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瑰寶之——陶瓷

故宮,每年要接待上千萬人次的中外遊客。為什麼世人對故宮如此痴迷?這恐怕不僅是因為故宮是曾經代表著皇權的"紫禁城",也可能是她雄偉壯觀不可一世的氣魄或者充滿哲學、科學和藝術魅力的設計,更可能是她那舉世無雙的稀世珍寶!今天,嗨遊君就帶大家看看故宮瑰寶之——陶瓷。

故宮瑰寶之——陶瓷

新時期時代——青蓮崗文化彩陶缽

【青蓮崗文化彩陶缽,泥質紅陶,高11.2cm,口徑14.5cm,底徑7cm。出土於江蘇邱縣四戶公社大墩子,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4400年。】

故宮瑰寶之——陶瓷

西夏——靈武窯黑釉剔花瓶

【靈武窯黑釉剔花瓶,高38cm,口徑5cm,足徑10cm。】

故宮瑰寶之——陶瓷

商代——白陶刻幾何紋瓿

【白陶刻幾何紋瓿,高20cm,口徑18.6cm,足徑15cm。瓿,唇口外卷,溜肩,鼓腹,腹下漸收,近足處外撇,圈足。通體雕刻紋飾,以精細的回紋作地襯托幾何紋,主次分明,錯落有致。】

故宮瑰寶之——陶瓷

戰國——原始青瓷提樑盉

【原始瓷提樑盉,高17.7cm,口徑7cm。盉直口,圓腹,下承以三獸形足,流為獸頭狀,壺體另一側飾一卷曲短尾。提樑為弓形,頂部兩端飾有鋸齒形稜脊,肩、腹部飾以四道連續的水波紋。原始瓷出現於商前期,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器形規整,釉層厚薄均勻,釉色青黃,造型多仿當時的青銅器,有尊、鼎、簋、盉、豆、鍾等,紋飾多以刻、劃、捏塑等為裝飾】

故宮瑰寶之——陶瓷

西漢——醬釉劃花水波紋鋪首耳陶壺

【醬釉劃花水波紋鋪首耳陶壺,高35.3cm,口徑13.5cm,足徑14.3cm。漢代釉陶屬於低溫鉛釉,多以綠、黃褐或棕紅色為主,釉面的光澤較強。釉陶是在氧化氣氛中經700℃左右的低溫焙燒而成。】

故宮瑰寶之——陶瓷

東漢——灰陶狗

【灰陶狗,高15cm,呈快走狀。1951年於河南輝縣百泉出土。】

故宮瑰寶之——陶瓷

東晉——越窯系青釉褐斑四系壺

【青釉褐斑四系壺,高17.9cm,口徑8.4cm。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黃,散佈有垂淌的褐斑。此器為東晉時期所制,褐色彩斑裝飾面積較大,形態千變萬化,或似潑墨,或似樹葉,裝飾效果綺麗,十分罕見,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此壺於1954年由故宮著名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捐獻。】

故宮瑰寶之——陶瓷

南朝——青釉雞頭壺

【青釉雞頭壺,高24.4cm,口徑8.8cm,底徑10.7cm。南朝時期的雞頭壺與兩晉時期相比造型變得高大,肩部由溜肩演變成為豐肩,直腹。南北朝時期北方制瓷業的興起受到了南方制瓷業一定的影響,以雞頭作流的壺在北方也開始出現。這件以蓮花瓣紋作裝飾的雞頭壺表現出南北青瓷相融合的時代特徵。】

故宮瑰寶之——陶瓷

唐——三彩天王傭

【三彩天王俑,高118cm,寬50cm。通體以綠、褐、白三色釉為主,釉色鮮豔明亮。天王俑是唐朝葬儀的組成部分之一,起鎮墓作用。它與鎮墓獸一起,多擺設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鎮墓獸在前,天王俑在後,通常成對出現,左右各一,文獻中將它們合稱為"四神"。】

