山等地,職工已經達到469名。

1954年2月,淄博專區實業公司窯業總廠改稱山東淄博窯廠。時有職工768名。

1957年,山東淄博窯廠改稱山東博山陶瓷廠,時有職工2116名。

1960年,完成合社並廠任務,基本確定企業規模,時有職工4208名。

在朋友的這套公章中,博山陶瓷廠歷史上的這些名稱,以及歷年併入的企業和廠裡的科室,甚至廠食堂的飯菜名稱,都能夠找到。

為了循著這套印模的軌跡,探尋博山陶瓷廠的發展史,通過朋友的介紹,輾轉找到了今年已經90歲的博山陶瓷廠退休職工趙增金。


【懷舊】九旬老人回憶博山陶瓷廠200個公章背後的故事


趙增金老人近照

趙增金老人出生於1927年,博山南關人,解放前家裡開卷煙作坊。一九三七年前在怡園小學上學。抗日戰爭爆發,就輟學在家了。直至抗戰勝利,才又到濟南洗凡中學復學。濟南解放後,回到博山。

說到濟南解放,老人記憶猶新,並清楚地記得是1948年中秋節的前一天開打,陽曆9月16日。

趙增金老人曾長期在博山陶瓷廠從事財務、供銷工作,對博山陶瓷廠的歷史非常熟悉。雖已90歲高齡,但耳聰目明,精神矍鑠,講話思路清晰,條理清楚。

見到這套印模,老人非常的興奮,將當年博陶的那些事、那些人娓娓道來。

趙增金解放後在自己家的手工捲菸作坊裡幫助家裡幹雜活。後來作坊垮了,才於1953年參加的工作,參加工作時的單位是大眾小組。在博山陶瓷廠,趙增金老人一直從事財務、供銷工作,一直到1988年從博山陶瓷廠在博山的門市部退休。

“大眾小組”?這個名字現在聽起來有些怪怪的,但那時確實有這一名稱。組是社的下一級。就類似於當時的低級社和高級社的區別。後來,大眾小組就發展成為大眾社。1955年底,大眾社又和義勝社合併為義眾社,趙增金一直在社裡擔任會計。

那時的小組生產規模很小,其實就是4個人以下家庭作坊,生產陶瓷毛坯,再租用別人的窯燒製。當時山頭類似大眾小組的作坊有幾十個,每一個作坊有一個會計,類似於舊社會的先生,都是有點文化的人,大部分是城裡人。

後來,大眾組發展到大眾社,就有三個會計了。後來又逐步淘汰,但趙增金一直留了下來,一直到1959年時的山頭陶瓷廠。這時企業已從合作轉為國營了。

山頭陶瓷廠?印模中也有山頭陶瓷廠這個名稱!這個廠現在仍在經營,我不由地與趙增金老人談起了山頭陶瓷廠的前世今生。

據趙增金老人講,現在的山頭陶瓷廠與1960年以前的山頭陶瓷廠沒有任何的關係,不過是名稱重複而已。

說到山頭陶瓷廠,老人非常詳細地給我講起了博山陶瓷廠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南北廠合併一事。


【懷舊】九旬老人回憶博山陶瓷廠200個公章背後的故事


博山陶瓷廠建廠初期生產場景

那時,山頭的陶瓷企業主要有兩個,簡稱南廠、北廠。北廠叫博山陶瓷廠,南廠叫山頭陶瓷廠。基本以河為界,但實際是錯綜複雜,北廠有窯在河南;南廠也有窯在河北。北廠是國營底子,陸續併入的企業規模相對較大,有2700多人;南廠是合作底子,陸續併入的企業規模相對較小,有2200多人。

南廠與北廠的合併,是市輕工局的決定。當時北廠有火車專運線,直接通到廠裡。南廠的許多物資也要通過這條專運線運輸,久而久之,因為付款、取貨等事,經常出現錯誤和糾紛,因此市輕工局才做出了合併的決定。

當時的市輕工局坐落在魚市街,管著17個企業,包括博陶、福陶、淄博瓷廠、周村繅絲廠等。雖然南廠和北廠有規模大小之分,但為了避免矛盾,當時一再強調不叫“併入”,而叫“合併”。

1960年,南北廠合併了,全廠職工達到近5000人。很長一段時間,都保持了這一數字,因為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的總人數也要受計劃控制,要退一個,才能再進一個。


【懷舊】九旬老人回憶博山陶瓷廠200個公章背後的故事


博山陶瓷廠產品

閒談中,不知不覺談到博山陶瓷廠使用過的商標,據老人回憶,博山陶瓷廠曾使用“寶石牌”“泰山牌”“博山爐牌”“春曉牌”“博陶牌”等商標,而且,由於博山陶瓷廠的產品種類繁多,每一種商標用於何種產品,都有一個大致的規定。如“寶石牌”,主要是賓館瓷和寶石瓷;“泰山牌”,主要是日用細瓷;“博山爐牌”,主要是滑石瓷;“春曉牌”,主要是象牙黃瓷;“博陶牌”,主要是衛生瓷。現在市場上仿造的博陶藝術品,有的不明白這些商標的使用範圍,就經常是破綻百出了。


【懷舊】九旬老人回憶博山陶瓷廠200個公章背後的故事


博山陶瓷廠商標

回憶起博山陶瓷廠的那些人,趙增金老人印象最深的是李宗文,泰安人,最初是在泰安人辦的泰華窯廠幹會計,兩人是在開會時認識的。據說此人在建國初期曾參加過在上海舉辦的打算盤比賽,獲得過第一名。但問到他本人時,卻不置可否。後來李宗文調到市輕工局幹財務科長,最後從纖維廠退休。

對於這套公章,趙增金老人覺得非常寶貴,對其數量進行了仔細的核對,共207個。關於這些公章背後的故事,老人連續講了一個多小時,仍意猶未盡,考慮到老人畢竟是90歲的高齡,只能暫且作別,改日再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