故宮瑰寶之——陶瓷

五代——定窯白釉刻劃花蓮瓣紋"官"字款蓋罐

【定窯白釉刻劃花蓮瓣紋"官"字款蓋罐,高6.7cm,口徑5cm,足徑4.9cm。罐斂口,鼓腹,圈足,頂帶鈕蓋。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外壁及蓋面刻劃蓮瓣紋,底有"官"字刻款。此罐紋飾簡練明快,是定窯刻劃花裝飾發展初期的代表。】

故宮瑰寶之——陶瓷

宋——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

【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高12cm,長25.8cm,寬18.4cm。珍珠地劃花瓷器系模仿金銀器鏨胎工藝燒造而成,起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這一品種在河北、河南、山西的一些瓷窯中可見。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磁州窯,河南密縣窯、登封窯、魯山窯、寶豐窯、修武窯、新安窯、宜陽窯,山西介休窯、河津窯、交城窯等。】

故宮瑰寶之——陶瓷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高5.9cm,口徑18cm,足徑6.8cm。此器造型規整,胎體輕薄,釉色光潤。景德鎮窯位於江西景德鎮,創燒於五代,主要燒白瓷與青瓷。宋代該窯的制瓷技術更趨成熟,規模與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元明兩代不斷出現創新產品,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青白瓷,因釉色介於青白之間,白中閃青,青中閃白,故名,是景德鎮湖田窯在北宋初、中期獨創的釉色品種。因青白釉的釉質中含有微量的鐵質,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具有溫潤如玉的藝術效果,成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江西九江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紀年墓出土的青白釉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白瓷品,因其質感如青白玉,胎質細潔,釉色青瑩,光照見影,故晚清以後又稱之為"影青"。南宋詞人李清照《醉花蔭》中有"玉枕紗廚"之詞句,"玉枕"即指色質如青玉一樣的青白瓷枕。】

故宮瑰寶之——陶瓷

宋——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故宮瑰寶之——陶瓷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緻,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故宮瑰寶之——陶瓷

元——鈞窯天藍釉紫紅斑梅瓶

【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梅瓶,通高39.3cm,口徑3.8cm,足徑7.2cm。 瓶小口,圓唇,短頸,肩以下漸斂,圈足。蓋為覆杯形,蓋沿及蓋內壁下半部無釉。灰白色胎。通體施天藍釉,釉層棕眼較多,釉垂流現象明顯。蓋及瓶腹均塗抹紫紅色斑。足根及底部無釉,蓋、瓶無釉處均為醬褐色。此件梅瓶在天藍色地釉上施紫紅色斑塊,猶如片片彩霞,爽心悅目。這種裝飾完全出自工匠施釉時的隨意塗灑,燒成後卻呈現出詩意的畫面。作為酒具的梅瓶在流傳過程中多數瓶蓋已失,且鈞窯瓷器中梅瓶也較為少見,因此這件帶蓋的鈞窯梅瓶流傳至今殊為難得。】

故宮瑰寶之——陶瓷

元——景德鎮窯藍釉描金折枝花、朵雲紋匜

【景德鎮窯藍釉描金折枝花、朵雲紋匜,高4.5cm,通流長17cm,底徑8.5cm。該器造型模仿青銅匜,藍釉閃爍著寶石藍般的光澤,配以熠熠生輝的金彩,光彩奪目。這件藍釉描金匜1964年出土於河北保定窖藏,同時出土的還有藍釉描金小杯和盤。此匜的金色花紋絲毫無損,光豔如新,實屬罕見。屬雜釉彩】

故宮瑰寶之——陶瓷

明——德化窯白釉鶴鹿仙人雕像

【德化窯白釉鶴鹿仙人雕像,高39cm。通體施白釉。老人背後戳印陰文篆書"何朝宗"三字葫蘆形印記。何朝宗能夠燒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塑作品,除與他的高超技巧有關外,也與德化窯使用的瓷土和燒製技術密切相關。德化窯瓷土中氧化硅含量較高,在高溫作用下,常常呈現出玻璃品相,胎體細密,透光度好。從釉色上看,德化窯使用的胎釉氧化鐵含量低,氧化鉀含量高,燒造時採用中性氣氛,因此克服了白瓷純淨度不夠的缺憾,其釉色更純淨,光照之下,尤為明亮。】

故宮瑰寶之——陶瓷

明永樂——鮮紅釉盤

【鮮紅釉盤,高4.2cm,口徑19.3cm,足徑11.7cm。此盤造型規整,胎薄體輕,紅釉色澤鮮豔純正,是永樂朝官窯紅釉瓷作的典範。明代永樂紅釉素有"鮮紅"之美稱,此時的紅釉瓷器繼承了洪武朝紅釉器製作的工藝成果,施釉均勻,釉面瑩潤,燒成火候恰到好處,釉色鮮紅明豔,完全改變了洪武朝紅釉瓷紅中泛黑的不純色調。器物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為燒製時,釉層在高溫熔融狀態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層變薄,顯露出胎色,這種現象俗稱"燈草口"。】

故宮瑰寶之——陶瓷

明宣德——五彩山石花卉罐

【五彩山石花卉罐,高10.9cm,口徑10 cm,足徑13cm。成化彩瓷素以鬥彩而聞名,五彩殊為少見,傳世品中有少量的盤、碗、罐等器,此罐雖殘破鋦補,但國內僅有1件,倍加珍貴。】

故宮瑰寶之——陶瓷

明成化——鬥彩葡萄紋高足杯

【鬥彩葡萄紋高足杯,高6.8cm,口徑8.0cm,足徑3.5cm。清宮舊藏。此種式樣的高足杯為明代成化官窯首創,明代人稱之為"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在其出現之前,人們一直以為明代宣德官窯高足杯最美,此杯問世後,更受世人喜愛。明末谷泰撰《博物要覽》曰:"成窯上品無過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式較宣杯妙甚。"】

故宮瑰寶之——陶瓷

明正德——孔雀綠釉碗

【孔雀綠釉碗,高6.6cm,口徑15.9cm,足徑6.4cm。此碗造型俊秀,是典型的正德宮碗式樣。 孔雀綠釉亦稱"法翠"、"翡翠"或"吉翠"釉,它是一種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中溫顏色釉,其釉色明麗蔥翠,頗似孔雀羽毛上的綠色。景德鎮窯從元代開始燒造孔雀綠釉瓷器,這一色釉的出現是對我國傳統的低溫鉛綠釉的繼承與發展。清人佚名著《南窯筆記》曰:"法藍、法翠二色,舊惟成窯有,翡翠最佳。"認為孔雀綠釉在明代始燒於成化年間,但從傳世品和出土物看,宣德時已有燒造,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延續燒造。若論成色之佳,則首推正德時產品。】

故宮瑰寶之——陶瓷

明嘉靖——白釉塑貼紅蟠螭紋蒜頭瓶

【白釉塑貼紅蟠螭紋蒜頭瓶,景德鎮窯製品,高30cm,口徑2.6cm,足徑10cm。清宮舊藏。瓶口呈蒜頭形,細長頸,溜肩,鼓腹,高圈足外撇。瓶通體施白釉,釉質潔白細潤。口部刻細線蒜瓣紋,腹部有粘接痕一週。瓶頸至肩部塑貼一條紅色螭龍,曲體上仰,口銜仙草,由肩部向頸部盤繞,卷尾與首相接,四肢平伏於瓶肩部。明嘉靖時盛行在瓶、罐等器物上塑貼澀胎螭、獅、麒麟、魚等飾物。此瓶裝飾簡潔大氣,以白託紅,設色清奇。製作時,瓶體與螭龍分別成型,然後將螭龍生坯粘貼於瓶坯上,滿施白釉,再於螭龍上施銅紅釉,高溫燒成後,白釉上紅螭凸起,效果神奇,頗富藝術感染力。此器無款識,其肥厚的白釉近於永樂白釉,但其造型與塑貼螭龍的裝飾工藝都具嘉靖瓷器的特點,無疑應定為明嘉靖朝的作品。文獻記載,明嘉靖時曾因燒鮮紅瓷器"拘獲高匠,重懸賞格",但"燒造未成",不得不以礬紅代之,因此傳世嘉靖瓷器中難得見到鮮紅釉器皿。此瓶體上的紅釉卻非礬紅而是鮮紅(銅紅),且色潤而鮮豔,實為難得,為明嘉靖朝的精絕之作。】

故宮瑰寶之——陶瓷

明末——宜興窯"時大彬"款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執壺

【宜興窯"時大彬"款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執壺,通高13.2cm,口徑7.6cm。清宮舊藏。壺為紫砂胎,方體,圓口,曲流,環柄,壼門足。通體髹紅漆,雕山水人物紋樣。壺體四面開光,內刻單線回頭天錦和方格"卍"字地錦,分別雕刻松蔭品茗等山水人物圖案,開光外刻龜背錦紋。壺蓋面與肩部雕飾吉祥雜寶紋,蓋鈕雕作蓮花形。壺柄與流口雕飾飛鶴流雲紋。壺底髹黑漆,漆下隱現描紅漆"時大彬造"四字楷書款。以紫砂作漆器胎骨者不多見,而以名匠時大彬所制紫砂器為漆器胎骨者,僅見這一件,實屬珍貴。此雕漆壺款識的發現無疑為這類風格的雕漆提供了斷代的參照依據。】

故宮瑰寶之——陶瓷

明萬曆——素三彩團龍瓶

【素三彩團龍瓶,高37.5cm,口徑9.5cm,足徑16cm。素三彩是指景德鎮燒製的一種低溫釉上彩瓷。器表紋飾以黃、綠、紫彩為主,不用或少用紅彩,故稱素三彩。清人許之衡著《飲流齋說瓷》中有"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其製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好的紋樣內,然後再經低溫燒成。素三彩創燒於明宣德時期,萬曆素三彩器出現色地疊燒工藝,如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等。此器是以孔雀藍釉為地,上施黃彩,雖然彩有剝落,且不甚均勻,但故宮收藏明萬曆素三彩器僅此一件。】

故宮瑰寶之——陶瓷

清——黃地粉彩梅鵲紋圓瓷片桌心

【黃地粉彩梅鵲紋圓瓷片桌心,清同治,直徑51cm。粉彩】

故宮瑰寶之——陶瓷

清——黃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

【黃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清康熙,高7.8cm,口徑15cm,足徑6cm。碗底藍料方框內楷書"康熙御製" 雙行四字印章款。琺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創燒的,其藝術風格適應皇室富貴華麗的裝飾需求,較之於當時流行的鬥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經問世就秘藏於皇宮內苑,專供皇室賞用。琺琅彩瓷器全部採用景德鎮御窯廠燒製的精選細胎白瓷,運京後再由造辦處琺琅作畫師遵照御旨畫彩,經爐火低溫烘烤而成。由於康熙時期琺琅料依賴於進口,故造價較昂貴,琺琅器的生產數量十分有限。此碗屬康熙琺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莊,畫工嚴謹,色彩豔麗,製作技藝已十分成熟。】

故宮瑰寶之——陶瓷

清——醴陵窯釉下五彩花鳥紋瓶

【醴陵窯釉下五彩花鳥紋瓶,清宣統三年(1911年),高30.3cm,口徑6.3cm,足徑6.3cm。

瓶撇口,細長頸,長圓腹,圈足。瓶內外通施白釉。胎體輕薄。以釉下五彩繪花鳥紋,色彩淡雅。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宣統三年湖南瓷業公司"款,外圍綠彩雙圈。湖南瓷業公司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熊希齡(1870—1937年)在湖南創立。在我國近代制瓷史上,清末民初的醴陵窯釉下五彩瓷在製作技術和裝飾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堪稱陶瓷藝苑中的一支奇葩。】

……

以上圖片、文章的出處為"故宮博物院網站"或http://www.dpm.org.cn。

尊重原創,版權當屬原作者!部分材料來源網絡,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所有上傳圖片均由系統自動添加水印,不代表作品版權歸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